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40051)关于提高新莞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在沿海地区的企业中,农民工占比超过80%。据测算,未来20年,我国将有2至3亿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相生的是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农民工进城,却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与城镇职工相比,农民工在工资收入以及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均存在着显著差距。由此产生就业、工资、子女再教育、社会保障、住房、文化娱乐、社会管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办    法:

  一、降低农民工的积分入户门槛。目前,我国有新生代农民工1亿多人,占2.3亿职工人数的近一半。尤其是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农民工已占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思想敏锐,公平与民主意识增强,非常向往城市生活和工作环境,融入城市意愿强烈。但是,愿望同现实之间差距很大,他们无法承担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导致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立足,找不到归属感。东莞市现行的户籍制度改革正在逐步完善中,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推行“积分落户”的政策,但这些积分落户政策,对于学历偏低、无技能职称证明的普通农民工来说,门槛仍然较高,建议降低条件,对稳定就业创业农民工的落户研究相关政策,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让更多对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做出实际贡献的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市,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增强城市的和谐感。

  二、推进实现居住证一证多能的步伐。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5亿人,20%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参加除工伤保险之外的其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比率均未超过30%。大部分地区未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对象,同时城乡福利差距大,工作在城市而保障在农村,由此形成了“候鸟式”、“钟摆式”迁徙,这些城市新移民面临的问题加剧了城镇化的难度。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居住证一证多能全省通用的步子,建立统一的基于实名制的身份认证体系,创造一个以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购物消费、交通出行等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使得城市新移民能够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技能培训、计划生育、住房、养老等方面得到保障和服务,与原有的市民共享公共服务。

  三、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通过教育可以在整体上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也可以大大减轻社会维稳方面的压力。众所周知,在东莞市的各类案件中,流动人口犯案的数量占据了80%以上,如果我们加大教育投入,让更多的务工人员得到培训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素质,提升自己的能力,可以在择业和生活上得到质的改善和飞跃。虽然这只是很多流动人口中积极的一部分,但是让一部分外来人员的头脑“富”起来,再利用先富带动后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上进的氛围。建议在人力资源部门的免费培训和圆梦100等活动之外,一是进一步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针对务工人员的具体需求定期开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二是把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延伸到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派驻老师下企业开班。通过不断拓展教育渠道,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建立一个教育资源丰富且辐射范围广的有规划有布局的学习网络,吸纳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学习,接受教育,从而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相信通过多方面的调整和改善,新莞人对城市融入度会越来越高的。 

提案者 尹利平、黄蔚然、何晓玲、陈建忠、林喜荣、袁满欢
部门答复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第20140051号的回复

  尊敬的尹利平、黄蔚然、何晓玲、陈建忠、林喜荣、袁满欢: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新莞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第20140051号)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新莞人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并组织了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局等两个会办单位进行专题研究讨论,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降低农民工的积分入户门槛的建议。

  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人才入户政策,力求创新改革、为我市引进优秀人才,争创人才红利。2013年初,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市府办的组织协调下,市人力资源局、市新莞人服务管理局联合市公安局负责政策的起草工作。2013年12月,系列文件征求意见稿由市法制局通过市政府公众网、东莞阳光网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2014年1月、2月,人才入户政策先后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审议原则通过。2014年4月2日,《东莞市人才入户管理办法》、《东莞市条件准入类人才入户实施细则》和《东莞市积分制人才入户实施细则》正式发布实施。新的人才入户政策进一步降低了人才落户我市的门槛,主要体现有:一是覆盖更广的“入户网”,拓宽条件准入类的覆盖面,从行业专业、技能、学历等方面提出10类准入条件,提升人才条件准入比例,尽量使各类人才通过条件准入渠道入户,构筑覆盖各类人才的“入户网”。二是人才引流聚集的“洼地”,进一步降低入户的门槛,与周边广州、深圳、佛山、中山,包括与长三角的常州、无锡、苏州等城市相比,同类人才的条件设计均低于或相当于上述城市入户条件。三是线条清晰的条件设计,准入条件的设置体现单一、明了、清晰,一个条件对应一类人才,避免社保、学历、技能、职称等条件相互糅杂、重叠要求。四是科学设置积分指标体系。积分制人才入户核准分值由130分降低至100分,进一步优化积分指标和分值设置。突出专业技能,适当提高国家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职称加分,更好吸引企业中层、技术骨干入户;突出年轻化,新设“年龄情况”积分项目,采用年龄加减分的形式来调控户籍人口年龄结构,增创人口红利优势。

  二、关于推进实现居住证一证多能的步伐的建议。

  按照居住证“一证通”理念,我市居住证功能拓展应用项目首批规划和实现了门禁应用、公交服务、小额消费、金融服务、企业一证通、充值服务等功能,基本涵盖了服务、管理和商业等领域;研发了自助和人工两种居住证功能加载设备,并在全市居住证受理点进行铺设。截至2014年2月,我市累计制发居住证701万张,加载服务功能的居住证82万张,给流动人口在东莞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2013年,市公安局把出租屋居住证门禁系统推广应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纳入“四化五警”中心工作强力推进,先后召开了高规格的出租屋门禁系统推广应用工作动员会和总结会。以有时租、日租经营行为和出租房间达20间或租住人员达30人以上的出租屋为重点,采取“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方法,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扎实稳妥地开展推广应用工作,出租屋管理得到有效加强。截至2014年2月,我市共有9262栋出租屋安装了居住证门禁系统。

  目前,在当前公交一卡通、社保一卡通和各种银行卡的冲击下,居住证除门禁外其他已拓展的功能竞争力不强,难以吸引流动人口广泛使用,推广应用极为艰难。目前我市居住证拓展功能应用主要合作单位之一——东莞移动公司因投资无收益,正式发函暂停居住证电子钱包加载应用,使我市居住证拓展应用处于两难境地。因此,市公安局认为应从以法律层面或政府层面明确居住证作为流动人口享受政府公共服务所具备的功能和内涵,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居住证功能。

  三、关于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的建议。

  我市一直致力于全面提升我市异地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工作,不断加快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

  (一)全面推广我市异地务工人员资助性技能培训政策。自2007年实施“新莞人培训工程”以来,我市共组织开展异地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48.5万人,累计为31.7万人核拨补贴资金7479.3万元。为及时迎合当前新形势下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2013年市人力资源局对现有异地务工人员职业培训补贴政策进行修订,出台《关于印发东莞市异地务工人员职业培训和鉴定补贴办法的通知》(东人发〔2013〕65号),着重简化操作流程,扩大补贴范围,增加培训项目,提高补贴标准。通过充分运用政府培训资助政策,采取企业自主培训、个人自选参训等形式,全方位促使我市异地务工人员技能水平提升,使我市职业培训政策更加符合企业、学校和员工实际需求,推动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取得实效。下一步,结合省有关新政策,将进一步研究修订异地务工人员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打破各种条条框框限制,不断完善各项操作细节工作,让广大群众能享受我市的资助性培训政策。

  (二)打造以职业培训联盟为基础的技能培训大平台。通过充分发挥技工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龙头作用,充分利用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培训资源,大力创建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汇聚各类培训资源为我市异地务工人员技能提升提供保障。为充分整合、合理配置各类职业培训资源,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拟将东莞市技师学院莞龙路校区调整培训基地,以此为基础,创建东莞职业培训联盟,积极调动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实现优势资源的有效发挥和高效利用。通过创建东莞职业培训联盟,建设网上信息交流合作平台,大力打造职业培训联合体,扩大培训覆盖范围,提高培训质量,把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东莞产业发展特点和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三)充分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2012年,印发《东莞市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市人力资源局推广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认定工作,全面开展企业自主培训。通过挖掘符合条件的企业,指导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培训设施、健全培训制度,积极创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有关政策,为企业员工提供更优质的技能培训,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可采取校企合作等方式,结合企业在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以及院校在专业知识、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优势,鼓励院校老师下企业授课,强化企业培训效果。  


办理单位 东莞市新莞人服务局
网友评价
支持 2   反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