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20370)关于外来工子女就读公立学校的建议

  2007年4月16日,东莞的外来务工人员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新莞人。这一称呼寄托了东莞政府逐渐淡化外地人和本地人之间的界线,让新莞人更好地融入东莞社会,提高新莞人的社会地位的美好愿望。然而,如何才能让新莞人在方方面面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与照顾;如何才能让新莞人感受到,改变了称呼,更多的是在政策落实上实施了更多的便利;如何切实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信这些才是新莞人最为关切的话题。

  这些年来,东莞市政府在对解决新莞人子女入学方面不遗余力,让更多的新莞人子女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这两年 ,政府逐年增加了新莞人子女通过积分申请入读公立学校的名额,让更多的新莞人子女成功入读公立学校,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

  据有关资料显示,至2010年东莞市户籍人口为181.77万人,外来暂住人口为411.5万人,常住人口为822.02万人,很明显,外来人口占了东莞市总人口的很大部分,这些人口涌入东莞,为东莞的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心血汗水;可以说正是这些外来人口,才会有东莞今天的发展速度。其中有很多人都是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子女,而来到东莞,为东莞的建设添砖加瓦。难道他们愿意和自己的子女分开?我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很多原因导致他们不得不如此。我们也看到有许多优秀的、先进的工作者因为子女的教育问题而选择离开东莞,这无疑也是东莞的损失。

  2011年,东莞为新莞人子女通过申请积分入读公办学校提供14564个学位,同比2010年增加了1544个学位,增幅达12%,其中小学一年级10556个,初中一年级4008个;2012年, 东莞再为新莞人子女提供了公办学位17900个,比上年增长了10%。然而,对有着六百多万常住外来人口的东莞,名额毕竟有限。目前,外来适学儿童已达到五十多万,这些提供的公办学位名额,只能是杯水车薪。对大部分新莞人来讲,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工资收入不高,也没有房产,在东莞也只是从事着平凡的,普通的,难以看到突出贡献的工作,根本无法逾越“积分”的门槛。他们的子女想要入读公立学校,仍旧只是梦想!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得不支付昂贵的学费让子女入读民办学校,或者让子女远离父母,在户口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这部分工作在第一线的新莞人,本身收入有限,家中的收入大半却要因此去支付学费;另外那部分长期远离父母,亲情缺失,或因为隔代教育,过分溺爱而产生的问题留守儿童也让新莞人父母焦头烂额,甚而衍生出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对他们而言,谈何安居乐业?谈何“幸福东莞”?反观长三角外来工较多的城市,据了解,昆山、苏州、嘉兴等,他们外来工子女就读公立学校的比例达70%或以上了。

  当然,无法获得高的积分是众多普通新莞人面临的各式各样阻挠他们的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原因之一,却也是他们无法改变的现状。如何才能用其他有效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生活在底层的新莞人肯定也是一筹莫展,只能期望政府能给予更多的便利与照顾,能有更多更好的政策去帮扶他们。

  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是一项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他将给东莞带来更多直接的正面意义。

  办    法:

  以下是我对新莞人子女申请入读公办学校的几点建议,期望能让更多的新莞人受惠:

  一.加大对教育资源的财政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财政投入,从根本上解决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在民工人数众多的城镇内,加大对公立学校的扶持和拔款;

  二.公平公开地开放公立学校

  开放公立学校,首先是开放的程度问题,我想强调的是开放应该是部分的开放,那就是在保证本地户口学生的学位的前提下,对于多出来的学位进行开放。其次是 如何分配开放出来的学位问题。对于开放出来的学位,要选择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方式来进行开放,择优录取,如通过一些考试,综合能力测试等等,这样既可以保证生源的质量,也带有一定的公平性。除了给父母积分,还有些条款也可与孩子自身挂钩,让孩子的优势也能得到充分重视。

  三.增加企业基层员工子女就读公立学校的比例

  外资企业的员工大部分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通过学历积分入户,但对于工作在第一线的员工来讲,积分入户不可奢望,子女积分入学也是难上加难。因此,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学位可以给到这部分基层员工,考量的范畴可以增加到是否为公司做出了特殊贡献或企业评出的优秀员工等等。这样中低层的员工子女也可以解决子女就读公立学校的问题,增加了这部分基层员工对企业乃至社会的归属感,也避免企业人才的流失,更可保证东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 加大对私立学校的扶持,收编民办学校作为公立学校

  在民工较为集中的城镇,将一些优秀的民办学校收编入公立学校,此类学校转办后,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同时,民办教师可以通过考试转制到公办教师队伍,也缓解了民办老师的流失,实现双赢!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发展尤其是高级发展的需要,永远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请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论他/她是新莞人还是老莞人!请为生活在基层的新莞人提供更多的惠民政策,让他们的生活添姿加彩!也为早日实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宏伟目标。谢谢!


提案者 尹利平
部门答复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20370号提案的答复

  尹利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外来工子女就读公立学校的建议 ”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关注和对新莞人子女的关心。根据提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教育资源的财政投入的建议

  为了满足新莞人子女的入学需求,近年来,我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采取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和大力发展民办学校的办法解决新莞人子女入学问题。目前,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共有56.9万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有13.3万人,在民办学校就读的有43.6万人。可以说,新莞人子女在我市不存在没书读或入学难的问题。

  一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按照教育优先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把教育作为市镇两级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争取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2003—2011年,市财政对在公办小学和初中就读的新莞人子女,每生每年投入培养成本(含基建)逐年增加,已分别达10044元和14206元。为了有效解决新莞人子女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减轻新莞人家庭的经济负担,从2009年起,我们免收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应缴交的书杂费,全部由市镇两级财政分担。2009-2011年,全市已免收新莞人子女书杂费总额达7.27亿元,实现了在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与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全免费教育的待遇。

  由于我市新莞人子女数量多,我市的公办学校目前难以一下子全部接收,但我们会结合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建议,鼓励镇街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挖掘公办学位资源,为新莞人子女提供更多的公办学位,让其接受优质教育资源。

  二、关于公平公开开放公立学校的建议

  提案中提出“在保证本地户口学生学位前提下,开放多余公办学位”的建议,我局多年前已开始实施。2000年以前,我市公办学校一直敞开大门接收新莞人子女就读。进入新世纪,大量的新莞人子女进入我市,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与新莞人子女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办学校的接收能力已趋饱和状态。为有效解决新莞人子女就学问题,我市以创建教育强市和三转二办学体制改革为契机,不断加大统筹力度和经费投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增加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发挥公办学校在解决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中的骨干作用,以公、民办学校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形式,解决新莞人子女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2009年起,我市颁布了《东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鼓励镇街履行职责,逐年增加公办学位供给,通过积分制形式解决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2009-2011年,我市通过积分制形式接收入读公办学校的新莞人子女约4.5万人,新莞人对积分制入学工作的满意度逐年提升。有关数据显示,2000-2011年,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占公办学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已由22.3%增长到43.7%,目前,有部分学校的新莞人学生人数已超过本地户籍学生人数。

  另外,提案中提出“通过考试等形式进行择优录取”的建议,我市难以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已明确表示“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因此我们不能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其入学的标准。同时,目前从国家层面的高考到我市的中考,均已逐步淡化、减少或取消对学生获奖方面的加分,因此,我们在制定积分制政策时,以“按贡献获取积分,按积分享受待遇”为指导思想,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最终确定以新莞人父母情况为积分依据。

  三、关于增加企业基层员工子女就读公立学校比例的建议

  由于我市新莞人子女基数大,数量多,流动快,我市现行的教育资源难以全部通过公办学校解决新莞人子女入学,只能通过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积分制形式分阶段、分步骤解决新莞人子女在我市公办学校就学。但积分制入学与积分制入户不同,它没有固定要求的分值,只是根据各镇街提供的学位数,从高分到低分进行录取,并不是提案中反映的“对于工作第一线的员工来讲,积分入户不可奢望,积分入学也是难上加难”。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积分制入学政策并不只是白领、精英阶层的子女受惠,很多镇街由于学位供给比较充足,只要新莞人家庭符合基本条件,比较低分的也有机会被录取。换句话说,也有不少的普通新莞人家庭能享受到“积分制入学”的实惠。而且,我市还根据实际执行情况,每一年均对该办法予以修改完善,降低积分条件,优化办理流程,新莞人的受惠面进一步扩大。

  提案中提出“可以给予企业优秀员工增加学位”的建议,我们在制定政策时已考虑在内。《暂行办法》第八条规定:属于享受市政府优惠政策人员的适龄子女,可向其父母工作单位的镇(街)宣教办提交优惠政策规定的有关证明材料,申请入读当地的公办学校。此规定第(四)款“有突出贡献的新莞人的适龄子女”,包括东莞市级以上政府授予特别荣誉称号、奖章等荣誉的新莞人的适龄子女,也包括为当地镇街做出较大贡献的新莞人(如见义勇为者、纳税大户、大型投资者、大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及优秀员工等)的适龄子女。如果企业需要留住优秀人才、企业人才,可以根据每年的招生标准,与当地教育部门联系,按“有突出贡献的新莞人的适龄子女”条款申请入读公办学校。

  四、关于加大对私立学校扶持,收编民办学校作为公立学校的建议

  (一)加大对私立学校的扶持建议。提案中提出“加大对私立学校的扶持”的建议,我市已逐步落实。2009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就税费、资金奖励、教师及学生权益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帮扶政策,依法落实民办学校的合法权益。此外,在总结2008-2009年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奖励办学规范、教育教学质量好、社会声誉高的新莞人子女学校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2010年,市政府又颁布实施《东莞市民办学校扶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从2010年起至2014年连续五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设立东莞市民办学校扶持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和扶持民办学校发展,进一步调动办学者办学积极性,推动民办学校办学水平提升。

  (二)收编民办学校作为公办学校的建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在经济利益的吸引下,携带家庭涌入到城市谋求新的发展。流动人口的无序涌入,给流入地的教育带来较大的压力和挑战,为此,国家鼓励各地吸引社会资金兴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形式,缓解公办资源不足,满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国家鼓励社会资金兴办民办教育,除了因为民办学校具有灵活性外,更主要的出于对当地财政负担的考虑。2011年,我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已达85.4亿。如果再将部分优秀民办学校收编为公办学校,按目前生均教育成本(含基建)小学10044元/生,初中14206元/生的标准,一所小学和初中就分别需要1004.4万元和1420.6万元。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231所民办学校(其中小学112所,初中119所),如果按照10%的比例收归为公办学校,我市一年还需增加投入2.8亿元,这对我市目前财政情况来说是难以承担的。另一方面,流动性大也是新莞人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市场经济波动、人居环境、教育意识、教育质量等因素均会影响新莞人子女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情况。如2008年金融海啸,我市的新莞人子女锐减,出现了十年首次负增长。目前,据不完全统计,部分民办学校的学生流动率每学期约在20%左右。如果将民办学校收编为公办学校,将民办学校收编为公办学校,那么一旦市场经济发生变化或经济社会转型,大批的新莞人将离开东莞,那么这些公办学校和公办教师将被闲置,但财政还需每年对这些公办学校进行投入,这将会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因此,关于“收编民办学校作为公立学校,民办教师可以通过考试转制到公办教师队伍”的建议,按我市现阶段的实际难以实现。

  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推进民办学校规范化建设工程,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资金,加强业务指导和帮扶,逐步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让新莞人子女从“有书读”向“读好书”迈进。

  再次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期待您的进一步关注。 


办理单位 东莞市教育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