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239)关于建立疫情冲击下全市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机制的建议
内    容:
新冠疫的情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作为中国经济生力军的中小微企业影响更大,使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中。我市作为国际制造名城,截至2021年10月底,有市场主体143.52万户,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其中规上企业11330家,我市中小微企业数量增长速度快且营收增长速度快,但中小微企业盈利能力仍需提高,受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市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对此,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抓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密切关注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经济的影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帮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解房屋租金压力的实施方案》等政策,就刚刚过去的大朗疫情出台了支持大朗镇纾困解难八条政策措施,多措并举稳投资、稳产业链供给,在这次疫情大考中,东莞交出了较为满意的答卷,东莞经济复苏,上半年GDP增速仅次于深圳。
对于疫情影响,各大城市均采取不同措施,其中北京市在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修订草案)》提出建立中小企业应急援助救济制度。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建立科学、系统、常态化的中小微企业救助体系对东莞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中小微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基石。中小微企业在我市经济实体中占比90%以上,且规上工业企业中小微型企业占比97.6%,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小微企业能否稳步发展直接关系我市经济发展大局。
第二,中小微企业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受疫情、自然灾害等外部环境影响大。从我市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难点:一是疫情防控,人流、物流受阻,直接影响生产活动,71.2%的企业反馈物流成本增加;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芯片短缺等负面影响持续,受疫情影响,84.8%企业反馈今年的原材料采购成本增加,部分原材料紧缺较为严重,影响产出;三是疫情影响到原材料供应、研发、销售等环节,产业链易出现断裂,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四是房租增加,招工难招工贵提高用工成本;五是资金周转难是中小微企业长期存在的问题,疫情期间的挑战更让中小微企业雪上加霜。

建    议: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建议建立科学、有序、精准、系统的中小微企业救助体系:
一、立足东莞实际,分行业探索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救助管理制度框架和工具箱,参照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制定《东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救助和评估机制。当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外部环境影响中小微企业生存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采取税费减免、房租减免、融资支持等措施,形成长效化应急响应机制。
二、优化我市中小微企业应急救助管理体系,制定分门分类的支持战略。依托专业智库力量,针对我市小微企业产业类型,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引导企业的数字化、科技化转型,做好企业的“疫后重建”。
三、依托“企莞家”服务平台,强化信息服务建设。做好面向中小微企业各类信息集成、数据集成、服务集成,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尽可能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全部政务服务,以及所需要的社会服务的具体途径和链接。
四、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引领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升级。建议相关部门借助数字经济发展优势,运用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一套完善的制度流程,形成行业内的生态系统,搭建好数字基础设施平台,通过数字赋能鼓励中小微企业融入数字经济,为企业让利。
五、搭建与中小微企业发展对应的中小银行体系,成立中小微企业互助发展基金。鼓励中小微企业形成互助网络,借鉴“格莱珉银行”、“桂林银行”等模式建立中小微企业保证金池,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鼓励中小银行数字化升级,主动对接金融科技,建立信用评价、信用信息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鼓励政策层面引导中小微企业或行业建立预防性现金储备池,建立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作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备用金,提高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
提案者 致公党市委会
部门答复

市工信局
  尊敬的致公党市委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新冠疫情等公共危机下我市中小微企业救助机制的建议》(第20220239号的提案)收悉。您的《提案》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探索中小微企业应急管理制度框架和工具箱,优化我市中小微企业应急管理体系,优化“企莞家”服务平台,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与中小微企业发展对应的中小银行体系等建议,切中肯綮,有的放矢,根据您的建议,现将我市相关工作情况答复如下:
  一、总体办理情况
  今年3月,致公党市委会提出《关于建立疫情冲击下全市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机制的建议》;6月,经市政协主席会议研究,确定为市政协2022年重点提案,由吕成蹊市长亲自督办,刘光滨常委、副市长领办。在市政府的大力指导和全程跟进下,市工信局作为主办单位,会同市财政局、市金融工作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单位,落实办理责任、健全办理制度、完善办理程序,推进提案办理工作有序进行。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高度重视该提案的办理工作,成蹊市长、光滨常委在办理过程中,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对办理成效提出明确要求。成蹊市长批示:“要尽快有稳企业的实际举措。”光滨常委批示:“稳企业的实际举措,要有稳定预期的疫情下保障、困难时的支持、创新技改的帮助,请工信团队真抓实干,迅速拿出实招硬招。”为保障提案办理工作有序推进,市政府成立了重点提案办理工作协调小组,由光滨常委任组长,市府办冯彬二级调研员、市工信局肖必良局长任副组长,市财政局、市金融工作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分管领导为成员,组织召开协调小组会议,具体研究重点提案办理工作。
  (二)规范办理程序。提案办理小组严格按照重点提案办理要求,主动加强与致公党市委会沟通联系,积极听取办理意见。7月,结合我市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各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我局研究制定重点提案办理工作方案,提出了“健全中小微企业扶持救助机制”“精准制定针对性的支持战略”“合力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纾困支持”“优化提升对企服务能力”等五项重点任务。
  (三)开展深度调研。提案办理期间,我局对590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4家“专精特新”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走访,切实摸清企业当前发展存在的痛点、难点以及政策需求。
  (四)形成系列成果。在认真学习国家、省和市关于稳经济、稳市场主体的一揽子政策文件基础上,经过系列调研,并结合深圳、广州、宁波、重庆、北京等城市工作经验,市工信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工业经济稳增长的若干措施》《东莞市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若干措施》两份专项扶持政策,形成了《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思路和建议》1份调研总报告及“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案例分析5份调研子报告,其中《技术驱动类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案例分析——以广东顺力智能物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获肖亚非书记批示。
  二、办理提案建议取得的成效
  针对提案提出的“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救助和评估机制”“制定分门分类的支持战略”“强化信息服务建设”“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与中小微企业发展对应的中小银行体系”等五条建议,我们逐一对照落实,提出“健全中小微企业扶持救助机制”“精准制定针对性的支持战略”“合力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纾困支持”“优化提升对企服务能力”五大工作任务,全力以赴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截至9月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154.89万户,同比增长9%,居全省地级市第1;实有工业企业20.36万户,同比增长4.46%;规上工业企业数1.28万家,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其中规上中小企业约1.25万家,占比达97.6%,数量和占比都逐年增加(2019、2020、2021年分别为9765家、10570家、11073家,占比分别为97%、97.3%、97.5%),成为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坚实支撑。
  (一)全方位扶持救助机制初步形成。为全方位惠企纾困政策,我市将国务院、省、市等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分解形成217项政策落实要点,在减税降费、房租减免、缓缴社保、金融扶持、专项就业补助等领域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全面帮扶,惠及超过38万户企业。我市也相继出台了“纾困27条”“稳岗惠企10条”“保链12条”“稳工业21条”“专精特新17条”等一系列有操作性、针对性的扶持救助政策。截止8月,推动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及市属企业、镇街园区所属物业为超过2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约4.84亿元,各村(社区)为超过1.2万家经营主体减免租金和违约金共计1.75亿元;累计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464亿元,退税户数是去年全年总和的14倍,退税金额是去年全年规模的3.3倍;发放2022年度稳岗返还资金约4.91亿元,惠及参保单位24.9万家、参保职工208.22万人,减轻企业失业、工伤保险的缴费成本26.09亿元、3.49亿元,全省排名第三。
  (二)分层分类培育体系逐步完善。一是扶持小微企业上规模发展。建立重点企业“小升规”培育库,支持和引导培育库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进一步加大资金引导力度,开展“升规”奖励,目前已完成项目申报,拟对2535家“新升规”工业企业奖励约1.1亿元,奖励资金规模是去年的2倍。2022年1-8月,“小升规”企业实现增加值205.18亿元,同比增长36.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二是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研究制定《东莞市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若干措施》,撬动市财政资金2.97亿元,从空间、技术、资本、市场、人才、管理等全方位要素为各阶段的“专精特新”企业全面赋能。截至目前,我市有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10家,省“专精特新”234家。2022年1-8月,“专精特新”工业企业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46.56亿元,同比增长6.1%,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0.2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三是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围绕创新政策、产业、土地、资本、人才等五个方面推出了20条“干货”措施,推动企业实现规模与效益倍增,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 1-8 月,472 家“倍增计划”规上工业试点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 957.97 亿元,占规上工业的 28.21%,同比增长 5.8%,比全市规上工业水平高 4.9 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长 1.56 个百分点。
  (三)企业数字化转型效能充分释放。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建设,对赋能中心服务本地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营收最高给予70%补助,采取“平台让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方式推动中小型制造企业数字化普及应用。华为、思爱普两家赋能中心实现总营收2.13亿元,建成展厅总面积约2177平方米。吸引一批数字化转型生态企业落地东莞,帮助本地数字化转型服务企业完成超4000万增量订单。据不完全统计,两个赋能中心已成功为171家本地工业企业进行数字化赋能服务,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投入70%,服务合同金额超1.67亿元,1-9月服务对象营收增长6.4%,利润增长16.5%,人均效能提升20.87%,企业运营成本减少17.32%。
  (四)企业融资难题得到进一步解决。设立1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资金,纳入“白名单”的中小企业共3.83万家,今年1-8月,白名单企业新增贷款687.37亿元,同比增长9.61%。在“企莞家”平台设置金融超市,推动全市36家金融机构成立“战疫”联盟。今年上半年,全市银行等金融机构为7825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办理延期还本付息195.29亿元;1-9月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数4485户182.71亿元,有力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五)对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建立起由吕成蹊市长任组长的东莞市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工作。市人大、政协通过走访调研、提案建议等方式推动部门切实关注、解决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二是对行业协会中介机构、水电气行业、物流、金融等重点领域的乱收费行为进行清理,明确执法裁量标准,大力整治选择性执法、趋利性执法等乱象,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三是创新建立企业市长直通车工作机制,高位统筹解决企业提出的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重难点问题,一般在10个工作日内给予明确答复,复杂问题在一个月内答复,目前共收到企业问题诉求事项52项,其中51项已办结,办结率98%。依托“企莞家”平台、12345热线企业服务专席,实现纾困解难措施查询 24 小时全天候人工服务,今年以来,“企莞家”平台新增诉求774条,诉求数量同比增长223.8%;已办结诉求710条,办结数量同比增长463.5%。四是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保障服务。今年已解决1087宗企业复工复产、材料供应、物流运输等涉疫情问题诉求,发放省市车辆通行证4573个,预发放2197张重点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保障通行证,最大限度保障疫情发生后企业不停产、市内物流不受影响。围绕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产业三大优势产业领域开展三场产业链深度对接活动,邀请12家产业龙头企业开展供应链体系主题演讲,数百家中小企业、近千人次参与了产业对接,推动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五是搭建“莞货莞品”平台,实施工业企业强内需扩市场项目,对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举办新品发布会、宣传推介会、订货会等强内需扩市场促消费活动进行补助,提振市场信心。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针对提案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健全扶持救助机制。严格抓好“纾困八条”“纾困六条”“保链十二条”“纾困二十七条”“省促进工业经济发展32 条”“稳工业22条”等系列帮扶政策,真金白银帮助企业减租降费、纾困解难,切实解决企业反映突出的经营成本负担重、产业链供应链不够稳健、物流渠道不够畅通等问题,帮助企业纾困发展。年底前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和复盘,进一步提升政策帮扶的精准性,参照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中小企业帮扶政策,出台东莞市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管理办法。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切实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做好政策的宣贯工作。除了常规的网站宣传、媒体推送、走访送政策等手段,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2023年底前基本建成“企莞家”注册企业基础信息库,精准确定帮扶企业清单,推送政策入企业,让企业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另一方面,全力解决政策落地过程中的“卡点”,继续精简手续、优化程序,不断提升服务效率。自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所有有条件采用“免申即享”申请资金奖励的项目均采用快捷经办模式,缩短拨付时间,让补贴资金及时到位,帮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岗位。
  (三)进一步做好政策储备工作。充分发挥东莞市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中小微企业定期监测分析和季度、年度报告制度,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数量、经营状况、就业情况等重点指标的日常监测,定期梳理中小企业诉求,提高监测分析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预警。精准把握中小微企业政策需求,动态调整和优化政策组合,助力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整合资源,鼓励中小微企业借鉴“格莱珉银行”模式建立互助网络,提升信用水平,通过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共建“战略性产业集群信贷融资+创投”的服务模式,推动形成以政府融资性担保为主的科技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开展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金融业务,进一步健全信用评估体系。2023年上半年,出台风险补偿新政策,拓展补偿范围,促进银行敢贷、愿贷、能贷,鼓励工业企业通过直租方式购入生产及生产配套设备。在拓市场、抢订单、促生产方面,探索出台更多的本地化采购政策,提高政府采购项目面向中小企业的份额和价格扣除比例,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
  (四)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及时跟进各渠道收集的企业诉求和问题,进行专项调度研究,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每年至少开展5次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通过产业纽带、上下游配套、技术扩散等实现融通创新发展。组织京东等电商支持推送“莞货莞企”信息,结合“乐购东莞”等线上线下活动促进终端产品消费,举办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产品订货会,帮助中小企业拓市场稳订单。
  (五)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结合镇村工业园改造工作,联合相关部门、镇街及行业协会开展工业厂房租赁市场情况调研走访活动,形成相关情况报告。出台关于稳定工业厂房租赁市场秩序的指导意见,持续开展集体厂房物业交易价格监测,加大对重点镇街的督导力度,严厉打击“二手房东”囤积厂房、哄抬租金等违规行为。开展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案件专项执行行动,强化款项支付监督和约束惩戒。在执法领域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轻微违法违规及首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不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实行主动帮扶指导,最大限度减少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最后,再次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期盼日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


办理单位 市工信局,市金融工作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财政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