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20083)关于加快引进和培育优质项目和大企业的建议

  当前我市存在着企业数量多但缺少优质大项目和大企业的情况,全市年产值超100亿元以上的企业寥寥可数,而周边城市广州、深圳,甚至佛山、惠州等近年来却涌现一批优质大项目,极大拉动了该市的经济发展。优质大项目(企业)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市要实现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高水平崛起的目标,要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突破,就必须努力解决缺少优质大项目(企业)这一短板。但是,如何加快引进和培育优质项目和大企业,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办    法:

  本人建议如下:

  一、市政府要统一制定优质项目和大企业的标准。目前虽然我市已有一些文件涉及到优质项目和大企业方面内容,但没有统一标准,下来应由市政府组织外经贸、经贸、科技等部门,制定具体的何谓优质项目和大企业的标准以及申报办法,让各部门、镇街在招商引资项目时参考。

  二、选定培育优质项目和大企业对象。根据标准对全市现有的接近标准的企业进行筛选,拟出培育对象100家左右,进行重点培育。

  对于被认定为优质项目和大企业培育对象的,由市政府发给优质项目大企业认定卡,企业到各部门办事凭卡可以优先办理。

  三、市政府统一制定引进和培育的相关措施及扶持优惠政策。目前市有部分政策向优质项目和大企业倾斜,有些镇街也实施鼓励优质项目和大企业落户的优惠政策。但全市并没有统一措施和政策。为保证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同时避免各镇街为引进大企业而恶性竞争,市应统一制定实施政策措施。

  四、市政府成立优质项目和大企业协调办公室,凡被认定为优质项目和大企业的,在筹办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可随时向协调办反映,由协调办协调有关部门限时迅速解决。协调办每月把各部门为优质项目和大企业解决问题的情况汇总向市主要领导汇报反映。


提案者 傅秩恩
部门答复

  关于对2012年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20083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尊敬的傅秩恩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引进和培育优质项目和大企业的建议》(第20120083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经济建设、引进和培育优质项目和大企业的关心。针对您提出的问题及建议,在袁宝成市长、张科副市长亲自督导下,我局牵头会同科技局、外经贸局、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局、发改局、财政局等单位开展专题调研,经过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提案中关于“突出引进项目是东莞未来五年实现高水平崛起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东莞未来的产业发展必须走加快引进和培育优质项目和大企业的路子”的提法非常好。诚然,大企业是集聚、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的龙头,是产业集群的核心部分,通过实施大企业培育战略,不断优化企业结构,以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增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维护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安全,实现高水平崛起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敏锐意识到了大企业大项目对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成效。今年,市委市政府把“三重”工作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加大力度引进和培育优质项目和大企业的决心和信心。

  一、统一标准,规范大企业和重大项目认定标准及程序

  提案中关于“市政府要统一制定优质项目和大企业的标准”的建议,我们十分赞同。培育大企业方面,我市2010年出台了《东莞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大企业(集团)实施方案》,除对申报企业有具体指标要求外,还对申报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明确规定。今年,经信局又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对政策进行修订,形成了《东莞市大企业(集团)培育实施暂行办法》,以生产经营规模大、发展潜力大、税收贡献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为重点,提出了在“十二五”时期,培育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以及一批超50亿大企业的工作目标。引进重大项目方面,出台了重大项目招商引资“1+5”政策体系,对重大项目的投资规模也作了明确规定,外资项目投资总额不低于1亿美元,内项目投资总额不低于6亿元人民币,此外,对项目申报、合规性审查、审议认定、项目备案等各个评审程序也作了明确规定。

  二、加强引导,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优质服务

  提案中指出“选定培育优质项目和大企业对象。根据标准对全市现有的接近标准的企业进行筛选,拟出培育对象100家左右进行重点培养”。这确实是彻底改变我市“满天星斗、缺乏明月”的现状的必由之路。

  我市认定了第一批大企业(集团)培育企业,并落实奖励资金、用电保障、优质学位、办理“大型企业办事优先卡”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扎实开展培育工作,大企业(集团)培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聚信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我市超百亿元企业零的突破,成为首家实现超百亿元培育目标的企业。

  今年,市政府把“建立大企业储备库,筛选一批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作为全市的重点工作之一。由市经信局牵头,以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制造业及服务业企业为重点,筛选出了80家企业建立大企业储备库,制定了《大企业储备企业培育方案》,对入库企业开展调研走访、进行分类指导,实施重点培育,及时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入库企业推荐为省直通车重点服务企业,享受省有关部门的直通车服务政策。

  市国土局积极为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办理“先行动工”手续和建设工程施工前期审批手续。到目前为止,108个市重点项目中有103个项目(占95.37%)已具备先行用地条件,有16个项目已申请了先行动工手续;共审批“绿色通道”项目56项,面积6567亩。108个市重点项目用地材料报批完成率为95.37%,81个市配备指标项目用地材料报批完成率为70.37%。

  下来,我们将以大企业、重大项目认定为抓手,强化政策导向,按照阶段性和长期性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培育引进手段,进一步加大资金奖励、用地保障、用电保障、教育资源、住房保障、上市融资、人才保障、办事优先等扶持力度,完善措施,按照“契约式”模式,强化大企业培育和大项目引进工作。

  三、统筹整合,加大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

  提案中关于“市政府统一制定引进和培育的相关措施及扶持优惠政策”的建议很好。在与您的沟通中,您提到:目前引进项目后,存在着项目落地慢、相关部门落实慢、项目用地难以落实等问题,您希望市政府可以成立重大项目办公室督促相关部门抓落实。今年3月,按照市政府部署,市发改局挂“三重办”牌子,统筹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推进建设工作。目前,市委市政府已把“三重”建设上升到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高度来推进。

  政策引导方面,出台了重大项目招商引资“1+5”系列政策,从加大财政奖励扶持、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和并购重组、建立“一站通”工作机制、整合土地资源、强化金融服务、提升人才聚集能力等方面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随后,经信局拟定了《东莞市内资重大项目及引荐人认定操作细则(试行)》,外经贸局草拟了《东莞市外资重大项目招商引资“一站通”工作机制实施细则》,指导镇街园区和项目做好重大项目的认定工作。工作机制方面,成立由市主要领导挂帅的“东莞市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内资、外资两个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办公室,统筹全市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通过落实“一站通”工作机制、信息收集工作机制,项目洽谈快速反应机制、投资项目的快速审批机制、落户建设的保障机制、完善奖惩及责任追究机制,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优先保障方面,市重大办对市认定的内资、外资重大项目,签约后即列入市重点项目,享受重点项目并联审批、“绿色通道”等政策,优先配置用地指标。按照《东莞市重点项目服务保障若干规定》,实行“重点服务、重点推进、重点保障”,切实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制定《东莞市镇街(园区)部门服务保障重点项目若干规定》,规范镇街(园区)部门服务保障工作,提高镇级部门的服务水平。今年上半年推动23个重点项目新开工建设,协调解决61个重点项目的136个问题。1-7月,全市重大产业项目50项,完成投资53.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55.7%。重点招商方面,市领导亲自带队赴日本、台湾地区开展了“新东莞、新产业、新商机”招商推介和“送服务上门”系列活动,举办各类活动45场,拜会29家企业,推动优质项目落户,涉及投资增资金额约12.5亿美元,其中超亿美元的项目有7宗,期间还与日本三大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送服务上门和登门招商、驻点招商等系列活动,登门拜访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万达集团等一批大型央企和知名民营企业,了解企业在莞投资项目的进度情况和面临的困难,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沟通、增进互信,促成项目早日落地建设。从7月起正式开始实施驻京招商工作。

  通过创新招商理念、确定招商重点、优化招商方式等手段,突出重大项目的外引内增,推动招商引资从引进传统产业项目向战略新兴产业项目转变,从分散招商引资向园区招商引资转变,从依靠优惠政策、人口红利招商引资向依靠产业基础招商引资转变,着力引进一批增量、培育一批存量,取得了良好效果。2012年上半年,引进内资项目324宗,其中亿元项目25宗,6亿元重大项目6宗,引进内资协议投资额290.8亿元,同比增长30%;实际投资额113.2亿元。全市合同吸收外资20.9亿美元,同比增长5.2%,实际吸收外资1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全市新签、增资和实际到资超千万美元项目70宗,其中超亿美元项目5宗。近期,我市举行了“三重”项目签约仪式暨建设工作推进会,签约项目共72个,投资总额1025亿元,涉及29个镇街(园区)。其中,重大科技专项8个,重大产业集聚区1个,重大项目63个。重大项目中,投资额6亿元以上的重大内资项目40个,总投资687.5亿元,投资1亿美元以上的重大外资项目23个,总投资50.8亿美元。

  此外,一批优质项目也有意落户我市。内资方面,接洽了东旭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三利谱光电科技产业园项目、世纪互联东莞亚洲云基地项目、信利半导体4.5代AMOLED生产线项目、深圳中信太和项目等一批优质项目,涉及投资规模总计超过400亿元人民币。外资方面,接洽跟进了正威集团铜产业系列项目、广东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项目、标致雪铁龙汽车配套项目、BDR蓝光盘项目、Wally游艇项目等一批优质大项目,涉及投资规模总计超过168亿美元。下来,市经信局和外经贸局将分别对内、外资项目进行评估分析,协助投资方在有关镇街、园区选址考察,与承接地政府开展合作洽谈,推动项目尽快落户我市。

  四、科学规划,为大企业大项目优化发展空间

  实施统筹强心战略,加快“三区”规划建设。引进优质项目与大企业,离不开完善的金融体系的支持。为支持金融产业的发展,加快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聚集,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市规划局积极推进中央商圈、中央商贸区、中央休闲区的“三区”规划设计工作,实施“强心”战略、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为我市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的重中之重。

  推动“三旧”改造,整合土地资源。按照“规划先行、成片改造、塑造功能、公共优先、成熟一片、改造一片”的原则,以规划引导为核心,以公众参与为依托,推进我市“三旧”改造规划的开展。进一步完善和明确“三旧”改造规划的具体程序和审查重点,修订《东莞市“三旧”改造实施细则(试行)》,做好与镇街沟通协调工作,指导“三旧”改造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并对“三旧”改造规划中涉及容积率和公共设施等重点问题进行规定。其中“拆三留一”的特色政策有效保障了改造单元内公共用地的面积,对城市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产业的升级转型、优质项目和大企业的引入提供了优质发展空间。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大力推进我市空间发展模式的转变。一方面要转变空间模式,从生产导向走向生活导向、生态导向,从规模扩张走向功能塑造、品质提升,从公路城市走向轨道城市。另一方面要优化空间布局,从分散、松散走向集聚、整合,着力发展大项目、大产业、大园区。以南城国际商务区、中央商贸区、中央生态休闲区“三区”建设为抓手,强化主城区集聚服务功能。加大松山湖、虎门港、生态园、长安新区等空间重点的建设力度,使园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新高地,成为推进我市高水平崛起的强大引擎。

  五、突出重点,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

  市科技局以产业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为中坚,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通过扶持重大科技项目方式,集聚科研团队和尖端科技人才,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引进和培育优质项目和大企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型。2009—2010年市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共立项8项,安排资助经费9600万元。今年,我们结合东莞产业特点对重大科技专项作出了调整,市重大科技专项分为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平台的认定程序和资助按照《东莞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资助办法》执行。重大科技项目分为引进类项目和提升类项目。专项的资助额度调整为每项不低于1000万。

  积极落实引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为大企业、重大项目提供智力支持。与北京大学共建了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了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并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高校洽谈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事宜。引进了抗体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团队、肿瘤和糖尿病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团队、先进眼视光诊疗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创新团队、智能微电网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国际创新团队、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感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团队等5个创新科研团队,团队数量名列全省第三,获省财政1.2亿元经费资助。

  六、优化服务,为大企业大项目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我市在大企业、大项目的引进和培育方面已经初显成效。下来,一是要进一步提升行政服务水平。牢固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建立与引进和培育优质项目和大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对企业服务工作的“首问负责制”,深化重点工程“先行用地”和“绿色通道”服务,对已报待批的项目实行贴身服务,确保项目如期动工。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最大限度地缩短企业报批事项的办理时限,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的经常性沟通,加强政策宣传,提高行政效率,营造良好政务环境。二是要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多层次,覆盖广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完善公务就业、医疗、教育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水平,及时解决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加大基层基础管理和城市管理工作,促进城市一体化发展,加强社会治安工作,增强市民的安全感,以良好的社会公共服务配套和优良的治安环境,营造吸引大企业、吸引高端人才的良好环境。在此基础上,按照《珠江三角洲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关于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配合在珠三角内部针对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生态与环境和现代服务业等十项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为大企业、重大项目提供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

  感谢您对我市引进和培育优质项目和大企业等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得到您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东莞市经信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