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364)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先进制造业为载体,促进我市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内    容:
  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是推动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先进制造业为载体,不断促进我市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是东莞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东莞是国际制造业名城,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是东莞立市之本和强市之基,先进制造业发展为科技创新带来良性竞合和技术传递的契机,是东莞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另一方面,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和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力度不断加速,东莞科技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为东莞先进制造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科技创新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

  当前,我市还存在着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高端科技人才储备不足,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未能实现有效衔接等问题:

  (一)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技术瓶颈依然明显,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对外依存度大,在核心芯片、工业软件和关键器件等中高端制造产品的供给能力上仍较为薄弱,数字技术“卡脖子”风险仍然存在。

  (二)科技创新对先进制造业支撑作用尚不明显。目前,我市科技创新在制造业的渗透性尚未完全发挥,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不明显,部分领域技术创新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科技创新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还仅仅是体现在试点示范企业、部分制造环节、或者部分制造领域上,并未实现对企业运营全过程及全产业链的渗透和融合。

  (三)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东莞虽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广深等城市对东莞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与广州、深圳、香港相比,东莞在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上成为人才的洼地,东莞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人才有效供给不足。

建    议:
  一、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不断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加快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不断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湾区科技创新高地。

  二、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我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技术升级推动我市食品饮料和纺织服装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推动高端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工业互联网在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深度应用,促进企业生产管理关键环节数字化、网络化升级。

  三、以先进制造业为载体,促进科技成果在先进制造业的转化应用。要以打造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为牵引,明确产业的升级目标,梳理产业的技术需求,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在先进制造业的转化应用,不断增强我市先进制造业的科技含量。

  四、协同发力,打造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良好生态。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除了产业本身之外,离不开人才、资金、信息、物流、政府服务等方方面面的支持,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协调,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发力,集中各种资源形成发展合力。特别是从财政、税收、人才、金融等多方面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融合的政策支持,增强我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动权。

  五、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提供人才保障。充分利用我市的区位优势,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引导和吸聚更多创新人才,打造人才创新优质生态圈,为东莞的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提案者 刘川
部门答复

科技局
尊敬的市政协刘川委员:
  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推动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实行制造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综合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和松山湖管委会意见,现答复如下:
  提案中关于促进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的建议,对于我们推动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我们结合提案的办理落实,扎实推进重点工作任务的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一、办理工作举措及成效
  (一)抢抓风口培育新动能。把抢抓风口培育新动能作为最关键的工作来抓,聚焦新能源、集成电路、工业软件、声光电等产业风口,优化集聚创新资源。一是促进风口技术研发。推动散裂中子源与新能源、博力威、维科等本土锂电池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从材料电化学原理的角度梳理出8个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带动企业意向投入约5000万元共同筹建中子散射锂电池关键技术工程中心,开展锂电池材料相关研究;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发出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低成本的锂电池材料,实现我市锂电池技术的新突破。二是打造承接风口项目的基地载体。联动中科院声学所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寮步横坑工业园、风岗天安数码城采取“一中心、两基地”的模式建设声学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承接声光电领域优质项目;联动华为建设启用核心软件攻关基地和推广中心,搭建核心软件攻关和应用推广生态体系,引进重点软企。三是推动风口项目落地。支持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建设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引进三叠纪(广东)科技有限公司等微电子企业,推进国际先进的芯片三维封装技术在我市产业化;招引上海望友、陕西一览、北京能科等工业软件企业来莞落地,壮大我市工业软件研发力量;引进了中科傲科、艾博尔、惟声科技、奇迩科技等声学企业,推动声学产业链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四是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建设。1-8月,全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736.3亿元,同比增长6.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96.6亿元,同比增长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五是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作为产业立新柱的“一号工程”,围绕空间整备、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等重点工作领域制定《推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2022年度工作要点及硬任务》,1-8月基地范围内已完成3134.2亩土地收储整备,截至8月底基地范围内新签约项目18宗,协议投资金额约256.6亿元。完成《投资决策委员会运作规则》《市场化子基金遴选办法》《市场化子基金申报指南》等配套管理制度的制定出台,目前战略基金累计已认缴子基金及项目总规模约20亿元,撬动落地我市的项目规模超63亿元。六是加强产业发展研究谋划。加快切入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能源产业等新赛道,编制《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实施《东莞市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抢抓产业蓬勃发展的新风口。
  (二)完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共性基础技术的供给,引导优势技术与产业对接转化。一是加快谋划建设“核心创新区”。散裂中子源二期及先进阿秒激光获批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依托大装置集聚区规划建设“核心创新区”,面积约9.2平方公里,作为松山湖科学城“四梁八柱”要素集中布局的核心承载区。目前已完成调研访谈和对标案例梳理,形成核心创新区功能策划与开发策略初步成果,正全力加快推进土地整备、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二是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散裂中子源第二条合作谱仪建成出束,进一步拓展研究应用领域。散裂中子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今年全市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和资助经费同比增长35.6%和31%,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前沿基础研究的能力稳步提升。三是大力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组建服务工作专班驻点办公,协助实验室完善运行体制机制和制订未来发展规划,建立与实验室各部门及产业化团队“1对1”的对接机制,对成果转化项目建立工作台帐,协助考察产业化场地,锂离子电池项目已经明确将在松山湖或水乡片区建设正极材料及动力电池示范生产线。四是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突出扶优汰劣总基调,出台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常态化开展绩效考核和年度审计,引导新型研发机构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开展服务。华中工研院获批粤港澳大湾区国创中心分中心(首批共4个),无人艇项目获得2021年度省科技奖技术发明一等奖;电研院建设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和工业软件创新发展中心,引进了一批集成电路、EDA设计方面的一流人才。五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我市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2021年3月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今年9月以92分的优秀成绩通过国家工信部验收。集群拥有华为、OPPO、vivo等全球领先的智能手机“链主”企业,汇聚了一批行业领先企业和隐形冠军,对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核心环节进行补强,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配套支撑能力。
  (三)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壮大产业创新的主力军。一是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组建指导服务工作组,强化企业服务深度,对获得认定的企业给予奖励,预计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8200家;在高企中遴选高成长性企业给予重点支持,累计遴选两批瞪羚、百强创新型企业共123家,发放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补助3910.2万元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二是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组织企业为主导的重点研发项目,围绕企业需求探索“揭榜挂帅”的攻关组织方式,已启动2022年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三是引导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持续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企业建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达到1062家,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4%。四是推动企业创建技术中心。成功争取广东省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创新中心获省批复为第三批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零的突破。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1家。五是积极培育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今年以来共推荐云鲸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申报省机器人骨干(培育)企业(第六批),目前已获认定省机器人骨干企业5家,省机器人培育企业3家。六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出台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17条,启动市镇共建专精特新产业园(石排),组织54家专精特新企业申报“小巨人”,有31家成功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四)积极培育信息化产业。以信息化产业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一是出台扶持政策支持赋能中心建设。一季度为赋能中心拨付了2000万元,推动两家赋能中心组建超过60人的本地团队,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数字化转型赋能支撑活动40场,参与人员超过1900人次。二是加快建设核心软件攻关基地。已形成了《东莞市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实施方案(送审稿)》呈报市政府审定,并对应《广东省核心软件试点应用企业推荐名单》共梳理形成我市试点应用备选企业109家。三是办好2021工业软件创新应用大赛。自2021年11月启动以来,共计收到650多位行业精英、136支团队提交的129份优秀作品,覆盖了多个行业应用场景,经过初、决赛评选,最终评选出创新奖5名,优秀产品奖7名,于2022年5月23日在松山湖举办颁奖典礼和相关产业对接活动。四是培育数字经济发展生态。“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及“东莞市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中心”于4月27日在松山湖光大WE谷产业园举行授牌仪式,目前已入驻了68家数字产业企业,初步形成“三基地两中心”的服务体系建设框架。
  (五)优化科技创新的氛围环境。进一步加强人才、资金、载体资源要素的配置。一是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育。出台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支持科技人才创业、优化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政策,打造多层次的引才育才体系。目前已经储备了11个战略科学家团队项目、18个优质科技人才创业项目,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吸引了超过3000名研究生来实践,松山湖获批为国家级工程硕博培养试点区域,我市获教育部批准成立新一代信息技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全国首批试点4家)。二是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完善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高端专家公寓、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科创训练营等服务配套,为入驻项目提供优质服务。推广社区建设模式,市镇联动打造东莞市声学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首批项目正在办理入驻。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将科技信贷风险补偿纳入全市促进市场主体和困难行业纾困解难政策,今年以来引导合作银行累计向2421家科技企业发放科技信贷159.2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来,我们将在市政协和民建东莞市委会的有力监督下,继续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战略定位,把握省委省政府支持东莞建设科创制造强市的机遇,以抢抓产业风口为工作主线,强化产业技术攻关、优化创新体系布局建设、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开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新局面。
  (一)强化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的组织。聚焦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优化重点研发项目储备库,3年内征集入库300个优质研发项目,探索“揭榜挂帅”的项目组织方式,按产业化进展情况分批择优支持;强化市重点研发项目与市增资扩产重大项目的联动管理,统筹解决产业化用地、环保总量指标等问题,催生更多风口项目。推进实施核心软件攻关工程,筹办东莞市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启动大会,联动东莞理工学院筹建“华为工业软件学院”,动员更多企业参与试点应用,持续引进优质工业软件开发企业,加快发展我市数字经济。深化新兴产业研究,重点针对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产业,在重点细分领域形成推动招商引资、推进项目落地、支持企业增资扩产的具体政策措施,抢抓产业发展新风口。
  (二)强化创新平台体系的支撑。争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纳入材料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成为“材料基因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对材料实验室成果转化的管理服务,推动创新样板工厂项目在东莞本土落地产业化。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产业风口导入高校创新资源,引进硬科技项目来莞产业化。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与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对接,拓展科研服务体系。推动东阳光等龙头企业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以绩效考核为导向提升企业研发机构水平。
  (三)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调整科技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的财政扶持资金向企业调度倾斜。修订创新型企业扶持政策,加强瞪羚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联动。分领域、分行业组织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引导企业打造高质量的产品产值。推动有条件的镇街结合“专精特新产业园”,统筹规划建设“瞪羚企业产业园”,探索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等优质企业联合拿地、联合建楼新模式,为高成长性企业提供产业空间。充分发挥战略基金“以投带引”作用,加快市场化子基金遴选进度,撬动更多的市场化资金、机构与优秀人才,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壮大。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支持优质项目在莞落地。
  (四)强化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围绕产业风口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夯实我市产业发展的科研基础和底层技术。以在莞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依托,引进培育“两院院士—杰青—优青”人才梯队,争取本土院士培育的突破。以科技人才创业项目为抓手,吸引既懂科技创新又懂市场运营的人才来莞创办企业,催生更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以建设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为契机,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青年工程师。
  (五)加强科技创新的区域发展布局。支持松山湖高新区对照国家高新区的评价指标补短板,争取2025年在全国高新区排名提升至前20名。强化松山湖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与镇街园区资源互动和创新协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提速升级,深化完善基地顶层设计,强化市级统筹力度,加快实施“整备一片连片空间、招引一个龙头项目、建设一个新型产业社区、打造一个亮点建设工程”等系统工程。在莞深高速沿线布局高科技产业园、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创业综合体,主动衔接穗深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外溢。根据不同镇街的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选择若干个镇街打造科技创新示范镇,以点带面形成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示范、引领作用。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办理单位 科技局,市工信局,松山湖管委会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