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20223)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助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近几年来,随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筑具有东莞特色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东莞经济在转型升级中高速增长的呼声日趋高涨,要如何提供和培养充足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以助推东莞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制造业城市,多年来东莞在高技能人才方面一直依赖“外援”,本地教育“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且,随着长三角经济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经济崛起,人才分流的趋势已不可避免。同时,随着松山湖工业园、东部工业园、生态产业园等重点经济园区的启动和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高技能人才的不足已成为东莞企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瓶颈。由此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量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我市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建设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名城目标的迫切需要。

  一、东莞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

  东莞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确定了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尤其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等多种方法,已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目前,全市有中职学校28所(含技校),其中公办17所,民办11所,国家级重点10所,省级重点2所,全市中职教育在校生52000多人,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并根据我市产业结构和发展情况,于2008年制定了《东莞市中职学校骨干专业设置方案》,确立了20个市级骨干专业,拥有9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个市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同时,从2009年就开始规划建设东莞职教城也即将于明年建成,该职教城在东莞生态园占地2000亩,总投资达10多亿元。届时,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实训实习、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身的职教城将成为我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基地,承担为城市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劳动人才的主要任务。

  二、东莞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职业教育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整体发展水平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力等多个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随着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对职业教育的引领能力、支撑能力和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目前,我市的职业教育发展主要面临四个问题:

  1.职业教育发展氛围不够浓厚,缺乏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学轻术”的思想,上普高、读大学是成才正道,读职校、学技术,只是无奈之举。同时,由于社会收入分配机制不够健全、政府对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和奖励机制不够完善、主流媒体对职业教育宣传不够充分等多种原因,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每年报考职业院校的考生人数减少,生源素质下降。

  2.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投入机制等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混乱,有的由教育部门主管,有的由劳动部门管理;二是许多学校还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学习,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三是职业教育的成本高,一般是普通教育的2-3倍,但现行职业学校的学生人均经费一般还是按照普通中学的标准执行,先天投入不足,以至于硬件落后、实训基地紧缺,不仅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更造成了专业设置以文经类居多,工科偏少,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3.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不够突出,东莞特色不够鲜明。东莞是国际著名的制造业基地,现已形成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和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造业、包装印刷业等四大特色产业,制造业极其发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但是,一方面我市现有职业学校每年培养毕业生仅有15000名左右,与东莞庞大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相比相差很远;一方面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东莞的职业教育在学科建设方面、专业设置方面、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没有突出东莞的产业特色。同时,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和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造成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生产的实际要求脱节,从而使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企业及社会的认可。

  4.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依然薄弱。由于多年来“重术轻技、重文理轻工”思想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直接培养出的职业技术人才非常缺乏,因此职业教育的合格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目前,中高职院校招聘教师存在高学历、高职称的趋势和现实,而从企业引进一线人员当教师或兼职教师很少,这直接造成了东莞目前在编在岗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特色并不能完全满足职业院校教学需要。

  三、其他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介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新加坡和德国为例:

  新加坡非常重视企业在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走的是一条“企校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在新加坡工业教育学院,每名教师都要有在企业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才有任教资格,部分专业性特别强、科学性较为前沿的学科,还需要是踏实在一线岗位工作3年以上才有任教资格。同时,每名教师每5年要到专业相关的企业培训3个月。学生30%的时间主修理论课,70%的时间从事技能操作训练,学院的教学设备、仪器完全与企业对接,毕业的学生能直接上岗。

  再看德国,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实行“双元制”,即“一元”为企业,另“一元”为高职学校。它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同时也是学生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与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企业的广泛参与:一是必须具有企业经历的人员才能担任高职院校教师,同时大力发展企业一线人员兼职教师,在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中,专职教师通常只占40%,兼职教师占到60%,有的职业学院兼职教师比例高达80%;二是由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织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全过程,培养一名合格的实用人才,必须通过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两大系统的密切合作来进行,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专业课程、联合进行考试,学员要先向有资格招收学徒的企业、工厂报考,录取后与企业签订合同,既当工厂、企业的学徒工,又要在职业教育机构学习专业课程。

  当然,因为各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东莞不可能完全照搬他人做法,但一些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办    法:

  总体思路:要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增添助力,既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以各职业院校为主体,发挥行业、企业的引导作用,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快完成职教城和中职学校新建扩建项目,扩大办学规模,有效保障我市现有各职业院校经费供给,进一步提高我市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

  2.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舆论氛围,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主流宣传作用,坚持有利于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舆论氛围。一是要通过东莞电视台、东莞日报、东莞时报等主流媒体,制作职业教育相关专题报道,重点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发展职业教育的鼓励政策;重点宣传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成人成才和技术致富的身边典型,理性引导社会、家长、学生。二是要拓展宣传载体,定期举行全市“职业教育宣传周”、“职业院校师生技能竞赛周”等活动,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蔚然成风。

  3.制定科学而有东莞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联合市教育局、市劳动局、市人力资源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以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能人才保障为出发点,强化服务地方意识,根据东莞市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教育发展情况、人口结构发展情况以及东莞区域产业分布情况,秉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共同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4.统筹职业院校规模和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职教资源,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职教龙头,利用东莞高中阶段由市统筹办学的契机重新调整全市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同时,可以考虑采取“校区融合”的模式,把部分职校搬进工业区,与工业区融为一体,这对于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都非常有利。学校办到了企业的大门口,企业用工方便,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情况也更了解,可随时提出建议,方便学校及时修正育才和科研的方向,取得双赢效果。

  5.探索多种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可以采用双向投入,大力引入民间资本办学,加快推动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市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1所,在校生有19000多人,占全市中职学校在校生三分之一,已初步形成了“公”“民”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此基础上,可以深入探索多种办学体制,如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名校办民校等等,迅速扩大我市职业教育培养规模,提交职业教育培养能力。

  6.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导向性作用。要始终以就业、从业、兴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保证“学有所用,用有所需”。一是要立足东莞实际,根据东莞五大支柱产业和四大特色产业的工种需求,针对岗位技能的要求,打造以“工科为主”专业特色课程,并根据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教学研究;二是要大力推动“工学结合”,以国际国内技术标准训练实际操作技能,如可大力推广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易事特班”和“物流软件信息管理定向班”的模式,培养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三是要以全面满足企业用工要求为指导,加强企业文化精神教育,如可采用培育与企业文化相契合的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现代企业文化和职业伦理教育,特别是东莞本土企业文化特色教育,以及通过调查研究,创建东莞职业院校企业文化教育资料库,并搭建校企文化交流平台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7.成立东莞市职业教育协会,协调校企合作关系。由于企业在所有制、运作模式、技术与经济实力、竞争能力方面呈现多元状况,要求所有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长远和眼前利益、短期和持续发展相协调是很难做到的,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和强有力的工作才能实现。所以,可考虑由政府统筹,成立由市教育局、市劳动局、市人力资源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等联合组成的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协会。一方面作为专门机构,可以领导、统筹职业教育工作,协调校企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作为校企合作的沟通平台,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8.拓展多种渠道,深化校企合作。一是校企双方相互兼职,企业负责人及有关领导兼任学校副校长或系部副主任,学校领导兼任企业副职或有关车间(部门)副职;二是聘请企业有关专家和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为学校特聘教授或实习指导老师并发给相应的聘任证书;三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企业有关兼职人员、特聘教授、实习指导老师支付一定的报酬,提高参与积极性;四是制订合作企业、兼职人员奖励制度,对于合作好的企业、兼职教授(教师)给予奖励,并通过有关媒体报道宣传;五是符合教师任职条件,且企业与本人愿意的,可调入学校从事高职教育事业,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六是将具有教学能力、曾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的企业退休的老职工返聘至学校担任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部门答复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20223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市委会:

  你们提出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助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你们在提案中对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得比较详细准确,提出大力发展教育助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亦比较中肯, 为我们今后开展职业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为了有效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推动职业教育稳步向前发展。目前,我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26所(含3所技工学校),其中公办15所,民办11所;有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1所,其中国家级重点10所。全市中职教育在校生52000多人,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近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出版等大众媒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开展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调研。为促进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我们委托市委党校对全市职业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我们制订了《东莞市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东莞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工程》,拟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构建适应我市产业发展与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努力打造南方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试验区,职业技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日益提升。

  三、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近年来,我市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09年,我市投资超10亿元建成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最大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在校生10000人;从2011年开始,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我市中职学校改善设施设备的专项经费,争取用5年时间建成一批骨干专业实训中心,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四、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为有效解决中职学校规模小、效益低、专业设置雷同等问题,在2007年,将全市公办中职学校收归市直接办学,并且制定了《东莞市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全面调整中职学校布局结构,新建5所、扩建5所中职学校,同时撤并一批条件不达标的“麻雀”型职业学校,重新整合中职教育资源,提高整体办学效益。目前中职布局调整工作仍在加紧进行中,预计到2012年全部完成,总投资达20多亿元。布局调整完成后,公办中职学校由19所调整到15所,全市公办中职学位容量达到4.5万人以上。

  五、探讨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支持公办职业院校引入适应市场、灵活高效的办学机制,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国有民办、中外合办等多元化办学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依靠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鼓励公办职业院校吸纳社会资金办学;支持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投资举办职业教育;探索大型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六、大力扶持民办职业学校发展。我们坚持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民办中职学校主要招收对象是非莞籍青少年学生,今年我市中职学校接收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双转移”学生8487人,比上年增加1928人,增幅达29.4%。目前我市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含民办技工学校)11所,在校生有22540人,已初步形成公民办共同发展格局。

  七、筹备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协会。成立由职能部门、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联合组成的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协会,作为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沟通平台,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八、大力推动校企合作。近几年来,我市着力推动校企合作,鼓励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取得了“双赢”的效果。一是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我市中职学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我市与中职学校签订实习协议的企业有100多家,有效解决学生的实训实习问题。二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我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摸索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车间进校”、“企业课堂”、“企业冠名班”、“企业专班”等多种实用教学模式,专业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如2007年东莞长安职中、常平黄水职中分别将长安汇丰、深圳通发、东莞飞速达等模具企业的生产车间引进校园;长安职中还与日本牧野机床公司合作开办“企业课堂”,将模具班学生直接送到企业内上实操课,由企业负责提供师资、设备并组织教学;塘厦理工学校与东莞雷曼电子科技公司签订协议,将该公司价值2000万元的SMT、AI电子加工设备维修车间引进校园,并分别与联想集团、用友软件公司和日班电产三协合作组建了计算机专业的联想实验班、用友软件班和日本电产班。三是推动校企一体化办学。让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实施专业教学、课程改革、实训实习、师资培训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九、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提升职业学校校长的办学观念,增加校长的管理能力,提高中职学校办学水平,我市委托香港理工大学对中职校长进行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水平,我市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各类培训,并委托联想学院,对中职学校教师就职业教育理念、职业素养、团队建设、企业管理模式和职业心态等内容进行全员培训,委托北京澜海源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进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课程开发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使教师真正了解到企业对用人标准的要求,同时学会把社会就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教给学生,从而有效提高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我市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两年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1-2个月的技能培训,并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要求中职学校空出20%的编制数用于聘请有丰富第一线生产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以充实我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我市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54.27%。

  感谢你们对我市职业教育的关心,期待你们继续献言献策,共同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发展。 


办理单位 东莞市教育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