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20224)关于发展创新产业集群的建议

  创新集群是由企业、供应商、客户、公共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组成,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结成战略联盟或进行深度合作,具有竞争优势的集聚经济和大量知识溢出特征的合作创新网络组织。创新型产业集群不同于传统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关键驱动力,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为依托,以创新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创新集群对于促进东莞经济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东莞发展创新产业集群的意义

  1. 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规律。产业集群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产业集群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传统产业集群和创新产业集群。从传统产业集群过渡到创新产业集群既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也是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更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总体来看,东莞产业集群还处在低成本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伴随着东莞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强、经营成本的不断攀升、国际市场的竞争激烈,以低成本生存的东莞产业集群要想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必然要升级到高附加值创新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形成并不是人为或行政力量能左右,它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2. 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转型升级必然要求产业集群要向更高档次的创新产业集群升级。OECD的研究表明,以价值链为纽带的创新产业集群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对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东莞的产业规模虽然比较大,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存在“大而不强”的严重隐患。虽然东莞产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至今还没有找到转型升级的可行办法。我们知道,一个企业单打独斗的转型升级是有比较大的风险,成功的概率是比较低的。通过技术合作或战略联盟的方式,把单个企业和科研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紧密联结,促使集群内部企业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实现创新组织从单一企业到多个企业的跨跃,这无疑会有效降低产业转型升级的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讲,培育和发展创新产业集群不仅为东莞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也是东莞产业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

  3. 发展松山湖高新区的关键。培育和发展创新产业集群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战略举措和既定目标。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成功标志不是拥有产业集群,而是拥有有特色的创新产业集群;不成功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往往只有产业集群而没有创新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以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为纽带,使知识和技术在集群创新系统内部有效流动和充分扩散,实现创新主体之间密切联系和有机互动,共同提升国家高新区的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创新集群是国家高新区的一种全新治理模式和手段。2010年9月,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培育和发展创新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平台。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要上新的台阶,只有以发展创新产业集群为抓手,才能实现“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真正发挥产业龙头和研发龙头的双带动作用,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中心。

  4. 创新型城市的有效载体。创新型城市群与创新产业集群有内在的互动机制: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是打造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创新型城市通过整合创新资源,为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便利的公共基础设施,创造技术交流和知识传授的条件,降低创新成本,从而推动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创新型城市为创新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城市创新系统的升级,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东莞市委市政府2011年决定用五年的时间把东莞建设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东莞只有将创新产业集群作为城市“创新增长极”来推动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二、东莞发展创新产业集群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产业集群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偏低。东莞创新产业集群尚处于形成初期,产业集群的发展层次还很低,仍以服装、家具、毛织、食品、五金、模具等传统产业集群为主,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劳动密集型或劳动—资源密集型,参与竞争的基础是低成本和低价格,在国内外的地位并不高。在东莞产业集群中,不少企业的产品档次低,技术和知识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低。例如,虎门服装产业集群的服装多数是中低档产品,设计创新能力比较差,缺少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大品牌。从总体上来讲,东莞产业集群还是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缺乏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2.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按形成过程划分,东莞产业集群大体可以分为外源型和内源型两大类。外源型产业集群以外资企业为主体。这些产业集群的产品研发和设计在国外,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技术创新水平完全由外商决定。这类产业集群在东莞缺少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动力。内源型产业集群以本土企业为主导,大多数从事传统产业。一方面,这类产业集群本身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造成东莞内源型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水平比较低,主要以仿制和贴牌生产为主。

  3. 产业集群的内部分工协作水平较低。东莞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不完整,短小单一,还没有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例如,厚街家具产业集群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生产家具,只不过款式、品种、档次和类型有所不同。家具生产的关键环节,如木材采购和运输、设计、加工、仓储、运输和销售等分工并不明显,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纵向链条。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虽然彼此邻近,但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比较低,产品的互补性不强,同质化和低质化现象严重,导致东莞产业集群内部竞争大于合作,缺乏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

  4. 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明显。目前东莞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集群中拥有公共服务平台或具有一定公共服务性质的平台有19家,其中投资额在1000万以上的平台有9个,投资额在100万以内的有2个;具有单一功能的平台有3家,能提供多项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有16家。从19家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效果来看,有明显经济效益的公共服务平台比较少,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规模小,知名度低,影响力弱,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服务与市场需求脱节,利用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低,自我生存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不少的公共服务平台遭遇“开业时风风光光、开业后冷冷清清”、“有偿服务无人买单,无偿服务少人捧场”的尴尬局面,一些公共服务平台甚至沦为摆设。还有一些公共服务平台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旦地方政府不扶持,平台维持日常运作都很困难;政府继续扶持,又是个无底洞,成为东莞财政的一大负担。

  5. 大学和科研院所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很小。东莞虽然有6所高校,但由于办学时间不长,高校人员实际的科技水平并不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东莞高校的科研成果纸上谈兵的多,对东莞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有实质作用的少;评职称的科研成果多,服务企业的科技创新少;评奖的科研成果多,实际产生经济效益的少。东莞高校与企业并没有开展长期的、稳定的校企合作,最多只是做一些低层次的职工培训,并没有把知识和创新技术在产业集群中有效流动和充分扩散。东莞高校虽然培养了不少大学生,但本身不仅没有充当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输出者和协作者,更没有成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直接参与者。东莞企业虽然与国内上百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取得经济效益的科技创新成果并不多。东莞有65家科研院所,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和体制,也没有很好地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东莞的“产学研”远没有成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6. 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不断恶化。虽然近年来东莞创新型产业集群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东莞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约束日益严峻,主要表现为土地供给不足、通货膨胀加剧和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东莞可用于工业发展的土地已经不多,尤其是成片开发的土地更少,导致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土地缺乏的严重制约。通货膨胀加剧和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直接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上升,经营风险加大,利润空间缩小。目前东莞不少产业集群的生存都受到挑战,根本无暇进行有一定风险的科技创新活动。

  办    法:

  1.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东莞传统产业集群正在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东莞市政府应坚定信念,排除干扰,宁愿降低一点经济发展速度和减少一些GDP,也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促使产业集群从仿制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变,从高能高耗低效向低能低耗高效转变,从粗放化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从小规模低水平向大规模高水平转变。

  2. 大力激发产业集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东莞市政府应把对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集群的优惠政策以及扶持资金等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加大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发挥东莞市政府引导作用的基础上,遵循市场经济和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规律,促进企业成为技术进步活动的主体,通过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实现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技术应用领域的突破,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东莞应重点引导和支持电子信息、毛织、服装、家具、五金模具五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其它产业集群升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 不断提高产业集群内部分工协作的水平。分工协作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重要表现形式。东莞市政府在引导产业集群升级时,要着重吸引具有产业带动力大、关联效应明显、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强的项目进入群内,并大力扶持群内已有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同时,要通过集群内部的产业配套和关联机制,培育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为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提供产品配套、技术配套和服务配套,强化群内企业的分工协作,形成密切配合、分工合理、有机协作的创新网络体系。

  4. 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平台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从东莞公共服务平台的盈利能力来看,私营平台的经济效益比较好,例如,东莞标检产品检测有限公司于2008年4月成立产品检测中心,首期投资635万美元,运作8个月后就实现盈利,目前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该公司的突出特点是:市场化运作、与政府无直接利益关系;母公司的知名度高、实力强。东莞应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平台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使公共服务平台不仅成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而且不成为东莞财政的沉重包袱。

  5. 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纽带作用。从理论上讲,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是创新产业集群的技术人才基地,而且是创新产业集群的重要主体。东莞市政府、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应该积极探索“产学研”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应该把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发力量与产业集群的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链。东莞市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开展合作,鼓励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东莞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主动服务创新产业集群,在提升东莞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6. 努力优化创新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东莞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在国家大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东莞市政府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改变创新产业集群的小环境,降低东莞创新产业集群的成本和风险。一是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确实解决创新产业集群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把已经出台的产业集群升级政策落到实处,真正扶持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三是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四是加大吸引集聚创新人才的力度,创造留住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五是完善投融资体系,满足创新产业集群的风险投资需求;六是深入研究东莞创新产业集群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部门答复

  关于对2012年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0120224号的答复

  民盟市委会:

  贵委会提出的关于发展创新产业集群的提案收悉。我们认为,贵委会对当前如何发展创新产业集群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参考价值,贵委会调研扎实,情况熟悉,意见专业,工作作风和业务素质值得我们学习。现结合贵委会提出的意见,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以推动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以产业集群“三大建设”(即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与支撑体系建设、区域品牌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促进市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目前我市有石龙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朗毛织产业集群、虎门服装产业集群、长安五金模具产业集群、大岭山家具产业集群、厚街鞋业产业集群、常平光电产业集群、厚街家具创意产业集群、虎门信息传输线缆产业集群、石碣电子产业集群、莞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堂纸品产业集群、寮步汽车产业集群、樟木头塑胶化工产业集群、横沥模具制造产业集群、茶山食品产业集群、东莞市道滘镇食品产业集群、东莞市清溪镇光电通讯产业集群共18个市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集群,其中石龙电子信息、大朗毛织、虎门服装、长安五金模具、大岭山家具、厚街鞋业、常平光电、中堂再生纸品、石碣电子、东莞市道滘镇食品和莞市清溪镇光电通讯11个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011年,11个产业集群级示范区共有特色产业生产企业9767家,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3150家,特色产业工业总产值1994.57亿元,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49.43%以上。

  一、近年我市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政策体系建设

  2004年,我局研究制订了《东莞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市要全面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随后,制定并出台了《东莞市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推进产业技术和集群发展实施办法》、《东莞市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经费操作规程》、《东莞市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集群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和《东莞市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政策。

  2006年,为明确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提高我市产业发展水平和提升城市竞争力,我局对我市服装、毛织、电子信息、五金模具和家具等5个产业集群进行专项规划,形成《东莞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6-2010)》,分别提出了五大产业集群的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和具体措施。此外,经过深入调研、征求意见、修改完善等程序后,2010年正式印发了《东莞市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集群工作方案》,督促指导16个市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集群所属镇街制定了各自的工作方案,并由相关镇街以正式文件印发。

  2011年,出台了《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和《关于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市纺织服装业等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扶持政策。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为产业集群发展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

  (二)设立产业集群专项扶持资金

  根据《东莞市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推进产业技术和集群发展实施办法》和《东莞市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经费操作规程》等政策文件,我市将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经费纳入“科技东莞”工程系列配套政策资金,扶持产业集群的“三大建设”,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区域品牌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同时,积极指导各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申报国家、省扶持资金政策,凡获得国家、省扶持资金的我市按照1:1的比例进行配套。2008年至今,我市共有“低压电器通断试验检测平台”等4个产业集群项目获得省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专项资金510万元,市财政配套510万元;“毛纺织产品研发中心”等2个项目获得了540万元的市财政专项资助。

  (三)开展市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集群建设工作

  我市参照省的做法,在全市开展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集群的认定工作,将一些实力强、产业链完善、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集群列入市一级政策的扶持范围,集中资源进行重点扶持,以此为手段培育和壮大一批产业集群。2009年至今我市成功认定了石龙电子信息、大朗毛织、虎门服装等共18个东莞市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成为推动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载体和申报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后备力量。

  (四)提升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集群走上创新驱动之路。一是鼓励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积极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强化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地位,提升企业内部自主创新能力。截至目前我市各类产业集群共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56个、市级59个。二是积极搭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提升研发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已搭建东莞华中科技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等10多个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产业发展。三是建立检验检测机构。鼓励产业集群示范区建立国家级和省级质量、计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提升产业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四是实施标准化战略。进一步推动集群内企业采用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上述标准的制定;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或加入产业标准联盟,制定联盟标准。

  (五)促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政策宣讲,提高认识。我局积极加强政策宣讲,提高产业集群所在地政府对通过“三大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认识。近年来镇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支持体系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得以投入建设并开始发挥积极作用。二是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产业集群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技术资源,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实现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的整体效应,使技术成果在该行业内得到资源共享。三是加强权威检测机构建设。引导以产业集群所在地政府牵头引入行业权威检测机构,提升行业公信力,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权威的检测服务,使得企业的品质监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大降低产品的质量风险。四是加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产业集群以信息化手段整合企业资源,建立网上交易平台,提升商家品牌形象,降低行业交易成本。如虎门的服装行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服装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等正在建设成为行业生产企业与商家的电子交易平台。

  (六)推动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2004年,我市出台了《东莞市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为产业集群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指明了方向。一是推动企业创建名牌名标。引导产业集群内企业创建名牌名标,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二是大力构建区域品牌。指导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开展区域品牌建设,加快区域品牌前期策划、设计、登记注册工作。三是加强宣传,提高产业集群知名度和美誉度。动员和组织产业集群内企业抱团参加国内外的各类展览会,促进提升我市特色产业区域品牌的知名度。2011年1月我局组织我市主要的产业集群以特刊的形式在南方日报上开展题为《转型之路》的专题宣传报道,充分展示了我市产业升级的经验和典型,提升了我市产业集群知名度和美誉度,加速生产要素在我市的集聚。

  (七)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和最终表现形式,是加速产业集聚的重要推动器,一直以来我市均高度重视产业园区的建设。一是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园区建设。在我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市重点扶持产业集群内形成了多个产业园区;二是推动松山湖、虎门港、生态园等市级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加速产业集聚化发展。

  (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东府办〔2007〕70号),《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发展的实施意见》(东府办〔2009〕55号),不断强化我市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力度。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制造业现代设计、制造、生产和管理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突破。在市现代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中设立“两化融合专题”,通过竞争性分配,每年对各类企业优秀的两化融合项目给予支持。2009以来,我市选取了毛织重镇——大朗镇,作为两化融合区域推进的先行试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大朗镇工业领域的应用,突出抓好管理信息化、制造集成化和产品数字化等三个方面的工作,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做强做优毛织特色产业,打造两化融合示范区域。截至目前,大朗拥有数控织机20000多台,投资超过30亿元,成为全世界使用数控织机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网络化销售成为大朗毛织业发展潮流,涌现出迈科科技、华科电子、颖祺实业等一批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示范企业。

  二、下阶段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工作设想

  下一阶段,我局将结合你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情况,推进产业集群 “三大建设”工作,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按照2011年第24次市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讨论,要求“针对我市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食品等每个优势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开展深入调研,摸清具体现状,分门别类地细化指导意见,制定扶持政策,提高政策的适用性和操作性”。二是完善《东莞市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推进产业技术和集群发展实施办法》、《东莞市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经费操作规程》和《东莞市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集群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已实施的文件,使之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二)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拉动作用

  继续用好东莞市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经费等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镇街加大对产业集群“三大建设”的投入,组织并协助镇街的“三大建设”项目申报资金扶持,引导和鼓励建设切合企业需求且具有生命力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园区,并创建具备一定国际影响的区域品牌。

  (三)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改造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这一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运用高新、先进技术,推动产业集群在研发设计等方面的变革,加快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导各产业集群做好好区域品牌建设工作。继续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指导各集群用好市镇两级创品牌的优惠政策,鼓励集群内企业打造自主品牌,逐渐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群,从而更好地支撑起整个区域品牌。

  (四)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近期重点突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四大产业,远期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产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集聚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形成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带动,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的分工体系。通过发展新兴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集群结构,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点。

  (五)进一步开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

  构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是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引进符合企业需求、权威性强、知名度高、专业性强、实用性强的平台、专业机构、服务公司或是与其加强合作,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平台的企业化、市场化运作以及可持续发展。引导产业集群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加强了解本集聚及周边地区同类企业对公共服务平台的需求状况,建设一批符合企业需求、对产业发展贡献较大的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产业集群所在地政府加大前期投入,落实平台建设启动资金,吸纳社会和企业加大对集群内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的投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

  (六)进一步探索以贸促工的新模式

  一是积极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在我市流通领域积累的知名度和人气,巩固其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并以商贸促进加工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相关产业的生产企业和配套企业进驻,促进产业集群生产加工能力的提升,促进整个产业集群结构的优化。二是引导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传统展会的水平,努力提升展会的影响力和档次,形成以优势传统产业集群为依托的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展会,以专业展会带动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三是继续开展“莞货全国行”等名特优产品展销活动,帮助企业巩固和开拓市场,擦亮“东莞制造”品牌。

  (七)进一步加速“两化”融合进程

  开展 “两化融合”推广活动,推进“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示范实验区建设。开展两化融合标杆企业评选认定,发挥两化融合标杆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开展两化融合牵手工程,积极指导和支持各类信息化中介机构和服务商通过巡展、演示、培训、讲座等渠道推进两化融合。营造电子商务普及应用良好环境,加强政策法规、信用服务、安全认证、标准规范、在线支付、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以全市工业商贸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全市电子商务应用。

  十分感谢贵委会对产业集聚工作的关注、重视和支持,希望在今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 


办理单位 东莞市经信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