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20322)关于多管齐下打造文化名城,提升东莞城市品味的建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东莞在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与上海、深圳、苏州等地一样成为全国闻名的经济大市,但是,与这些城市相比,东莞还没有形成与自己经济地位相比衬的文化高度,甚至是自己独特的文化品味与品牌。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品味,是一个城市真正的魅力所在,也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以,抓好城市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对于东莞这样的从农业县发展起来的城市来说,文化底蕴并不深厚,内涵不足,城市的文化外表也还欠缺,这需要我们从细小之处打造,从多个方面关注,从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和媒体等多方面加强文化的推广和传递:多管齐下,打造文化名城,提升东莞城市品味。

  办    法:

  1、让读书成为市民的爱好,成为一种习惯。各镇区建立流动图书馆,社区建立完善的读书、读报图书室。在社区活动最多的是老人和孩子,为老人准备适用的育儿报、家庭生活报和老年健康报等书报很有必要。此外,为儿童准备儿童图书室或组织社区内进行捐书、交换读书等来增加儿童的读书范围和数量。有的乡镇文化站在这方面已着手进行,获得群众的一致好评。

  2、在城市或乡镇增加标志性艺术品雕塑等,让它们成为城市最亮丽的风景;用儒家经典、历史图画或名家语言等装饰社区或街边的墙壁,让人们耳濡目染,沐浴在文化的芬芳中。

  3、把充分利用已有的历史遗迹。东莞市上档次、上规模的标志性的文化设施的建设并不缺乏,东莞玉兰大剧院享誉内外,一些酒店的会议厅也成为文化的传播载体,文化周末也办得有声有色, 但可园、东江纵队纪念馆、虎门销烟池、炮台等地很冷清,在文物保护和推广介绍方面要加大力度,向中小学大力推广和宣传,让东莞的孩子们了解自己城市的文化遗迹,让东莞的文化遗存亮起来。

  4、政府推动市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借鉴文化周末的运作方式,有计划开展系列文化知识讲座和培训班,如健康知识、科学知识讲座和家庭教育方面讲座等加强对社区百姓的教育熏陶;开设舞蹈、健身操、戏曲等培训班,丰富社区百姓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使演讲团,文化沙龙与讲座、电影等进社区成为常态。

  5、抓好周末文化群体性节目的建设,在广场和一些公共场所安装方便群众做操、跳舞、表演的设备。

  6、借助社区学校的辐射能力推广对社区居民的文化提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家长对教育子女感到困惑和无奈,有人甚至走进误区却浑然不觉,这种现象很可怕,所以要在学校、社区和市教育局等部门的倡导下,成立家庭教育机构,为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建立交流的平台,每年高考、中考后组织家长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对话。

  7、市镇两级政府统筹结合各社区特色进行规划设计,乡镇学校在儿童活动和培养科学兴趣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农村孩子多年来盼望拥有的课外活动梦想变为现实。这样,减少小学生进城市学校寄宿的数量。孩子的成长要有家长的陪伴,长期住校的孩子在精神上和情感上是有缺陷的。

  文化重在建设, 只要我们多管齐下,精心打造,东莞的城市文化品味一定能很快提升起来。 

提案者 民进市委会
部门答复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20322号提案的回复

  民进市委:

  你们在东莞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多管齐下打造文化名城,提升东莞城市品味的建议(提案第20120322号)收悉。提案指出东莞目前文化底蕴并不深厚,内涵不足,城市的文化外表也还欠缺,需要从细小之处打造,从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和媒体等多方面加强文化的推广和传递等一系列措施,来提升东莞城市品位的建议,对我市文化名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现就你们提出的问题,做出如下回复:

  一、在加强图书馆室建设,培养市民读书习惯方面。近年来,我们实施了打造图书馆之城的战略,大力加强图书馆(室)的建设。截止目前,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室)610个,“农家书屋”589家。特别是2011年,在落实被列为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的“文化惠民”工程之中,实现了全市村(社区)有一个不少于60平方米的公共图书阅览室,有一个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全市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建成18个镇(街)自助图书馆和14个镇(街)图书馆ATM。去年还建成了专门的东莞市少儿图书馆。此外,为推动知识传播,举办每年一届的东莞读书节,每月一次的“学习论坛”和每周一次的“市民课堂”,市镇联动掀起了全民阅读的热潮。

  二、在城市或乡镇增加标志性艺术品雕塑方面。市委在《东莞城市形象总体规划工作方案(2011-2015年)》明确指出,要精心设计市容市貌,将在市内主要干道、商业中心、公园广场等人流密集地,规划设计含东莞城市标识元素的如城市雕塑、吉祥物形象、园林绿化造型城市景观,以此提升城市形象。

  三、在文物保护及历史文化遗迹推广宣传方面。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管理措施,每年均加大经费的投入,加强文物遗址的修缮与保护,积极推进历史文化景点的建设,并积极组织各市属博物馆、纪念馆及展览馆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及文化遗产日期间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大型文化宣传活动,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引导市民积极走进历史文化景点,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其中可园博物馆举办的小小画家画可园、东江纵队纪念馆举办的红色夏令营,鸦片战争博物馆举办的走进中国近代史主题教育讲座等活动主要面向学生群体开展,让广大的中小学生零距离接触历史,加深对东莞历史文化的认识,积极做好文化传承人的准备。

  四、在有计划开展系列文化知识讲座和培训班,推动市民文化水平不断提升方面。近年来,我们以文化广场和各类文化设施为主要阵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了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品牌,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品牌活动30多个,每年举办活动近2万场次,参与群众达1500万人次。例如,去年组织实施的“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到村(社区)、到企业活动,共举办培训活动120期,受训人数达到7000多人次;开展文艺演出1000场,受惠人数达100多万人次;放映公益电影10865场,受惠观众达482.1万人次。市文化馆自2008年启动至今,“名家课堂”系列培训班共举办26期,通过专业的教师与授课内容,为我市基层群文骨干送上满意的培训服务;“走进艺术”东莞市文化馆市民公益培训班自2007年开始举办,6年来共开设了音乐、舞蹈、美术等30多门课程,提供了超过6.5万个公益艺术培训课时,数千人接受过培训,在广大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和踊跃参与。

  五、在广场等公共场所文化设施的建设方面。近年来,我们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优化结构、功能先进”的原则,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尤其是在广场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我们以打造广场文化之城为契机,全市目前建成文化广场769个,实现了全市村(社区)均有一个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文体广场,有一批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器材,确保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

  六、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升居民文化素质方面。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文化惠民”为宗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一是不断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实现了全市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达到“五个有”标准(即有一个总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有一个不少于60平方米的公共图书阅览室,有一个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公共电子阅览室),有一个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文体广场,有一批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器材)。二是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大力推行流动文化服务,图书流动车实行定时、定点、定线路的常态化服务,目前建立固定服务站点102个;流动博物馆大力开展进社区活动,每年举办流动展览数十个;流动演出车定期到基层举办流动演出,承办的“文化暖流进企业”年举办活动1000场以上,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委派文艺骨干积极指导社区开展开展各类型的民间文艺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优秀节目参与全市性的群众文化比赛,强化其文艺精品的创作,不断提升群众在公共文化活动方面的受益面和受益质量。三是积极推动重大文化服务工程。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方面,确保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每年放映电影1万场以上;在“农家书屋”工程方面,目前全市已建成“农家书屋”589家,有效解决了广大群众“看书难、上网难”的问题。

  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通过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和人均藏书计划,让读书成为市民的爱好;通过兴建标志性艺术品雕塑,优化城市形象;通过加强历史文物的保护力度,并积极创新文化宣传活动的形式,加强与各中小学校的合作,扩大宣传覆盖面,推动我市文化事业的有序发展;通过组织实施市政府2012年“十件实事”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进一步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感谢你们对我市文化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望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办理单位 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