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389)关于大力打造我市新能源锂电池配套产业集聚高地的建议

“双碳”目标吹响了新能源动力电池和电化学储能产业高速发展的号角,未来必将孕育产生两个超万亿市场规模的产业集群。《广东省硅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要以深圳、惠州、东莞、江门、肇庆为依托建设新型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2023年2月1日,东莞市政府发布《关于坚持以制造业当家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快打造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新立柱,要在2025年底前新能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率先突破千亿元规模。

  新能源动力电池和电化学储能都是从早期消费电池发展转型升级而来,这两大领域都是锂电池产业。锂电池产业包括锂电材料、元器件、工艺装备、电芯模组、电池管体体系(BMS)、能量管理体系(EMS)、系统集成、电池回收等重点领域链条。我市是全国最早布局锂电池产业的城市之一,锂电池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其中消费电子类锂电池产值规模位居全国第二。

  我市锂电池产业目前存在的不足及发展短板:

  在比亚迪、埃安、亿纬锂能、欣旺达、鹏辉行业、新能安等新能源巨头的产业辐射下,我市锂电企业并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不少短板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我市大部分锂电池结构件和加工配套企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分散在不同镇区,缺乏产业集聚效应,难以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其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间交流少、互动少,抱团少,合作少,没有形成东莞的产业集群和合作互动。

  二、动力电池和电化学储能电池研发周期长,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低成本的研发和生产空间,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效益。动力电池和电化学储能电池的研发一般需要1.5年至3年,企业前期投入大,试验周期长,产品验证费用高。

   法:

  一、建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对优势企业进行资金扶持。由相关部门对我市锂电池产业链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对从事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掌握先进生产工艺和拥有产业技术优势的中小型企业进行资金支持。

  二、建立2到3家锂电池配套企业培育中心和产业园,引导我市锂电池产业链企业落户产业园,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对在产业园落户的企业进行房租、水电费以及物业管理费的减免,减少企业支出。同时通过多种方式举办交流活动,鼓励、促进产业园内的企业进行交流协作,努力形成产业集群,促进锂电池产业企业间协同发展。

  三、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发动锂电池产业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一批企业共建新能源和储能重点实验室,共享实验设施和技术支持。“鉴于锂电行业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实验费用高”的特征,企业难以独自承担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建设,通过实验室的共建共享,减少企业研发成本。

  四、积极发挥东莞市储能产业联盟的平台作用,定期举办全国性的产业交流大会和技术交流会议。2022年12月12日,我市成立了东莞市储能产业联盟,应充分发挥联盟的平台作用,通过引导企业间互动和交流,促进我市锂电池产业企业的技术升级。同时通过举办各类交流会议,展示我市强大的供应链产业链基础,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相关配套落户我市。

  五、明确分类建立重点龙头企业、标杆企业培育库。将龙头企业、标杆企业培育纳入省、市领导入企走访、市领导领衔推进机制等。对龙头企业、标杆企业的前沿领域研发、联合攻关、建立各类科研平台、实验室、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

  六、围绕“打造国家级锂产业基地”的目标,培育我市千亿产业集群。多措并举,在5年至10年的时间内,在我市培育完整的锂电产业链,创新体制机制,研发核心技术,走出一条具有我市特色的锂电产业发展路子,全力打造在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影响力的锂电产业基地,实现我市高质量发展。

提案者 谭福龙
部门答复

尊敬的谭福龙委员:

  感谢您对我市新能源锂电池配套产业发展工作的关与支持!您提出的第 20230389 号提案(《关于大力打造我新能源锂电池配套产业集聚高地的建议》)收悉。经会同科技局共同研究,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推动产业政策精准发力,加强资金扶持力度

  (一)出台产业扶持政策。2023 年 5 月,出台《东莞市加快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围绕企业重点关注的用地、研发、设备、应用等方面支持诉求,提出储能企业增资扩产贷款贴息、新型储能电站放电量补贴、电池新产品出口认证资助等 20 条奖补政策。2023 年 10 月,出台配套《东莞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工作指引,推动奖补落地。

  (二)切实加强资金支持。在市级首台(套)政策下增设储能专目,推动新能源、新能德等项目申报省级硅能源产业化项目专项资金,推荐易事特、南玻光伏等企业入库至省工信厅获专项资金支持;资助 19 个能源及储能行业产业链标准制修订项目;推动设立 3 亿元的新能源子基金“东莞广发信德科技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重点关注及投资东莞及全国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

  二、谋划打造专业化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一)谋划市新材料创新园。以新材料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建设东莞市新材料创新园,组织一批中试研发、创新型企业落地产业化。目前招引及孵化项目达 24 个,正在对接金风科技、嘉元科技、欣旺达等一批新能源及储能材料企业。同时,已实地调研分布在松山湖、大朗、寮步、石排等镇街园区的中大 365、松湖智谷、天安云谷、溥彦科技园、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园、光达制造产业园等 26个产业园区,为新材料创新园整备场地空间。

     (二)出台创新园配套政策。为规范新材料创新园的建设及管理,扶持新材料创新园企业发展壮大,初拟《东莞市新材料创新园认定及入园项目资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了新材料创新园的认定程序及管理方式、企业的入驻条件、入驻流程、管理方式,以及对入驻企业奖励标准及方式。目前已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对《管理办法》的意见,正在修改完善中。

       三、统筹建立企业招商目录,培育千亿产业集群

  (一)持续加强龙头型项目招引。在“大招商”工作统一部署下,围绕新型储能产业链强链补链需求,建立 50家重点新型储能招商企业目录,组织开展“百队千企”总部企业大走访活动拜访新型储能龙头企业,推动企业来莞—3考察投资。在去年成功引进投资赣锋锂电、富强电子、吉瓦森林等约 15 个新型储能项目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宁德时代、华为数字能源两大项目洽谈,实现重大进展和突破。

  (二)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我市有 17 个项目列入《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重点项目清单》,占全省项目宗数的15.5%,总投资额约 190.9 亿元。在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工仪式上,推动 12 宗新型储能产业项目集中动工,包括赣锋锂电、吉瓦森林、嘉尚、佰仕通等超 10 亿元项目,总投资额 119.77 亿元。

  四、调动科研团队积极性,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一)充分发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力军作用。推动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开发的第三代动力和储能电池镍锰酸锂材料,第三代电池有望在 2024 年底在由部分车企装车试用;协助欣旺达、风华新能、埃克森等进行关键技术研究,领域涵盖三元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钴酸锂电池、5G手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应用技术、高电压高容量钴酸锂、高容量合金负极及补锂技术等。

  (二)加强创新型优质平台建设。建设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引导科研团队为企业提供高水准的新能源材料与电池制备测试平台,已引进欣旺达、广汽埃安等 22家理事单位。同时,筹备建设武汉大学东莞储能研究所,联合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共建研究院,围绕新一代储能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并已形成建设方案。

  五、凝聚产业联盟力量,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一)引导联盟积极开展对接活动。联合金融机构,先后举办三场新型储能专场金融对接会,累计超百家次新能源企业代表对接需求,截止目前,累计促成 25 宗新能源企业金融授信,授信金额达 17.06 亿元;并举办新能源企业与黄埔海关中心的对接交流会、新能源企业参与美国UL标准制定研讨会,联合亚太电池展组委会在广州举办 2023年中国储能产业生态大会。

  (二)定期举办全国性交流会议。一是大湾区新能源创新生态建设峰会,欣旺达、广汽埃安、比亚迪、加伏锂电等新能源企业代表参加会议。本次峰会举行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材料创新园意向入驻企业签约仪式,以及储能电池技术和市场储能电池等主题演讲。二是 2023 中国(东莞)动力和储能电池新材料论坛,南方电网、埃克森、创明电池等重点企业代表出席了活动。在市领导见证下,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新材料分会成立,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黄学杰副主任担任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新材料分会会长。

  专此答复,再次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3 年 11 月 1 日


市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贵局主办的“关于大力打造我市新能源锂电池配套产业集聚高地的建议”的提案,我局作为会办单位,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谋划东莞市新材料创新园

  我局谋划建设新材料创新园,聚焦新能源材料领域,围绕储能及新能源产业,依托材料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的科技资源,组织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开展中试研发和引进一批获市场认可的创新型企业落地产业化。目前已有入驻意向项目10个,正在对接金风科技、嘉元科技、欣旺达等一批新能源及储能材料企业。同时,我局已实地调研分布在松山湖、大朗、寮步、石排等镇街园区的中大365、松湖智谷、天安云谷、溥彦科技园、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园、光达制造产业园、万汇云谷、腾达厂房等26个产业园区,为新材料创新园整备场地空间。

  二、出台新材料创新园配套支持政策

  为规范新材料创新园的建设及管理,扶持新材料创新园企业发展壮大,我局初拟《东莞市新材料创新园认定及入园项目资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了新材料创新园的认定程序及管理方式、企业的入驻条件、入驻流程、管理方式,以及对入驻企业奖励标准及方式。目前已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对《管理办法》的意见,并正在整理反馈意见按其修改《管理办法》。

  三、公共技术平台和协会助力研发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首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已布局公共技术平台、前沿研究板块、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其中公共技术平台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搭建了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以及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等4大公共技术平台,在材料设计、制备、加工、表征、测量、模拟等环节,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提升其材料科学研究能力,加快研发速度,缩短研发周期。目前公共技术平台仪器设备资产总额达7.78亿元,对外开放共享140余台套,累计对外开放超过7.5万机时。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依托自身在新能源领域人才、设备条件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建设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集聚新能源材料产业头部资源,为新能源企业提供高水准的新能源材料与电池制备测试平台,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构建新能源创新生态。截至2023年3月,共引进欣旺达、广汽埃安、广东风华新能源、东莞创明电池、广东亿鑫丰、广东博力威等18家理事单位,小鹏汽车、华为、蜂巢能源、格力、拓斯达等11家意向单位。分别协助欣旺达、风华新能、埃克森等进行三元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钴酸锂电池、5G手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应用技术、高电压高容量钴酸锂、高容量合金负极和补锂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

  四、定期举办全国性的产业交流大会和技术交流会议

  定期举办全国性的产业交流大会和技术交流会议,引导企业间互动和交流,促进我市锂电池产业企业的技术升级。

  1月14日,大湾区新能源创新生态建设峰会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举行。欣旺达、广汽埃安、比亚迪、埃克森、亿鑫丰、逸飞激光、纳科诺尔、博力威、拓斯达、创明电池、善营自动化、加伏锂电等新能源企业代表参加会议。本次峰会举行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材料创新园意向入驻企业签约仪式,以及储能电池技术和市场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技术和市场动力电池技术和市场,新能源材料技术和创新生态的主题演讲,共同探讨新能源创新生态建设与发展路径。

  3月11日,举办了“2023中国(东莞)动力和储能电池新材料论坛暨‘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新材料分会’成立大会”。欣旺达、南方电网、埃克森、米开罗那、逸飞激光、纳科诺尔、创明电池、广汽埃安、广东风华、亿鑫丰、博力威、加伏锂电、金瑞新材料、善营自动化、未名电池、比亚迪、星源材质、双登集团、赣锋锂电、杭州景业、德尚智能、拓斯达、金风科技等新能源重点企业代表出席了论坛活动。在市领导见证下,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新材料分会成立,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黄学杰副主任担任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新材料分会会长。

  此函。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4月28日


办理单位 科技局,发展和改革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