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30196)关于建立科学传播志愿者队伍,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建议

  公民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社会基础,科技创新、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离不开高素质的公民。如果说科技创新成果体现科技发展的"硬实力",公民科学素养则是科技发展的"软实力"。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生活质量,也是人们辨别和抵御各类谣言的认知基础。目前民众中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

  1、谣言的源源不断和公众对谣言的轻信。

  科技领域是谣言的重灾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仍有相当数量的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加之互联网世界的信息洪流一直都摆脱不了“泥沙俱下”的现状,提供了谣言爆发的良好平台,愚昧迷信者有之,信谣传谣者更众。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例,比如,全民“抢购食盐”的荒诞、“迷魂药”的恐慌、“食物被污染”的焦虑等,说明一个人不管受过多好的教育,他的既有知识终究是有限的。而谣言通常是通过人际网络来传播的——无论是在熟人之间,还是QQ群等虚拟人际网络,在这种传播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社会效应。

  2、热点问题反应迟缓,缺乏有效渠道。

  近年来,热点的科学话题几乎都是由公共事件引发的,诸如“三聚氰胺”、“核辐射”等,这些与人民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问题,都是在公众和舆论关注后,自发掀起讨论热潮。而专家学者的科学解答与科学传播工作相对滞后,公众从第一时间获得科学知识的有效渠道缺乏,致使各种违背科学的谣言能轻易地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开来。

  3、社会辐射能力不强,科学传播手段单一。

  我市有不少科技团体,也有一定的科普基础设施。但是,优质科普资源分布受学科、门类和主管部门局限,很多宝贵的科普资源不能为广大公众服务,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需求,社会辐射能力不强;科普宣传工作的渠道和手段较为单一,主要靠数量有限的报纸、杂志和科普宣传栏,涉及面小。

  泛科技谣言的成因如此多样,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量大,乍一看或许会让人产生无力感,其实只要公众有了一定的科学意识和基础,他们就可以利用恰当的资源、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简单检索、分辨,一样可以对流言的真伪略有直觉和心得。科学传播就是不断地与谣言做斗争,以唤起大众对科学的谨慎态度为宗旨,让每个人至少可以做到一点:在这个消息被证实之前,不要急于把它传播出去。

  我市一部分中小学有专职的科学课程教师,大学里也有科学类教学背景的教师,他们中的很多人对科普传播工作有热情,对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公共事件有敏锐度和关注度。除了教育优势,我市还有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资源与人才资源并不贫乏。所以,我市应该建立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科学传播志愿者队伍,推进科普服务社会化。

  办    法:

  建立一支科学传播志愿者队伍。像设立“科技东莞工程项目评审专家库”一样,设立“科学志愿传播者库”,鼓励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参与到科学传播和社会服务中来。科学传播者的队伍越庞大,科普受众的群体面就越广泛。志愿者队伍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科普传播工作。例如,重点抓好社区、企业职工、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在科学素养上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在社区,主要是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迷信、愚昧。社区科普采用板报、咨询、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等受群众欢迎的形式;在企事业单位,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及时帮助群众辨别网络疯传的谣言。网络的典型特征是可以互动,人们得以在公开讨论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判断。科学传播者还可以督促各类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手机等媒体,要担负起科普宣传的责任,保证科普工作的持续性和普及性。这支科学传播队伍要不断增强社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科学传播工作的权威性和专业性,研究如何当好“翻译”,让科学知识更加通俗、易懂,离普通百姓更近、更实用。

  科普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以节能降耗减排为重点,增强公众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健康安全意识,助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总之,科学传播和科技创新相当于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任何一边羸弱,都飞不高,跑不快。建设“科技东莞”是全体公民的责任,我们应该像重视科技创新那样重视科学传播,像抓科技创新那样抓科学传播,让普罗大众共享科普资源和科普服务。  

提案者 王旭珍
部门答复

  对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20130196号的办理意见

  王旭珍委员:

  您提交的《关于建立科学传播志愿者队伍,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建议》的政协提案已由市政协转交我会办理,现结合我会工作职能,对于我市科学传播志愿者队伍的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现回复如下:

  一、关于我市科普志愿服务情况

  近年来,市科协积极培养科普志愿服务力量,推动科普志愿者组织的规范化、系统化发展,培养建立具有东莞自身特点的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市科协及所属52个学会、协会、研究会(遍及工业、农业、医疗卫生、教育、综合技术等领域)、33个镇街科协,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并结合市民关注的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开展了各类的科普宣传活动。

  1、每年有选择性地开展大型科普展览。举办消防、环保、水资源保护、“走进神秘核世界”、食品添加剂等专题科普展览,并制作多套展板用于镇街巡展,共吸引上万名群众参观学习;通过“流动科技馆”、流动科普宣传栏等各类形式送科普展览;全市科普宣传栏展长达10268米,科普活动站537个;订购了《食品安全》挂图800多套、科普小册子1万册、《关注食品安全 保护身体健康》、《垃圾分类 从点滴做起》的小折页各1万张;围绕甲型流感、保护环境、健康生活、防灾减灾等社会热点共订购了科学预防甲型H1N1、H7N9流感科普挂图3500套,科普折页65000份;《食品安全与科学储藏》、《科学生活,远离亚健康》科普挂图各2000套;科普书籍《食品安全与健康》5000册,《科学防灾及应急防范》3000册,《东莞科学馆之旅》3000册,《环保52.我爱环保》科普小册子3万册及其他主题科普挂图1700套,科普影视VCD、DVD碟4700张,通过各镇街科协发放至社区、企业、学校作开展科普宣传。

  2、开办“健康新生活”科普系列讲座、“科普大篷车”等系列活动,建成专业科普网站“东莞科普网”,并通过广播电视台、东莞日报开设专题科普栏目,2012年增办了“科普大家谈”电台节目。各级科协组织和科普社区、科普学校、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宣传文化广播中心的资源和科普宣传栏、横幅标语、宣传海报等形式,开展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公众、形式多样的科普志愿服务活动。

  3、举办“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小手拉大手—低碳生活实践活动”、“创意科普欢乐节”和“科普乐万家晚会”等科普活动,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机器人、科技模型、科普剧、天文、益智玩具等各类青少年科技科普赛事。

  据统计,2008年-2012年以来,我市各级科协组织累计举办各类科普活动超过1.1万场,参与市民达346.6万人次。

  二、关于我市科普志愿服务体系的组织建设情况

  东莞市科普志愿服务协会于2012年7月12日成立。市科普志愿服务协会主要职责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科普事业。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和管理,组织会员开展和参与各类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市科普志愿服务协会已有团体会员67个,个人会员255人。协会将采取多种措施,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投身科普公益事业,不断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协会力争在2013年有较大的发展。

  同时,我市的科普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有了较大发展,科普活动场所较好地满足市民参与科普活动的需要。目前,全市已创建了科普示范基地56个,科普特色学校57所,科普社区146个,成立企业科协500多家。全市形成了纵横贯通、上下互动的科普宣传网络。

  但是,市科普志愿服务协会刚成立,科普志愿队伍人数少,力量较弱,协会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同时,我市科普志愿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这些都有待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解决。

  三、科普志愿服务工作下一步计划

  为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我市的科普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动员在职科技工作者、大学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参与科普志愿服务工作,发挥他们的专业和技术特长,不断壮大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加强市科普志愿服务协会的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普志愿服务协会的作用。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是:

  1、建立制度,规范管理。研究制定科普志愿者服务队行动细则,并对志愿者的招募注册、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学习培训、考核奖励进行系统管理。做好会员登记工作,收集会员单位、个人会员资料信息,逐步建立市科普志愿服务协会会员库,对科普志愿者进行规范管理,并在东莞科普网站上公开相关管理办法。

  2、创新形式,做好品牌,加强培训,大力宣传,不断壮大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并因地制宜,扎实开展服务活动。鼓励科普志愿者队伍创建体现人文关怀的服务模式,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居民的需求,推动志愿服务的自我运转、自我管理。根据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及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开展主题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加大对科普志愿者指导、培训和考核力度。通过以会代训、骨干培训、学习分享交流及网络、电视电台、橱窗宣传等形式普及服务技能、志愿服务风险及安全等知识。逐步建立志愿服务合作平台,让教育、科技和医务工作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传播科学普及知识。大力宣传志愿者队伍在服务大局、服务群众、弘扬社会新风、促进社会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扩大科普志愿者的社会影响,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声势,从而广泛吸纳具有专业知识、有志为全社会提供科普志愿服务之士加入科普志愿者队伍。

  3、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推动科普志愿工作不断发展。科普志愿者工作是一项参与面广、内容丰富的群众性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推动科普深入基层,推动我市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继续推动东莞科学馆、东莞科技博物馆、科普中心等单位协助各镇街科协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科普活动。结合《东莞市科普项目资助实施办法》,创造条件,鼓励社区、学校、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使科普活动遍及全市各阶层、各角落,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我们将进一步督促、调整、充实科普工作机构和队伍,组成遍及各镇街、科普阵地的志愿服务队伍,并将科普志愿服务参与到全市志愿服务中去,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需要。

  感谢您对科普服务工作的关心支持,希望您继续关注,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会不断加大力度,为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办理单位 东莞市科协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