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10241)关于进一步加强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工作的建议
  一、现状

  随着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技术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务,由此而滋生的电信网络诈骗亦成为了当今危及市民财产和隐私安全的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据有关研究(华红艳《公安机关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难点及对策探究》)的数据显示,公安机关2019年全年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0万起,抓获涉案罪犯嫌疑人16.3万人,这两个数字分别较2018年上升52.7%和123.3%。

  自2016年发生大学生徐玉玉学费被骗案之后,公安部门迅速设立了反诈骗中心,为预防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迭代发展,各种新型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在东莞市高校较为集中的松山湖区,近年来亦持续不断出现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据近期一则由公安人员转发至高校的警情描述,在2020年10月27日,松山湖某高校学生报案称,有人盗了其朋友的QQ号,对方冒充其朋友称另一朋友急需医疗费,但对方谎称微信转账受限,先通过银行转账给报警人(谎称已转,但延迟到账),再让报警人马上通过微信转给“受伤的朋友”被骗人民币600元。

  这些针对师生的电信网络诈骗不仅为受害人带来了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同时还有可能会使受害人产生自责、羞愧、抑郁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家庭关系和人际交往。而更深远的影响,则是有可能扭曲受害人的价值观,使他们产生不良或过激的行为,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隐患。

  二、问题

  预防和打击网络电信诈骗已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且有关部门亦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然而,由于下述的问题,每年仍有不少市民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其中又以在校青年学生为甚。涉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侵害了涉案师生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影响了声誉形象与安全稳定。

  第一,新骗术层出不穷,普通市民缺少相关辨别知识。媒介技术和形态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使骗术得以不断地更新,并可以更方便地执行。在大众群体中广泛流行的交友app、网络游戏、电商平台、社交软件等新兴媒介形态,都为新型骗术提供了技术基础。

  第二,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往往会产生内疚、羞愧等心理,缺少社会经验的学生群体会更容易因惧怕家长的责难以及朋友的嘲笑而选择默默忍受。在一部分个案中,受害人甚至会受到长期的滋扰和威胁,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第三,目前有关的宣传教育工作仍存在覆盖范围不够广泛、信息更新不及时、提醒频次不够多的问题,未能使潜在的受害者尽快了解到近期常见的骗术以及作案人员的特征,因而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建    议: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此提案向公安及网络安全部门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与学校的宣传部门开展宣传防范工作,将针对师生的突出诈骗类型及防范提示及时进行通报,特别是冒充公检法、注销校园贷、刷单、仿冒贷款等高损失、高发案类型要进行重点通报。通过学校官方的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主页、校园宣传栏等渠道介绍曾经发生过的有关案例,并在符合法律规定和办案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详细地公开犯罪嫌疑人的信息(例如常用的社交媒体账号),提醒潜在的受害者做好防范准备。

  (二)与学校及学生社团开展合作,制作符合学生媒介使用习惯和偏好的材料(例如网络视频、微信公众号推文、播客节目等)进行宣传,增强宣传工作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师生防范能力。通过主题班会、演讲、舞台剧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醒师生,如果出现此类案件,要做到第一时间报警、报告,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降低损失。

  (三)督促网络平台职能部门在网络交易前设置安全警示提醒。注意查找宣传防范工作不足和漏洞,及时查漏补缺,避免此类案件发生。定期整理已发现的案情信息,及时关注受害者相关信息,减轻其心理负担。

  
提案者 蔡玲霞,李泽,许斌,钟振强,邓皓辉,张敬智,刘治猛,姚进洪,张 炜,郑金伙,梁笑莲,叶向明,向淑蓉,孙振忠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