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00392)关于加快我市科技创新强市建设的建议
  东莞经济起源于三来一补,形成了元器件和市场在境外,生产加工在内的劳动密集型代工格局,进出口贸易在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始于2018年的中美贸易争端对东莞进出口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

  表1. 2017、2018和2019年进出口数据对比(数据来自东莞统计局)

  名目 2017 2018 2019(1-9月) 2019全年预测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增幅%)出口 (增幅%)

  贸易总额 5237 7027 5463 7956 3740 6125 4987(-8.7) 8176(+2.8)

  机电产品 4052 5238 4253 6009 2062 3054 2749(-35.4) 4072(-32.2)

  高新技术 3213 2893 3384 3440 1534 1597 2045(-39.3) 2129(-38.1)

  东莞产业结构中,优势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高科技产业以电子(元器件、手机、计算机整机)和模具以及手提式电动工具为主,2018年产量全国占比以及增速都接近或超过10%。2018年手机、电子元器件产量在全国占比都超过20%,并比上一年增幅也分别达到7.5%和16.1%,计算机整机2018年产量在全国占比也达13.4%,比上一年增速为11.5%;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模具和手提式电动工具,事实上这两个都属于高科技行业,尤其是模具,全国占比超过了9%,而增速更是达到了186%。这是东莞正在从传统生产制造业到电子科技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型的体现。同时,东莞的高等教育和基础科学研究也在崛起,依托散裂中子源和材料实验室的国家科学中心也在酝酿。散裂中子源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虽然与本地产业有了一定的联系合作,但是都是零星的自发的产学研合作。由于缺少政策引导和相关平台,致使一些开发研究或是舍近求远,或是不接地气。因此,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产学研平台,是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的必要手段和措施。

  
建    议:
  一、在市政府层面,发改局、科技局、工信局、商务局、统计局、金融局、外商投促中心等部门应做好长期预案,应对中美贸易战对我市带来的不利影响,整合现有政策(倍增计划、成长型企业、机器换人等),补充出台新的政策,减少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进口依赖,提高自身品牌知名度,拓展美国以外的替代进出口渠道,促进OEM向ODM和OB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转型,提高本市代工企业研发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东莞制造是中国制造的缩影,东莞转型也可以成为中国转型的典型代表和探路者。

  二、区分产业类别,加大研发补助。在产业结构方面,成长型高技术产业是东莞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这部分产业的研发设计能力将是东莞的名片和代表。而传统加工制造业给人的印象是科技含量不高,与高新技术不沾边。但事实上传统加工制造并不是没有科技含量,新材料的研发,高精度加工技术的应用,人机工程学和人机交互设计,优化生产工艺减能增效都是科技创新重要内容,但是的确要与电子科技产业或者生物科技、新能源等产业有所区分,因此宜区分产业类别来补贴和奖励企业的研发。

  三、深度整合本地研发企业和事业单位(中子源、材料实验室、理工学院、广医等),提高产学研水平。建立产学研平台,组成跨组织联合部门,充分宣传,充分对接,充分资源共享,鼓励本市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资源共享和互补,鼓励企业使用中子源开展实验,鼓励企业承接中子源、南方光源、材料实验室等建设合同,提高本市产学研水平和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提案者 何龙超
部门答复

答复单位: 商务局
答复文号:
答复日期: 2020年07月16日
联 系 人: 高煜烨
联系方式: 22002089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关于东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
  第20200392号提案会办意见
市科技局:
  贵局发来《关于协助提供第20200392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收悉。经研究,结合我局职能,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落实情况
  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就提案中提出的“应对中美贸易战对我市带来的不利影响,补充出台新政策,减少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进口依赖,提高自身品牌知名度,拓展美国以外替代进出口渠道,促进OEM向ODM和OBM转型,提高本市代工企业研发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等建议,我局的主要工作有以下方面:
  一是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先后开展六轮经济形势研判工作,开展调研超过80批次,问卷调查超过10次,覆盖企业超过1万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整合优化现有政策措施,于2019年11月出台《东莞市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注重优化资金配置,集中资源扶优扶强。2020年以来,按照“长短结合”的原则,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关于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形成政策组合拳,鼓励广大外贸企业稳定经营发展信心,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
  二是积极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出台《关于促进台港澳企业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推动港澳台存量企业增资扩产、就港澳台企业面临的教育医疗等问题积极向上争取,充分利用香港贸发局等机构资源,鼓励香港具有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与我市港资制造业深度融合,全方位支持台港澳企业扎根我市转型升级。松山湖园区(电子信息)和横沥镇(模具)成功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是同时获评两家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两个地级市之一,基地新增数量占全省的40%,为外贸发展增添新动力。2019年,全市委托设计(ODM)+自有品牌(OBM)产品出口比重达76%,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44.9%,加工贸易企业新增境内外注册商标数量1274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68家,新增研发机构数量477个。
  三是广泛开展全球经贸合作。2019年以来,成功举办“湾区都市 品质东莞—东莞电子、五金模具产业集群推介会”,“2019年度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行业年会”,泰国投资推介会,“中国与葡语国家商机及特色金融推介会-东莞站”等,向全球推介东莞经贸合作环境。赴日本、韩国、以色列、希腊、俄罗斯、越南等开展经贸科技交流活动,进一步优化全球供应链和经贸布局,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2019年,全市对“一带一路”地区进出口3103.1亿元,同比增长17.9%,占全市比重从2018年的19.6%提升到22.5%。
  二、下一步计划
  一是实施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为重点的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把握“三区”叠加建设机遇,聚焦台港澳企业转型升级的痛点难点问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推动台港澳企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力争将东莞打造成为全国全省转型升级的标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典型示范。
  二是支持港澳台企业稳定发展。全面实施“暖企行动”,落实《外商投资法》,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优化,以破解困扰台港澳企业发展的空间、资源等瓶颈为抓手,营造台港澳企业与民营企业良好互动的新局面,积极促进存量台港澳企业提质增效,增强台港澳企业扎根东莞发展的信心。鼓励台港澳企业参与“工改工”项目,拓宽企业发展空间。建立台港澳重点企业(项目)库,积极解决台港澳企业的历史用地遗留问题。发动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台港澳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升台港澳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打造“东莞制造+香港服务”合作新模式。与香港贸发局、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成立对接工作小组,推进落实已签订的合作备忘录。推动东莞与港澳在企业转型升级、重大平台建设、联合对外推介等方面深度合作。支持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在市民服务中心设立咨询服务点。支持港商在东莞国际商务区建设“香港中心”,重点吸引香港现代服务业入驻“香港中心”,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以上答复,供参考。
  东莞市商务局
  2020年7月16日
  (联系人:高煜烨,联系电话:22002089)
 
答复单位: 市工信局
答复文号: 东工信函【2020】172号
答复日期: 2020年07月23日
联 系 人: 刘涪芬
联系方式: 15816829297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关于对第20200392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市科技局:
  根据何龙超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科技创新强市建设的建议》的提案,结合我局职能,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推动科技创新的做法及成效
  一是围绕技术、装备应用创新,推动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贯彻落实《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动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积极鼓励、引导企业按照《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试行)》要求,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现生产流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达到了减员增效目标。2019年资助省市技术改造409个,资助金额5.48亿元,通过大力推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2019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733.71亿元,同比增长20.2%,工业投资额排名珠三角第4,增速居珠三角第2,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05.27亿元,同比增长16.7%,技改投资额排名珠三角第3,增速居珠三角第3。
  二是以集聚创新资源为导向,创建行业和企业创新平台。发动行业创新型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选准龙头企业进行发动、培育、指导,争取获国家或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经过多方努力,成功争取“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功率器件及应用技术创新中心”获省批复为第三批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零的突破。同时,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在提升产业和企业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5家。2019年对我市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项目资助1239万元,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资助128万元。
  三是着力培育智能制造重点项目。一是培育智能制造骨干企业。推动中集专用车项目成功创建2019年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创新性地将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和智能化改造项目合并实施,2019年认定2个市级示范项目和8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共资助3289.41万元。二是培育智能装备,促进重点装备研发推广。2019年对4个省级先进装备项目实施资助1203.23万元,累计成功申报省级机器人骨干企业6家。制定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9年版),对被认定的21个市首台(套)装备项目资助2500万元。
  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一是抓好“两个中心”建设。一是推动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新一代通信技术、集成电路、机器人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以独立法人或其联合体为主体,联合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并争取国家或省级认定,开展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转化。二是鼓励更多制造业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按照省市推动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作要求,着力推动引导和支持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大型工业企业、“倍增计划”试点企业普遍建立技术中心,以点带面,示范带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建立研发机构。
  二是推动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用好省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政策,包括我市最近出台的“投资松绑30条”中的技改资金,支持企业购置先进生产设备实施技术改造,争取省级财政支持我市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改造。在现有的扶持政策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进一步推动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奖励政策,激发广大企业的工业及技改投资的积极性。
  三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抢抓5G发展新机遇。继续实施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项目,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并推动新产品迅速投入市场。同时,充分利用现有产业集群的良好基础和发展优势,积极推进供需对接,摸索企业增资扩产的内动力,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贯彻落实产业链“强心补链”工程,以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新兴电子信息产业项目为突破点,抢抓5G驱动和国产替代机遇。加快推动5G产业发展,配置优势资源,助推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专此函达。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7月16日
  
 
答复单位: 发展和改革局
答复文号:
答复日期: 2020年07月30日
联 系 人: 莫青渊
联系方式: 22830669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市科技局:

  关于贵局主办的第 20200392 号提案“关于加快我市科技创新强市建设的建议”,我局作为会办单位,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谋划产业发展方向

  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基础与国际发展形势,以及所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短板和制约因素,我局先后组织编制《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 年)》和《东莞市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 年)》,瞄准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向,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五大新兴领域,突破新一代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高性能电池、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产业,加快壮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二、打造科技创新发展平台

  我市正依托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先进阿秒激光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流实验室打造松山湖科学城。凝聚区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协同发展,服务于广东省未来发展的关键诉求。以大科学装置集群为核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模式,加强三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产业界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依托世界一流的科研力量与成果,借助珠三角地区成熟的产业供应链和香港先进的国际经验和视野,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新动能。
 
答复单位: 科技局
答复文号: 东科函〔2020〕72号
答复日期: 2020年08月27日
联 系 人: 肖驰宇
联系方式: 18688693887
反馈意见: 满意
反馈备注: 经核实达到要求,给予通过
答复内容:
  (A) 类

  东科函〔2020〕72号

  市科技局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五次会议

  第20200392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何龙超委员:

  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快我市科技创新强市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综合市工信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和市商务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进展

  近年来,为了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市委市政府已作出了部署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谋划推进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把建设松山湖科学城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主动谋划,重点推进。一是正在制订《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和《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二是积极融入省院合作框架,加强与中科院的合作,导入高端科技资源,支持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三是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争取到中科院和省发改委明确支持将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先进阿秒激光等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推荐名单。

  (二)加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推进基建工程进度,强化实验室作为源头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实验室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成果转化迈出实质性步伐。一是完善管理运营机制。出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发展专项扶持办法和财政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赋予实验室科研立项、技术路线调整、职称评审、成果处置和经费使用等多方面的自主权,支持实验室开展体制创新。二是推进核心板块建设。推动实验室与相关高校院所、企业开展技术合作 ,已经申报了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和粤莞联合基金等多个项目。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市镇联动支持实验室在塘厦镇建设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按照“研究院+公司+项目”的形式推进成果产业化;实验室目前已孵化11家产业化公司,注册资本总计约1亿元。

  (三)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把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积极优化新型研发机构管理扶持的手段措施。一是强化绩效考核。按照建设期、发展期的分类和不同的权重设置指标体系,为下来分类奖惩和分类指导提供依据。二是强化核心功能建设。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增强本土研发力量,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三是筹建高水平研究院。按照省科技厅关于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的有关要求,会同东莞理工学院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修改东莞新能源研究院建设方案,制定研究院长期规划、产业化指标和经济效益;会同湾区大学筹建办推进香港城市大学研究院建设方案,加强创建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的储备工作。

  (四)推进科技计划体系的重构与实施。一是改革重构东莞科技计划体系。对接国家、省科技计划改革,按全链条创新、全要素创新的思路,对我市原有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重构,形成6大专项、21类项目的新一轮科技计划体系布局,出台了材料实验室、重点研发项目、创新型企业培育等第一批7个配套政策,初步构建了创新型城市“1+1+N”的政策体系。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今年上半年,我市获得省科技项目立项262项,获省立项资金2.3亿元,立项总金额在全省排名第三。

  (五)优化科技人才的引进和管理方式。一是修订科技人才政策。修订了创新创业科研团队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政策。二是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积极响应省科技厅“银龄人才计划”, 发动一批符合条件的境外高端人才申报;支持海外人才工作站建设,清华创新中心获科技部认定成为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成为全省获批的两个基地之一。三是加强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优化“双导师”机制,完善专业课程设计,强化企业科研和教育平台支撑,加强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已与39所高校、19家新型研发机构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累计有1449名硕士、博士来莞参加联合培养,我市187家企事业单位参与,为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高端科技人才、构建人才梯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积极筹备大湾区院士峰会。聚焦生物医药领域,策划下半年在松山湖科学城举办院士峰会;利用院士峰会举办的契机对接院士资源,启动制造业企业家首席科学顾问计划,走访对接了40家科技企业,推进与院士专家的合作;筹建院联创谷项目,推动院士资源落地转化。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来,围绕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将以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为重点,突出源头创新、全链条谋划和区域创新,推动落实科技重大项目、重点工作,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一)重点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出台和实施相关规划,加强统筹布局。推动我市与中科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争取中科院的大力支持。组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科学城的规划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运营管理等提供智力支撑。

  (二)实施大科学装置服务建设提升计划。推动建立大科学装置联席会议,制定大科学装置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加快阿秒激光项目落地建设,继续推动大科学装置与我市产业的对接,开展项目研发、建设联合实验室、成果转化产业园。推动BNCT项目落地、探索核医学产业园建设。

  (三)全力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一是持续推进实验室重点项目的实施,启动先进电镜平台等大型科技设施建设,为开展前沿研究奠定科研基础条件;支持实验室申报国家、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开展核心技术研发。二是推动联合设立材料投资基金。推动材料实验室与国家开发投资集团、省粤科金融集团、市科创金融集团等投资集团共同成立材料产业基金,解决成果转化资金缺口。四是支持实验室加强人才培育和引进。支持实验室加快引进创新样板工作团队,鼓励材料实验室与高校开展学科共建、人才联合培养。

  (四)打造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在原大学创新城推进创新功能和环境再造,同时充分发挥松山湖大科学装置、材料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平台以及华为等龙头企业的优势,吸引国内外青年科学家和科技人才集聚,在知识放大、技术外溢上产生指数效应,打造“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成为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创业的示范窗口。理顺工作机制,统筹空间资源,完善服务配套,研究出台专项政策,促进创新交流。

  (五)积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出台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从全链条的角度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牵引新型研发机构母校、共建单位导入源头创新资源,加强与东莞企业合作,承担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创新科研团队等重大项目;支持培养本土化的工程师队伍,建设省工程技术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孵化育成与成果转化,培育高成长性企业。

  (六)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一是落实创新型企业培育政策,每年认定一批百强创新型企业、蹬羚企业名单,为企业安排“一对一”的服务,增强企业获得感。二是推进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出台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科研仪器共享机制;升级改造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仪器设备门类信息全面、查询方便快捷、服务功能完善的新版共享平台,为科技企业研发提供便利。三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修订《东莞市研发机构建设资助管理办法》,加强对企业建设研发机构的引导,对评估良好的企业研发机构给予一定财政资金奖励。四是加强孵化载体建设的绩效考评,结合绩效考核的结果对孵化器给予扶持。

  (七)统筹推进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一是高标准组织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围绕解决产业“卡脖子”技术问题,精心组织一批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建立项目库,争取每年立项支持10-15项。二是做好国家和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沟通对接工作,争取更多的上级项目立项支持。三是落实国家、省立项项目的配套政策,鼓励我市各科研单位重视研发创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四是切实做好项目落地服务,建立项目监理制度和技术专员制度,加强对立项项目的跟踪服务,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技术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空间链、市场链问题,确保项目落地见成效。

  (八)强化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全面调整人才引进策略,面向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源头创新类人才计划;面向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技术创新类人才计划;面向高质量成果转化落地,实施成果转化类人才计划;面向青年创新创业者,实施青年科研人才计划和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培养青年科学家和科研助理;面向退休科研人才,实施银龄人才计划,引进海内外退休的高端科研人才和高素质科技工匠,构建我市新的科技人才体系扶持政策。启动战略科学家团队引进工作,争取近期引进若干战略科学家团队并给予支持。办好院士峰会,引入更多院士资源。争创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开放基地。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特此回复。

  领导签字:

  承办人姓名:刘宇豪

  联系电话:22831375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8月14日

  (联系人:综合规划科 刘宇豪;联系电话:22831375)


办理单位 科技局,市工信局,商务局,发展和改革局
网友评价
支持 1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