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20364)关于解决我市“用工荒”,加大吸引外来务工人员的建议

  近几年来,珠三角的“用工荒”越演越烈。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因工厂倒闭或企业开工困难遭工厂辞退而离开东莞的农民工超过60万人,而目前,这部分农民工大多数都还没有回到东莞。这几年,随着经济的逐渐回暖,各工厂的订单慢慢回升,但是极度缺乏的人力资源成了阻碍工厂和公司发展最大的“瓶颈”。

  中国目前的农民工中,有近60%是“80/90后”,他们不像父辈那样任劳任怨,求安求稳,他们个性张扬、主张自我,有更高的追求。他们已不再是廉价劳动力的供给者,区区1000、2000元的工资对他们来说已毫无吸引力,他们需要的是“辉煌”的职业前景。

  “用工荒”其实并不能完全怪在80/90后的头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的推动,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以往靠廉价劳动力堆积而盈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正式面对“崩溃”的边缘。然而,对于东莞来说,还有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它们在东莞生根、发芽,以至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已经成为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行业佼佼者,一度成为东莞的骄傲和标志。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彻底解决“用工荒”这一难题,还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支持。针对以上情况,特提议如下:

  办    法:

  一、出台一系列吸引外来务工人员的政策,特别是针对80/90后这

  一类的求职主力军。东莞并不是靠引进“高端人才”就高端了,需要综合这座城市的发展阶段、产业特色来考量,既然东莞的制造业享誉全球,那么我们就继续发扬光大这一庞大的产业帝国,在这个产业帝国继续壮大的同时,提升城市化水平,鼓励扶持科技产业、信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适时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但在此之前,制造业仍是东莞的主导产业,这就决定了仍需要大量的外来工。

  二、出台一系列政策切实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违法企

  业、拖欠工资、黑工厂等违法行为,为农民工争取合法权益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后勤保障。

  三、政府加大与内地各大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企业引进所需要

  的人才。

  四、提升城市形象,加大城市的宣传力度,突出城市的亮点和潜力。

  全面提升城市的治安管理能力,综合规划能力。使东莞市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文明、美丽、安全、宜居”的城市。

  五、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政

  府加大扶持力度,给它们以发展的信心。


提案者 叶宝维
部门答复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20364号提案的答复

  叶宝维委员:

  您在今年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解决我市“用工荒”,加大吸引外来务工人员的建议》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关心。现对您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直以来,我市十分重视企业招用工问题,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城乡劳动就业,吸引外来务工人员来莞工作。

  一、坚持就业为本,以优化服务推动就业、稳定就业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促进求职招聘的有效对接,同时着力引导和帮助企业注重人力资源储备和开发。

  (一)多措并举促进各类人员就业。一是强化服务,全面推动就业创业。全市就业服务系统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固本强基”的服务意识,通过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面落实开展各项公共就业服务的日常工作、各类招聘活动、“南粤春暖”行动、“就业援助月”活动以及每月“就业服务日”等活动,推动全市城乡劳动力自主创业、充分就业。全年通过每月10日 “就业服务日”活动,为城乡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各项免费就业服务10万多人次;共发放各项就业补贴3.61亿元,惠及城乡劳动力65.22万人次。二是以“村民车间”为载体,以企业岗位培训补贴、企业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补贴、企业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户籍劳动力,同时以困难人员工资差额补助、灵活就业补助等帮扶政策激励户籍劳动力自主就业。截至2011年底,我市共组建“村民车间(班组)”518个,安置属地劳动力19451人,其中多为农村大龄及女性劳动力。2011年,共向实现全日制就业的5万多名(55.73万人次)户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工资差额补助1.88亿元;向实现灵活就业的2801名(1.15万人次)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灵活就业补助231.68万元;向社会中介机构核发推荐就业补贴50.66万元;向企业核发岗位培训补贴58.2万元等。三是为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对大中专毕业生在东莞市内企业实现就业的,给予企业就业岗位津贴,最长可申请两年(24个月)。2011年,共向1.7万人次(1.6万人)核发企业就业岗位津贴8803.56万元。同时,举办“阳光心态”训练、“职业形象训练活动”、“东莞生源高校毕业生培训班”、“东莞青年就业创业交流会”、专场职业指导座谈会等,加强对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指导教育,帮助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就业应对能力。

  (二)加强信息收集和发布,畅通企业发布招聘信息的渠道。积极收集企业用工信息,多途径发布。通过“春风行动”招聘会、各类专场招聘会以及就业服务日活动,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在“东莞市就业服务网”开辟“企业批量招工信息发布”专栏,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将我市企业用工信息向全国发布。还将收集的岗位信息向粤东西北劳动力输出各县市、周边省份发布,畅通企业发布招聘信息的渠道。每年春节前,将收集的企业用工信息编印成《平安回家 相约东莞》节后企业用工信息专刊,于各镇(街)的汽车站场免费向返乡的员工派发,通过返乡员工带回家乡,引导异地务工人员及其家乡富余劳动力节后有计划来莞就业。

  (三)开展系列招聘活动,促进求职人员与企业用工有效对接。大力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为求职者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各镇(街)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积极收集用工信息,组织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2011年共举办各类招聘会600多场,有1万多家企业现场提供就业岗位25万多个,入场求职近30多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0万人次。赴外省市招聘及洽谈,宣传我市企业形象,吸纳外省市劳动力来莞就业。2011年,共组织企业500多家,赴省内云浮、韶关、茂名等市及四川、湖南、陕西、河南、贵州等地举办劳务对接招聘会、劳务洽谈会220多次,为企业吸纳劳动力近4万人。

  (四)开展校企合作洽谈会,搭建人力资源开发平台。着眼于我市升级转型人力资源开发的新需求,为帮助企业开发和储备人力资源,2010年以来我们重点开展“校企合作”, 促进企业与学校开展订单式培训以及建立合作关系,拓展面向新成长劳动力的人力资源开发平台。2012年校企合作洽谈会于3月下旬顺利举行,共吸引了357家省内外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技校以及培训机构(其中市内32家、市外325家),与1200多家有一定规模、有校企合作需求的本市企业前来洽谈。本次洽谈会继续创新形式、完善对接服务,在过去学校专场的基础上,增设了企业推介专场,由人力资源部门推介的160家重点企业和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设展位,向学校代表推介,务求提高重点莞企的影响力以吸引更多优质学校前来洽谈合作。企业推介专场的160家重点企业共与350多间学校进行洽谈,达成合作协议248份,协议引进洽谈学校毕业生14810人,下半年计划通过校园招聘的岗位需求12390个;学校推介专场350多家学校共与1200多家企业进行了洽谈,建立定向式(订单式)培训777宗,建立实习(见习)基地713个,签订长期合作协议1158份,参会学校计划年内向洽谈企业输送毕业生3.1万多人。

  二、坚持技能为重,以全面职业培训提升员工素质

  坚持培训先行,将提升员工技能作为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突破口,实行多层次、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拓展员工发展空间。

  (一)推进东莞职教城建设。目前,我市在东部生态园投资超过20亿元建设东莞职教城,其中包括市高技能实训中心、市技师学院以及理工学校3个项目,将为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其中,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一期拟建计算机高新技术实训中心、汽车、电工实训中心、数控模具实训中心、餐旅服务实训中心等四个功能模块,面向全市提供珠三角相对先进的公共实训与鉴定服务,可满足2274位学员同时进行实训,职教技能鉴定量每年可达5万人;东莞市技师学院以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主,兼中级技能人才培养,并开展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中级技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认定,以及承担技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师资培训,在校生规模达8000人。目前各项目目前正抓紧建设,争取年内建成。

  (二)深入实施“新莞人培训”工程。依托企业、培训机构等推动异地务工人员自主参训,使异地务工人员享受政府资助性培训政策,2011年,共组织培训6万人次,核拨补贴1141万元,培训人数和技能鉴定合格人数均名列全省前列。

  (三)积极构建职业技能大赛长效机制。2011年起连续5年拨专款开展职工劳动竞赛活动,为提升广大职工的技能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2011年组织开展了养老护理员、导游员等31个项目职业技能竞赛,共2950人参赛,392名选手获得奖项,76名选手获“东莞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开展争当岗位技术能手活动,从生产第一线发掘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确定95名市岗位技术能手,向省推荐8名省岗位技术能手标兵候选人。

  三、坚持安民为先,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员工权益

  立足预防为主,强化防范监控,从源头上减少劳动者合法权益被侵害事件的发生。

  (一)以监察执法为重点,实施常态监控。针对不同时期工作重点,开展工资支付专项检查、人力资源市场专项整治、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专项检查、规范用工专项检查等一系列重点检查行动。2011年,开展各类专项大检查7次,巡查企业1.85万家,涉及劳动者266万人。通过高强度和高密度的监察执法,有效维护了全市劳动关系整体和谐稳定。

  (二)以劳动监察“两网化”为依托,实施动态监控。为建立健全劳动监察管理体系,加强对用人单位动态监管,我局提前谋划,较早地开展“两网化”(“网格化”是指按照管辖区域内用人单位的数量和监管难度,以村或社区为基础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一网格配备一定数量的监察工作人员,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跟踪及时的覆盖城乡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网络化”是指建立用人单位用工信息数据库,开发运用具有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动态监控、分类监管、统一受理、统计分析、预警预测等主要功能的劳动保障监察监控管理平台。)建设工作。一方面,按照“三级建制、属地管理、一村(社区)一格”指导思想,采取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建立市镇村三级劳动监察网格673个,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跟踪及时”的覆盖城乡用人单位的劳动监察网。另一方面,以用人单位劳动守法分类监控建设为突破口,开辟我市劳动监察网络化建设局面。

  (三)大力开展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创建工作。2011年,将月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100元。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要求,按照“十个全面”创建标准的要求,落实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创建工作,通过狠抓用工管理,狠抓规范工资待遇,狠抓畅通维权途径,加强信访调解,狠抓企业制度建设,努力在广大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形成和谐共处、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的劳资关系。2011年底,在省创和办审核认定的全省第一批288个创建工程示范点中,我市共有62个,示范点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松山湖高新区被评为“广东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全市10家企业获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四)探索和开展构建企业调解组织的试点工作。在松山湖15试点企业建立内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高用人单位自主解决各种争议的能力,将争议化解和控制在源头。创建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和谐劳动关系的典型企业,不仅全面落实劳动合同、集体协商等各项用工制度,还建立人性化管理制度,设立薪酬委员会、各种球类俱乐部等促进员工健康发展的管理组织,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和谐劳动关系典型企业有效发挥以点带面作用,带动了全市各类企业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并在全社会营造了和谐共融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惠民为要,以均等公共服务促进异地务工人员融入

  致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多措并举落实异地务工人员的市民待遇,增强异地务工人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创新政策,推进积分制入户。实施“条件准入”与“积分管理”相结合模式,符合相关准入条件的,不需采取积分制形式可直接入户;全市统一130分分数线,达到分值即获入户资格。实现常态管理,常年接受入户申请报名,并实行限期办结制度。实行网上报名和窗口报名两种形式,简化一系列审批流程手续。2011年,全市16369名异地务工人员入户城镇(包括随迁人员及通过规定程序取得入户城镇资格)。   

  (二)加大力度,实施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工程。扩大学位供给,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起始年级为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提供14564个学位,增幅达12%。进一步降低门槛,适当放宽计生证明办理条件,简化学历验证申办手续,2011年通过积分制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起始年级的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共16283 人。

  (三)加大投入,落实安居工程。采取“政府投资(含补贴)为主、社会投资为辅”模式,兴建、收购和改造一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异地务工人员居住。在2011年进一步加大投入,预计将顺利完成省下达的公租房建设任务,着力解决异地务工人员住房需求。

  (四)以人为本,实施异地务工人员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出台《东莞市新莞人计划生育优待扶助暂行办法》,全面整合各镇街异地务工人员生育待遇、免费技术服务等优待政策,提出异地务工人员节育奖、计生特殊家庭扶助等新优待政策,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全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专项活动,为异地务工人员提供查环查孕服务13.3万人次。

  五、加强宣传推介,提升城市形象

  2010年以来,我市实施了“全方位宣传推介东莞,进一步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整体形象”的系列工作,各级各部门着力进行系统的、全局的城市形象塑造和推广工程,对外展示一个“每天绽放新精彩”的活力东莞新形象。主要工作如下:确立了以活力为核心价值、以“每天绽放新精彩”为整体宣传口号、以莞香花为原型的城市形象标识系统。对东莞城市标识申请了全类别商标注册,明确标识的应用规范。首次在全市层面对东莞城市形象传播进行系统规划,制定并下发《东莞城市形象总体规划工作方案(2011—2015年)》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各年度目标、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目标受众和传播方式。新设立东莞市城市形象推广办公室,加强对全市城市形象宣传推广工作的统筹管理和指导。推动全市各镇(街)、园区、各部门积极应用城市标识,设计制作含城市标识元素的办公、会务用品和城市礼品,在会议、招商、会展、旅游、文化等各类公务活动场合中广泛使用。组建了东莞城市形象智囊团,借助“外脑”推介东莞城市品牌。推选出最能代表东莞的20个元素,提升市民群众对东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通过公交车身广告、楼宇电梯广告、邮资明信片等多种载体广泛推广。与高端媒体深度合作,拍摄城市宣传片,策划城市宣传折页,制作东莞城市形象专刊,推出东莞系列报道,整体推介东莞。赴京举办“中国城市形象论坛暨东莞城市形象专题研讨会”,在广州、深圳等城市广泛发布东莞城市形象宣传公益广告,正式向国内一线城市推介东莞新形象。开设了城市形象推广官方微博“莞香花开”,筹建全新的城市品牌网站“Hello,Dongguan!”,搭建起东莞城市品牌形象的网络展示窗口。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市城市形象塑造和推广工作已在市内外全面铺开,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六、下一步工作

  我们将立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核心任务,着力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改善用工环境,吸引外来务工人员来莞工作。

  (一)以更高的水平优服务、促融入。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平台作用,为异地务工人员提供多元化就业服务。加强劳务合作,以落实“双转移”为抓手,扩大异地务工人员转移就业。探索建立积分制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异地务工人员通过积分制形式入户、入学、公租房等公共服务。以积分制管理模式,突破公共服务资源不足和公共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创新异地务工人员管理方式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不断提高异地务工人员公共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异地务工人员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推行居住证制度,改善异地务工人员居住生活条件。以实施“新莞人培训”工程为载体,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异地务工人员工技能素质。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大赛长效机制,完善技能人才的选拔和评价机制。

  (二)以更大的力度保权益、促和谐。完善工资支付监控制度,重点查处欠薪企业,确保员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公安、社会保障、工商、检察院、法院等部门打击恶意欠薪的联动机制,完善预防拖欠员工工资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异地务工人员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对异地务工人员申请法律援助简化程序,快速办理。健全和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对涉及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加强沟通和协商,促进劳资双方关系自主协调。逐步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协调机制,提高基层和企业自主化解劳资矛盾的能力,使劳资矛盾及时、就地、就近解决。

  另外,为进一步改善我市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来莞就业创业,下来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深化与媒体合作,通过策划系列报道、联合举办活动等方式,推介东莞城市形象,在宣传内容上重点反映东莞良好的工作、生活、创业环境和发展潜力,反映东莞这座城市的活力与魅力。  


办理单位 东莞市人力资源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