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163)关于提升末端治理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的建议
  2021年12月,东莞疫情从爆发到迅速控制处理,最大限度控制了疫情扩散的过程,充分反映了我市有较高水平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当前,东莞已进入“双万”时代新征程,对基层治理提出更高要求。但,应看到,我市的城市化速度滞后于工业化进程,镇街城市化发展形态各异,人口众多、素质参差不齐,“城中村”、农商贸市场、出租屋等体量庞大、分布散乱、管理落后等,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存在以下问题:
  1.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不高。基层治理的观念和模式尚未彻底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基层治理多以镇街政府统揽为主,村级参与治理的意愿不高,社会组织、市民的参与度不足,基层治理的社会化程度不高。
  2.基层治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在村一级治理体系中,初步建立了治安人员、网格员、城管人员等队伍,人员多来源于本村原有工作人员,对辖区情况熟悉,与群众联系直接、紧密,但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防范化解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等问题,影响基层治理机制执行落实的效果。
  3.基层治理机制不完善。目前,社会末端治理主要是“镇+村”治理体系,由公安、城管、综治、网格四大系统组成。但普遍存在着“镇+村”两级衔接不紧密、四大系统联动不够等问题,共建共治共享末有效形成,治理方案在村级执行难度和压力较大;信息共享不畅,各部门统计口径不一和工作标准不同,造成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信息不对称、数据不一致,各自为“阵”。
  
建    议:
  建议:
  1.构建“1+N”多元协同治理模式。一是推动建设“大政法”治理格局,基层社会末端治理涉及经济、治安、民生等多个领域,建议由政法系统牵头,相关职能部门主责、村(社区)实施,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系统化布局、平台化运作、项目化实施、网格化治理、一体化作战”理念,通过完善机制体制,明确治理过程中各个主体的权限、社会治理的程序、目标等,确保在“大政法”工作格局的框架下,各项工作依法顺利开展;二是建立多部门协调处理机制,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联勤联动机制、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做好基层问题分级分类管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三是引入社会力量协同治理,通过“购买服务或委托管理”等模式,把基层治理中的“琐事”交给社会组织、社区队伍去管理,形成体制内外互补、正式、非正式组织乃至社群结合的共治局面。
  2.提高基层治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一是加强现有队伍的素质提升,过提供专业培训、跟岗学习、考察考核等形式,提高队伍业务能力,加强人员“进、出”管理,发挥基层问题的筛查网;二是建设专职处置队伍。增加专职、专业队伍,通过公开招聘,招聘一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专职协调处理基层治理问题,与现有的村级民警、城管网格员等队伍构成基层治理“闭环管理”,依托“智网工程、治安视频系统”等平台优势,从网格员、治安人员发现,到专职处置队伍协调落实处置,及时解决基层问题隐患;三是补充社会化专业力量,培育基层治理志愿服务队、联动社会工作者、村(社区)律师顾问、人民调解队伍等民间组织专业人才加入基层治理工作当中,作为行政队伍力量的补充,主要开展化解基层矛盾、宣传法律政策、邻里互助、帮扶弱困等社区服务,提升社区自治能力和水平,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预防基层治理问题的发生和深化,降低行政成本。
  3.建设联动共治共建工作站。一是建设统一的服务管理工作站,推动村(社区)级综治中心、“智网工程”工作站、矛盾纠纷调处、治安联防“四合一”运行,做到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二是强化村(社区)党委对工作站的组织领导,落实“一把手”的建设、运作主体责任,细化职能分工和工作职责。三是畅顺“属事、属地”管理的联动、督导。建立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督导制度,及时研究基层治理难点、痛点,加强联通、联动。制定督导机制,加强对村基层治理的联合督导,提高末端治理效能。
  4.搭建智慧治理信息共享平台。一是将数字化政务建设经验延伸到基层治理中,完善政务信息系统,推行一次采集、多方利用,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有效共享;二是建设村级综合信息数据平台,统筹应用门禁视频系统、“二标四实”基础信息采集系统、基层治安视频系统”等平台建设,形成基层治理问题“集中分析,分类处理”的工作机制,建构“村级数据大脑”,及时、精准处理基层治理问题,实现联勤、联调、联处。三是灵活推进应用“基础码+”的方式,实现一码多用、一码“走天下”的模式。目前,执行较有效的是微信+场所码、粤居码等,实行“你是谁”“你在哪”的数据信息有效对接。
提案者 常平镇政协小组
部门答复

一、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

  自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后,市委把推进社会治理摆在更重要位置,坚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着力做好顶层设计工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52个单位为成员的东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组建由政法委书记任主任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成员单位和镇街作为市域治理工作落实主体,全面加强系统谋划、分工负责,按中央工作指引细化实施方案,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提高基层治理队伍专业化水平

  自2020年开始,市委政法委为切实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积极搭建社会治理培训与增能平台,建立成果案例及优秀基层治理经验的分享与学习渠道,赋能于基层工作人员并为其提供新时代社会治理相关培训。

  在市一级,一是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就东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课题开展深度合作,专家团队深入调研我市市域社会治理项目建设,指导、总结和提炼东莞市域社会治理项目,并协助制定东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四五”专项规划。二是与东莞理工学院合作建立东莞市社会治理研究院,在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学术会议中心举行东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高端论坛暨东莞市社会治理研究院揭牌仪式。2021年1月7日,在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学术会议中心召开研究院第一次联席会议,推动研究院进入实质性运作。三是与市委党校合作举办了首期东莞市市域社会治理专业化能力提升专题研讨班,组织我市市镇两级负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业务骨干进行一周的理论和业务培训学习,邀请省委党校、市委党校、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的专家教授前来授课,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为主题,为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东莞样板积蓄能量。2021年6月,市委党校举办东莞市市域社会治理专题研讨班,组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业务骨干约40人集中两周时间,重点围绕楼盘小区综合治理问题开展调研。2021年12月,市委政法委组织举办2021年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干部培训班,邀请了党员干部代表、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教授莅临授课,进一步提升各成员单位、各镇街(园区)干部工作能力。

  在镇街(园区)一级上,各镇街(园区)创新形式,深刻学习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扎实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如凤岗镇以12个党校分教点为阵地,开展以“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专题党课活动。石排镇组织约160名负责人举办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为主题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业务培训班。

  三、建设联动共建共治机制

  在出台政策、明确指引方面,自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第1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后,市委把推进社会治理摆在更重要位置,坚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着力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一是全方位谋划社会治理制度体系。以市委《关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意见》为纲,谋划出台涉及市域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制度文件37套,构建“1+N”政策体系。2021年5月,在全省率先出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全面谋划未来五年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充分结合实际,在排查防控命案、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民生政策兜底等方面下苦功夫,并出台《关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东莞》“1+N”政策文件,不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制度化长效化。二是进一步细化创新工作指标。全力落实上级政策文件要求,根据中央和省文件精神,出台《东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治理工作目标任务,确定18项重点任务、45项分解任务、108项基本要求。三是打造一批具有“莞味”品牌项目。通过专家指导和重点培育,打造了“平安文化”、诉调对接“1+2+3”工作模式、“东莞义警”、“智网工程”、“莞邑调解”、异地商会积分制管理等品牌亮点项目,按照中央和省“全面建+重点创+经验集成”要求,构建“2+10+N”项目化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以向中央政法委认领的“防范化解社会治安风险”和“发挥德治教化作用”2大项目统领10大类市级特色项目,培育N个自主创新项目形成项目库,集中优势资源力量全力打造“拿手一招”。

  在鼓励多元参与方面,一是搭建“人人参与”平台,全市各镇街成立平安建设促进会,充分调动和凝聚群众、企业、社区等多方资源力量参与群防群治,组织开展巡逻防控、隐患排查、文明劝导等活动。二是推广“智网人人拍”小程序,鼓励引导群众参与发现社会治理隐患,累计接收市民报料5.5万宗,发出奖金51万元,有效营造“人人都是网格员”的社会氛围。三是率先出台《东莞市异地商会积分制管理评审指标》,在全国首创异地商会积分制管理工作体系,通过积分制评审奖励的方式,引导在莞异地商会以乡音乡情聚力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四、搭建智慧治理信息共享平台

  我市从2019年起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020年建成东莞市政务数据大脑项目,完成“一湖四平台”(数据湖、大数据基础平台、大数据汇聚平台、大数据治理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及数据分析应用、数据标准建设。同步推动政务数据汇聚共享,目前市政务数据大脑已实现74个单位344个信息系统的对接,汇聚共享政务数据达300亿条,基本打通省、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已具备基层治理等相关系统对接和数据同步共享的能力。针对基层治理统筹难度大等问题,我市专门建设基层治理综合调度平台,推动平台和数据下沉,支撑基层一线开展工作,提升基层末端执行力。目前已连通公安、人社、应急等11个部门17个业务系统;建成“风险一张图”,重点场所、城市部件、风险源、治理力量等分布可视化呈现,实现多维风险、事件、力量的实时感知和可视化调度。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提高平台视频资源接入率,汇聚视频资源数量达19万路。打造全市智能情报管控系统,实现重点人员管控、重点场所监测、重大事件预警等功能,2021年共排查各类风险人员数据信息23.3万条,管控高风险人员2856名。在场所码推广应用上,为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工作,持续推动场所码全覆盖、全场景应用。

  当前,我市正实施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工作,将聚焦城市治理推动数据共享、机制健全和基层治理应用体系完善建设。一是强化基础数据采集共享。推动实施东莞市首席数据官制度,加大各级各部门和相关行业的数据管理统筹力度。同时,加快出台《东莞市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推进数据有序共享实施方案》《东莞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等文件,从机制、标准和技术等方面全面加强各级各部门的数据共享,加强市镇两级政务数据协同。二是强化“块数据”赋能,筑牢数据基础能力。对分散在各部门的社会治理数据进行关联融合,推动数据资源分级、分类、分块下沉,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共享。三是完善建设基层治理综合调度平台,加强对基层的支撑能力。融合汇聚各部门部署前端采集数据,支撑村(社区)、网格的信息综合管理,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同时,平台将分级授权应用,支撑市、镇、村实现联勤、联调、联处。四是持续拓展场所码覆盖面,严格落实场所码打卡。对照场所码设置率80%的目标,进一步细化45类重点场所清单,组织各镇街(园区)通过上门提醒、电话短信通知等方式督促经营场所按要求设置场所码;组织各工作组、工作专班、行业主管部门持续细化场所码打卡指引,将涉跨省货运司机等重点场所的打卡要求纳入常态化监管内容。指导各镇街(园区)充分发挥村(社区)干部、网格员、义警等力量,通过实地排查压实市场主体职责,要求各类场所落实专人在入口值守检查,确保外来人员、内部人员全部扫码进入。

办理单位 市委政法委,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司法局,市信访局,民政局,团市委,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