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20320)关于把莞城业余体育学校办成完全小学的建议

  一、问题

  莞城业余体育学校,是一所莞城区政府公办学校,也是莞城区唯一一所体育特色学校,现主要开设项目是游泳。在莞城区政府的关怀下,学校拥有一流的室内25米恒温泳池、一流的电化教学设施和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学校坚持走“体教结合”之路,按照义务教育的标准去设置,并且实行小班化教育和管理,深受家长欢迎。作为一所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特色学校,却只设有小学一至四年级的课程。学生读完四年级,却不得不中断系统的体育训练,转学到不能提供系统的体育训练的普通小学完成五、六年级的学业。直到小学毕业后才可以继续选择东莞市体育运动学校。家长深感无奈!

  二、分析

  首先,莞城业余体校要尽量满足东莞市民的需求。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东莞市十分重视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育运动。许多市民都愿意让孩子上业余体校接受正规的体育训练,并不都是期望子女一定要成为专业运动员。今年莞城业余体育学校一年级招收20名学生,却有600人报名。另外,由于该校只有1-4年级,学生不得不到普通小学上五、六年级,中断两年系统的体育训练。小学毕业后也只有极少数体育尖子能进东莞市体育运动学校,况且600多万常住人口的东莞市只有东莞体育运动学校这所唯一的中等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学位非常有限。显然,市体校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要求。

  如果把我校办成完全小学,既可以保证莞城区少儿体育人才的培养的连续性,同时从某种程度上能够缓解东莞市体育运动学校学位不足的压力。

  其次,莞城业余体校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经过50来年的发展,由单一的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发展到多种业余体育训练形式并存,包括各类业余体校、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以及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高校。这几种形式构成了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

  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培养掌握专项运动技术的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 ,同时也起到培养基层体育积极分子 ,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普及与提高的作用。

  几十年来,基于学习前苏联而创立的以业余体校为主体的业余训练体系,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是提供优秀竞技后备人才的主渠道。但以体校为主体的业余训练体系也暴露出自身的缺陷,文化学习与训练的矛盾长期无法得以有效解决。针对解决这一矛盾而恢复和创立的传统项目学校、试点学校等学校系统的课余训练体系, 80年代以来,虽规模发展迅速,但由于技术力量及投入的有限性,对竞技体育的实际贡献并不理想。而且 ,由于体委、教委两条业训系统之间的利益冲突而造成的生源矛盾、训练力量分散等问题 ,导致了业余训练总体效益的低下。因此应重视业余训练的体制改革、目标调整、制度创新等问题。

  莞城业余体校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曾经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也为东莞荣获“全国游泳”之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尤其是近年来,学校领导解放思想,大胆开拓,体教结合,明确培养目标,彻底改变体育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现象,现在的体育生不但游泳技术过硬,身强体壮,而且智商高,情商高,思想品德好。可是,该校的小学学制不完整,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我也调查了许多家长,家长都有同感。不是完全小学对于学校来讲运动员面临着流失问题,直接造成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对于家庭来讲孩子不能继续锻炼,等于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同时还面临着转学的困难,对于社会来讲可能失去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和特长生。之前在体校上学的那些孩子一旦离开泳池便很难坚持训练,又由于转到其他学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孩子不再训练或者不被支持训练者比比皆是。

  另外,莞城业余体校的办学的方向应该是“体教结合”。

  “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这条“体教结合”的路子已经越走越宽。业余训练学校化、优秀运动员训练学校化,机制的创新使双方都能在培养学生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体校依托教育系统多出人才,学校也将体育当做是学校的特色项目,并且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完整的体育和文化教学学制能很好地保证“双赢型”的办学目标的实现。

  再者,莞城业余体校要为实现“体育强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体育总局前局长袁伟民说过:“中国是一个金牌大国,但不是体育强国。”顾拜旦也有一句名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包括毛泽东时代也提出过: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体育是全民的。希望我们国家的体育投入,不要再一边倒地向精英化倾斜了。少些对于金牌的急功近利,让体育回归其本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2007年5月7日) 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因此,业余体校要重视采用普通小学的比较完整的学制。这样才可以让更多的孩子上体校,从而为“群众体育”和“体育强市”作出贡献。

  办    法:

  三、建议

  把莞城业余体校办成完全小学。可以考虑先与步步高小学等学校联办五、六年级,等时机成熟,办成独立的完全小学。为东莞的“体育强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提案者 民进市委会
部门答复

  民进市委会:

  关于贵委提出《关于把莞城业余体育学校办成完全小学的建议》第20120320号提案收悉,首先感谢贵委对我街道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根据您提出的建议具体内容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办理,现将办理结果向贵委答复如下:

  一、关于“可以考虑先与步步高小学等学校联办五、六年级”的提案建议。

  该建议,莞城体校早几年已经实施。莞城体校与市一级优质学校步步高小学在同一校园,资源共享,有的场室共用,体校文化课教师参与步步高小学的教研活动,有些学科由步步高小学教师任教,经市游泳中心选拔之后留下的体校毕业生,经家长同意,莞城教育办整体安排到步步高就读五、六年级,家长要求回户籍所属学区就读的也安排回原学区读五、六年级,由步步高小学及相关学校负责组织这些学生每天到体校集训,保持训练的连续性,不存在中断系统训练、半途而废的问题,也不存在转学难的问题。不仅步步高小学,莞城其他的完全小学都与体校联动办学,建设小学、阮涌小学、中心分校、英文实验学校成为体校的办学网点,这些学校组织游泳队每天到体校集训。据统计,近年我街道学生经选拔进入市游泳中心的有80 %来自网点学校,效果较好。莞城体校在教育办统筹下与我街道其他完全小学联动办学是可行的机制。

  二、关于“等时机成熟,办成独立的完全小学”的提案建议。

  从体校长远的发展考虑是正确的,但目前条件不成熟:一是生源不足。莞城体校早年是完全小学,在搬入现址后才停办五、六年级。前几年,莞城体校因招生困难几近停办,莞城街道和体校下大决心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措施,如加大宣传,在完全小学招生之前优先招生,举办游泳预备班等等,目前的现状是:在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基本招够。群众申请入学的热切需求更多在于游泳预备班,而不是一年级的正式训练班,主要是幼儿园大班毕业又不满6周岁读小学的孩子。近年每年约有100人左右报读预备班,招65人。一年级招生基本上由预备班输送,经学校深入的动员工作后,预备班约50%左右即约30人愿意报名升一年级,体校只能在30名孩子中选拔身体素质较好的20-25名读一年级。此外,按市联合办学的规定,完全小学学生不少于600人,如果举办完全小学扩大办学规模,生源显然不足。二是场地制约。按省的规定,举办完全小学需要独立校舍。莞城土地资源极缺,拆迁困难,一时无法选址,有待将来长远规划。三是社会观念认同不高。如提案所说“许多市民都愿意让孩子上业余体校接受正规的体育训练,并不都是期望子女一定要成为专业运动员”。莞城体校毕业生中素质较好的,有60-70%放弃到市游泳中心继续训练而选择到户籍属地的完全小学就读,五、六年级家长更重视文化学习。

  三、关于 “体教结合”的提案建议。

  “体教结合”办学路子,也正是近几年莞城教育的办学经验。近几年,莞城一方面促进体校的文化教学质量提升,另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莞城学校体育工作的经验已在全市、全省推广。

  再次感谢贵委对我街道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办理单位 莞城街道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