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096)关于加快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建议
  2021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重申,要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意味着“专精特新”这一概念正式上升至国家层面。今年,工信部发文《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广东省出台《专精特新企业融资工作方案》。东莞市启动《东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我市“专精特新”企业遴选工作成效凸显:截止2021年,我市共有专精特新企业共154家,其中国家级 “小巨人”企业79家,位居全省第2;省级专精特新的企业103家,位居全省第4。然而,对比国家的相关政策,我市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工作仍有不断完善的空间。
  1. 企业的部分“专业化评价指标”偏弱。对照“专业化评价指标”,申报企业大多符合经济效益指标,即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75%以上。而有些专业化指标偏弱,如行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及企业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员工数占企业员工总数的40%以上等指标。
  2. 企业的部分“新颖化评价指标”欠缺。对照“新颖化评价指标”,申报企业大多符合创新能力部分指标,即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 项或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 5 项及以上。而有些创新要素欠缺,如: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订等。
  3. 企业的申报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2021-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引导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目前,我市共有10家企业获得第一批国家重点“小巨人”资金支持。此外,154家专精特新企业中,有5家为上市企业,占我市境内上市企业的11.1%,占专精特新企业数量3.2%;有8家新三板挂牌,占我市新三板挂牌企业(97家)的8.25%,占专精特新企业数量5.9%。从国家资金扶持企业和上市企业数量上看,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有待进一步提升。
  
建    议:
  1. 加强创新科技平台建设,重视专业化人才培育和引进。“专精特新”企业的体量一般不大,研发团队规模较小。需要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建立政府主导、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机构组织,如院士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为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高端人才和专业化人才保障。此外,加强企业人才的认定工作,如主动辅导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职称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2. 创新资金扶持方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扶持企业技术改造,我市出台了《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但由于技改项目的投资门槛高(500万元以上),很多中小企业投资不达标。因此,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革新,可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项目培育入库制度,并实施事前补贴,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同时,立足于解决“卡脖子”问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技术创新项目,针对实验设备、产品技术改造及创新技术投入等,提供一定比例的立项资金,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攻关提供项目支持。
  3. 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视企业申报与培育的专业化指导。根据工信部《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需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服务等多领域提供“点对点”服务。目前,我市关于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关政策文件较少,因此,政府需要围绕“专精特新”企业的申报与培育,建立第三方专业服务平台资源库,针对企业申报与辅导、技术改造与创新、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等多方面提供专业服务,助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工作。同时,以北交所成立为契机,积极开展证券公司上市辅导服务,加快推动我市“专精特新”企业上市。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部门答复

农工党市委会: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建议” 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围绕您提出的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东莞“专精特新”企业总体情况
我市于2019年开始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工作,并于2021年上半年印发了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办法》及《培育方案》,加快培育步伐,取得了良好成效。2019-2021年,工信部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3批4762家,我省共有429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小巨人”企业。其中,我市有国家级“小巨人”企业79家,数量排名全国第五(除直辖市外)、全省第二。我省“专精特新”企业有2650家,其中我市234家。从产业来看,我市“专精特新”企业90%以上分布在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电气机械、生物医药等高技术行业。其中,高端装备占31.2%、新一代电子信息占29.06%(其中: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占5.98%)、新材料占20.09%。我市近80%“专精特新”企业属于
工业
“四基”领域(“四基”指: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在部分领域逐渐摆脱进口依赖、实现国产替代,呈现出成长性高、专业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充足、产业集聚化发展等特点。
(一)企业成长性高。企业均处于或者即将步入快速发展期。一是企业增速快,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经济环境和疫情影响,“专精特新”企业逆势快速增长,2021年,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快于全市水平8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4.3%,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7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效益好,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平均营业收入毛利润率达到25%,远高于全市工业企业平均水平。2020年利润率达到10.8%,比全市规上工业企业高7.4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3.4%)。
(二)专业化程度高。“专精特新”企业在行业内发挥着强链、补链、延链的作用。一是深耕某一细分领域,70%以上“专精特新”深耕细分领域10年以上,成为细分行业隐形冠军或单项冠军。二是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50%以上企业主导产品全省市场占有率超过40%,30%以上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60%。
(三)创新能力强。一是研发投入力度大,2020年“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5.3%,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水平。二是创新成果多,今年1-3月,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新增专利授权量745件,占全市企业专利授权比例3.57%,涉及企业140家;截至2022年3月有效发明专
-2-

1576件,占全市企业有效发明专利3.28%,涉及企业190家。三是研发机构多,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各级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160多个。四是研发人员占比大,企业研发人员占企业员工平均超过20%。
(四)发展后劲充足。一是资本市场追捧,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有上市企业5家,占我市境内上市企业的11%。有上市后备企业32家,占我市上市后备存栏企业的15.76%,其中辅导、排队企业15家。据不完全统计,有上市计划的企业超过100家。二是增资扩产需求大,据调查数据,“专精特新”企业中计划增资扩产、增设设备的企业有140家,占企业总数60%,计划投资520亿元。三是产业空间需求大,通过摸查,自有物业或土地的企业有85家,面积320万平方米;租用厂房或物业的企业有184家,占企业总数的78%,面积308万平方米。计划在市内购置土地或物业的企业有106家,需求面积292.2万平方米,计划在市内租用厂房或物业的企业有29家,需求面积57.35万平方米。
(五)产业集聚化程度高。“专精特新”企业凭借高技术、高增长、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占据产业链的重要位置。在占领某一细分行业龙头地位后,往往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或者进军其他产品,逐步孵化、吸引上下游企业和周边行业企业。
二、东莞“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空间制约
-3-
通过对全市234家“专精特新”企业的问卷调查,在企业最希望获得的政策支持方面,其中空间需求排名第一,占44%,包括用地支持、厂房租金减免等。全市234家“专精特新”企业中有162家属于中小企业范畴,部分镇街重视不足,未将其纳入优先供地。尤其是面对在土地资源上具有后发优势的内地城市招商引资时,企业有产能转移的冲动.
(二)研发投入压力大
研发能力是专精特新企业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2020年和2021年全市234家“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投资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达5.3%和5.0%,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水平。研发投入无可避免地存在技术开发风险,即使做出最大限度投入和努力,仍然可能发生无法预见、无法克服的技术困难,导致研究开发全部或部分失败,因而引起财务上的严重损失。对标国内先进城市,我市在降低企业研发风险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三)资金需求旺盛
经调研,234家“专精特新”企业中计划增资扩产、增设设备的企业有140家,占企业总数60%,计划投资520亿元。面对快速发展需要追加的投资,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问题比较突出,目前专精特新企业中,有上市意向企业55家,其中已启动上市工作的企业14家,近期有意向1年内启动上市工作的企业11家,不少优质“专精特新”企业已加快向资本市场融资的步伐。随着外市股权投资资本参与度不断深化,“专精特新”企业在我市的植根性不断减弱。同时,企业要在东莞找到合
-4-
适的股权投资机构并不容易。
(四)人才的招引留培问题突出
一是人才紧缺。研发人才紧缺,“专精特新”企业大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有较高的要求,研发人才本来在市场上本来就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东莞的“专精特新”企业大多是“B2B”的企业,在细分市场的占有率很高,但在市场知晓度不高,加剧了招聘难度。经营管理类人才紧缺,随着“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经营管理、资本、营销在发展中的作用益发重要,重研发轻管理的人才架构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二是留住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扎根城市除了受企业和发展前景的影响,还会综合考虑城市文化、教育、住房等整体配套情况。“专精特新”企业大多在各镇街分布,居住环境和生活配套不够理想,再加上广深两座特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人才流失率高。
三、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1.出台专项扶持政策。2021年,印发《东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办法》,推动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2022年,出台《东莞市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若干措施》,从空间、技术、资本、市场、人才、管理等全方位要素,为处于各发展阶段的“专精特新”企业赋能。
2.多渠道组织企业申报。一是传导压力,发挥合力。制定《2022年“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体系”硬任务实施
-5-
方案》,提高园区(镇街)工作主动性,通过基层部门提前发动企业做申报准备。二是全面摸查,深度挖掘。建立起超过
1000多家企业的动态培育库,联系、梳理了155家省专精特新企业以及非省专精特新企业申报“小巨人”的意愿和企业情况。6月底,我市共推荐了54家企业上报省工信厅,其中50家企业获省厅推荐上报工信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预计8月开展,已建立起300家以上省专精特新企业申报培育库。
3.全方位加强申报辅导。一是广泛宣贯培训。举办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政策解读线上活动,邀请专家对各级专精特新企业的认定条件、申报流程,以及相关扶持政策进行解读,约2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参加培训。结合创客广东大赛宣贯活动,进行专精特新政策解读,既发动企业参赛同时鼓励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企业认定;二是重点辅导培育。对接国家工信部“小巨人”评审专家资源,为重点企业提供申报辅导服务,组织专家辅导会议5场,理出贝特电子、德科摩橡塑等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指导,最终发动70家企业进行申报。
4.推动“专精特新”产业园建设。集中打造市级“专精特新”产业园,同时,与省工信厅保持密切沟通,争取到省工信厅推荐省级产业园、招商引资等资源倾斜。目前,已在石排镇落地全市第一个市镇共建专精特新产业园,我局专门派遣一名干部在石排镇挂职副镇长,专职负责“专精特新”产业园建设。现在启动编制园区规划,谋划招商项目,首期工程计划10月动工建设。其中核心区地块已完成收储工作;“工改工”
-6-
项目已上报
“1+N”方案;已明确引进6家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市外3家,本镇1家,市内其他镇街2家;两年内可上市企业3家。同时与水乡功能区、滨海湾新区、东实集团研究“专精特新”产业园建设工作。
5.探索“专精特新”企业联合拿地。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以“专精特新”企业为试点,加快推动企业联合申请产业用地。召开部门座谈会,对“联合拿地”进行研讨。同时,对全市23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的联合拿地需求意愿进行全覆盖摸底调研,45%(106家)的企业有联合拿地意向,36%(84家)的企业愿意由国企代建,26%(62家)的企业能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联合拿地。另外,有意向的企业对建筑面积和土地成本都有较明确的需求(建筑面积需求约为3.7万平方米/家,3000-5000元/平方)。
6.强化对企服务。一是建立多层次诉求解决闭环体系,确保对企服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企莞家”平台作用,建立“一对一”服务专员制定,跟踪并解决“专精特新”企业问题诉求,截止目前,“企莞家”平台共收集“专精特新”企业问题诉求593条,其中已办结诉求561个,待处理诉求27个,5个诉求跟进中。建立全市“专精特新”企业老板微信群,实现企业问题诉求有人管、有人理、及时跟、及时办。将首批33家“专精特新”企业纳入企业市长直通车服务对象,开通问题诉求直达通道,打造7x24小时全天候服务体系。二是提高政策兑现效率。以“专精特新”企业奖励项目为试点,在“企莞家”上线“免申即享”功能,企业仅需进行资格及账号确认,无需填报、
-7-
上传资料,在
1-2个工作日内即可获得资助,大幅度缩短了企业获取政府支持资金所需的时间,提升企业获得感。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实施企业分级培育,构建梯度发展格局
一是建立梯度培育体系。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建立国家、省、市三级梯度培育体系,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0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0家以上。
二是实施倍增协同发展计划。对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视同东莞市“倍增计划”试点企业,对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 企业的,视同东莞市协同倍增企业,参照享受相同扶持政策。
(二)增加空间要素供给,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一是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用三年左右时间,集中打造水乡功能区、滨海湾新区、石排镇等市级“专精特新”产业园,每个产业园为“专精特新”企业专供产业空间不少于300亩,引进“专精特新”企业不少于20家,培育上市企业5家以上,支持“专精特新”产业园申报省级以上园区。
二是创新土地供应模式。用三年左右时间,力争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空间自有率提升至60%以上。加快推动企业联合申请产业用地,规划切分并供应一批中小工业地块。支持集体土地转国有土地,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基地、M0(新型产业)用地、“工改工”等可实施产权分割销售的项
-8-
目,面向
“专精特新”企业实施产权分割转让及不动产权证办理时,放宽购置限制、准入标准、考核条件。
(三)加大创新要素支持,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一是支持企业技术研发。鼓励“专精特新”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承担国家、省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参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推进企业高价值专利培育、商标品牌培育策划推广等工作。
二是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积极承办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分别最高资助10万元和5万元。
三是强化创新服务平台支撑。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对接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工业设计平台建设,举办“创客东莞”大赛,遴选企业参加“创客广东”大赛,对入围“创客广东”大赛50强的直接认定为市级“专精特新”企业。
(四)强化资本要素对接,提升企业发展速度
一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全力落实省工信厅关于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贷款贴息政策,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白名单”,引导中在莞银行推出“专精特新”企业专项贷款,引导市属国企、“专精特新”产业园所在镇街(园区)、行业龙头企业设立创业投资、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专注投资“专精特新”企业。设立总规模最高10亿元的“东莞专精特新股权投资基金”,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
-9-
二是支持行业并购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横向、纵向并购,整合上下游链条,重点支持强链、补链、延链等并购项目,实行贷款利息贴息、中介费用补贴和兼并奖励。
三是支持企业上市发展。对接上市辅导机构,常态化举办资本市场论坛、投融资对接会、项目路演等活动,助推“专精特新”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优先纳入市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开展“一对一”上市辅导服务,提供上市全周期服务。、
(五)促进产业链融通发展,加速企业市场开拓
一是推动融入龙头企业产业链。推动行业龙头企业组织“专精特新”企业围绕产品、技术需求,共同开展补链、强链、延链行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生产服务和协助配套能力。每年组织“专精特新”企业对接省内外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不少于5次,促进产业链供需对接。
二是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拓海内外市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成立销售公司。
(六)完善人才要素保障,夯实企业发展后劲
一是开展素质提升专项培训。举办“专精特新”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才专项培训。针对新入选的“专精特新”企业,当年举办集中培训不少于5天,三年内实现“专精特新”企业培训全覆盖。
二是开展人才引进工作。每年组织校企人才对接、高校
-10-
招聘、企业紧缺人才对接等活动不少于
3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提高人才供应精准度。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我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范围,对企业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经济奖励。
三是完善人才住房和教育保障。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共有产权住房定向分配范围,支持镇街(园区)将部分共有产权住房指标定向分配给“专精特新”企业,结合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规模等情况,给专精特新企业骨干人员子女配置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学位指标和学费补助指标。
(七)加强政府要素引导,营造浓厚发展氛围
一是强化财政引导作用。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每年安排不超过300万元经费,专项用于“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对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对认定为国家“单项冠军”企业(或产品)的,一次性给予300万元奖励。对每个“专精特新”产业园给予不少于2000万元资金扶持。
二是营造优质发展氛围。将优秀“专精特新”企业纳入企业市长直通车机制,为企业解决一批涉及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政策的宣传推广,积极营造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良好氛围。
-11-
领导签名:肖必良
联 系 人:陈浩成
联系方式:22221156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8月29日

办理单位 市工信局,科技局,市人社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