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20102)关于东莞加强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建议

  东莞卫生事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近两年来,东莞市的公共卫生支出增加势头喜人。2011年,东莞市财政安排1.2亿元,免费开展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等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孕前妇女增补叶酸等2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财政投入同比增加两倍。但不可否认的是,东莞卫生资源配置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财政对卫生资源的投入总体不足。东莞社会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医疗卫生的投入远远低于国家水平。2010年医疗卫生支出为3.21亿元,增长3.8%,仅占总支出的1%,低于同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5.3%。东莞市常住人口822万,超过了很多省会城市,这一巨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已经投入不足的卫生资源愈显紧张。

  二是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失衡。东莞市的卫生资源大部分投向医院,即以治疗作为卫生资源配置的重点,对承担着预防功能的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不足。东莞各镇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更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普遍存在重医疗轻预防的现象。引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就医分流不合理,医疗资源过分集中于大医院,使得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混乱,分级医疗成为空话,本应集中于疑难杂症、大病的综合性医院将过多的精力、资源投入了常见病、小病,这实际上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

  办    法:

  建议:

  1.设立公共卫生服务基金。新医改方案明确了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对卫生的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为此,建议东莞市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确定一定比例单列设立公共卫生服务基金,防止公共卫生费用被挤占挪用,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落实;同时按经济增长提取一定数目的盈余对公共卫生服务基金进行充实;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按所承担的卫生服务数量从基金中支出经费。

  2.强化疾控网络功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将镇级疾控体系建设纳入东莞市社会发展规划,将镇疾控机构从医院分离,按人口、经济、地缘进行区域融合、资源整合,独立设置区(县)级疾控,这将有助于打破市镇两级疾控机构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局面以及各镇疾控人员分散、效率不高、力量薄弱的问题。

  3.引导卫生资源向基层倾斜配置。建议重新对各级医疗机构功能进行定位,使得卫生资源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抓好社区卫生体制建设,对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合理功能定位和分工,使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覆盖社区居民,不仅能实现预防保健在社区、小病医疗在社区,方便居民就近就医,有效节省医药费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能有效引导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带动整个城市卫生功能、结构、布局的调整优化,使公共卫生体系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4.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针对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点,今后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不仅要单纯走向社区居民,更要进一步走向工厂的“新莞人”,重点要以工厂企业为单位,建立员工的健康档案,进行连续健康管理;进行定期健康巡检,针对外来务工群体的常见病进行早发现早治疗,对涉及到流行性和传染性疾病要早发现早隔离治疗;积极主动配合工厂企业的健康体检工作,及早发现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的亚健康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保健措施;针对未婚青年比例较大,学历偏低和生理知识偏少等问题,将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带进工厂企业;根据工厂企业数量、布局和员工规模,在工厂企业周边临近地区或工厂企业内部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必要时与工厂企业的门诊部门展开相关业务合作,定期对门诊工作人员展开相关知识的培训,并依托卫生服务站或门诊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充分合理的利用社区卫生服务。

  5.加强疾病谱和危险因素的评价与预测。建议以健康及危险因素为导向,结合卫生服务需求量法进行卫生资源的配置,具体结合东莞市的具体情况,主要是东莞市的人口特征以及疾病谱和危险因素进行配置。  

提案者 民革市委会
部门答复

  对东莞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0120102号的答复

  民革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东莞加强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建议》收悉。现就有关建议和意见答复如下:

  一、关于财政对卫生资源的投入总体不足的问题。

  据统计,2009-2011年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共计24亿元(不含基本建设),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共投入10亿元,两项合计约34亿元。财政资金的投入,对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偿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外,2006年以来,东莞市先后启动“四院一中心一卫校”(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新涌医院、市疾控中心和市卫生学校)建设,投资规模达27.86亿元,其中由市财政投入资金25.66亿元,单位自筹资金2.2亿元。为帮助市属医院尽早搬迁投入使用,市财政提供低息借款7.83亿元,用于解决设备购置及开办费用。

  尽管我市卫生事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市目前还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尤其是公共卫生业务经费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我市卫生行政部门将继续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并积极争取在医改工作方案中提出了“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卫生投入责任,落实各项补偿措施”的建议,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投入,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医保和个人合理分担费用,补偿部分由市镇两级财政负担;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承担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二、关于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基金的问题。

  在设立公共卫生服务基金问题上,市财政局会办意见提出:“目前市、镇财政两级财政按《东莞市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市镇财政补助方案》要求,将公共项目资金列入预算安排,专款专用,据实列支。由于设立基金有严格的条件和规定,目前是采取专项资金的管理形式安排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暂不宜设立专项基金”。

  三、关于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目前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有2579个,其中,市属医院7个,镇街医院34个,民营和社会办医院36个,社卫机构390个,村卫生站1372个,其他医疗卫生机构740个。我市镇街医院均达到二级医院规模,常平医院、长安医院、塘厦医院等达到三级医院规模,厚街医院更是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约占全市门急诊总量88%,充分体现了“保基层、惠民生”的目的。但在医疗机构分布和资源利用上也存在不均衡问题,主要表现在:镇(街)之间医疗机构分布不均衡,城乡之间医疗机构分布不均衡,医疗卫生资源利用不均衡等。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重点做好科学统筹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加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调控,合理调控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将有条件的镇街医院按照三级医院标准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医院;结合简政强镇工作加强镇街医院建设,选取部分镇街医院进行基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农村卫生站的整合、转型和改制,鼓励社会资源投资办医,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四、关于引导卫生资源向基层倾斜配置和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问题。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从2007年起连续3年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到市政府为民办好十件实事。市镇两级财政投入8.73亿元,建成社卫机构390个(服务中心33个,服务站357个),覆盖620万参保人,基本满足了群众日常就近就医的服务需要。据统计,2011年全市社卫机构就诊人数1322万人次,约占全市医院和社卫机构门诊量30%,社卫机构人均门诊处方费用50.2元(报销后约18元),切实减轻群众的医疗经济负担。在公共卫生方面,全市社卫机构全面推进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截至2011年底,全市累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550.34万份,建档率达66.9%。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社卫机构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双向转诊制度和社区首诊制,转变镇街医院“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大力开展专科建设,合理分流病源。同时,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六大功能”,推广公共卫生服务适宜技术,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和中医药文化普及,全面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五、关于强化疾控网络功能的问题。

  为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市-镇-村(社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分阶段地把疾病预防控制职能从镇街医院移交社卫机构,实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关口前移,卫生防病工作贴近百姓生活,真正实现公共卫生事业“政府办、政府管”。目前,各镇街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移交工作已完成,大朗、寮步、石碣、石龙、厚街、高埗、望牛墩、麻涌、松山湖等9个镇区免疫规划职能移交工作也已完成。

  现阶段我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构建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存在公卫医生配置不足,专业技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一定程度制约了社卫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重点完善社卫机构服务功能,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搭建好“镇-村”一级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六、关于加强疾病谱和危险因素的评价与预测的问题。

  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市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2011年我们通过政府招标聘请了专业的顾问公司抓紧开展全市卫生资源调查,全面掌握我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分析现有卫生资源配置、利用效率,并以此为决策依据,制定“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确定我市卫生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明确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和功能,明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方向目标、层级架构、经费投入评价,明确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总量和结构比例,进一步优化全市和区域卫生资源配置。该项目调查工作将于年内完成。  


办理单位 东莞市卫生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