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20205)构建我市公众急救培训体系,有效提升社会人群自救互救能力的建议
内    容: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委共同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各地应建立辖区公众急救培训管理体系;开展针对社会公众的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将培训内容纳入加强重点人群的在岗培训;同时积极开展中小学急救常识普及,推广高中生、大学生基本急救技能培训,从而有效提升全人群自救互救能力。

  我市政府自2014年始连续8年,将普及应急救护培训纳入民生实事,依托市红十字会开展工作,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至2021年9月,累计完成急救知识宣教与技能培训76.45万人次,约占我市常住人口(按1044.66万计)的7.3%;其中救护员课程培训14.72万人次。经调研显示,我市公众急救培训工作存在以下不足:

  一、“宣教”为主、“实操”不足,急救培训实际成效不满意

  急救培训以科普及体验教学为主,救护员课程(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操作型培训)参加人次不足总培训人次的20%。培训后的学员长期无复训,基本无法实施有效的现场急救。院前急救的公众参与率仍低,经临床反馈或公开媒体报道的心脏骤停公众急救寥寥无几。

  二、未形成规范统一的培训管理体系

  除市红十字会外,我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也不定期地开展民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以上机构均无专职培训部门,无培训场地设施;培训形式各异、教材不一、师资水平及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三、师资力量未做有效整合

  市红十字会仅有兼职培训导师107名,其中有医学背景者不足10%。培训课程更新缓慢,导师均未接受再培训。我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下属67家急救站点(网络医院)的专业急救团队有专业及人员优势,却只能参与少数场次的科普宣教,未承担公众的急救技能型培训。

  四、“教”、“学”双方积极性不高

  急救培训属公益性质,培训课酬低,师资队伍难以保持长久的工作积极性。社会对公众急救的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市民对院前急救与自身的相关性缺乏了解,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五、我市公众场所仅配置259台体外自动除颤器AED,与院前急救需求不匹配,直接影响到公众急救的成功率。


建    议:
  一、在市政府指导下,由市卫健局牵头,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市医学会急诊分会、市红十字会共同制定急救培训计划,逐年增加救护员培训人数。市卫健局市应与教育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等多部门联合制定重点岗位急救培训指引,将急救培训纳入岗前培训内容;鼓励外卖员、快递员等庞大的社会流动从业群体接受急救培训,并制定相应保障和奖励措施。

  二、由我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统筹,依托各镇区有良好师资力量与设施条件的急救网络医院,积极推进公众急救培训基地的建设。以培训基地为中心,扩大区域性急救技能的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能力。

  急救指挥中心、市医学会急诊分会可参考深圳市先进的公众急救培训管理模式,共同制定培训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培训的规范性、统一性。完善课程内容反馈机制,及学员能力、导师水平的评估机制,以保证培训质量。

  市政府应对急救培训基地的配套设施、课程收费、社会服务成本等,给予合理的财政资金支持,探索购买服务的模式。各培训基地及市红十字会应落实专项经费的合理使用,并接受政府的监督。

  三、各镇区政府与医疗机构做好区域内AED设置规划及管理。市财政应加大对AED购买资金的投入,同时鼓励企业单位、社会群体积极捐赠AED。

  四、政府宣传部门应充分利用交通站点、大型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搭建视频、网络等多元化急救宣教平台;传播应急救助的社会正能量及实施成功案例;宣传我国救助行为人的责任豁免规则,营造自救互救的良好社会氛围。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
部门答复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民革市委会:
贵委会《构建我市公众急救培训体系,有效提升社会人群自救互救能力的建议》(第20220205号提案)收悉,经会同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和红十字会研究办理,现就有关建议答复如下:
一、我市公众急救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一)2014年始至今,市政府连续9年将市红十字会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纳入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年度完成培训任务从4万人次逐年提升到今年的6万人次,培训对象覆盖全市高一级学生。2019-2022年市财政共投入939.3万元用于市红十字会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惠及约22万人次,进一步提高了我市人民群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此外,2022年安排了生命安全体验馆维护费21.27万元。2017年-2021年市财政安排AED机配备及维护经费,由市红十字会在全市范围内共配置了AED机258台。从2021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经费12万元,对设置AED单位开展CPR+AED专项培训,确保在意外伤害发生时群众能及时正确地施救。
(二)市红十字会在全市广泛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截至2021年底,共完成应急救护培训82万多人次,其中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67万多人次、救护员培训15万多人次,按当年全市常住人口1046.66万计算,全市接受过救护培训的人员占比达7.83%。市红十字会还组建专业的应急救护培训师资队伍,制定了《红十字救护师资管理办法》,以规范救护师资管理。截至2021年底,共培训红十字师资200余人,并定期开展复训及培训。
为增强全民急救意识,市红十字会多措并举开展救护知识宣传工作。一是建成生命安全体验馆,常态化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为满足市民随时学习救护知识需要,体验馆坚持每周开放六天,多渠道接受预约。2016年开馆至今累计宣教5万多人次,得到社会各界好评。二是推动在市内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 AED,并对设置单位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为市民出行保平安,提高市民的出行安全。三是制作应急救护培训视频,投放于市委组织部主办的东莞干部培训云学堂,供全市党员干部学习。四是录制通俗易懂的“红十字急救知识掌上微课堂”,在市电视台、南方+及红会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播放,供市民群众自行学习。五是在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急救日、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社区或广场宣教活动,为广大市民自由参加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提供学习平台。六是定期联合相关部门、各高校举办东莞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增强广大青少年学习应急救护培训的意识,提高社会救援组织成员的救护技能。七是动员红十字志愿者积极参与急救知识普及活动。成立了多支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在不同的层面推广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创立了“少年强中小学生逃生避险、自救互救宣教”志愿服务项目,把应急救护知识送进中小学课堂,累计宣教85301人次;水上救援大队开展的十百千万进校园项目,累计宣教11.7万人次;红十字救护队为大型活动保驾护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累计服务市民超过20万人次。
(三)宣传部门充分依托各级各类网络媒体广泛宣传“东莞好人席红科”“好人事迹:萧志钊”“因为她,东莞大王洲有了救助站”“从‘公益达人’到‘东莞好人’,这个厚街人做了这些事”等应急救助的社会正能量及实施成功案例。同时,联合市卫生健康局共同推进应急救助相关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类电子显示屏、宣传栏、新媒体平台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宣传应急救助、自救互救理念和方法,传播应急救助的社会正能量及实施成功案例,营造自救互救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关于提案中“市政府应对急救培训基地的配套设施、课程收费、社会服务成本等,给予合理的财政资金支持……市政府应加大对AED购买资金的投入”的意见,财政部门认为目前对急救培训和AED购置的投入是合理的。下来将继续做好急救培训和急救设备购置经费保障工作。
卫生健康部门将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的全民健康政策,全面推进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的普及推广,包括:积极开展系统全面的急救知识普及推广,改变人民对待急救处置的传统观念,提高全民自救互救意识。院前急救需要动员社会多方力量参与,但总体来看,我国对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掌握较好的仍主要是从事医学领域相关工作的人群,其他人群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率低,远未能满足普通群众随时随地开展紧急救治的需求。建议政府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及措施,定期对政府公务员、公安、消防人员、驾驶员、教师等有关职业人群作专业化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掌握心肺复苏、创伤急救自救互救基本技能,提升“学”的积极性,共同构建社会“大急救”体系。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宝贵意见,希望贵委会继续关心支持我市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办理单位 市卫生健康局,市委宣传部,市红十字会,财政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