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
陈少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防止青少年柔弱化》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注和支持。
一、我市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情况
诚如您所提出的,引导开展具有身体对抗的体育活动教学课程提高身体素质和营造青少年学生崇军风尚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军人、体验军队生活,形成崇尚军人刚毅精神品质和强健体格的风气,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东莞市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工作,先后印发《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8〕 113 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清单》《东莞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施固本行动和体质健康提升工程,着力构建学校体育健康生态发展格局,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青少年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学校体育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始终处于全省的领先地位。据2018—2021年全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统计,我市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在从2018年的51.8%上升至2021年的61.11%,呈现巩固上升态势。其中,2018年和2020年我市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均位列全省第一,2021年达到61.1%,超过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等珠三角城市。
二、关于“引导开展具有身体对抗的体育活动教学课程”的建议
引导学校开展具有身体对抗的体育活动教学课程,开齐开足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保障。一直以来,我市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确保每学年教学时间、每周课时数、每节课的时长。2020年修订《东莞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基本要求(2020 年版)》,并出台了《东莞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指引(试行)》,学校每天上午统一安排不少于 30 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建立“应急疏散演练+基础运动技能+基础体能”的模式。明确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与健康作业的组织与实施,切实保障学生每天锻炼2小时。同时鼓励学校探索制定家校联动助力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机制,特别是校园篮球、足球班级等具有对抗性的体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家长或家委参与学校活动的筹备、策划、组织等工作,群力群策为学校的赛事活动安全有序开展助力!我市逐步完善市、镇、校、班级四级校园体育竞赛制度,完善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办赛的工作机制,合理规划市级学生体育竞赛项目,每年联合举办全市中小学生(青少年)篮球、足球、田径等20多项赛事。推动学校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单项体育比赛,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形成“人人齐参与、周周有比赛”的校园体育与健康活动氛围。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学生体育赛事活动。2021年我局联合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举办全市中小学(青少年)田径、游泳、篮球、足球、排球、小学生运动技能展示等系列赛事共36项,参加市级体育赛事的青少年学生超过14600人次。
二、关于“营造青少年学生崇军风尚”的建议
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军人、体验军队生活,营造青少年学生崇军风尚是很好的建议。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青少年学生崇军风尚的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活动,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基础能力。小学和初中探索将国防教育的内容纳入有关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进行国防教育。学校根据需要聘请校外辅导员,协助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要求高中学校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并在有关课程中安排专门的国防教育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我们将探索制定有关军校联动的实施意见,发挥军事理论课育人功能,探索将国防教育贯穿青少年学生教育全过程,从而形成崇尚军人刚毅精神品质和强健体格的风气。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东莞市打造品质教育十二项行动计划》《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研究制定《东莞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突破改革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不完全等问题,强化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建立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推动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次衷心感谢您对我市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心和支持!如仍有疑问,请与我局承办人沟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