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120076)关于调整置换东莞理工学院莞城校区的建议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下,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已进驻寮步新校区,原莞城校区归还东莞理工学院,因而东莞理工学院拥有松山湖与莞城两个校区,反映了我市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另一方面,两个校区办学的模式却带来了不少问题。

  (1)办学成本的显著增加。一是重复办学带来的办学成本增加,在教育资源、硬件与软件设施重复建设, 使得实验、实习设施数量增加和利用率相对降低。二是管理成本增加。多校区办学造成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精力分散, 管理效果也打了折扣, 校区间的空间距离导致了学校系统协调成本的加大和效率的降低。三是后勤保障成本增加。由于各个校区间的空间距离, 在给师生员工在各校区之间的活动带来很多不便的同时, 也增加了学校交通和通信联络的成本。多校区办学每年仅交通费一项就是不小的投人。

  (2)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承方面存在缺失和断裂问题。校园文化是一种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校特定环境中的群体文化, 既包括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品牌资源,如以精神、信仰、价值观和理念为特征的校园文化资源, 也包括学校的特色建筑、校园环境、教学科研设施等自然人文景观, 亦包括学校的大师名家、学风教风等软性条件。两个校区的分配,不可避免要么只有低年级学生, 要么只有部分剥离出来的专业院系, 造成不同专业和高低年级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机会,尤其是绝大多数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 平时往返校区上课, 很少长住, 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机会。 使得许多师生产生了文化心理上的失衡与不适。

  (3)教师切身利益受到损害, 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由于两个校区相距30多公里, 教师每天消耗在路上的时间一般都需要近1个小时, 如果遇到天气不好或道路堵塞, 浪费的时间还会更多, 教师上课来回奔波, 无形之中提高了教学成本, 疲于奔走的老师, 得不到休息, 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另外, 两地办学产生了子女就学、老人赡养等新的问题, 也使教师的家庭消费成本增加。

  办    法:

  (1)将莞城校区交回给市政府,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办一所优质中学。

  (2)在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附近配置等同莞城校区的土地给东莞理工学院统一规划发展,整合资源。


提案者 张亚清
部门答复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0120076号的答复意见

  张亚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调整置换东莞理工学院莞城校区的建议》(第20120076号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的建议,我局对此非常重视。在会同市教育局、市国土局、松山湖管委会等部门进行认真研究后,提出办理意见如下:

  一、东莞理工学院是我市“十二五”期间构建“双向型”高等教育网络的龙头之一,为充分发挥其人才集聚功能、科技引领功能和文化积淀功能,我市积极支持东莞理工学院扩大办学规模,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提升办学层次,提高教育质量。为此,根据市委市政府决议,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的新校区于寮步镇选址建设,原莞城校区归还给东莞理工学院使用,从而形成了目前东莞理工学院拥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的办学格局。对于提案中所提出该办学模式在办学成本、校园文化、教师利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办法,建议由东莞理工学院专题报请市教育局,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借鉴周边城市高校办学的先进经验形成初步方案后,再请示市政府。

  二、目前置换方案实施难度较大。首先,松山湖园区缺乏符合置换条件的土地。经我局与国土部门、松山湖管委会核实,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所在片区用地已趋于饱和,该校区附近已无等面积的连片土地可与莞城校区置换。其次,松山湖园区定位国家级高新科技产业园区,是我市承接重点科技产业项目的重要平台,置换方案与松山湖园区建设的定位初衷、效益目标并不吻合。近年来,随着松山湖园区的发展,土地消耗随之剧增,产业用地日趋紧缺,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制约松山湖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若在园区内其他片区再划拨与其莞城校区相当的土地(约500亩),将进一步挤压松山湖产业发展空间,不利于园区未来发展。

  三、建议东莞理工学院优先考虑整合自身资源,充分集约利用校区土地资源。一方面,理工学院应充分发挥两个校区各自的办学优势,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通过调配好两个校区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加强校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尽量弥补两个校区办学模式的不足。另一方面,若市政府同意收回莞城校区,理工学院应优先考虑提高松山湖校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将莞城校区并入松山湖校区。根据松山湖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总用地面积为1500亩,规划容积率上限为1.0,而现状建设量容积率不足0.5,因此,可考虑利用松山湖校区现有剩余的建设量,将莞城校区搬至东莞理工松山湖校区,充分集约利用土地。  


办理单位 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