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385)关于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 实现东莞智造升级的建议

2023年1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公安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推动各行业、各地方结合行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特色,开展“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形成全面推进机器人应用的浓厚氛围。

  人形机器人代表人类对机器人制造技术和应用的更高 期望。虽然理想功能下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目标,但是人形机器人是一块检验运动控制、环境感知、智能AI等新兴技术的试金石。东莞有能力、有基础发展更高水平的人形机器人产业,这既是对现有产业升级换代的机遇,又是发挥东莞智造优势的最佳机会。通过开展机器人制造软硬件技术攻关,聚集高端人才,跨产业联动,引领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爆发点。

  2021年东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共310家,产值达到283.67亿元,其中AI芯片、伺服电机、传感器、功能零部件、精密减速机等上游底层硬件产值175.73亿,计算机视觉、物联网、视觉处理分析软件及控制器等中游技术支持产值约50.86亿,下游产品及应用主要以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殊作业工业机器人为主,产值约57.08亿。

  东莞虽有着较为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基础,但发展人形机器人仍面临众多挑战:1.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机三大核心零部件自主品牌国内市场份额偏低,东莞在这个领域竞争力缺失;2.人形机器人技术集成度高,产业化周期长,研发投入大,目前东莞还没有领军企业进入;3.东莞机器人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市场份额不大,产业影响力有待加强;4.东莞机器人产业以工业机器人为主,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高新技术企业仅几家,应用场景有待拓展。

   法:

  一、加快机器视觉产业发展,占领智能时代制高点

  推动机器视觉产业集群的发展,支持集群做大做强;以奥普特、三姆森等技术领军企业牵头打造机器视觉部件及软件系统发展平台,为集群上中下游链条整合赋能,形成智能感知平台生态,赋能自动驾驶、人机交互、实时监控等产业。

  二、大力发展核心零部件,提前布局本体制造环节

  依托较为成熟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培育一批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机企业,强化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竞争力;强化拓斯达、云鲸智能、伯朗特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本体制造产业体系;凭借成本优势切入机器人零部件+本体制造的环节,或有望复制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

  三、积极培育人才与技术,提供产业要素资源保障

  加强跨学科复合背景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在高校机器人相关学院、专业设置上予以创新探索,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积极培养和引进具有技术研究能力和科研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支持市内高校、企业在环境感知、人机交互、运动控制和智能决策等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推动区域间产业协同,打破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开展联动创新探索系统性集成性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在大湾区有关特殊试点政策,强化区域合作促进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并推动资金、人才、项目等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促进城市间机器人产业特色领域交流,早日实现原创性技术突破,形成机器人核心技术创新生态闭环,打破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五、探索多领域场景化应用,促进机器人产业化落地

  着力发展AI语音、机器视觉、机械臂、多传感器技术发展,探索服务型、替代型、超人型机器人的场景化应用,拓宽应用场景的深度和宽度,在不同场景实现不同解决方案,建立技术成果转化落脚点,发挥市场化的带动作用,寻找技术应用爆发点,加速机器人产业化的落地。

提案者 邹润榕
部门答复

邹润榕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 实现东莞智造升级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快机器视觉产业发展

我市重视机器视觉产业,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产业发展。一是推动成立产业联盟。2021年10月12日,在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指导下,奥普特、三姆森等10家具有代表性的东莞机器视觉产业链企业,共同倡议发起成立的“东莞市机器视觉产业联盟”,推进机器视觉产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东莞市机器视觉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化。二是落实财政支持政策。编制出台《东莞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2年版)》,收录“自动叠片机CCD视觉对位检测系统”等机器视觉产品予以支持。成功推荐奥普特入库2023年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与推广应用项目,下达资助资金208万元。认定正业科技、科视光学等企业为2023年东莞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项目,合计下达资助资金168万元。

二、关于大力发展核心零部件

我市机器人产业链较为完善,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在减速器方面。东莞市本润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谐波减速器工业化生产及规模化应用方面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成功开发并量产了240余款谐波减速器产品,核心柔轮材料实现自主研发、生产,彻底解决被国外“卡脖子”问题,打破了国际品牌在国内机器人谐波减速器领域的垄断。东莞市卓蓝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拥有独到的谐波减速机技术发明专利和国内独创的高精度行星差速机构发明技术,精密行星减速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同行业居广东省内第一、国内第三。在传感器方面。澳普托自动化产品(东莞)有限公司在机器人末端执行工具规模化生产及技术应用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打破欧美品牌在国内机器人末端应用市场的垄断地位。在电机方面。培育了广东七科电机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技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控制器方面。东莞市天一精密机电有限公司在大功率伺服、高速伺服等产品领域深耕多年,产品收到广大用户欢迎。

三、关于探索多领域场景化应用

我市制造业市场主体达20多万户,对机器人应用需求庞大,为推动我市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智能机器人终端带动、赋能百业的应用优势,解决智能机器人场景落地存在的局限性问题,促进产业成果更好地在工业、医疗、农业、建筑、应急及社区生活等领域智能化升级应用,我局于4月组织开展了《东莞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的征集编制工作。经企业自愿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发布了《东莞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2023年)》。

四、下来工作计划

一是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落实重点产业链“八个一”工作机制,通过“链长+链主”深入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四位一体的链长制机制,合力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动形成全产业链合力。推动“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在机器人柔性材料、核心零部件、驱控技术等领域朝精细化方向发展,加强各环节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技术主权,深化开放合作,形成战略认同、能力认同、利益认同,实现互补发展、同频共振。

三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落实《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若干措施》,从空间、技术、资本、市场、人才、管理等全方位要素,为处于各发展阶段的“专精特新”企业赋能,着力推动企业健康快速成长。

四是发挥产业发展平台作用。东莞市组建了广东省机器人研究院、广东省全自主无人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莞市机器人行业协会等一批产业服务平台,要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服务、支撑机器人企业发展。

专此答复。

 

领导签字:

承办人姓名:湛得安

联系电话:15992883588


邹润榕委员:

  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 实现东莞智造升级的建议》(第20230385号)收悉。我局作为分办单位,结合职能分工,现答复如下:

  一、加快机器视觉产业集聚发展

  机器视觉技术延伸的产业链较长,可按上游核心软硬件、中游智能装备、下游集成产线划分。我市机器视觉产业初步形成集聚态势,包括上游的核心元器件生产制造,中下游的设备集成、系统方案支持以及终端应用,基本涵盖了机器视觉产业的各主要环节。在集聚态势方面,东莞机器视觉企业主要分布于城区片区和长安镇,南城软件与信息优势产业也为机器视觉提供了一定数量较为优质的算法工程师。在技术攻关方面,2022年市重点领域研发拟立项项目中,涉及机器视觉领域的有1项,由东莞市华越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高速高精转塔式多工位半导体智能视觉测试分选设备研发与产业化”。在新型研发机构方面,与机器视觉核心领域相关的有4家,包括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

  二、构建多层次创新体系

  围绕我市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创新需求,我局从企业培育、研发机构建设和人才引进方面着手,提升核心零部件技术创新能力。一是推动建设一批机器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产业支撑平台,如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二是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积极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其中,属于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有鼎泰高科、尔必地、大研自动化、松山智能机器人、李群自动化、本润机器人、华越自动化、东博自动化等企业。三是加大面向国内外引进机器人高精尖人才和团队力度,累计引进省市创新团队4个,以及一批领军人才。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的“全自主无人艇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华中理工大学的“智能测控技术创新团队”的省级团队;华中科技大学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应用研究与开发团队”和“移动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创新团队”等市级团队。

  三、积极培育专业人才团队

  我局积极引进与培养高层次机器视觉相关领域人才团队。一是以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为抓手,推动市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与电子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校联合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领域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累计吸引超过180名硕博研究生来莞培养,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径,通过学科大类交叉、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培育更多复合型工程师,带动科研成果和创业项目来莞转化落地。二是开展人工智能专业职称评审工作。发布人工智能专业副高级职称评审通知,赴有关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开展政策宣讲,构建不同层次的梯度创新人才团队。

  四、加强区域协同合作

  我局主动加强与港澳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推动科技创新协同联动。积极推动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澳门科技大学、三姆森科技等单位联合申报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专题项目“面向半导体高速高精测试分选的智能视觉关键技术研究”;联合滨海湾新区及一批科技企业组团赴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拓展高校合作资源,招引优质企业和项目,进一步夯实莞港科技合作基础。

  五、开展科技交流活动

  滨海湾新区、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有关单位于去年12月和今年2月分别举办了中国(滨海湾)首届工业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和腾讯云工业AI合作伙伴交流会,发布了首期《机器视觉(东莞)产业技术发展报告》,详细分析我市当前机器视觉产业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共同交流探讨AI技术在工业制造领域的技术研发成果和应用前景。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特此回复。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6月26日


办理单位 科技局,市工信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