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175)关于进一步评估优化工业保护线,支撑我市产业空间统筹提质的建议
  东莞是国内房地产经营性开发和制造业实体空间保护冲突最为剧烈的城市,也是全国最早划定工业保护线(下称“保护线”)的城市之一。自2018年《东莞工业保护线专项规划》通过市人大审批并印发实施以来,全市划定的42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得到有力保护,地产项目不断蚕食工业用地的势头受到有效遏制。据统计, “工改居”项目数量占比从2017年的83%下降至2020年的48%,而 “工改工”项目则从14%上升至48%。整体而言,划定保护线为东莞守住了产业空间的底盘,保住了产业发展的命脉。

  从规划实施两年多的效果来看,制定保护线“保总量、控预期”的目标已基本达到,但由于编制时间较为仓促,对很多问题尚未深入研究,导致保护线并未能发挥“优布局、提质量”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是配套的相关政策过于粗放。保护线内产业用地容积率调整等均享受政策红利,导致部分权属人盲目提高开发强度。全市容积率3.0以上的产业用地有超过80%位于保护线内,显示线内产业空间供给趋向于工业大厦的模式,难以匹配大中型制造业等的空间需求。此外,线内集体权属的用地可同等享受红利,推高了权属人的补偿预期,对政府下来统筹连片产业空间十分不利。

  二是偏重 “保现状”,划定存在不合理。保护线在划定时主要延续现状的产业格局。数据显示,全市划定的941个保护线斑块中,有557个的面积不到20公顷,最小的仅2000平方米,整体布局较为零碎分散。此外,斑块形状也不规整,部分甚至延伸到生活片区内部,功能布局不合理。

  三是未精准匹配产业实质的发展需求。保护线划定后未与产业、招商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实现有效联动,对产业发展方向、金融支持、效益监管和基础设施需求等涉及产业实质内容方面的协同机制尚未建立,难以起到精准支撑优质企业发展的作用,仅约不到60%的规上企业落在保护线内也从侧面反映了这点。

  
建    议:
  东莞以制造业立市,要在“双万”新起点上更好地支撑东莞实体产业“再立新柱”,实现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无疑需要保护线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应牢牢把握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正在编制,市产业单元、产业基地等重大决策相继出台的关键时机,加快开展保护线评估及优化工作,助推全市产业格局的重构和提升。具体做法包括:

  一是做优布局,将保护线打造为有力统筹优化产业布局的“发展线”。结合未来的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科学评估现有的保护线,叠加产业需求、现状条件及交通区位等因素优化保护线布局,对不合理的产业斑块进行“有序退出”,对有条件纳入到保护线内的实行“高质量增补”,引导产业格局的优化提升;要制定差异化的管控策略,在政策红利的投放上更精准,对集体权属用地管控作适度收紧,对政府收储及实行连片“工改工”的用地给与相应的激励政策,为空间统筹提供有力的政策工具。

  二是做实政策,将保护线打造为支撑企业全生命周期增长的“管理线”。保护线的地位要在产业招商等部门形成共识,并参照广州深圳等城市的经验,赋予保护线专有的产业发展引导政策,从规划管理、产业准入、金融扶持和效益监管等方面对线内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全方位支撑服务。要结合产业门类对保护线斑块进行分级分类,针对头部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不同需求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发展引导策略,让优质企业能真正在保护线内落地生根,持续成长。

  三是做好配套,将保护线打造为有利于构建新型产业空间的“品质线”。充分考虑新型产业人才对高质量配套服务的需求,在保护线内适当布局相关的服务配套功能,促进产业空间升级为新型产业社区;加快选取有条件的保护线斑块,率先打造产城形态协同、社区生态共享、产业业态创新的“三态融合”新型产业平台,为全市产业空间的转型升级树立标杆典范。
提案者 九三学社市委会
部门答复

九三学社市委会:
  《关于进一步评估优化工业保护线,支撑我市产业空间统筹提质的建议》(第20220175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工业保护线的划定,在保障制造业的发展空间、稳定工业用地市场预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体情况符合预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该提案的建议及时,问题一针见血,精准把脉城市发展方向,我局非常赞同并感谢贵会提出的意见。
  围绕工业保护线“保量提质”的工作目标,我市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去推动工业保护线内产业用地的布局优化和质量提升,完善工业保护线的管理。
  一、逐步构建工业保护线内外的差异化管控政策,持续优化工业保护线划定范围。
  日常审批过程中,我市将工业保护线内容积率不超过 3.0、“工改 M1”容积率不超过 3.5,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程序办理,审批时间提速至少两个月,更好地引导工业用地向工业保护线内集约高效开发,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认可,实现了良性循环。下来,我局将结合《关于聚焦先进制造打造高品质空间全面加快“三旧”改造的实施意见》深入研究工业保护线内“工改工”差异化管控政策,收紧50亩以下的零碎化项目的改造准入、规划提容与相应优惠政策,支持开展产业类片区统筹实施政府主导的连片“工改工”改造,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在审批政策的引导下,我市的工业保护线调整均是按照等量置换或增补的方式进行办理,截至2022年8月共完成办理工业保护线调整22宗,其中等量置换4宗,增补纳入18宗,新增约130公顷的工业用地纳入工业保护红线范围,为有效保障产业用地供给,促进产业用地集聚和统筹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工业保护线实施评估,衔接国土空间规划要求。
  根据工业保护线的管理要求,每五年进行一轮实施评估,我局结合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已于2021年提前启动了《工业保护线实施评估》工作,主要从规模总量、布局合理性、产业质量、管理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实施成效与问题评估,目前已形成初步成果。评估认为当前我市已建立了清晰的工业保护管理体系,在严格的管控下工业用地总量已得到有力保障,但仍存在局部斑块划定不合理、产业资源划定不清晰、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不充分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工业保护线下阶段的修订思路:一方面要坚持工业保护线调整后用于居住、商业等经营性用途的应由政府收储、公开招拍挂的核心原则不改变,延续既有管控体系与利益格局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区三线、总规管理单元以及《东莞市产业空间专项规划大纲》《产业转型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等专题研究成果,有序开展工业保护线的修订完善工作,以高效引导产业空间集聚为方向,细化管控边界,夯实工业保护线的引领作用。
  三、加强与产业部门联动,完善管理机制,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2019年我局开展了全市镇村工业园区摸底调查工作,建立了镇村工业园区(厂房)用地的综合信息数据库,但调查范围仍存在空缺,产业数据收集仍不够全面,暂不足以支持开展差异化与精细化的产业空间管理。为更全面地掌握全市规上企业、倍增企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等现状产业资源分布及与工业保护线的关系,下来我局将与工信、投促、发改等部门共同探讨开展《东莞市产业资源摸查与产业地图》编制工作的必要性,为进一步探讨工业保护线分层分类管理,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引导政策提供基础。
  二是市投促部门研究制定了《东莞市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办法》,初步构建了企业评估、投资咨询、履约监管的工业用地招商评估与监管机制,在项目供地或规划调整阶段签订或补签履约监管协议,建立批后拿效益评价机制与违约处理措施。下来,将由工信、投促等产业部门牵头,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准入标准—空间准入管理—产业监管协议—建设与竣工管理—达产验收—年度绩效评估—履约违约奖惩”的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保障工业用地高质量高效率利用。
  三是《东莞市工业保护线管理办法》和《东莞市工业保护线实施细则》自2018年发布以来为我市工业用地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两个文件有效期至2023年9月。明年初,我局将会同工信部门联合开展两个文件的评估修订工作,优化实施管理方面的漏洞与不足。自然资源局负责完善用地管理规定,进一步优化工业保护线调整的技术细则、红线和蓝线用地兼容与纯度差别化管理、重点项目或政府主导连片改造的政策倾斜等;工信局牵头制定工业保护线招商选址、产业准入、效益监管、财税补贴等有关的产业政策,通过政策赋能促进产业高质量集聚。
  四、多措并举推动连片“工改工”,加速拓展产业用地空间,树立产业空间的转型升级的标杆典范。
  一是开展“头雁计划”打造产业社区。2021年,为全面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我市推动镇村工业园改造再攻坚。以连片更新“头雁计划”为突破口,聚焦项目谋划与项目推进两个方面,通过划定连片“工改工”综合开发单元引导改造成片连片,同时以产业社区模式统筹规划完善产业配套设施,促进镇村工业园改造提质增效,推动产业空间高度集聚、连片发展。目前,已启动16个“头雁计划”连片更新片区,总面积2.07万亩,预计总投资3200亿元,其中包括12个千亩产城融合更新单元,总面积1.8万亩。
  二是推动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计划于2022年在全市推动建设1-2个“专精特新”产业园。具体通过支持有条件的镇街以镇属企业或联合市属国企为主体建园,并积极探索先租后售、以租代售、产权入股等多种空间供给方式,建立稳定、可预期的产业空间供给新机制。其中,将结合现有“专精特新”企业生产空间现状和需求情况,筛选符合条件的“工改工”项目进行对接,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思路,积极探索推动“工改工”项目升级打造“专精特新”产业园。
  三是打造省级“工改工”示范。指导各镇街加快谋划若干500亩以上的政府统筹连片“工改工”片区。由镇街政府、市属国有企业、镇街所属企业或镇村合作改造,要求1年内首期清拆,3年内全部完成。对标省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示范项目的条件要求,推动一批连片“工改工”项目打造省级示范,充分发挥示范项目引领作用,为全市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提供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升级改造后占地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推荐参加评选省级示范园区,同时探索研究对获得省级示范的项目(园区)给予政策扶持。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贵会对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