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00295)关于东莞建设韧性城市提高重大灾害应对和修复能力的建议

  目前新冠疫情在我国得到较好控制,但在国际上蔓延。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流行传播,部分地区暴露出卫生和防疫投入不足、应急物质储备和供应不足、医疗救治资源供应不足、灾害预警相对滞后、生产供应难以恢复、各部门协同机制不顺畅等问题,暴露了城市应对大型灾害能力有待提高的现况。
  “韧性”和“韧性城市”是目前国际社会在防灾减灾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概念。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也就是说,当灾害发生的时候,韧性城市能承受冲击,快速应对、恢复,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韧性城市通过城市完善整体格局和持续的功能运行,可以适应和化解这种灾害,基本维持相似的功能结构、系统,并能迅速实现灾后恢复,甚至通过适应灾害的经验积累,提升应对灾害能力进而保持系统活力。
  
建    议:
  一、提高对防控重大灾害和应对重大灾害能力建设的认识。此次疫情给城市建设敲响了警钟,城市建设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保障放在城市建设的首位。提高城市应对灾难的能力,将建设韧性城市提到政府的工作日程十分必要。目前对于韧性城市的概念如何理解、韧性城市具体该如何建设、韧性城市规划与传统规划中是什么关系、新的技术手段在韧性城市规划建设中如何运用等这些问题我们的认识都还有待提升。

  二、设定和明确政府建设韧性城市的发展目标。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都把建设韧性城市设定为城市建设的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步骤,东莞在城市建设方面要向先进城市学习取经。例如上海市提出,到2020年全市16个区基本符合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细则要求;到2035年,上海基本建成能够应对发展中各种风险、有快速修复能力的“韧性城市”。

  三、开展对我市面对重大灾害的风险整体评估。应根据我市情况,如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灾害情况等选择不同的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在现有的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中,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问题,应持续创新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使其结果尽量可靠。

  四、加大韧性城市建设和防灾减灾科研攻关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加大对我市韧性城市发展建设的科研攻关,如建立城市仿真实验室,基于多源数据和单要素空间模型应对城市发展的多重机遇,并预计未来在综合模型与开放式规划平台。国际上基于韧性城市理念与目标开展的韧性城市评测对于提升我国城市韧性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有利于韧性城市理论与实践的长远发展。为此,需要构建符合东莞城市情况的韧性城市评测指标体系与方法,可以定量、半定量的描述城市韧性。

  五、加强韧性城市理念与现行东莞市规划融合。韧性城市规划并不是指单独的城市规划类型,且由于各种规划已经较多,应在“多规合一”的策略指引下,将韧性城市理念的内涵、指标体系、目标等分解融入到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及其他的法定或非法定规划中,可在这类规划编制的同时予以落实到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建设、防灾设施建设、实施策略等方面,更好的实现提升城市防灾能力、城市韧性的目标。

  六、利用大数据将韧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建立城市动态数据库。完整、动态的城市数据库有利于提高城市灾害的风险评估效率,可改善目前资料收集、数据使用上的困难。美国早在1997年就开发出了地理数据库HAZUS-MH(灾害美国—综合灾害灾损评估系统),数据类型涵盖建筑、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资料,以及详细的人口、地形地质资料。此外,系统还内置了地震、洪涝灾害、飓风的灾损评估模块,用户自己就可进行灾害风险评估,以地图、报表形式将评估结果输出。


提案者 杨小红,张敏,彭晓云
部门答复

  杨小红、张敏、彭晓云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东莞建设韧性城市提高重大灾害应对和修复能力的建议》(政协提案第6991号)政协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多措并举推进相关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提高防控重大灾害和应对重大灾害能力建设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创新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格安全生产监督执法,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强化科技和信息化安全监管手段,筑牢综合防灾减灾防线,推动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自然灾害防范形势保持平稳。

  2020年,由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全市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建立了安全风险研判会商新机制。落实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研判会商和行业研判会商,规范了研判会商组织主体、组织形式、专业支撑、成果要素、成果运用等方面的要求,全面找准风险,精准化解风险。二是建立了“七个立即”响应机制。明确事故发生后立即派出专家指导组实地指导,立即约谈通报事故企业主要责任人,立即启动“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立即启动事故调查程序,立即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立即开展事故警示教育,立即处理和培训事故企业主要责任人,全面提高举一反三防范同类事故的能力。三是建立了应急能力与安全风险“双评”工作机制。组织专业机构和权威专家每季度、每年度对各镇街(园区)、各村(社区)应急响应和安全风险防控能力进行综合评估评价,为各级各部门完善风险防控和应急应对工作提供科学支撑。四是加强了应急资源整合和指挥调度联动机制。一方面,对全市应急救援队伍人员、装备、物资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汇总,避免重复投资建设,为集中高效调度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按照平时“细”和“实”、战时“大”和“强”的原则统筹完善指挥联动机制,要求各有关部门在常规状态时,对所管辖范围内的风险落实排查、管控和治理责任,发生一般突发事件后,按职能调度相应救援队伍进行应急处置;在应对较大以上灾害事故或重大险情时,进入战时应急状态,服从市总指挥部的统一调度,形成二级指挥架构。五是探索建立重点行业领域企业述职述安机制。以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为试点,将全市划分为五个片区,每年第一季度分片区组织企业主要负责人开展集中述职述安活动,每年第二季度分片区组织企业开展一次现场集中观摩活动,每年第三季度分片区组织开展一次经验交流活动,以新机制、新举措提高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能力和水平。

  全市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工作,极大提高了防控重大灾害和应对重大灾害能力。

  二、开展对我对重大灾害的风险整体评估

  2020年以来,根据省市应急部门2020年重点工作统一部署,着眼提高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不断加强应急管理风险监测和减灾救灾体系和能力建设,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我市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建立风险研判工作机制,逐步提高我市综合风险的研判力处置力。4月份,市安委办、减灾办和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发文,率先探索建立了全市风险研判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了“三项制度”(即:会商成员制度、会商联络员制度、行业风险分析研判制度),每月定期分析研究各行业领域的风险形势,提高研判的科学性和精准度。二是建立健全了风险研判运作模式:明确了会商组织主体、会商组织形式、会商报告内容、定期研判时限、专业机构参与研判和研判结果使用等重要环节操作办法和内容。目前,风险研判工作机制运行良好,先后刊发3期《风险研判》,3期《东莞市风险点、危险源台账》,为各级各部门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提供了决策参考。三是建立了三防会商制度,市三防办、市应急管理局会同气象、水文、自然资源等部门,汛前、汛中、“龙舟水”、汛期将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商会议,并将相关信息和工作重点发送给各级各部门。

  三、利用大数据将韧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

  今年,我局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一是力争年内建成市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大厅,整合和利用城市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采用现代信息等先进技术,建立集通信、指挥和调度于一体,提高我市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同时,推动各镇街(园区)加快建设辖区应急指挥中心。二是加快“智慧应急”一期项目建设进度。高标准开展应急通信指挥网络、视频融合子系统、统一门户、应急一张图可视化系统、应急大数据应用系统等功能模块和子系统建设;加快实施市综合应急管理平台升级项目,确保匹配“数字政府”项目的整体规划要求。三是继续做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接入工作。年底前实现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生产工艺和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及可视化管理全覆盖。四是不断提高市安全生产综合服务平台的使用普及水平,优化数据共享和智能分析功能,依托智能分析系统,可对录入的生产安全事故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挖掘事故规律、全面分析事故教训提供辅助支持,提高了事故防范工作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强化信息化手段运用,充分发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功能,推动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此。

  领导签字:罗进生

  承办人姓名:何靖凡

  联系电话:288281236

  东莞市应急管理局

  2020年8月28日


办理单位 应急管理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