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249)关于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内    容: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聚焦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东莞有650所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110万,“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学改革和教育公平关乎众多学生、学校和家庭,成为社会关注点。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重构教育生态面临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减负”与“提质”共同增长的难题。20世纪70年代,日本“宽松教育”改革一定程度上导致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是学生创造力的前提,不以“提质”为目的的“减负”是以牺牲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学生发展的可能为代价的。因此,学校面临着减负的同时实现教育质量和效率共同提升的难题。

  2.学生“减负”和教师“增负”的问题。“双减”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课后服务由作业辅导和看护托管功能延伸至兴趣特长培养,中小学阶段教师各类任务负担较重,兼职课后服务更是延长了工作时间,但配套政策和保障条件并不完善。

  3.教学评价导向能否扭转的问题。学历和文凭在当今社会科层体制的筛选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功利性教育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存在,加上优质学位不足,学生、教师和学校仍然要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当分数和升学率仍为政绩、学校排名和教师晋升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时,就有可能出现“明减暗增”或“名减实不减”的尴尬局面。

  4.家庭教育如何有效“补位”的问题。作业减少、不考试不测评,怎样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学习有没有落下,孩子升学怎么办等成为家长们新一轮的焦虑。同时,如何科学有效地填补空白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在缺乏充裕时间有效陪伴的情况下孩子假期怎么过,怎样防止孩子沉迷于电视或电子产品成为家长所面临的新课题。


建    议: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研究未来教育方向,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为教育赋能,以教育方式改革为突破口,探索精准高效优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的品质;深化课程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强化德育和体育锻炼,补足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聚焦课后服务内涵质量提升,遴选课后服务先进示范学校创建对象,鼓励学校因校制宜探索‘1+X’托管服务模式,继续开展联合社会力量丰富个性化课程探索,努力打造课后服务升级版。

  2.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并通过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等机制推进教育事业持续、优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入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训与考核,提升教学能力;探索建立专职班主任制,负责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处理班级事务,减少教师非核心工作。

  3.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推动师资优质均衡配置;进一步完善集团化办学激励机制,促进龙头学校持续开展对子学校的帮扶;优化教育人才申报职称机制,对基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在基础相对薄弱条件相对艰苦的学校任教的优秀人才予以优先和倾斜,促进教育公平。

  4.加快教育评价方式转型。加快研究出台与“双减”政策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评价学生、教师、学校,坚持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结果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不唯分数不唯升学率,特别要完善初中学业评价体系,缓解升学压力带来的社会焦虑。

  5.尽快出台家庭教育配套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结合实际出台配套政策或文件,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形成了全方位的校内和校外的家庭教育体系。
提案者 黎丽香
部门答复

教育局

尊敬的黎丽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非常感谢您对东莞教育的关心关注,针对您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现复如下:
  一、总体情况
  自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实施“双减”政策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双减”政策的决策部署,把“双减”作为一号工程,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市领导多次召开重要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建立市镇两级“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搭建沟通联络平台,举办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专题培训班,出台《东莞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若干措施》《东莞市2022年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要点》等系列配套文件,在市教育局增设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坚决打好“双减”攻坚战。目前,我市学科类校外培训已大幅压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校外培训收费已全部纳入资金监管范畴,培训机构收费、从业人员、教材等全面规范,义务教育发展质量有效提升。我市“双减”工作经验曾在全省教育系统推广。
  二、意见建议采纳情况
  针对您提出关于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点建议,我局经过充分研究,已将可行性建议纳入具体工作措施中,现将有关采纳情况一一回复如下:
  (一)关于第一点建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局牢牢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课堂教学主阵地,坚持五育并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优化课后服务,促进学生内涵式发展,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一是推进信息化融合教学。持续深化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继续开展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构建线上教研体系打造新媒体新技术传播高速公路,举行莞式慕课创新案例大赛和信息化科研课题研究活动积淀优秀改革成果,打造双师教学、在线名师课堂、远程同步课堂和翻转课堂,对我市不同层次学校进行分类指导,构建深度融合信息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推进12个信息化教学实验镇街、135所实验学校、4个莞式慕课实验基地的建设。二是开展品质课堂。分学段、分学科组织开展“品质课堂”研训活动,评选出“品质课堂”专项课题100项。三是优化作业设计。分学段、分学科组织开展作业设计专题研训、优质作业征集、经验分享、专项课题研究以及品质作业设计大赛、品质作业设计沙龙、品质作业设计揭榜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作业设计理念,提高作业设计能力。四是落实五育并举。配齐配强思政课老师,组织开展东莞市“学党史、感党恩——传承红色精神”党史学习教育及东莞市“中国梦·航天情·报国志”主题系列活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完成第一批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校内)认定工作,认定市级校内劳动实践基地101个。全面实施寒暑假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落实情况纳入各园区、镇(街)和直属公办学校校长考核范畴。强化音体美教育,以“让歌声伴我快乐成长”为主题在中小学校创新开展“每周一歌”活动,举办中小学系列体育赛事活动,我市中小学校体育评价改革项目被列为省第一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五是优化课后服务。推行校内课后服务“5+2”模式,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有需求的学生两个“全覆盖”,2022年春季学期课后服务参与学生超过44.7万,全市33个镇街共有154个学校(含服务点)开展暑期托管服务。
  接下来,我市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健全线上教研体系,完善信息化教研平台建设,推进信息化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尝试“关注更多、体验更佳、反馈更快、评价更准、教学更精”的个性化教学,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坚持“五育”并举,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育人育才体系,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二)关于第二点建议“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我局坚持把教师队伍作为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坚持师德师风建设和专业素质提升相结合,大力改变教师结构性缺编现状,着力强化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对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基础作用。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师德师风常态化教育机制,持续开展“我为什么当老师”大讨论,实施新学期师德第一课、师德教育每月一讲制度,推选全市最美教师,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教师引进、培养、选拔、使用全过程。二是加大教师招引力度。按照市主要领导关于“早准备,早出发,招点高素质的好苗子”的批示精神,上半年完成3场公开招聘教师和1场人才引进活动,共招聘和引进3274名教师,招聘量是以往将近6年的招聘量,进一步优化我市教师队伍结构和配置。三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高规格举办首批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授牌仪式,市主要领导亲自接见首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遴选确定首批10名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50名教育家家型校长和教师培养对象。四是加强专业素质提升。评选并公布了新一轮(2022-2024年)名师、名班主任、名校(园)长工作室主持人250人,其中名师140人、名班主任50人、名校长40人、名园长20人。各学科持续加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培养,积极开展名师工作室专题研讨、骨干教师送课到校、专题研训等活动,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实施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管理干部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提升工程研修等工程42个,2022年上半年,共面授培训4226人、网络远程培训94636人。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深入实施师德教育每月一讲活动,将师德主题教育贯穿全年始终。持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招聘编制教师,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全面达到国家标准。深入推进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推进试点设立校级教师发展中心工作,完善教师发展三级管理体系。完善“莞邑良师”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为锻造“莞邑良师”提供专业支撑。继续组织好中小学教师培训,加大培训课程研发力度,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卓越教师、未来名校长等培训课程,实施精准培训。积极探索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探索建立专职班主任制。
  (三)关于第三点建议“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我局始终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积极统筹市内优质资源,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优化教育人才申报职称机制,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帮助相对薄弱的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一是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我市制定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一系列政策,推动全市公办中小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正有序开展。2021年,印发了《关于优化我市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要求的通知》,明确了2022年秋季学期起,相对优质范围的学校教师需到其他学校交流任教,其他学校教师可互相交流任教或到划定范围的学校交流任教,进一步推动落实教师资源均衡配置。2022年,通过组织选拔的方式提拔正校长2人,副校长1人;面向市内外公开选聘了15名45岁以下的市直属公办学校副校长。开展校长职级评定考察评价工作,成立10个职级评定考察评价组,对88名申报职级的正校长进行考察。二是优化教育人才申报职称机制。通知提出对民办学校教师任教经历可视为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对民办学校教师职称评审不作市级课题项目要求,镇街(园区)所属民办学校的课题要求放宽到镇街(园区)级以上课题,市属民办学校放宽到校级以上课题,对基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在基础相对薄弱条件相对艰苦的学校任教的优秀人才予以优先和倾斜。三是深化集团化办学。启动第二轮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工作,全市共组建70个教育集团,集团成员学校达到207所,实现集团化办学学段全覆盖,参与集团化办学的园区、镇街全覆盖,师生、家长整体满意度连续四年均在98%以上。
  接下来,我市将进一步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完善教育人才建设工作机制。创新交流轮岗机制,健全校长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支教帮扶的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聘用管理、业绩考核、培养培训、评优表彰等方面予以倾斜。推动临聘教师职称评聘、岗位聘任与晋升、进修培训和评优评先等享有和编制内教师同等待遇。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打造一批优质特色教育集团,推进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
  (四)关于第四点建议“加快教育评价方式转型”。我局建立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学科质量监测制度,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发挥好教育评价对教育教学的重要引导作用,系统推进、整体推进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等关键有效落实。一是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稳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实验市创建工作,编撰反馈教育评价改革“一镇一报”,开展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十不得一严禁”落实情况自查自纠,初步制定《东莞市中小学校办学质量周期性综合评价实施方案》《东莞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东莞市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构建党委政府、学校、学生、用人等一体化评价体系。二是加强教育质量监测。依托“莞教通”充分汇总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建成教育质量监测基础数据库,形成教育质量监测可视化数据大屏,实现“市镇校”三级根据权限查看。三是加强对镇街的教育督导。完善并形成2022年对镇(街道、园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实施细则,加强教育“督政”,继续把“双减”督导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加大督办、通报、约谈和问责力度。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和年度重点工作,深入开展“双减”、扩容提质、招生入学、义务教育结构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等专项督导,督导工作实效持续提升。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完善对镇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年度评价制度,探索建立教育督导约谈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监测结果和评估报告的社会公开通报机制,强化落实督导评估监测问责。继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市建设,开展教育评价改革实验镇街和实验学校试点工作。做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开展“双减”及六项管理等专项监测,编制监测结果反馈“1+N”报告,探索开展质量监测预警。
  (五)关于第五点建议“尽快出台家庭教育配套政策”。我局积极完善学校家庭教育专业成长平台,推动家庭教育品质稳步提升。2022年上半年完成认定东莞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名教师1名、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名师工作室8个、市家庭教育慧导师231名。茶山、凤岗、道滘等3镇通过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验区国家验收。在东莞广播开设家庭教育“空中学堂”24期,举办家庭教育公开课4次,受惠家长达82万。评选出优秀家长学校31所。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推动多部门联动,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依据《东莞市关爱学生心理健康联动方案》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推动各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做实做细联动工作。继续推进家长一学年不少于4次8学时的培训学习,研究出台《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提升家校共育工作质量。继续推进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验区建设工作,举办高品质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名家论坛和空中课堂等活动,促进家庭教育深入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也希望能得到您更多的指导。


办理单位 教育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