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60133)关于东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以来,我市陆续出台了多项配套文件,从促进科技金融发展、企业研发投入、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大力度、多角度加以支持,形成了“1+N”系列政策支撑的创新驱动发展新局面。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市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2015年前三季度,我市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37.31亿元,同比增长6.4%,占规上工业的47.0%。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24.66亿元,增长7.9%,占规上工业的36.4%;2015年,我市主营收入前20强中,高新科技企业占了12席,涉及智能手机、电子材料、通讯科技、新能源等行业。
  由以上数据可见,随着科技东莞、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等工程的实施和稳步推进,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果。然而,我市部分传统制造业企业仍徘徊在转型与创新的出入口。另外,相当部分仍处于转型与创新过渡期的企业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短板日益凸显。
  位于望牛墩镇的A公司,是我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度是望牛墩的纳税大户,年纳税额上千万元。公司拥有38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8项,所研发的塑料输液瓶可用以替代玻璃输液瓶,引发了一场产业革命,是一项具备里程碑式的发明。现如今,由于国家政策、大环境不利等因素影响,该企业面临相当大的困难,大体表现在资金、人才两方面:
  1.资金困境。A公司为中小企业,但极为注重研发,项目研发投入动辄数千万,压力较大。该公司难以通过银行机构或民间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支持。
  2.人才困境。A公司地处望牛墩镇,正如公司负责人表示,“东莞难以招到高端人才,望牛墩更难。”就现状来看,A公司不仅难以招揽人才,还被别的企业挖走了不少研发人才。
  资金困境是A公司面临的最根本的难题。和很多缺乏科技含量的落后产能企业不同,A公司虽然面临一定困境,但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有很强的创新实力,并坚持创新发展道路,如今正在申请的发明专利多达5项,其中不乏填补国内、国际空白的重大发明,部分研发成果投入市场后,预计将产生非常明显的经济效应。
  A公司的现状正如马云所言“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A公司要避免的是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企业是主体。提升我市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除了积极育苗造林以做大、做优“增量”之外,盘活高新技术企业“存量”同样不可或缺。2014年,我市有高新技术企业755家,位列全省地级市首位,今年预计将达到900家。我市的不少“老牌”科技企业,有研发传统、有人才储备、有技术经验、有设备支撑——这是我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是,与A公司相似,它们之中有不少由于政策、大环境等因素正处于转型之中,很可能在即将收获转型成果的关口掉队。A公司的困境,是我市不少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同一个难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不足之处:
  其一,我市地处广、深两大一线城市之间,一方面可承接两市的产业转移;但广深的“虹吸效应”影响了我市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聚集效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科技创新企业对人才、资金等资源的吸引力。
  其二,我市虽然企业数量多,但个体规模偏小,如华为终端、维沃通信等具备强大自主研发能力的科技企业较少。部分中小企业有较强的研发实力,但庞大的资金投入很容易对企业形成较大压力。有数据显示,我市申请专利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0%,且专利授权量中,发明专利的比例偏低。
  其三,融资成本和门槛过高。以A公司为例,其负责人表示过去获得的银行贷款成本为12%,甚至高于企业利润率。A公司曾以发明专利作为抵押,获取银行贷款,但在当前困难时期,已无法从银行机构获得贷款。
  其四,我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难以满足我市科创企业在技术引入、融合创新、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需求,不能为企业开展产学研战略提供最大化的便利,企业的创新成本居高不下,却无法提升创新成效。
  其五,我市人力、土地等成本比不上惠州等兄弟市,往高端发展,则难和广州、深圳相竞争,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同样制约了我市对高端人才、高科技企业的吸引力。
  其六,在实体经济相对不景气的当下,我市处于转型升级期间的传统企业,在资金上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A公司正是这种大背景下的一个样本。我市的“机器换人”及其配套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制造企业的融资需求。然而,杯水车薪,仍有很多企业难以享受到这一福利,或者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资金短缺的局面。
  针对我市创新人才不足、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融资成本过高等客观现实,应采取措施扬长避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强化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建    议:
  第一,发展中试产业。我市的创新驱动发展,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应该贪大求全,应该立足自身势,扬长避短,对产业链的两端更加细分化,展开有序延伸。缺乏高端研发人才的东莞,既然难以在原始创新上发力,但可以在产品商品化,即中试阶段做功课。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有很多原始创新的专利由于过不了中试这一关,无法变成产品并实现商业化。中试就是既要能达到研发设计的目标参数,同时又要高质量低成本地制造出来。期间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如生产应该怎么组织,零部件结构应该怎么配置,应该采用哪种最合适的生产技术和流程,产业组织怎么安排等等。中试需要制造业基础,需要用以试验的精密仪器和高级技工——东莞,正是最适发展中试这个产业的城市。
  第二,打造民营银行,盘活民间资本。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向来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作为“1+N”配套文件之一,我市出台的《东莞市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实施办法》的目的正在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于此同时,我市还拟注资20亿元成立市属科技金融集团,以此强化金融资本对民营经济的支撑作用。
  但是,创新驱动的主体始终是企业,资本的市场化运作才能最大程度调动金融资源。数据显示,2015年,我市银行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万亿元。这既意味着我市藏富于民,更意味着民间资本在传统投资渠道(酒店、房地产)收紧时,亟需新的投资入口——我市的创新驱动战略,离不开如此庞大的民间资本的支撑。
  当前,国家正对民营银行逐步开闸,如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阿里旗下的网上银行都已开业,并意图通过“互联网+”的形式颠覆金融市场。我市向来敢为人先,不妨尝试申请成立民营银行,如此才可更有效地调动民间资本。途径上,我市大可发展符合客观实际的、能满足域内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为民间资本找到投资入口的东莞特色的民间银行。
  第三,加快区域股权市场建设。即四板市场,国内不少走在前头的省、市都已成立或积极探索,如兄弟市广州和深圳都有自己的四板市场。东莞的四板市场,可称之“莞创板”,已经有不少民间有识之士和部分相关部门(如产权交易中心)正在积极推进。
  众所周知,东莞拥有数十万企业,不少企业一时达不到新三板门槛,但同样具备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并有强烈的融资需求——莞创板,正可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平台,让我市优质的中小微企业能得到资本的关注,并完成融资需求,也为我市的民间资本提供优质的投资项目。
  第四,为校、企开展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我市的不少企业,均与部分专业院校建立了较为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但这仅仅是极小部分,更多的企业很难与高校搭上线。我市的松山湖即引进了不少科研院校,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科研支持,其它如南城的天安数码城,亦积极通过品牌优势为园区内的企业与全国各地的高校牵线搭桥。
  我市有不少镇街拥有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或企业,非常需要科研院校的原创创新的支持,完全可以由政府出面,为其与各地高校“牵线搭桥”,既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降低其创新成本,还可以借此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引进更多的专业对口人才。此外,我市还可与各类知名企业或官办的创新机构合作,整合中关村,甚至硅谷等地的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
  第五,鼓励产研分离。我市部分处于转型期的制造企业,已尝试将总部或研发、运营部门与制造部门分离,搬至产业园或科技园,并取得相当好的成效。此外,不少松山湖的企业亦通过“飞地模式”将总部放在园区内,而将制造部门放在周边镇街。
  新型产业园拥有更完整的配套服务施舍,以及非常浓厚的创新氛围,传统制造企业可借此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延揽高端研发人才,塑造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对这一趋势,政府可善加引导,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
  第六,加大企业研发前投入补助。企业的研发,投入高、回报慢,导致不少企业无力研发,或者缺乏积极性,这也是我市申请专利的企业比例不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提倡“投入后补助”,不如加大“研发前投入补助”。如此,企业才有更充裕的资本开展创新活动,这对于我市处于转型升级期间的企业而言,尤其迫切。当然,企业的研发前投入补助,需要严加考核,以避免资源的错配。政府也可通过信贷等方式,通过财政杠杆作用为企业的研发投入提供融资支撑。
  


 

提案者 刘治猛,马凤彪,叶效怀,王耀辉,许斌,罗诗,钟振强,李泽,赖少瑜,郑金伙,张敬智,向淑蓉,邵来文,郑锦洪
网友评价
支持 1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