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20319)关于东莞市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建议

  2011年7月,民进松山湖支部就东莞市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特提出如下看法和建议。东莞市社区卫生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卫生医疗机构与市级医院之间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投资过分向城市的市级医院倾斜,社区占有的卫生资源特别是公共卫生资源的差距较大。

  2.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东莞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具有东莞市户籍的灵活就业人员自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险事业飞速发展,城乡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金收入逐年增长,保障水平的需求年增加。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少人才资源: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卫生院冗员过多,医疗卫生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技术力量薄弱,有的仅与村卫生室的诊断水平相当,卫生机构之间缺少必要竞争,服务效率低下。

  4. 社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差,设备落后:我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就医。参保人以村(居)委会为单位,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在一家指定的社区门诊就医点就医,那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需求就会逐年增加。现有的医疗设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缺乏基本设备,只能开展基本的检验和和诊疗。一些地方的社区卫生机构仍然依靠"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看病,而且仍有部分的社区卫生机构现在使用的医疗设备是八、九十年代装备的。

  另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运作上还存在一些缺陷,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办    法:

  对我市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多数群众受益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卫生水平。中央要求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政府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确保卫生投入随着GDP和财政支出的增长而逐年增加。

  2.引进全科人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进人才,配备具有经过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取得全科医师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因为社区卫生服务具有综合性,除了要治疗和管理各种病人之外,还要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技术指导,而这些就只有全科医生可以胜任。

  3.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普通的医疗机构不一样,它的服务有连续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始终跟踪服务。

  4.购置医疗器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检查器械配置参差不齐,跟市属医院没有办法比较,增加检查类器械配置,小病可查可医,就能积极引导小病的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5.人才支援: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市级等有条件的医院派驻一些资历较高、威信较高的医生下社区每周坐诊一上午,指导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同时利用这些医生的影响力,聚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气,而且也能切实解决居民的需求。

  6.建立网络资源平台:大型医院拥有全面系统的某些科目疾病的安全、科学、规范的诊疗流程,把这些资源上传到网上,各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享该网络平台的资源。另外,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医院权威名医在业余时间进行在线免费咨询服务。  

提案者 民进市委会
部门答复

  对东莞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0120319号的答复

  民进市委会:

  你们提出《关于东莞市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建议》收悉,感谢你们对我市社区卫生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你们提出的建议很具有参考价值。现就提案内容答复如下:

  一、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目前全市建成投入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390个(服务中心33个、服务站357个),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公共卫生服务网底基本形成。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势头良好,成效显著,主要做法和经验符合国家医改提出的“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得到了国家和省的充分肯定。近年来,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方面,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坚持“政府办、政府管”的原则,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突出公益性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隶属于镇街政府,属于政府组建的财政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实施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制度,经费主要由市镇两级财政供给,支出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收入上缴财政专户,统一管理。2008-2011年全市财政投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73亿元,落实财政的兜底,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稳定、有序运行。

  二是坚持统筹规划。将各镇街医院原有的130多个门诊部及13个村(社区)卫生站、门诊部转型或改造为现有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政府统一管理,整合和盘活了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我局根据国家要求制定了《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要求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照标准进行设置。基本标准从科室设置、人员配备、房屋要求、设备装备等方面作出了详细和具体的要求,基本能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部纳入社保定点机构,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2007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加快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我局举办了一系列短期培训班以及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班,目前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人数已达5100多人,累计已有971名全科医生和1437名社区护士完成了转岗培训,9000人次参加了专业培训。

  为了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使居民就近得到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服务,缓解看病难问题,我局出台了《东莞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市属、镇街公立医院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支援力度,承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任务,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到受援单位开展工作,派出资历深的医生定期到服务站循环坐诊。

  四是完善服务功能。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整合和优化医疗资源,不断满足辖区内群众不同的医疗卫生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我市逐步完善市、镇街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之间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工作制度,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就医格局。据统计,2011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人数1432.8万人次(同比增长17.9%),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已占全市所有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24.0%,有效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受到群众的好评,认可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的就医观念。

  在完善基本医疗功能的同时,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转变服务理念,从以往“坐堂等人”向“主动上门”为病人服务转变;从单一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向疾病预防、妇幼保健、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服务转变。积极开展以“全科医师团队”、“健康之家”、“健康小屋”、“健康教育单车团队”、“高血压防治俱乐部”、“人群健康社区管理研究基地”等多种形式对群众进行电话跟踪回访、慢病随访、产后访视、临终关怀访视等人性化特色服务。至2011年底,累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550.34万份,健康教育198.8万人次,儿童保健41.6万人次,孕产妇保健16.4万人次,高血压管理15万人,糖尿病管理4.9万人,重性精神病管理1.6万人,老年人健康管理15.4万人。

  五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我局正着手构建覆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以及门诊部、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的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开发东莞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基本建立了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操作模块,完成了门诊收费与社保结算收费系统的连接。全市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试运行使用,利用电脑、软件和网络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诊疗过程电子化和无纸化,门诊病历数据自动归并到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形成个人医疗健康信息,实现信息更新及共享。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覆盖城乡居民,督促项目下沉社区,按照国家和省要求推广服务项目,制定考核结果与改进服务和经费补助相挂钩的绩效考核方案,落实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补助到位。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做好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逐步开展规范化培训,加大公共卫生人员和中医类别医师培训力度;完善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科学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落实绩效工资制度。

  3.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巩固创建成效,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继续开展创建活动,支持和指导一批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申报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一批软硬件达标、管理规范、功能完善、群众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创建活动促进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可持续发展。

  4.推动中医药进社区。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标准化的中医科和中药房,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10项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4项以上,探索提供中药代煎服务,开展中医治未病,中医体质辨识纳入居民健康档案内容、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开展慢性病管理等。  


办理单位 东莞市卫生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