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00319)关于在东莞理工学院设立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议
  东莞市的高等教育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特别是2019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东莞市人民政府支持东莞理工学院(下面简称莞工)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共建协议的签订,这意味着莞工正式成为全省唯一一所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为莞工的发展走向快车道铺平了道路。但是,莞工究竟要如何办出特色、如何为东莞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的问题都摆在了学校的面前。

  近日,教育部发布《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推动整体实力强、专业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供优质资源和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为抓手,以改进体制机制为保障,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把握新工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建设内涵,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我国正在研究的绝大部分技术,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跟踪、模仿并力求超越,而且缺少产业变革急需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未来技术学院旨在探索研发着眼于未来的,能够重塑人类生活、工业生产、商业消费模式乃至全球经济的革命性技术。

  因此,建议莞工在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的过程中,以建设创办未来技术学院为抓手,尽快实现其办学目标。
建    议:
  莞工的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坚持面向未来、坚持交叉融合、坚持科教结合、坚持学生为中心、坚持开放创新,着力做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

  一是凝炼未来技术特色。莞工要探索未来专业交叉融合机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的力度,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布局新型理工科专业建设,凝练基于专业交叉的未来技术方向领域,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专业体系。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莞工要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坚定服务国家、造福人类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探索从选拔到“本硕”贯通、甚至是“本硕博”贯通的全过程培养机制。探索科技领军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模型,构建面向未来技术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机制,实现新技术、新工具、新标准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建设若干适应未来技术研究所需的科教资源平台和数字化资源。

  三是革新教学组织形式。莞工要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营造有利于产生各类颠覆性、突破性成果的创新氛围和人才培养环境。

  四是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莞工要适应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特点,推动大师领航,建设一支满足培养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需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人才的培养一定要超前于技术的发展,需要有兴趣、有激情,能和学生共同研究与成长的老师。

  五是汇聚各方资源。莞工要汇聚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平台、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多方资源,为未来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等工作提供技术、经费、师资等全方位有力支撑。

  六是优化管理机制。莞工要构建与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目标相适应的运行、管理、评价、质量保障等相关机制,及时准确反馈未来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效果和建设情况,推动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持续改进。

  七是市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为了支持莞工创建未来技术学院,市政府要从每年的教育财政预算中留出专项经费,对该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提供支持。

提案者 刘治猛,叶效怀,李泽,许斌,钟振强,蔡玲霞,邓皓辉,张敬智,姚进洪,郑金伙,梁笑莲,叶向明,向淑蓉,邵来文,孙振忠
部门答复

答复单位: 财政局
答复文号: 东财函〔2020〕770号
答复日期: 2020年07月23日
联 系 人: 金艺鑫
联系方式: 22831119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

  第20200319号提案会办意见

  东莞理工学院:

  送来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00319号提案《关于在东莞理工学院设立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议》收悉。刘治猛、叶效怀、李泽等政协委员建议在东莞理工学院设立未来技术学院,市政府从每年的教育财政预算中留出专项经费予以支持。经研究,现对涉及我局职能内容提出以下意见: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  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建东莞理工学院协议》的规定,市财政在2016至2020年共安排15亿元给东莞理工学院用于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在2019年7月我市与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签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协议前,我局已在《关于签署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协议有关事项的审核意见》(东财复〔2019〕341号)中提出,2021年至2025年市财政每年继续安排专项经费3亿元,统筹用于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所需各项支出。我们认为,在东莞理工学院设立未来技术学院属于开展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的子项目,相关经费应在理工学院在新一期高建经费中统筹安排。综上所述,我们建议:

  东莞理工学院需积极研开展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局将继续完善东莞理工学院“十四五”期间经费拨款机制,充分保障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工作的开展。

  东莞市财政局

  2020年7月22日

  (联系人:金艺鑫  联系电话:22831119)
 
答复单位: 东莞理工学院
答复文号:
答复日期: 2020年08月05日
联 系 人: 龙凤兰
联系方式: 13798884802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对第20200319号提案《关于在东莞理工学院设立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议》的回复
刘治猛、叶效怀、李泽、许斌、钟振强、蔡玲霞、邓皓辉、张敬智、姚进洪、郑金伙、梁笑莲、叶向明、向淑蓉、邵来文、孙振忠委员:
  提案号20200319《关于在东莞理工学院设立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结合我校职能,对该提案答复如下:
  2020年5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通过四年左右时间,在专业学科综合、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建设,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锻造一批在前沿交叉与未来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若干适应未来技术研究所需的科教资源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培育一批在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技术领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体制机制范例,打造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
  近年来,我校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创新。通过与龙头企业、全国经济百强镇、高新产业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和境外知名高校深度合作,共建了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9个现代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与合作方共同产出效益明显,成果丰硕。据统计,截止目前,“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多达237名,合作开发项目化课程67门,联合编撰教材53部,联合开发工程案例207个,联合开展创新项目或研发项目20项,共建实验室(实训平台、实践中心)49个,企业参与指导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1424名,产教协同育人过程中,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学生产出方面,学生竞赛获奖286项,学生参与发表论文71篇,学生参与授权专利154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得到了全面提升。作为新型办学组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在实践创新、制度完善和理论研究上日臻成熟,形成了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莞工经验,《多模式特色产业学院推进产教协同育人的改革与实践》荣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成为“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办学理念的最佳诠释。未来,我校将不断深化内涵建设,致力于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的多功能的现代产业学院(2.0版)。
  东莞理工学院办学定位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虽然高建以来,办学水平和科研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但是专业集成度、专业交叉融合等方面的探索较少。第三次党代会报告和《东莞理工学院争创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动计划》均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作为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抓手。东莞理工学院专业和学校建设现状尚未满足未来技术学院试点建设申请条件的要求,暂未具备设立未来技术学院的条件。
  以上答复,供参考。再次衷心感谢各委员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特此函复
                                           东莞理工学院
                                                  2020年7月21日

  (联系人:廖文波,联系电话:22861108)
  
 
答复单位: 教育局
答复文号:
答复日期: 2020年07月21日
联 系 人: 江城
联系方式: 13580828691
反馈意见:  
反馈备注:  
答复内容: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委员第20200319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东莞理工学院: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东府办函〔2020〕318号)的工作要求,现将刘治猛等委员提出《关于在东莞理工学院设立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议》的会办意见报送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紧紧把握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化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一)加大投入,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2015年列入省市共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行列以来,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被确定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2020年全力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国际合作创新区建设。现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14个学科进入中国校友会网全国学科排名前50%,9个专业入选国家、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优秀奖1项、个人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9年科研总经费4.8亿元,在2019年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专利TOP100排行第14位。根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20中国大学排名,学校综合实力位列183位,较2015年提升223位。
  (二)深化产学研结合,提升学校科研实力。东莞理工学院主动对接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终端与研发总部、滨海湾新区等布局,加强学科交叉创新与专业跨界融合,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特色学科专业集群。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机械工程学科被列入广东省高校“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东莞理工学院与散裂中子源、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合作共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被省科技厅列入首批建设的10家重点领域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之一。东莞理工学院加大专利等科技成果奖励和转化力度,累计受理专利申请707件,获授权专利共计185件;加大与镇区政府和民营企业合作,与东莞7个镇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孵科技类企业56家;签订横向课题委托合同165份,合同经费达3718万元;在2019年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专利排行第14位。
  (三)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提升学校服务水平。东莞理工学院近四年来,利用特色人才政策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等500多人。选派6批次42名青年博士到市直机关和镇街挂职;遴选3批51支科技产业创新服务小分队(专员),“自带干粮”精准服务东莞市22个专业镇(园区)、1300多家企业;完成东莞市财政资助“机器换人”项目核查企业2177家、资助金额10.6亿元;深度服务市级“倍增计划”企业101家。与横沥镇共建3D打印公共服务中心和模具检测技术中心,形成全国校地协同创新“横沥经验”,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二、下来工作打算
  市教育局支持东莞理工学院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国际合作创新区。支持东莞理工学院推进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开展大学更名、申报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支持东莞理工学院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加强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支持东莞理工学院推进优势学科专业群、现代产业学院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东莞市教育局
                                                                                                             2020年7月21日
  (联系人:戚锐麟,电话:22821562)
  



办理单位 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局,财政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