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193)关于加快以旧村庄改造为突破点,推进我市乡村振兴进程的建议
  乡村振兴是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规划。“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市政府启动了若干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在市中心、主干道沿线,我们切身感受到东莞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稍偏远的街道、或一些镇街巷道、旧村,老旧危房瓦房遍布,生活配套严重缺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和消防隐患,脏乱差的形象仍比比皆是。造成旧村庄改造动力不足、速度迟缓的原因主要是:1、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村二级收入低下;2、城市更新项目漫长的审批流程一直是阻碍进度的难点,往往一个完整的审批流程可能涉及40多个政府部门的审批,期间更是存在手续繁琐、关卡众多、时间漫长;3、政策更新迭代频率高、变化快、影响大,让无数改造迫切的旧村和付出实质推动工作的企业陷于被动。 而标准不一的情况,致使旧村庄改造投入巨大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面对我市新增空间紧缺、土地资源开发强度巨大、存量空间低效破碎的困境,以及东莞市千万级人口城市、长远经济发展和民众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市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积极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多措并举全面整治旧村的工作目标,因此以旧村庄改造为突破口,大力拓展优化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我市乡村振兴进程成为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
建    议:
  强化资源统筹管理加快旧村改造,促进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才能盘活土地、增加市、镇、村三级经济收益,进而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建设。
  1、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在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大背景下,针对对“似城非城,似乡非乡”的城乡混杂的城市形态,应 加快国土空间调整的进展,加快高密度、低收入的旧村部分纳入规划调整范围。从提升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效率的层面帮扶解决城市更新项目落地难的问题。优化村庄土地利用模式。进一步加强与基层干部、企业的沟通交流,及时倾听来自各方的意见建议,从制度层面帮扶解决城市更新项目落地难的问题。
  2、减少旧村改造冗长繁琐的审批环节,提升政务审批流程效率。优化旧改手续审批流程,统一规范各类手续所需的材料标准,提升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专业服务能力。
  3、避免对城市更新政策大修大改,保持政策的连贯性。翻开东莞旧改城市更新的历程,其政策是在省政策指引下,再结合其他城市的经验来制定的。 以后部门在进行政策调整时,应与基层、群众充分协商,经过反复论证之后,再做适当的调整。对实际有改造需要的旧村,应予以绿色通道或遵循“旧办法”的原则加以政策扶持。
  4、适当放宽对村改商住类、综合类、产城融合类更新单元的面积限制,采取上下浮动的柔性政策。当前政策对该类更新单元有面积不得小于150亩的规定,实际上,许多旧村亟需改造的是老房瓦房棚户民房部分,如果只有130亩或140亩,便不符合改造条件,只能停滞或强行将周边无需改造的建筑物纳入其中,不仅延长改造周期,也增加项目推进的难度,同时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以及对环境带来影响。
  5、鼓励高密度、低收入、粗放型的旧村通过村企合作、自行改造等多种模式进行旧村改造。加强对该类旧村的改造支持力度,通过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等来提升人居环境。这类改造要更多考虑引入市场化机制。同时鼓励本土有经验、有实力、负责任的企业多参与到改造中来,加速旧村改造更新项目成功率。
       6、力争各镇街每年能落实两个乡村振兴示范性亮点工程。市政府应该成立专职小组,以指标落地的模式将任务分配至各镇街。全市共32个镇街,每个镇街完成2个项目,全市每年能产生64个成功的乡村振兴项目,五年就能产出超过300个。项目落地后,预计产值1.5万亿,税收1500亿,持续年税收75亿。 通过以点到面、以面到全局的过程,逐步对东莞的城市品质予以变革,更显著改善乡村面貌和人居环境,带动东莞经济长远持续发展。
提案者 陈梓红,陈国良,黄建平,尹洪卫,陈海涛,莫永康,梁惠棠,李权昌,黎建文,杨敬辉
部门答复

陈梓红,陈国良,黄建平,尹洪卫,陈海涛,莫永康,梁惠棠,李权昌,黎建文,杨敬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以旧村庄改造为突破点,推进我市乡村振兴进程的建议》(第20220193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住建局、农业农村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快国土空间调整的进展,加快高密度、低收入的旧村部分纳入规划调整范围,解决城市更新项目落地难问题的建议

  自2009年启动“三旧”改造(城市更新)工作以来,我市持续推动旧村改造工作,但由于历史发展的成本、偿还生态和公共设施欠账等原因,改造难度较大,旧村项目实施率不高。为提高旧村改造的可实施性,我市结合国家、省政策,加快解决落地难问题。一是强化“三旧”改造(城市更新)规划统筹。加快建立“三旧”改造(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片区统筹规划—单元规划的“大中小圈”规划体系,全面摸查旧村庄改造资源,划定重点改造区域,自上而下优化“三旧”改造(城市更新)空间格局,全面提升规划实施效率。二是推进连片改造与精准施策。识别市级重点空间与连片改造项目,对现状环境差、改造意愿强、社会效益高的旧村庄,精准集中配置资源,实施连片改造下的精准施策,留改拆并举,对确需拆除的旧村,应严格论证改造必要性、可行性,同时全面评估历史文化资源,力争推动一批特色村落开展整治活化、有机更新和微改造,留住“东莞记忆”。

  二、关于减少旧村改造冗长繁琐的审批环节,提升政务审批流程效率的建议

  目前市自然资源局正实行并联审批制度改革,加快项目落地实施,全力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市委市政府关于“三旧”改造(城市更新)稳增长、促投资的工作目标。一是全面整合业务环节,大力缩减办理时间。整合“三旧”改造(城市更新)涉及的各项规划业务,允许同步编制上报,实行一次性联合审查,实现各类方案一次性过会审批。二是提前编制预审方案,试行容缺受理制度。允许在方案审查阶段,镇街可提前开展挂牌招商方案编制工作。逐步试行容缺受理审查,探索建设工程预审,在项目确认改造主体且完成控规调整后,探索项目预审机制。

  三、关于避免对城市更新政策大修大改,保持政策的连贯及充分征求社会各方意见的建议

  一是坚定“三旧”改造(城市更新)不动摇。为立足“双万”新起点,我市坚持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三旧”改造(城市更新)不动摇,全面强化政府统筹,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双轮驱动,完善“三旧”改造(城市更新)顶层设计,构建明确清晰的公开交易机制,形成更加公平公开的政策体系,营造更加宽松透明的市场发展环境,推动我市“三旧”改造(城市更新)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二是以建立公开透明的机制为目标。构建公开透明的利益共享机制,让项目推进简明易行、科学合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发智能系统公开计算结果,形成全市区片容积率“一张图”,杜绝博弈空间。推进区片地价计收,杜绝地价评估弹性,从制度源头上减少市场操作空间和投资不确定性。三是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根据省市规范性文件管理的相关规定,目前我市“三旧”改造(城市更新)相关政策出台前需广泛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增加公众参与程度。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规范性文件草案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我局均会同相关起草部门充分研究处理,将采纳情况通过门户网站公布,或者通过短信、电子邮件、信函等多种方式进行反馈,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四、关于适当放宽对村改商住类、综合类、产城融合类更新单元的面积限制,采取上下浮动的柔性政策的建议

  我市正在制定的“双万”新时期“三旧”改造(城市更新)纲领性文件中提出,将以建设无缝衔接的连片高品质城市空间为出发点,推进精细化城市修补,根据城镇功能布局,以“宜工则工、宜居则居、宜商则商”原则,精准施策、分类改造,通过城镇社区增量提质、产业社区精准补位、乡村社区特色营造等方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面补强功能、设施、形象短板,打造15分钟优质生活街区。

  五、关于鼓励高密度、低收入、粗放型的旧村通过村企合作、自行改造等多种模式进行旧村改造以提升人居环境,引入市场化机制,以及加强对旧村改造支持力度的建议

  一是我市鼓励市场主体多种形式参与城市更新,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在政府调控的基础上由市场做细分、做协调,充分调动市场活力,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互利共赢。二是我市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研究制定了《东莞市农村人居环境“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攻坚行动方案》及6个配套政策,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作出全面谋划,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打造“部门协同、市镇联动、共建共享”工作体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大变样。

  六、关于力争各镇街每年能落实两个乡村振兴示范性亮点工程。市政府应该成立专职小组,以指标落地的模式将任务分配至各镇街的建议

  当前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连线成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着力建设与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美丽乡村,奋力打造高度城镇化地区乡村振兴样板。一是以点带面,着力提升农村风貌,累计建成“四小园”4998个,完成人居环境微实事9311件,打造“千村碧塘”382个。二是村村有景,创建特色精品(示范)村,建设美丽幸福村居。从2020年至2022年市镇两级计划投入不少于17亿元打造12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80%的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基本建成5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加快创建70个特色精品村。住建局主要以美丽幸福村居建设的方式有序开展城中村微改造。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389个美丽幸福村居单村建设,占全市村(社区)总数的66%。单村建设项目累计总投资9.29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资5.5亿元;镇级财政投资3.79亿元。三是以带串点,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按照中央和省关于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要求,加强统筹谋划,通过聘请省级专业团队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规划工作,突出“城乡一体、产村融合、东莞特色”,初步遴选了荔乡红韵、松湖融合、三江莞汇、和美水乡等十大主题的“莞邑拾光”乡村振兴示范带。目前,总长13公里“古梅乡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已建成;“荔乡红韵”“三江六岸”“和美水乡”等3条示范带初具形态。四是连片推进,建设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2020-2022年,市财政投入补助资金投入8.73 总投资8.48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资1.56亿元;镇级财政投资6.9亿元;社会投资0.02亿元。其中东城、万江、长安、石排示范区已建成。通过市镇的共同努力,显著改善了乡村面貌和人居环境。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

  2022年11月11日

办理单位 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住建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