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188)关于推动东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截止2021年12月,东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家,排名全国第十,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5家,主要集中于中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中高端制造领域。但经走访了解,目前东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存在对政策认识不足、创新能力较弱、协同发展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通、人才招聘难等问题。
  
  
建    议:
  近期召开的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培育壮大新动能,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加快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新高地。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更需要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快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

  完善入库企业培育标准,动态调整入库企业名单,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建立“企业直通车”制度,及时掌握企业诉求,指导企业用好惠企政策,协调解决土地、用工、用能等问题。同时,组织服务机构等提供申报指导、资本市场对接、人才培训、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服务。

  二、加快出台灵活精准扶持政策

  主动对标先进城市、定位相似、发展相近的城市政策,加快制订针对“专精特新”企业,有突出竞争力、分层次的一揽子扶持政策。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商协会作用,主动开展“送政策进企业”行动,让企业充分认识“专精特新”对我国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意义,把握发展机遇,抢占“专精特新”C位。

  三、有效优化产业链协同联动平台

  定期举办线下对接交流会、先进企业参观学习等活动,推进信息、技术、资源在产业链内的高效流动。推动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建立要素共享、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鼓励企业通过资源互换、利益均分、股权转让、买断合作等方式开展深度合作。鼓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第三方机构等牵头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基于平台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水平。梳理重点发展产业的强链补链重点环节,围绕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等吸引投资,着力构建战略布局合理、产业链条完整、创新迭代活跃、质量高效益好的产业结构。

  四、全面开展“专精特新”补链强链行动

  定期举办科研机构技术成果直播发布会、线下对接交流会等活动,推进产业合作和技术成果转化。建立创新资源库,制订市级科研机构服务产业链绩效指标,将之纳入市级科研机构经费拨付体系。加大源头创新的财政投入,推动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等大科学装置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争取在一些领域产生颠覆性科技成果。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与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工作。鼓励企业申报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平台、省级工程中心、省级实验室,争取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

  五、全力优化“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

  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的作用,打造全链条式基金体系。梳理东莞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上市后备企业情况,加大培育力度,落实上市相关资金支持政策。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充分利用注册制改革、北交所上线等机遇,通过上市迅速将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加大对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投融资管理、上市辅导等专题培训,提升企业的金融能力。

  六、优化“专精特新”企业人才环境

  在全市六大片区统筹建设人才公寓,为“专精特新”企业人才提供居住、沟通、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继续提升全市教育、医疗、汽车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满足“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发展的需要。引进宜家、COSCO等国际商业资源,优化商业环境,提升高端商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提案者 市工商联
部门答复

市工商联: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东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围绕您提出的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东莞“专精特新”企业总体情况
我市于2019年开始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工作,并于2021年上半年印发了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办法》及《培育方案》,加快培育步伐,取得了良好成效。2019-2021年,工信部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3批4762家,我省共有429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小巨人”企业。其中,我市有国家级“小巨人”企业79家,数量排名全国第五(除直辖市外)、全省第二。我省“专精特新”企业有2650家,其中我市234家。从产业来看,我市“专精特新”企业90%以上分布在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电气机械、生物医药等高技术行业。其中,高端装备占31.2%、新一代电子信息占29.06%(其中:半导
体与集成电路占
5.98%)、新材料占20.09%。我市近80%“专精特新”企业属于工业“四基”领域(“四基”指: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在部分领域逐渐摆脱进口依赖、实现国产替代,呈现出成长性高、专业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充足、产业集聚化发展等特点。
(一)企业成长性高。企业均处于或者即将步入快速发展期。一是企业增速快,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经济环境和疫情影响,“专精特新”企业逆势快速增长,2021年,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快于全市水平8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4.3%,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7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效益好,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平均营业收入毛利润率达到25%,远高于全市工业企业平均水平。2020年利润率达到10.8%,比全市规上工业企业高7.4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3.4%)。
(二)专业化程度高。“专精特新”企业在行业内发挥着强链、补链、延链的作用。一是深耕某一细分领域,70%以上“专精特新”深耕细分领域10年以上,成为细分行业隐形冠军或单项冠军。二是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50%以上企业主导产品全省市场占有率超过40%,30%以上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60%。
(三)创新能力强。一是研发投入力度大,2020年“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5.3%,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水平。二是创新成果多,今年1-3月,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新增专利授权量745件,占全市企业专利授权比例3.57%,涉
- 2 -
及企业
140家;截至2022年3月有效发明专利1576件,占全市企业有效发明专利3.28%,涉及企业190家。三是研发机构多,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各级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160多个。四是研发人员占比大,企业研发人员占企业员工平均超过20%。
(四)发展后劲充足。一是资本市场追捧,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有上市企业5家,占我市境内上市企业的11%。有上市后备企业32家,占我市上市后备存栏企业的15.76%,其中辅导、排队企业15家。据不完全统计,有上市计划的企业超过100家。二是增资扩产需求大,据调查数据,“专精特新”企业中计划增资扩产、增设设备的企业有140家,占企业总数60%,计划投资520亿元。三是产业空间需求大,通过摸查,自有物业或土地的企业有85家,面积320万平方米;租用厂房或物业的企业有184家,占企业总数的78%,面积308万平方米。计划在市内购置土地或物业的企业有106家,需求面积292.2万平方米,计划在市内租用厂房或物业的企业有29家,需求面积57.35万平方米。
(五)产业集聚化程度高。“专精特新”企业凭借高技术、高增长、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占据产业链的重要位置。在占领某一细分行业龙头地位后,往往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或者进军其他产品,逐步孵化、吸引上下游企业和周边行业企业。
二、东莞“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空间制约
- 3 -
通过对全市234家“专精特新”企业的问卷调查,在企业最希望获得的政策支持方面,其中空间需求排名第一,占44%,包括用地支持、厂房租金减免等。全市234家“专精特新”企业中有162家属于中小企业范畴,部分镇街重视不足,未将其纳入优先供地。尤其是面对在土地资源上具有后发优势的内地城市招商引资时,企业有产能转移的冲动.
(二)研发投入压力大
研发能力是专精特新企业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2020年和2021年全市234家“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投资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达5.3%和5.0%,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水平。研发投入无可避免地存在技术开发风险,即使做出最大限度投入和努力,仍然可能发生无法预见、无法克服的技术困难,导致研究开发全部或部分失败,因而引起财务上的严重损失。对标国内先进城市,我市在降低企业研发风险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三)资金需求旺盛
经调研,234家“专精特新”企业中计划增资扩产、增设设备的企业有140家,占企业总数60%,计划投资520亿元。面对快速发展需要追加的投资,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问题比较突出,目前专精特新企业中,有上市意向企业55家,其中已启动上市工作的企业14家,近期有意向1年内启动上市工作的企业11家,不少优质“专精特新”企业已加快向资本市场融资的步伐。随着外市股权投资资本参与度不断深化,“专精特新”企业在我市的植根性不断减
- 4 -
弱。同时,企业要在东莞找到合适的股权投资机构并不容易。
(四)人才的招引留培问题突出
一是人才紧缺。研发人才紧缺,“专精特新”企业大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有较高的要求,研发人才本来在市场上本来就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东莞的“专精特新”企业大多是“B2B”的企业,在细分市场的占有率很高,但在市场知晓度不高,加剧了招聘难度。经营管理类人才紧缺,随着“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经营管理、资本、营销在发展中的作用益发重要,重研发轻管理的人才架构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二是留住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扎根城市除了受企业和发展前景的影响,还会综合考虑城市文化、教育、住房等整体配套情况。“专精特新”企业大多在各镇街分布,居住环境和生活配套不够理想,再加上广深两座特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人才流失率高。
三、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1.出台专项扶持政策。2021年,印发《东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办法》,推动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2022年,出台《东莞市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若干措施》,从空间、技术、资本、市场、人才、管理等全方位要素,为处于各发展阶段的“专精特新”企业赋能。
2.多渠道组织企业申报。一是传导压力,发挥合力。制定
- 5 -

2022年“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体系”硬任务实施方案》,提高园区(镇街)工作主动性,通过基层部门提前发动企业做申报准备。二是全面摸查,深度挖掘。建立起超过1000多家企业的动态培育库,联系、梳理了155家省专精特新企业以及非省专精特新企业申报“小巨人”的意愿和企业情况。6月底,我市共推荐了54家企业上报省工信厅,其中50家企业获省厅推荐上报工信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预计8月开展,已建立起300家以上省专精特新企业申报培育库。
3.全方位加强申报辅导。一是广泛宣贯培训。举办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政策解读线上活动,邀请专家对各级专精特新企业的认定条件、申报流程,以及相关扶持政策进行解读,约2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参加培训。结合创客广东大赛宣贯活动,进行专精特新政策解读,既发动企业参赛同时鼓励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企业认定;二是重点辅导培育。对接国家工信部“小巨人”评审专家资源,为重点企业提供申报辅导服务,组织专家辅导会议5场,理出贝特电子、德科摩橡塑等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指导,最终发动70家企业进行申报。
4.推动“专精特新”产业园建设。集中打造市级“专精特新”产业园,同时,与省工信厅保持密切沟通,争取到省工信厅推荐省级产业园、招商引资等资源倾斜。目前,已在石排镇落地全市第一个市镇共建专精特新产业园,我局专门派遣一名干部在石排镇挂职副镇长,专职负责“专精特新”产业园建设。现在启动编制园
- 6 -
区规划,谋划招商项目,首期工程计划
10月动工建设。其中核心区地块已完成收储工作;“工改工”项目已上报“1+N”方案;已明确引进6家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市外3家,本镇1家,市内其他镇街2家;两年内可上市企业3家。同时与水乡功能区、滨海湾新区、东实集团研究“专精特新”产业园建设工作。
5.探索“专精特新”企业联合拿地。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以“专精特新”企业为试点,加快推动企业联合申请产业用地。召开部门座谈会,对“联合拿地”进行研讨。同时,对全市23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的联合拿地需求意愿进行全覆盖摸底调研,45%(106家)的企业有联合拿地意向,36%(84家)的企业愿意由国企代建,26%(62家)的企业能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联合拿地。另外,有意向的企业对建筑面积和土地成本都有较明确的需求(建筑面积需求约为3.7万平方米/家,3000-5000元/平方)。
6.强化对企服务。一是建立多层次诉求解决闭环体系,确保对企服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企莞家”平台作用,建立“一对一”服务专员制定,跟踪并解决“专精特新”企业问题诉求,截止目前,“企莞家”平台共收集“专精特新”企业问题诉求593条,其中已办结诉求561个,待处理诉求27个,5个诉求跟进中。建立全市“专精特新”企业老板微信群,实现企业问题诉求有人管、有人理、及时跟、及时办。将首批33家“专精特新”企业纳入企业市长直通车服务对象,开通问题诉求直达通道,打造7x24小时全天候服务
- 7 -
体系。二是提高政策兑现效率。以
“专精特新”企业奖励项目为试点,在“企莞家”上线“免申即享”功能,企业仅需进行资格及账号确认,无需填报、上传资料,在1-2个工作日内即可获得资助,大幅度缩短了企业获取政府支持资金所需的时间,提升企业获得感。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实施企业分级培育,构建梯度发展格局
一是建立梯度培育体系。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建立国家、省、市三级梯度培育体系,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0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0家以上。
二是实施倍增协同发展计划。对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视同东莞市“倍增计划”试点企业,对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 企业的,视同东莞市协同倍增企业,参照享受相同扶持政策。
(二)增加空间要素供给,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一是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用三年左右时间,集中打造水乡功能区、滨海湾新区、石排镇等市级“专精特新”产业园,每个产业园为“专精特新”企业专供产业空间不少于300亩,引进“专精特新”企业不少于20家,培育上市企业5家以上,支持“专精特新”产业园申报省级以上园区。
- 8 -
二是创新土地供应模式。用三年左右时间,力争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空间自有率提升至60%以上。加快推动企业联合申请产业用地,规划切分并供应一批中小工业地块。支持集体土地转国有土地,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基地、M0(新型产业)用地、“工改工”等可实施产权分割销售的项目,面向“专精特新”企业实施产权分割转让及不动产权证办理时,放宽购置限制、准入标准、考核条件。
(三)加大创新要素支持,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一是支持企业技术研发。鼓励“专精特新”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承担国家、省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参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推进企业高价值专利培育、商标品牌培育策划推广等工作。
二是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积极承办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分别最高资助10万元和5万元。
三是强化创新服务平台支撑。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对接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工业设计平台建设,举办“创客东莞”大赛,遴选企业参加“创客广东”大赛,对入围“创客广东”大赛50强的直接认定为市级“专精特新”企业。
(四)强化资本要素对接,提升企业发展速度
一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全力落实省工信厅关于省级及以上
- 9 -

专精特新”企业贷款贴息政策,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白名单”,引导中在莞银行推出“专精特新”企业专项贷款,引导市属国企、“专精特新”产业园所在镇街(园区)、行业龙头企业设立创业投资、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专注投资“专精特新”企业。设立总规模最高10亿元的“东莞专精特新股权投资基金”,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
二是支持行业并购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横向、纵向并购,整合上下游链条,重点支持强链、补链、延链等并购项目,实行贷款利息贴息、中介费用补贴和兼并奖励。
三是支持企业上市发展。对接上市辅导机构,常态化举办资本市场论坛、投融资对接会、项目路演等活动,助推“专精特新”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优先纳入市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开展“一对一”上市辅导服务,提供上市全周期服务。、
(五)促进产业链融通发展,加速企业市场开拓
一是推动融入龙头企业产业链。推动行业龙头企业组织“专精特新”企业围绕产品、技术需求,共同开展补链、强链、延链行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生产服务和协助配套能力。每年组织“专精特新”企业对接省内外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不少于5次,促进产业链供需对接。
二是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拓海内外市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成立销售公司。
- 10 -
(六)完善人才要素保障,夯实企业发展后劲
一是开展素质提升专项培训。举办“专精特新”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才专项培训。针对新入选的“专精特新”企业,当年举办集中培训不少于5天,三年内实现“专精特新”企业培训全覆盖。
二是开展人才引进工作。每年组织校企人才对接、高校招聘、企业紧缺人才对接等活动不少于3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提高人才供应精准度。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我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范围,对企业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经济奖励。
三是完善人才住房和教育保障。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共有产权住房定向分配范围,支持镇街(园区)将部分共有产权住房指标定向分配给“专精特新”企业,结合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规模等情况,给专精特新企业骨干人员子女配置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学位指标和学费补助指标。
(七)加强政府要素引导,营造浓厚发展氛围
一是强化财政引导作用。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每年安排不超过300万元经费,专项用于“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对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对认定为国家“单项冠军”企业(或产品)的,一次性给予300万元奖励。对每个“专精特新”产业园给予不少于2000万元资金扶持。
- 11 -
二是营造优质发展氛围。将优秀“专精特新”企业纳入企业市长直通车机制,为企业解决一批涉及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政策的宣传推广,积极营造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良好氛围。
领导签字:肖必良
承办人姓名:陈浩成
联系电话:22221156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8月30日

办理单位 市工信局,市金融工作局,财政局,科技局,松山湖管委会,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局,住建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