案由:(20230329)实施东莞文化遗产数字化,激活文化产业新价值

很多文化遗产项目虽然被列入保护名录,但依然面临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严峻危机。如今数字藏品的出现,让文化遗产传承找到了新的舞台,帮助文化遗产技艺穿越时空,实现全新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东莞要积极跟上形势,推动东莞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内文化遗产项目数字藏品化正加速发展,“武当·生命之书”、“苏州园林”、“十八罗汉头”、“商代·兽面纹方鼎”等数字藏品不断出现,三星堆、故宫博物院、各地省市博物馆等众多文化博物馆也陆续推出多款文博类数字藏品,各大主流平台的支持,腾讯、阿里、京东等互联网企业都进行了布局,探索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开发的新路径。东莞有一大批文化遗产项目:可园、销烟池、威远炮台、南社古村落,东江纵队的纪念品、改革开放的重要纪念物品,历史上不同时代的、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文物;和历史文化街区,还有千角灯、龙舟制作技艺、麒麟舞、木鱼歌、莞香制作技艺、茶园游会、东莞莫家拳等120多项非遗项目,这些文化遗产项目普遍存在着缺乏市场认知、价值被低估等现象。而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年纪偏大,保护和传承面临压力,在当下数字藏品兴起的环境下,东莞应积极利用新的科技手段推进东莞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步伐,实现文化遗产项目从普遍性价值到社会知识的提升,并通过数字藏品的新型社交理念,数字化的便捷,促进历史文化更好地触达社会大众及传播,特别是年轻的新生代们。

   法:

  1、加快东莞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一是通过区块链、5G、AI等技术手段,通过数字藏品的凭证功能,有效地保护了珍贵、濒危和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借助3D扫描与重建、数字影音、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手段,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全实景、全过程高清展示。三是通过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传输、数据应用等方面的作用,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承、传播,使得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提升文化项目的吸引力。在东莞文化强市的要求下,利用数字技术,激活文化遗产深层次的价值,为其传承与发展带来新机会。

  2、支持文化遗产数字藏品的展示和应用。建设虚拟展厅,运用VR、AR、AI等虚实互动的创新展览形式,展现东莞文化数字资产新形式,为人们带来更美好、有冲击的文化互动体验,加深对文化遗产制作工艺的匠人精神的理解和学习,并通过线上线下的会展形式,通过商业运作,创造和提升其价值,推动东莞文化数字产业的发展。

  措施:

  1、政府领导,统一部署,设立东莞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导小组,对东莞文化遗产全面梳理,制定每项遗产数字化方案,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方式、技术、数字资产管理、使用权限、市场化运作、收益分配等进行规划设计。

  2、推动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3D建模、数字孪生、渲染处理、云存储、元宇宙等技术,助力东莞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形成一批东莞文化遗产项目的数字资产,为遗产保护、展示体验、应用开发、交易流通等提供新的运营方式和数据基础。

  3、加大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立东莞文化遗产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模式,吸引艺术家、设计师和创意者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础上,开发出更贴近现代生活,代表东莞精神的创意产品,与东莞潮玩企业结合,形成东莞文化创意、生产、运营全产业链条的新业态,在东莞形成一批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创新创业企业。

提案者 汪敏
部门答复

汪敏委员:

您提出的《实施东莞文化遗产数字化,激活文化产业新价值》(第20230329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东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历史文化遗产利用阐发,积极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途径,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潮起来”。

一、与时俱进,加强文博数字化建设

一是用好数字化展示手段,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基因库试点项目建设,应用无人机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及三维重建,构建了虎门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和虎门炮台遗址地理环境信息空间建筑模型。应用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AI多图像算法技术、高清摄影测量技术等,对多个博物馆建筑环境外部空间、内部基本陈列展厅进行高精度采集及三维模型制作,实现VR导览。

二是建设线上展示系统,提高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水平。利用高精度摄影采集技术采集文物高清数据,并将数据资源成果录入国家文化大数据系统,完成数据导入录入、服务器与互联网关联,实现文物数字线上平台展示。

三是利用数字化虚拟技术,增强展览“体验感”。利用数字化虚拟技术,将部分精品展览,比如“时代标程 美在湾区——中国艺术名家精品展”、“自是花中第一流——东莞馆藏居巢居廉绘画精品特展”等制作成线上虚拟展览,全面生动地为市民展现内容,突破了时空、时间的限制,吸引众多市民线上参与、线下“打卡”。

二、焕发新彩,加强非遗活化利用

一是加强非遗队伍建设。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以具体案例讲解、巡回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授课,对市非遗专干、传承人、非遗志愿者等进行教学培训,其中2022年组织开展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法律巡回讲座”6场,结合国家、省、市的申报工作开展申报培训班1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及非遗数字化重构培训班1场,全面提升非遗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同时,2018年成立了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志愿者服务队,通过讲解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讲解志愿者的素质,充分拓展了东莞非遗展厅的传播和展示功能。

二是开展非遗普及教育。广泛联动社会各界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自2017年以来建立12个市级“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累计开展活动近300场,受惠学生达85万人次。同时,创新推出“非遗在四区”活动,深入镇街的景区、小区、社区、园区,通过非遗展演、非遗教学、非遗体验等多种形式,将非遗送到市民身边,打通非遗走向市民的最后一公里,2022年举办活动25场,累计惠及群众逾10万人次。

三是加快非遗数字化传播。2020年,打造东莞非遗形象代言IP人物“非遗小姐姐”,联手南方+、抖音、微视频等线上平台,策划非遗短视频、直播等线上活动服务,推出非遗短视频超过300个,直播非遗活动逾100场,年平均点击量近2000万。同时,依托“文化莞家”公众号,推出了以图、文、视频的360°全方位VR立体非遗展厅,让市民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了解东莞非遗。

三、创新融合,推动非遗产业发展

一是打造粤港澳非遗墟市。2016年创办“东莞非遗墟市”,随后紧扣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将“东莞非遗墟市”发展为“粤港澳非遗墟市”,开墟至今共举办各类墟市活动300多场,成为粤港澳非遗产品展销、交流、研究的崭新平台,促进人文湾区建设。2022年创新推出非遗墟市“夜墟”活动,搭建夜间消费平台,拓展游客消费空间,繁荣夜间经济,带动文旅消费增长。

二是开拓非遗线上服务。推出“粤港澳非遗墟市”小程序,上架非遗产品超550件(套),借力知名平台直播、“非遗莞物淘”直播宣传及墟市小程序购物节活动,为粤港澳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提供“一站式”展销服务。同时,借力全国文采会“东莞站”——2022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在抖音发起“粤港澳非遗墟市话题”非遗短视频征选活动,征集作品超400个,总播放量超过2103.7万,进一步扩大东莞非遗影响力。

三是培育“非遗+”新业态。推动“非遗+文创”。在全省率先举办非遗创意设计大赛,激发全社会对非遗丰富内涵的挖掘再造。与社会力量合作,成功开发非遗金属立体拼图“拼酷”,推出首款国家非遗项目“千角灯”文创礼品,入选广东非遗“十佳新造物”。打响“非遗+美食”。借助《寻味东莞》纪录片的广泛影响,依托“粤港澳非遗墟市”,推出东莞非遗购物节、腊味节等活动,大力展示展销49个东莞非遗美食项目,进一步擦亮高埗矮仔肠、道滘裹蒸粽、厚街濑粉等东莞传统品牌,打造非遗美食盛宴,助推非遗项目稳步向产业化发展。发展“非遗+旅游”。通过整合优势文化资源,推出非遗文旅路线16条,其中“寮步莞香文化之旅”等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路线,“东莞道滘裹蒸粽与寮步豆酱体验之旅”入选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深化博物馆智慧化建设

积极推进文物、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在文物数字化保护与管理、助力文化传播与共享、增强公众互动性和体验感、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等方面持续积极探索,让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在博物馆实现深度融合成为可能,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进一步推进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

全面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推进非遗在校园教育常态化,实现以学促教,以“教”带“教”,联动全市文化分馆、各学校艺体老师,打造一支非遗志愿者队伍,并实现志愿者与非遗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对一、点对点”服务。围绕非遗档案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与商标申报、濒危项目抢救与传承人记录工作等组织开展非遗专题培训,提升我市非遗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持续扩充非遗专家库,并依托省级非遗研究基地——东莞理工学院城市文化研究中心加强非遗研究,进一步提高我市非遗理论研究水平。

(三)进一步加大非遗品牌传播力度

持续打造“江湖山海”非遗活动品牌,联动全市共同参与龙舟月、客侨文化节、莞香节、腊味节等活动,展现东莞生态之美、非遗之美。加强“粤港澳非遗墟市”联盟城市交流,借助“粤港澳非遗墟市”线上销售平台与线下各类非遗墟市交流活动,创新推广粤港澳非遗项目,鼓励有条件的“老字号”企业为非遗项目搭建展销、体验、培训平台,实现粤港澳非遗共同发展。持续做好“非遗小姐姐”东莞文化IP宣传推广,结合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拟推出“非遗小使者”,进一步宣传推广“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实践成果。深入探索“非遗+旅游”“非遗+研学”,推出“发现东莞非遗之美”文旅攻略策划推广、“最受市民喜爱的十大非遗文创产品”评选和寻“味”东莞非遗老字号等系列活动,实现全市非遗一盘棋包装推广,助推各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发展,让东莞非遗热起来、潮起来。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6月16日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