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10279)关于补齐、提升我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的建议
  目前我市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和利用处置能力存在较大缺口。我市2016年危险废物申报产生量18.57万吨,2017年27.73万吨,2018年增加至33.42万吨。我市2018年产生危险废物单位10735家,产生量42.04万吨,涉及《国家危险废物名录》46大类中的27大类。预测我市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危险废物的产生类别增加至30大类,产生量分别增至55万吨,67万吨和75万吨。

  我市建成并投入运营以及在建的的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共有13家(包括医疗废物处理中心),至2020年底可利用处置我市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24大类,能力可达60万吨/年,届时全市规划建设的危险废物焚烧能力可基本满足本市需求,但医疗废物处置、部分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及填埋处置能力仍存在不足,涉及13个大类,约8.52万吨/年的缺口。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固体废物环境问题专项督察指出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问题突出。按照《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我市须尽快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补齐危险废物填埋处置能力缺口。

  
建    议:
  1. 尽早规划处理处置出路,补齐能力缺口

  针对部分产生范围广的危险废物建立收集中转设施进行集中转移处置,其他产生量少、个别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直接委外处置。HW49其他废物中的废铅蓄电池(缺口2.3万吨/年)、HW29含汞废物(缺口0.0412万吨/年),产生来源多为社会源和家庭源,处置项目建设难度大,对周边环境要求高,建议不规划市内处置设施,可以根据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建立集中收集设施,再外转处置。

  2. 推动危险废物源头减量

  首先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能够从源头上有效管控危险废物的产生情况,高起点谋划危险废物处置出路,减轻末端管控负担。另外,开展清洁生产能够从工业企业源头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提升危险废物资源利用水平。其次,推行工业绿色制造体系,打造循环经济,实现废物再利用,建立消耗少、污染轻、产出高、效益好的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这也是我市制造业深化的方向。

  3. 完善危险废物收贮运体系

  针对当前东莞市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难、处置难的问题,探索安全高效的工业园区危险废物收运模式,同时鼓励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在产业集群区域布局建设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设施,依法开展中小企业源危险废物等集中收集经营工作。针对社会源危险废物收运不畅、处置困难的问题,加强生态环境部门与交通运输部门、教育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联动协作,推动机动车维修行业和实验室的各类危险废物规范化收集、运输和处置。

  4. 尽早启动东莞市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选址建设。

  目前,我市除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属于豁免类危险废物),其他填埋类危险废物均运至外市处理。考虑到随着外市填埋空间逐年减少,为保障本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外市势必禁止接收外来危险废物填埋。我市作为制造业大市,必须及早规划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危险废物安全填参考已建成的危险废物填埋场,净库容按1.3吨/立方米计算,设计年填埋量6万吨,填埋20年来计算,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净库容需规划100万立方米,用地面积约150亩。埋场属于“邻避效应”大的城市基础设施,选址、建设阻力极大,建议由市政府统筹,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库容100万立方米的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选址,力争2022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

  5. 健全危险废物监管体系。

  建议建立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清单和拥有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设施的单位清单,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清单。针对危险废物运输电子运单于转移电子联单未纳入平台管理的情况,依托省固体废物环境监管信息平台,将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运输单位和经营单位全面纳入平台,对接运输电子运单和转移电子联单,实现转移运输轨迹实时在线监控。构建危险废物风险管理体系,强化监管队伍能力建设,强化企业环境风险防控意识,提升危险废物环境应急响应能力。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