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384)关于把握产业发展机遇,结合东莞资源禀赋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特色化发展的建议

能源革命是历次产业革命得以实现的动力,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以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为特征的新一轮能源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目前,以电池储能为代表的储能行业正处于规模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市场空间巨大。其中,仅大型储能项目和动力电池两个细分领域,就分别拥有万亿级市场空间。

       2023年3月,省政府出台《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我省“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省工信厅也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产品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我省新型储能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储能产品供给能力,推进电子信息与新能源技术融合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电子先导示范区。

        东莞已具备良好的电池产业链基础,全市以锂电产业链为主营的企业有300多家,涉及锂电行业的相关企业有1500多家,2021年产值超过800亿元,主要基础和优势在消费级锂电池制造上,并在细分领域拥有若干龙头企业,具备在储能产业细分赛道上分享市场高增长红利的产业基础。一是在消费锂电池方面,拥有东莞新能源(ATL)、东莞新能德等全球聚合物锂电池领军企业。二是在家庭储能和轻型车用锂电池方面,拥有博力威、新能安等优质企业。三是在锂电池材料方面,拥有一批实力强、潜力大的企业,如凯金新能源、东莞卓高、东莞杉杉等。四是在锂电设备方面,拥有正业科技、华汇精密、沃德精密、超业精密、雅康精密等大批优质企业。

        储能产业作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蓬勃发展的新动能,是我市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产业新立柱的必然选择之一,我市应该充分把握产业发展机遇,结合东莞资源禀赋推动储能产业特色化发展。


   法:

        一、做好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对储能行业给予激励和支持,出台储能产业转型扶持政策,“突出重点,因产施策”,围绕行业重点诉求,在企业引进培育、研发创新、市场拓展、示范应用、金融服务、人才引育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打造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瞄准头部企业储能业务发展新动态,紧盯大电芯、强集成的终端产品龙头企业,关注新型储能装备、电池关键材料、电池回收等细分领域市场,全力招引新业务、新业态在东莞落地。

        三、密切关注我市大型新能源企业动态,做好本土龙头企业服务,支持引导其扎根东莞扩大业务和增资扩产,构建产业集聚的生态圈,针对储能行业爆发、增资扩产落地问题,加大土地整备、融资支持力度,建立增资扩产快速通道,支持企业抢占市场。

        四、把储能材料创新作为科研主攻方向,储能产业关键看电池,电池关键看材料,建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研单位在储能领域加大科研力度,同事搭建科研团队与本土储能企业合作平台,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根据产业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开展新型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质等核心材料的研发和融合创新。

        五、打造新型储能东莞品牌,营造新能源人才集聚氛围,鼓励企业提升储能产品服务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开发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的储能电池,提高电网适配技术,打造新型储能品牌产品;建立东莞新能源人才库,组织新能源锂电池领军人物筹划新能源领域人才论坛、茶话会、沙龙等人才交流活动,加强人才资源集聚。

提案者 刘东兴
部门答复

市发改局:

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案第20230384号《关于把握产业发展机遇 结合东莞资源禀赋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特色化发展的建议》收悉。结合我局职能范围,经认真研究提案有关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落实情况

(一)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

一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的精神,大力实施“粤贸全球”品牌工程。发动组织中小微企业积极利用“粤贸全球”广东线上展览平台,帮助企业积极应对疫情给境外参展带来的冲击,突破传统展会的时间、空间局限性,帮助企业降低参展成本,抢抓外贸订单,进一步丰富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渠道。同时,鼓励我市各行业协会和商会积极做好发动工作,进一步扩大企业产品宣传力度,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二是组织中小微企业参加“粤贸全国”知名行业展,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产品销售和发布、渠道拓展、品牌宣传、产业对接等。2022年,我们已经累计发动超过800家企业报名参加近40个“粤贸全球”线上境外展项目。组织93家企业包机参加2022第四届广东(马来西亚)商品展、亚太区美容展新加坡特别展等3个境外展,意向成交金额13亿元,助推莞企出海寻商机。境内展方面,积极组织莞企莞货参加14场境内“粤贸全国”展会项目,累计参展莞企业超600家,意向成交额达125亿元。三是积极鼓励企业以展会为平台开拓市场,对办展企业给予资金扶持。我局先后制定出台了《东莞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东莞是商务局2023年新一轮稳增长若干措施》,支持鼓励企业以展会为平台,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其中包括支持市内重点展会项目、支持新办或引进展会落户东莞、镇街(园区)特色展会项目等资助内容。其中,市内重点展会支持金额最高不超过150万元,新办或引进展会落户东莞最高支持金额不超过300万元,镇街(园区)特色展会项目支持金额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二)积极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

一是强化提升企业服务水平。建立省加工贸易200强企业挂钩联系服务工作机制,由各级领导带队深入走访企业,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建立在莞港资企业升级转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截至目前联席会议已经成功举办22次,协调解决企业重大问题200多个。二是积极推进加工贸易业务监管改革。组织加工贸易企业参与“以企业为单元”试点意愿摸底调查,全力配合海关推广“以企业为单元”加工贸易监管改革。配合海关以台达集团、创科集团为试点,开展“以企业集团为单元”改革创新。出台支持企业提升AEO认证水平奖励政策,对首次获得和复审通过AEO高级认证的企业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的奖励。目前,全市共有AEO高级认证企业169家。三是大力支持加工贸易新业态发展。联合虎门港综保区管委会、沙田海关、市生态环境局共同研究制定《东莞虎门港综合保税区维修业务监管方案》,加强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内保税维修业务监管。先后协助华为终端、记忆存储、陆逊梯卡华宏、步步高电子等企业申请区外保税维修业务资质,并积极推动华为终端、德普特电子等企业获得区外保税维修业务资质。

(三)拓展内销促进内外贸易融合

一是完善和实施拓内销资金政策。修订资金管理办法,优化外资企业内销增长奖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按新增内销额的0.2%给予支持,每家企业每年最高支持100万元。2022年支持外资企业拓展内销市场专项资金项目,共向66家企业拨付900万元。二是支持拓内销交流对接。联合东莞海关、黄埔海关技术中心、厚街镇经发局举办出口家具企业业务培训会,帮助企业提升分类管理级别,支持企业拓展国内外销售渠道,积极融入双循环。

二、下一步计划

(一)构建企业营销网络与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开展“粤贸全国”“粤贸全球”活动,支持中小企业组团参加知名行业展和区域性综合展。二是积极布局东莞商品展销中心。配合东莞市驻京联络处,加快推进北京莞货展示推广中心建设,力争早日投入运营。加快推动在汤加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制推广,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市场和国内重点区域的销售网络。三是依托本地知名展会搭建平台。大力支持会展业发展,打造加博会、智博会、台博会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性品牌展会,推动中小企业参展,提升我市中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围绕“扩大民营投资、参与政府采购、支持开拓市场”等三个方面畅通渠道,为企业注入“强心针”。通过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政府采购;通过支持企业投保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支持企业包机组团参展,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市场。

(二)加强我市机电产业集群发展

充分发挥华为、OPPO、VIVO、华勤等智能终端产品链主优势,积极争取总部支持,加大产能贸易在莞布局,组织开展供应链对接活动,促进相关储能外资企业融入其供应链,做强做优产业集群。推动技术和设备进口数据回归,引导华技达等获得进口贴息的生产型或生产服务型企业,通过自行进口或委托市内外综服公司进口设备,促进外贸数据回归。力争2023年全市机电产品进出口超过10000亿元。

(三)支持加工贸易稳定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对行业发展示范引领作用强,建议以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为主,认定一批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加强部门联动,对于被认定为龙头企业的加工贸易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及重大项目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二是支持加工贸易新业态加快发展。主动顺应企业多元化发展趋势,出台保税维修、保税检测等试点业务政策,支持保税维修、保税研发等业态发展。建议将海关特殊监管区外保税维修业务资质审批权限下放广东省,适当放宽加工贸易企业开展保税研发、保税维修、保税检测条件,培育新的增长点。三是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融入双循环。在内销便利化方面,大力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为加工贸易企业拓展内销提供便利。在海关监管方式方面,对企业内外销料件实行一体化监管模式,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和行政风险。在金融支持方面,引导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购买国内贸易保险,增强加工贸易企业融入内循环的积极性。四是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在创新监管方式方面,以相关产业重点龙头企业为试点,开展以产业集群为单元全程保税监管改革新模式,对试点企业及其上下游重点供应链企业,对账册设立、深加工结转、内销自报自缴、分送集报等业务给予更大便利,对试点企业实施“信任管理”,简化业务核批手续。在业务监管方面,建议在查验、监管、通关等业务方面,建立免罚容错机制,降低因企业管理疏忽和员工误操作等非主观原因造成的处罚风险。在提升AEO认证水平方面,鉴于加工贸易企业相对更熟悉海关监管业务,在AEO高级认证方面,适当向加工贸易企业倾斜,提高加工贸易企业认证水平。

以上答复,供参考。

东莞市商务局  

                                  2023年6月5日


一、关于进一步研究课题的建议

目前国内储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需求旺盛,但在精准和精细化研判市场需求、投资收益和商业模式方面还存在需要破局的种种难题。建议以东莞储能产业与电力系统应用出发,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

1.对标省内深圳、省外苏州、常州等外先进制造业城市,梳理城市电网发展状况、新型储能应用情况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情况,提炼形成东莞可借鉴的经验。

2.从电压等级、用户负荷特性、应用场景等方面,研究东莞电网各类场景(保障供电、调峰调频、峰谷套利+需量调节等)下的新型储能选型、选址和定容准则。

3.结合广东、东莞储能产业发展规划和东莞国土空间规划,以及东莞电网目标网架情况,完成东莞储能建设规划,确定各类储能的分阶段建设规模。

4.深入研究市场化储能商业模式,研究提出储能投资收益评价模型,提出电网侧独立储能价格机制,提出用户侧储能的发展政策建议。

5.深入研究适合东莞储能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培育和招商策略;研究促进储能产业全产业链健康发展的政策机制等。

二、关于政府补贴政策的建议

1.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向配置储能促进新能源消纳和实现削峰填谷且运行良好的电力用户,按照充放电次数和充放电量进行一定额度的补贴。

2.设立示范激励政策。对应用新型储能在商业模式、技术创新等方面产生显著成效的示范项目进行通报鼓励。

三、关于产业支撑政策的建议

1.发挥东莞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充分利用东莞储能需求吸引储能产业落户,并与已有的电气设备制造产业和电动汽车产业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链。

2.在方向上,建议近期重点关注锂电、液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并积极抢抓产业龙头企业入驻东莞。

3.在“以市场换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为入驻的储能企业开拓海内外市场,让产业“留得住,走得远”。


市发展和改革局:

  根据安排,我局是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384号提案《关于把握产业发展机遇,结合东莞资源禀赋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特色化发展的建议》的会办单位。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目前工作情况

  (一)推动储能产品质量提升。一是开展市级“巡回问诊”技术服务。2022年对6家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生产企业免费提供政策或标准解读、技术咨询、质量问题整改等服务措施,帮助解决产品存在的质量短板。二是推进质量安全问题产品“清零”行动。2022年联合省产品医院开展不合格企业“诊治”及问题产品“清零”,其中帮扶电动自行车锂电池问题企业3家,并均已完成“康复”。三是实施质量风险监测。2021年至2022年,选取8家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生产企业开展风险监测,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检测体系,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四是组织行业政策宣贯。召开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行业政策宣贯会,指导企业深入理解掌握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产品认证要求及申报流程。

  (二)以“先进标准”助推质量创新。一是支持企业开展各级标准制修订。对主导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单位给予每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0万、30万、15万元资助,参与也给最高30万、8万、5万元资助。近年来,累计推动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市场主体主导参与各级能源及储能行业产业链标准制修订14项,其中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9项、省级地方标准1项。我市企业参与制定的《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国家标准获评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2021年在省局支持下,我局引入机构帮助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目前该项工作正持续推进中。二是支持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育。近三年,推荐超过50名相关企业专家参与由国家标准委与IEC(国际电工组织)主办的IEC青年专家选培以及由省市场监管局举办的广东省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活动。

  (三)加强质量品牌培育。一是出台政府质量奖资助配套政策,对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获奖单位分别给予300万元、150万元配套资助,对广东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获奖单位给予1:1配套资助。二是开展市政府质量奖和市卓越绩效管理优秀单位评审活动,提升企业的质量品牌意识,调动企业创建各级政府质量奖的积极性。三是搭建“莞企莞货”与“东莞优品”平台,联合市工信局构建线上平台、线下展示、东莞特色活动三大渠道,联动推动莞货莞品市场拓展,着力打响“东莞制造”品牌。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大产品质量整治。一是提高科学监管能力和精准监管水平。进一步完善生产企业质量监管档案,建立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生产者清单、产品清单和主要质量问题清单并完善质量监管档案。二是开展专项检查和全覆盖监督。组织对电动自行车锂电池产品生产经营者逐户开展产品“实名实证”检查,对全市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生产企业开展全覆盖监督抽查,对发现涉嫌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依法立案调查。三是深化质量技术帮扶。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落实约谈、培训、承诺、自查整改、免费质量诊断等“五个一次”行政指导和技术帮扶措施。

  (二)培育质量品牌标杆。完善市场化品牌评价机制,鼓励行业协会、企业等推行先进质量管理、弘扬优秀质量文化、共建区域质量品牌。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引导龙头企业围绕消费升级、安全环保、科技赋能、个性化定制等需求打造自主品牌。面向消费者加强风险预警,宣贯电动自行车及电池选购、使用安全常识,加强质量品牌宣传推广,维护“东莞制造”“莞货莞品”的良好形象。

  (三)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引进高水平锂电池产品检测认证机构,打造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技术、信息、人才、设备等开放共享,助力锂电产业链提质增效升级。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建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加强锂电池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安全风险较高的锂离子电池纳入强制性认证管理后,支持本地检测机构争取第一批获得相关强制性认证指定实验室资格,联合相关机构开通强制性认证绿色通道,为我市企业迅速取得市场准入资质提供便利。

  (四)发挥知识产权支撑作用。引导新型储能产业重点企业建设高价值专利布局中心,适时走访调研新型储能产业企业,开展企业经营类专利导航研究,为新型储能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技术基础。支持新型储能产业重点企业开展商标品牌诊断策划,鼓励博力威等新型储能产业企业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高价值商标品牌大赛,引导相关企业参与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推动新型储能产业企业由“东莞制造”迈向“东莞品牌”。

  (五)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及标准转化工作。支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参与目前正在起草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并就消费者行驶工况、使用环境等因素提出标准主张。探索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制定售后、存储、保养、报废、梯次利用及标识标注等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助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加强新能源领域国际标准转化工作。目前美国UL(美国保险商实验室)标准开发组织将其储能标准免费授权于CSTM(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将标准转化成为国内的团体标准。由于我市于2019年以市标准化协会名义已与UL标准开发组织签订了《合作框架备忘录》,我局将联同市标准化协会积极推荐东莞储能源等相关产业企业加入CSTM标准工作组,推动储能相关产业更好打开北美等国际市场。

  特此回复。

                 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3年5月29日

市发展和改革局:

刘东兴委员提出的《关于把握产业发展机遇,结合东莞资源禀赋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特色化发展的建议》(第20230384号)提案收悉,涉及我局职能的“加大土地整备”相关建议,经研究,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着力解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空间利用低效和土地碎片化等瓶颈制约,破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机制性、周期性难题,2019年,我市以创建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启动“拓空间”战略部署,主要从“优化增量”和“盘活存量”两个方面精准发力。一是优化增量用地方面,探索建立了一套新的土地整备政策体系,以“加强规划管控、统筹土地收储、突出更新导向、科学配置资源”为指导意见,搭建“四梁八柱”政策体系框架,作为“拓空间”战略顶层指引。特别是在土地收储整备方面,下大力气为土地收储整备做“加法”,创新参与司法拍卖、收储市属企业统筹土地、市镇联合收储新增用地、收储市属低效用地四种储备模式,为连片拓展空间打下了基础。二是盘活存量用地方面,大力推进“工改工”、产业用地“零地增容”,低效用地盘活等措施,推动存量用地盘活。2019年-2021年,“拓空间”攻坚3年以来,我们搭好了“拓空间”改革政策体系框架,创新“城市经营”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现全市共收储土地约3.8万亩,其中工业用地超1.5万亩,盘活存量土地约3.5万亩,提容产业空间1.78万亩,完成“工改工”整备拆除1.8万亩,为超过200个重大项目提供产业用地。

2022年,为落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土地空间连片拓展工程”的战略部署,我局全力推进“4+2”标准化产业片区土地整备工作,强化统筹协调、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补偿标准、规范整备流程、探索“一次表决”等,科学高效推动整备工作落地,共完成土地整备3187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可为包括新型储能产业在内的重特大项目落地提供了连片增量产业空间。其中,谢岗片区比亚迪电机项目于12月顺利摘牌,仅用三个月实现了重特大产业项目从洽谈招引到挂牌揭榜,创造了“双万”城市土地整备“新速度”,以市级统筹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和资源配置,属地镇具体整备实施的新模式,为全市土地整备“跑马突围”提供示范样板。同时,根据我市制定的标准化产业片区产业规划和招商策略,近期重点实施的“4+2”片区,其中五个片区重点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三大产业领域,共同布局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氢能及光伏等八大产业赛道,有利于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特色化发展。

2023年,我局将全面统筹推动“拓空间”工作,以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为抓手,建立产业空间资源保障体系,为包括新型储能在内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资源保障。在保持区域成本优势的前提下,拓展优化与全产业类别相匹配、与各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空间。从三个层次发展提供产业空间,一是以集中连片产业空间承载龙头企业、链主项目;二是以优质产业空间支撑重大产业平台发展;三是以低成本产业空间保障中小微企业、孵化器项目等新兴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下一步计划

下来,我局将立足全市一盘棋,统筹谋划整合新增和存量资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连片土地整备与连片“工改工”为抓手,强化空间资源保障实施路径。一是统筹发展连片增量片区。年内计划在战略性新兴基地、标准化产业片区完成土地整备5000亩,其中拟重点在麻涌基地、松山湖基地和塘厦基地完成300亩连片土地各1片。采用标准化产业片区模式推进,由市级高位统筹规划和招商,属地镇街(园区)具体整备实施,整备集中连片、规模较大、形态规整的产业用地。二是大力改造连片“工改工”片区。按照“6033战略”框架实施,即“谋划实施60个连片现代化产业园区+提供建设3种类型空间载体+建立形成3个阶段滚动开发”,由政府全面统筹实施,提供制造业全生态链的产业空间。三是分类盘活闲置产业空间。按照“以用为先、分类处置、多措并举、一地一策”思路,灵活运用指标调剂、混合处置等政策破解历史问题,加快盘活批而未供土地,加强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把存量空间盘活成发展增量空间。

我市将通过增存互动、增存并举、资源集聚、利益平衡等一揽子空间保障发展路径,推动五年内整备10万亩连片产业空间,从中整理释放出3万亩产业净地,构建1.5亿平方米高品质工业上楼空间,建设3000万平方米低成本产业空间,逐步形成具有等东莞特色的立体化、多层次产业空间供给体系形成高质量发展产业空间,为我市新型储能产业特色发展提供连片、丰富的用地保障。

专此函复。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

                                         2023年6月6日

市发改局:

  关于贵局主办的政协提案第 20230384号《关于把握产业发展机遇,结合东莞资源禀赋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特色化发展的建议》,我局作为会办单位,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正如提案所言,今年以来,省提出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我省“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储能产业作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蓬勃发展的新动能,是我市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产业新立柱的途径之一。我局结合我市现有产业基础,立足省对我市产业发展的定位和部署,持续推动储能产业特色化发展。

  一、加大储能产业政策支持力度

  建议第一点提出,做好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对储能行业给予激励和支持,出台储能产业转型扶持政策。

  一是支持储能项目产业化。根据省工作安排,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目前已启动2024年度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电子信息产业方向项目入库工作。政策在支持硅能源产业化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化项目,将重点聚焦支持符合条件的硅能源及储能项目。其中,新型储能产业化项目支持范围包括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储能型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锂电铜箔、铝箔、电池系统、储能变流器PCS、储能电池涂布机、激光极片切割装备等新型储能产业领域具备较大竞争优势的电池产品及相关材料。二是支持储能装备技术革新和推广。成功推荐东莞市德瑞精密设备有限公司“锂电池烘烤箱”等6家企业装备产品入库2023年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与推广应用项目,合计下达资助资金2145万元。认定东莞市超业精密设备有限公司“冲叠一体机”等6家企业产品为2023年东莞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项目,拨付资助资金741万元。

  二、支持储能产业增资扩产

  建议第三点提出,密切关注我市大型新能源企业动态,做好本土龙头企业服务,支持引导其扎根东莞扩大业务和增资扩产。

  我局高度重视储能产业发展情况,积极做好本土龙头企业服务,支持引导其在莞扩大业务和增资扩产。目前,凯金新能源的年产5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建设项目、博力威锂电芯及储能电池研发生产总部项目已逐步进入收尾阶段,计划今年下半年投产。已纳入2023年全市增资扩产重点项目促动工计划清单的储能领域项目有3宗,分别是塘厦镇理士集团总部及新能源储能系统产品制造项目、石排镇嘉尚动力储能锂电池生产项目、洪梅镇达瑞新材料及智能设备总部项目(二期)。其中,塘厦理士项目2023年1月已动工,洪梅达瑞项目2023年4月已动工,下来及时做好项目纳统工作。

  此复。


市发展改革局:

  刘东兴委员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把握产业发展机遇,结合东莞资源禀赋推动储能产业特色化发展的建议》(第20230384号)收悉。该提案提出加大人才引育政策支持力度,营造新能源人才集聚氛围等内容。经综合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我们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积极搭建覆盖各类人才的政策体系,在见习、引进、培养、激励、服务等多方面同频发力,为来莞留莞人才提供全链条的政策支持,全面强化储能产业等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政策措施主要如下:

  一、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和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政策。2021年12月,我市最新修订出台《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东府办〔2021〕53号),对经认定或评定的特色人才给予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最高每月6000元租房补贴、最高35万元生活补助,以及创业、医疗、社保、通关、居留和出入境、子女入学等全方位扶持。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对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的吸引力,我市还制定出台了《东莞市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实施办法》(东府办〔2021〕54号),对在我市工作或创业的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给予最高1:2比例的配套资助,并参照《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给予各项扶持。

  二、博士后人才政策。2021年11月,我市最新修订出台《东莞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东府办〔2021〕51号),对我市新设立的博士后工作平台给予最高120万元建站资助,对新进站博士后人才给予每年20万元进站资助,对特约研究员给予每年5万元资助,对在站博士后人才和特约研究员给予每次最高1.2万元学术交流补助,对主要家庭成员在境外居住的外籍或从留学博士中招收的博士后人才和特约研究员给予最高2万元探亲补助,对出站后在我市工作或创业的博士后人才分5年给予接收单位最高50 万元出站资助,并对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上级资助项目的按1:1比例配套资助。

  三、创新人才政策和本科生政策。2022年4月,我市专门制定出台《东莞市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东人社发〔2022〕18号)和《东莞市本科生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东人社发〔2022〕17号),对我市用人单位新引进的本科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等人才给予最高30万元综合补贴,对在我市工作期间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的人才给予最高5万元能力提升培养资助,对来莞见习、实习或实训的本科、硕士、博士生给予每月1000元至3000元见习补贴(补贴期最长不超过3个月)。

  四、研发人才政策。2022年11月,我市最新修订出台《东莞市加强研发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东府办〔2022〕63号),面向年度研发投入额不少于1200万元或研发投入额不少于500万元且同比增长不低于20%的企业,获得国家、省项目资金200万元以上或技术合同交易额200万元以上的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级、省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牵头单位等实施四个奖补项目。一是研发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按上年度经济贡献情况给予每人最高100万元奖励;二是研发人才能力提升培养资助,对在我市工作期间取得硕士以上学历、高级职称或高级技师资格的研发人才给予最高10万元资助;三是用人单位引才补贴,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新引进研发人才情况给予最高100万元补贴;四是用人单位柔性引才补贴,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柔性引进人才情况给予最高60万元补贴。

  五、产业创新人才奖励政策。2022年11月,我市最新修订出台《东莞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实施办法》(东府办〔2022〕62号),面向我市上年度经济贡献突出的制造业企业等重点行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省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头单位等,对在上述单位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市级以上人才项目入选者、市级以上重大纵向课题负责人等,按个人上年度在我市经济贡献情况给予每人最高100万元奖励。

  下阶段,我们还将组织举办东莞人才创新创业分享会、海外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专题学术交流会、赋能人才主题报告会、博士博士后沙龙、“人才周末”等多元化海内外人才交流活动,打造来莞人才共同提升、共谋发展的文化圈、朋友圈,营造储能产业等各领域人才汇聚东莞的良好氛围。

  专此答复。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5月6日


市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贵局主办的“关于把握产业发展机遇,结合东莞资源禀赋推动储能产业特色化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我局作为会办单位,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谋划东莞市新材料创新园

  我局谋划建设新材料创新园,聚焦新能源材料领域,围绕储能及新能源产业,依托材料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的科技资源,组织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开展中试研发和引进一批获市场认可的创新型企业落地产业化。目前已有入驻意向项目10个,正在对接金风科技、嘉元科技、欣旺达等一批新能源及储能材料企业。同时,我局已实地调研分布在松山湖、大朗、寮步、石排等镇街园区的中大365、松湖智谷、天安云谷、溥彦科技园、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园、光达制造产业园、万汇云谷、腾达厂房等26个产业园区,为新材料创新园整备场地空间。

  二、出台新材料创新园配套支持政策

  为规范新材料创新园的建设及管理,扶持新材料创新园企业发展壮大,我局初拟《东莞市新材料创新园认定及入园项目资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了新材料创新园的认定程序及管理方式、企业的入驻条件、入驻流程、管理方式,以及对入驻企业奖励标准及方式。目前已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对《管理办法》的意见,并正在整理反馈意见按其修改《管理办法》。

  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首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已布局公共技术平台、前沿研究板块、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其中公共技术平台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搭建了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以及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等4大公共技术平台,在材料设计、制备、加工、表征、测量、模拟等环节,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提升其材料科学研究能力,加快研发速度,缩短研发周期。目前公共技术平台仪器设备资产总额达7.78亿元,对外开放共享140余台套,累计对外开放超过7.5万机时。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依托自身在新能源领域人才、设备条件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建设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集聚新能源材料产业头部资源,为新能源企业提供高水准的新能源材料与电池制备测试平台,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构建新能源创新生态。截至2023年3月,共引进欣旺达、广汽埃安、广东风华新能源、东莞创明电池、广东亿鑫丰、广东博力威等18家理事单位,小鹏汽车、华为、蜂巢能源、格力、拓斯达等11家意向单位。分别协助欣旺达、风华新能、埃克森等进行三元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钴酸锂电池、5G手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应用技术、高电压高容量钴酸锂、高容量合金负极和补锂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

  四、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

  为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夯实企业创新基础,我局印发了《东莞市研发机构建设资助管理办法》(东科〔2021〕57号),积极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以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重要抓手,着力构建企业研发机构发展梯队。对东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认定后根据绩效评估结果进行奖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结果为优秀、良好的,市财政分别一次性奖励不超过50万元、20万元;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为优秀、良好的,市财政分别一次性奖励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对获得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市财政一次性奖励不超过40万元;对获得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立项(认定)资助和绩效评估奖励的,市财政按省级资助标准给予不超过1:1的奖励。对获得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类立项(认定)的,市财政根据就高不就低原则,按国家资助标准或省级配套资助标准给予不超过1:1的奖励。

  五、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推动引导各科研单位及企业开展新型储能及新能源领域技术开发,并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争取获得项目支持。2022年发布了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受理通知,鼓励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共受理项目申请51项,其中新能源5项,并已开展2023年市重大科技项目入库项目工作,首批共有99个项目申报,其中新能源项目10项。

  目前,材料实验室的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及电池技术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主要攻克高密度、高电压的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和电池制造。易事特、材料实验室、共和电子等3个单位获得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主要攻克了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应用等技术。凯金新能源、宜安科技、易事特、塔菲尔新能源、嘉拓新能源等8个企业单位的新能源项目获得立项,主要攻克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高镍高性能动力电池、高导热绝缘散热材料、陶瓷超级电容器等核心关键技术。

  此函。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4月28日


办理单位 东莞供电局,市场监管局,科技局,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局,发展和改革局,市人社局,市金融工作局,市工信局,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