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30190)关于促进水乡健康发展及文化资源一体化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东莞水乡网区属于东江三角洲河网区,是珠三角中河网密度最大的区域,包括10镇1港(中堂、望牛墩、麻涌、洪梅、道滘、石龙、万江、石碣、高埗、沙田和虎门港)。东莞水乡片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水乡生态环境和相对浓郁的水乡人文环境。近年来,水乡地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软件配套设施不足、文化传承和精品文化不多、文化产业发展处在初级阶段等问题。袁宝成市长在实地调研中也表示:“水乡没有文化是做不出品位的,”他援引苏州等水文化旅游的成功展示,“那些地方吸引游客去看水,更是去看水文化”。

  办    法:

  水乡各镇可创新文化资源管理体制,整合优势和特色,对文化资源进行一体化保护与开发,联合推出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文化精品。

  1.建设开放性的路网体系。首先,交通一体化是水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个开放性的路网体系,首先通过打通断头路连成一个整体,提高内部快速交通的能力,然后和东部地区市区加强联系,这样水乡发展就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2.建立“大社会小政府”模式。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主导社会公平,应该在水乡片区充分放权,向省政府要最大的管理权限。让这个地方的政府和企业在增量上实现利益共享。通过增量共享避免招商引资过程中的窝里斗,解决老百姓的公共服务,让老百姓过体面的生活。有了好的市场制度优势,吸引优势项目、优势资源落户水乡片区。

  3.共同举办节庆活动,形成良性竞争。水乡镇街的文化传统,相似性很强,如舞麒麟、七夕习俗、放河莲花、龙舟、花灯等,水乡片都有。建议由市政府统筹、协调,水乡片共同举办这些特色节庆活动,推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避免同质化也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水乡片甚至整个东莞一起搞节日,可以每年轮流在不同的镇举办,各镇街互相激励,形成良性竞争局面,这样的文化节日才不断有进步、才会长久。

  4.树立“东莞水乡文化”的品牌,重点推介区域整体形象,推出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精品文化产品。共同组建水乡各领域文化联盟,创新水乡文化发展“文化、旅游、节庆、商业”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同时加强文化系统产业链建设,打造“创意与设计——生产加工——商贸——旅游”的系统产业链,使文化走近生活,产生经济。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
部门答复

  对东莞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20130190号的回复

  民革市委会:

  你们提出《关于促进水乡健康发展及文化资源一体化保护与开发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提案认真分析了文化资源一体化保护与开发在促进水乡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并积极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我们认为这个提案非常有针对性,且可操作性强,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吸纳当中的建议,切实推进水乡地区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现就你们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答复如下:

  一、水乡地区文化发展现状

  东莞水乡地区包括望牛墩、洪梅、中堂、麻涌、道滘、高埗、石碣、沙田、万江、石龙等10个镇(街)和虎门港。水乡地区河涌如织,蕉林连片,田园风光秀丽,具有浓郁的岭南水乡特色,在经济高度发达珠三角地区是难得的地域自然资源。一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水乡地区秦汉以来,逐渐成陆;宋起渐有人群定居,明清逐步发展繁盛。由于毗邻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广州,受其辐射影响,明清以来,水乡地区文化发达,人文兴盛,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文物遗存数量众多,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15处,其中中堂潢涌黎氏大宗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现存年代最早的祠堂之一;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1个,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3个。二是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水乡地区处于广府文化核心区,人民长期滨水而居,形成以广府文化为主体、水乡特征明显的民俗文化:围海造田、下水捕鱼的农耕渔猎文化;临水搭寮、沿涌建棚的建筑文化;吃河鲜、食海产的饮食文化;制龙舟、赛龙舟的竞技文化;唱粤剧、听粤曲的曲艺文化;七夕乞巧、元宵赏灯的节庆文化;以船为家、泛舟生息的疍家文化等等。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俗活动精彩纷呈,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省级8个,市级17个。

  二、水乡地区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下一步计划

  下来,结合水乡文化发展实际,大力推动区域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有效传承水乡历史文脉,挖掘打造水乡特色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切实增强水乡地区文化幸福感。

  (一)建立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供给体系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的原则,加大公益性文化产品生产,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委托生产等方式,引导支持文化企业和各类文化团体积极生产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依托水乡地区传统民俗节日、重大庆典活动、传统文化资源和优势文化项目,打造经贸旅游、民俗节庆、常态化广场、全民阅读、群文赛事等一批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参与性强的群众性文化品牌活动;挖掘粤剧曲艺、麒麟舞、醒狮舞等水乡特色文化,整合香飘四季文化艺术节、洪梅花灯节、望牛墩七夕风情节等文化活动资源,策划举办“水乡风情节”、“水乡文化年”等区域性大型文化活动,打造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文化盛事,扩大水乡文化区域影响力。例如,继续办好中堂镇的龙舟文化节、石碣镇的袁崇焕文化品牌活动、石龙镇的中华龙文化节、沙田镇的水韵文化节、道滘镇的美食文化节和曲艺文化节以及洪梅镇的花灯节,等等。

  与此同时,着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建设。例如,在龙舟文化方面,中堂镇要以获得“中国龙舟制作基地”为契机,大力加强龙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培训,组织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龙舟民俗文化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览等活动,巩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在粤剧戏曲文化方面,水乡地区已有多个镇(街)获得国家、省级“曲艺文化之乡”称号。要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粤剧创作基地建设,繁荣发展粤剧院团和私伙局,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创作出一批反映东莞社会历史、民风民俗、现代人文精神风貌,具有水乡地方特色和水乡人文魅力的粤剧优秀作品,进一步提升水乡地区粤剧文化的影响力。

  (二)构建幸福导向型文化产业体系

  下来,我们计划将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创意、文化制造产业,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旅游方面,发挥水乡地区历史文物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节庆民俗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融合水乡历史、民俗、节庆等内容的文化旅游产业。利用石龙中山路民国历史建筑、石龙公园史迹、石龙博物馆和中堂潢涌、麻涌新基、高埗冼沙岭南水乡古村落等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水乡历史的求知欲望,打造水乡人文历史旅游品牌。盘活水乡地区赛龙舟、粤曲、疍家文化、咸水歌、东莞传统婚俗、七夕贡案、放河莲花等众多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现场表演、体验互动等形式融入水乡地区文化旅游景区,推动水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发展。发挥水乡各镇街龙舟月、美食节、花灯节、乞巧节、香飘四季艺术节等节庆民俗文化活跃的优势,打造水乡特色民俗节庆文化旅游品牌。文化娱乐、创意方面,整合下坝村、文秀坊、鳒鱼洲相关特色文化资源,改善水乡特色艺术创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形成艺术创作、作品展览、文艺交流、休闲消费一体的发展模式,打造成以文化创意休闲产业为主题的综合功能区。文化制造产业方面,我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于去年由市政府颁发实施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各级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加大对水乡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引导水乡地区文化创意集聚发展和传统文化制造产业技术升级,推动水乡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办理单位 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