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359)关于抢抓产业新风口,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风口产业,是指由于产业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或拥有巨大盈利潜力,而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机会的产业或领域。

  一、抢抓新风口产业是新形势下我市稳增长的战略选择

  (一)抓风口产业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抢抓产业新风口是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实现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风口,各有关部门和镇街要提高嗅觉敏锐性,及时挖掘发现,不断优化企业孵化环境,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二)抢抓新风口产业是推动我市产业立新柱要求。目前我市产业规模集群主要以电子信心和装备制造为主,新材料、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能级较小,“一业独大”的现象仍未改变,通过产业发展新风口,能够推动我市产业立新柱,培育发展动能。

  (三)抢抓新风口产业是推动资本链接化的要求。在产业风口在过程中,资本处于关键角色,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类资本与先进产业、先进产业紧密结合、共荣共损,对技术与人才、产业与技术、产业与人才等资源要素发挥强大链接、整合作用。

  二、我市具有抢抓新风口产业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高位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我市统筹推出60平方公里土地,规划建设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立了“1+N”政策体系,统筹30平方公里土地,规划建设十大标准化产业片区,为抢抓产业发展新风口提供了充实的土地资源保障。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随着东莞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为招引国际先进产业、先进技术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十三五”期间,东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要素加速集聚,高标准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为风口产业发展奠定了科技基础。

  (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我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占到全省近四分之一。此外,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近几年也快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新兴产业体系。

   法:

  三、我市抢抓产业发展新风政策与建议

  (一)加快形成抓产业风口的共识。当前我市大部分镇街基层抓产业风口的意识不强,嗅觉敏锐性不高,更关注产房是否可以整体打包出租、租金的价格是否可以上浮等短期利益,未看到后续风口项目成长后对当地税收、就业等的贡献,拖慢了落地进度。

  (二)建立长效的风口产业培育机制。要全市上下一盘棋,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配合,加强全市对培育风口产业所需的低成本空间、项目落地配套、人才服务、融资支持等方面系统性、整体性的设计,形成持之以恒、上下协同培育新兴风口产业的长效机制。

  (三)明确我市风口产业发展重点。对东莞具有基础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进行梳理谋划,确定工业软件、新一代显示技术、声学、集成电路等为我市重点发展新风口产业。具体聚焦智能移动终端及可穿戴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机器视觉、智能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新材料、锂电池等11个细分产业领域,编制重点产业链招商地图。

  (四)出台风口产业培育政策体系。制定我市风口产业发展规划,围绕风口产业培育要素,抓紧出台我市风口产业政策体系、积极利用战略科学家团队、科技创业人才、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专项政策,对风口项目给予支持;联动国资平台、社会资本搭建以科创引导基金为牵引的科技产业投融资体系。

  (五)聚焦风口产业龙头企业招引。依托十大标准化产业片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及镇街300亩以上连片产业用地等载体,聚焦我市风口产业发展重点,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排名前十的龙头企业“揭榜招商”,以龙头企业带动风口产业链的形成和风口产业快速发展。

提案者 刘川
部门答复

市发改局:

关于贵局主办的第20230359号《关于抢抓产业新风口,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我局作为会办单位,现结合职能,就有关工作,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建议中提及的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一)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

1.产业基本情况: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完善,形成了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制造和检测,从基础零部件到终端产品制造,从消费类产品到投资类产品的完整产业体系,具备将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的能力,夯实了发展下一代信息产业的坚实基础。集群拥有华为、OPPO、vivo等全球领先的智能手机龙头企业,汇聚了整机制造方面、制造方面、触摸屏生产方面、电池生产方面、结构件生产方面等一批行业领先企业和隐形冠军。东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

目前,全市共有2201家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673.4亿,占规上工业

2 -

31.8%;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9470.2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8.4%。从对全国全省贡献来看,2022年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7.7%。现我市共有产值百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3家,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发展。

2.工作情况:一是推动出台产业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省、市建设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工作部署,我市深度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出台了《东莞市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明确目标、定准方向。二是推进智能移动终端集群验收。东莞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工信部第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我市搭建了智能移动终端人才培训基地、验证平台、工业设计、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等5大公共服务平台,组织集群企事业单位开展12项实体项目,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最终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国家工信部验收,成为世界级集群重点培育对象。三是完善重点企业监测服务体系。贯彻落实省重点企业服务直通车机制,建立我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企业服务专班,推动19家东莞企业列入省新一代电子信息服务重点企业,分别由省、市、镇领导挂点服务,通过“一月一沟通”,“一季度一掌握”,及时掌握重点企业的“第一手”情况并上报省厅。

(二)装备制造业方面

1.产业基本情况:东莞市装备制造产业链条较为完整,从上游的研发设计,到中游的零部件生产、设备制造,再到下游

3 -

的运营服务,企业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是我市发展装备产业的基础产业,具体包括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

6个细分行业大类,服务全市34个工业行业大类的19万户工业企业,已经成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外的第二大产业。目前形成长安五金模具、横沥模具、虎门电子线缆、寮步汽车等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松山湖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麻涌新能源汽车及海工装备制造业等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近年来,我市装备产业保持增长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先后于2017年和2021年突破500亿元、1000亿元大关,2022年实现增加值1193.9亿元,同比增长1.5%。目前,产业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2022年产值5010.5亿元,产值增速为0.5%)。

2.工作情况:我市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推广使用新型高端装备。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在充分吃透上级文件精神,充分摸清本地家底,充分参考先进城市做法的基础上,起草发布《东莞市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了高端装备产业的工作目标,提出了重点任务,明确了保障措施。二是支持企业创新。编制发布《东莞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覆盖高技术船舶及轨道交通装备等共10个行业大类的83个装备产品,全面覆盖我市装备行业的优势和新兴领域。三是强化

4 -

平台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推进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制定多项配套政策,实现

10个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户。四是签订《广深佛莞共同培育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广东省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广东省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议事协调机制”。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

积极推动东莞智能移动终端向世界级集群迈进。下来,我市结合国家、省工作部署,将把集群培育作为本地区坚持制造业当家的重要任务,加快研究制定智能移动终端向世界级集群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引导企业申报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链主”企业,加快推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世界级水平迈进。建议省支持指导我市制定智能移动终端世界级集群提升三年行动方案。

(二)装备制造业方面

一是加强产业协作。加快推动“广东省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建设,为集群发展提供支持。二是推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链“链长制”各项工作。发布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需求以及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组织机器人进集群系列活动。三是全面推动装备工业数字化发展。发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应用5G网络通信能等先进技术,加强与模具、工业母机、机器人等领域深度融合,推动全市高端装备企业数

5 -

字化水平提升。四是继续加强政策扶持。落实国家有关领域的扶持政策,统筹好现有财政资金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及应用示范工作、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5月15日


市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359号提案《关于抢抓产业新风口,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我局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按照市委市政府人才工作的部署,大力推进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积极响应“是人才,进莞来”的引才集结号,近年,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助推我市抢抓风口产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特色人才特殊政策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市于2013年出台实施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对重点发展的行业、产业、领域紧缺急需或做出相应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创新创业、住房、经济贡献奖励、医疗、社保、落户、出入境等方面扶持。相关扶持政策如下:一是住房保障。对符合条件的特色人才优先提供租住人才公寓优惠,或给予最长三年每月最高2000-6000元租房补贴,或给予最高100-1000万元购房补贴。二是生活保障。给予在莞连续工作满12个月的特色人才5年逐年递增的合计15-35万元的生活补助。三是子女入学保障,特色人才子女可安排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就读,享受义免费义务教育待遇,初中毕业生可按本市户籍学生待遇报考高中阶段学校。四是其他综合服务。特色人才可直接获得东莞市优才卡,根据有关规定,享受政务、商事、交通、就业、配偶安置、体育、旅游、学习培训等优惠待遇或服务。

  二、实施研发人才引进培养政策

  为打造一支支撑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研发人才队伍,我市于2020年出台《东莞市加强研发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东府办〔2020〕58号),并在2022年11月对其进行修订,印发《东莞市加强研发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东府办〔2022〕63号),面向年度研发投入额达1200万元的、或研发投入不少于500万元且同比增速达不低于20%的企业,获得200万元以上国家、省项目资金、技术合同交易额200万元以上的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牵头单位实施四个奖补项目。一是研发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最高奖励标准每人每年不超过100万元;二是研发人才能力提升培养资助,对在我市工作期间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学历、高级职称、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分别给予4-10万元能力提升扶持;三是用人单位引才补贴,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新引进研发人才情况给予最高每年累计100万元引才补贴;四是用人单位柔性引才补贴,每家单位每年最多三人申请,累计不超过60万元。

  三、建设博士后科研和创新实践工作平台

  为落实国家博士后制度,加大博士后工作扶持力度,促进产学研结合,我市于2005年出台博士后资助政策,并进行多次修订,2021年出台《东莞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东府办〔2021〕51号),围绕博士后科研创新需求,丰富资助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并从入户、子女入学等方便给予生活保障,形成了较为完善博士后工作保障体系,支持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招收博士后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提升企事业单位科研、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对我市新设立的博士后工作平台给予最高120万元建站资助,对新进站博士后人才给予每年20万元进站资助,对特约研究员给予每年5万元资助,对在站博士后人才和特约研究员给予每次6000元或1.2万元学术交流补助,对主要家庭成员在境外居住的外籍或从留学博士中招收的博士后人才和特约研究员给予最高2万元探亲补助,对出站后在我市工作或创业的博士后人才分5年给予接收单位最高50 万元出站资助,并对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上级资助项目的给予1:1比例的配套资助。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博士后平台76个,累计招收博士后超过750人,在站博士后超过200人。

  四、建设博士工作站人才引育平台

  积极响应省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发展的若干意见,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大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成长性高新企业以及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建设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一次性给予设站单位50万元建站资助。截至目前,我市共设立省博士工作站112家,拨付建站资助2250万元,设站以来引进博士超过130人,在站博士超过400。

  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加快落实各项人才政策措施,提升政策实施效能,以更大的诚意、更优的政策、更佳的服务聚天下英才,打好人才政策“组合拳”,推动我市抢抓风口产业,努力增创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新优势,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5月16日


市发展和改革局:

刘川委员提出了《关于抢抓产业新风口,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经研究,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土地整备情况

为着力解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空间利用低效和土地碎片化等瓶颈制约,破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机制性、周期性难题,2019年,我市以创建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启动“拓空间”战略部署,主要从“优化增量”和“盘活存量”两个方面精准发力。一是优化增量用地方面,探索建立了一套新的土地整备政策体系,以“加强规划管控、统筹土地收储、突出更新导向、科学配置资源”为指导意见,搭建“四梁八柱”政策体系框架,作为“拓空间”战略顶层指引。特别是在土地收储整备方面,下大力气为土地收储整备做“加法”,创新参与司法拍卖、收储市属企业统筹土地、市镇联合收储新增用地、收储市属低效用地四种储备模式,为连片拓展空间打下了基础。二是盘活存量用地方面,大力推进“工改工”、产业用地“零地增容”,低效用地盘活等措施,推动存量用地盘活。2019年-2021年,“拓空间”攻坚3年以来,我局搭好了“拓空间”改革政策体系框架,创新“城市经营”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现全市共收储土地约3.8万亩,其中工业用地超1.5万亩,盘活存量土地约3.5万亩,提容产业空间1.78万亩,完成“工改工”整备拆除1.8万亩,为超过200个重大项目提供产业用地。

2022年,为落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土地空间连片拓展工程”的战略部署,我局全力推进“4+2”标准化产业片区土地整备工作,强化统筹协调、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补偿标准、规范整备流程、探索“一次表决”等,科学高效推动整备工作落地,共完成土地整备3187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中,谢岗片区比亚迪电机项目于12月顺利摘牌,仅用三个月实现了重特大产业项目从洽谈招引到挂牌揭榜,创造了“双万”城市土地整备“新速度”,以市级统筹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和资源配置,属地镇具体整备实施的新模式,为全市土地整备“跑马突围”提供示范样板。

2023年,我局将全面统筹推动“拓空间”工作,以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为抓手,建立产业空间资源保障体系,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资源保障。在保持区域成本优势的前提下,拓展优化与全产业类别相匹配、与各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空间。从三个层次发展提供产业空间,一是以集中连片产业空间承载龙头企业、链主项目;二是以优质产业空间支撑重大产业平台发展;三是以低成本产业空间保障中小微企业、孵化器项目等新兴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风口产业龙头企业招引情况

我市标准化产业片区建设注重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相融合,主要以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风口产业龙头、链主企业为主。一方面,会同市工信局、波士顿咨询公司研究谋划标准化产业片区战略规划,为东莞全球招商提供决策参考,并形成了产业规划战略布局,主要聚焦新能源、高端装备、半导体等风口产业。另一方面,会同市工信局、戴德梁行公司深入各片区做适应性分析和可行性研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形成了各片区的产业规划和招商策略成果,全面指导和支撑产业片区风口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招商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来,我局立足全市一盘棋,统筹谋划整合新增和存量资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连片土地整备与连片“工改工”为抓手,强化空间资源保障实施路径。一是统筹发展连片增量片区。年内计划在战略性新兴基地、标准化产业片区完成土地整备5000亩,其中拟重点在麻涌基地、松山湖基地和塘厦基地完成300亩连片土地各1片。采用标准化产业片区模式推进,由市级高位统筹规划和招商,属地镇街(园区)具体整备实施,整备集中连片、规模较大、形态规整的产业用地。二是大力改造连片“工改工”片区。按照“6033战略”框架实施,即“谋划实施60个连片现代化产业园区+提供建设3种类型空间载体+建立形成3个阶段滚动开发”,由政府全面统筹实施,提供制造业全生态链的产业空间。三是分类盘活闲置产业空间。按照“以用为先、分类处置、多措并举、一地一策”思路,灵活运用指标调剂、混合处置等政策破解历史问题,加快盘活批而未供土地,加强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把存量空间盘活成发展增量空间。

之后,我市将通过增存互动、增存并举、资源集聚、利益平衡等一揽子空间保障发展路径,推动五年内整备10万亩连片产业空间,从中整理释放出3万亩产业净地,构建1.5亿平方米高品质工业上楼空间,建设3000万平方米低成本产业空间,逐步形成具有等东莞特色的立体化、多层次产业空间供给体系形成高质量发展产业空间,实现东莞产业空间“从无园到有园”“从零散到整合”“从传统到现代”的全面转变,为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有力的空间保障。

专此函达。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

                                         2023年5月17日

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贵局主办的“关于抢抓产业新风口,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我局作为会办单位,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紧扣“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市科技局强化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创新型企业,抢抓产业风口培育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对制造业的赋能支撑。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情况

  聚焦新能源、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产业风口,推动创新要素优化集聚。一是在新能源材料领域。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欣旺达、亿鑫丰、埃克森、逸飞激、科瑞恩,宸宇富基等企业进行合作洽谈,持续进行招商引资,推动新能源材料企业落户东莞。推动散裂中子源与锂电池行业企业组建中子散射锂电池关键技术工程中心。推动制定《关于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产业化园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争取打造具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特色的产业园。二是在新一代显示技术领域。支持广东思谷、盛雄激光等企业参与省“璀璨行动”。编写东莞小微间距LED显示专项调研报告,提请市层面强化对小微间距LED产业的培育。积极组建小微间距LED显示技术创新联合体。落实华中科技大学尹周平院长新型显示喷印装备项目研发场地,积极推动光大集团第三代半导体科研制造中心项目。三是在机器视觉领域。推动成立“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技术链接和技术孵化。对市内近80家规上机器视觉风口企业开展需求调研,在多个具有引领性的工业视觉装备领域设立技术攻关方向并确定项目指南计划。四是在集成电路领域。支持电子科大研究院联合气派科技、东电检测、砺芯半导体等企业在松山湖组建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成功引进三叠纪(广东)科技公司等项目,推动集成电路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五是在生物医药领域。成功引进联辉药业、诺威利华、特许科技、联东U谷等17个项目,推动华萃生物在松山湖建设CRO服务平台。推动东莞市松山湖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挂牌并成立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为金美济医药健康产业园等5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产业园挂牌。

  二、下一步计划

  为抢抓风口新产业发展,推动我市产业立新柱。下来,市科技局将以抓重大科技专项为牵引,优化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助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加强新动能产业发展。开展瞪羚企业培育库建设工作,明确瞪羚企业入库标准,通过对入库企业进行补助、开展企业服务等措施培育壮大一批瞪羚企业。突出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的服务,鼓励瞪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颠覆性技术布局和攻关,加快形成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支持有条件的镇街(园区)建设“瞪羚企业”产业园,探索先租后售、以租代售、产权入股等多种空间供给方式,建立稳定、可预期的产业空间供给新机制。

  二是完善创新链产业链深入融合,促进科技项目转化落地。以“产业化”为核心优化布局项目创新链,支持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和上下游关联企业,建立体系化、任务型的技术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加强重大科技项目与增资扩产之间的管理服务衔接,完善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服务、市镇联动服务,促进重大科技项目尽快落地并实现产业化。

  此函。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4月28日


尊敬的刘川委员:

  感谢您对我市产业培育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第20230359号提案(《关于抢抓产业新风口,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经会同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投资促进局共同研究,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明确风口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形成工作共识

  近年来,我市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着力锻造“制造业当家”新优势,全面谋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抢抓产业发展新风口。

  (一)加强规划导向,谋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018年,我市出台《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提出聚焦五大新兴领域十大重点产业,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其中,五大新兴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十大重点产业具体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高性能电池、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

  2020年,为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我市出台《东莞市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年)》,以建成全球先进制造创新领航城市作为中长期战略目标,构建产业板块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明确重点细分领域,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2021年,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发展“10+10”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工作部署,我市印发《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东府〔2021〕10号),提出培育发展“4+5”战略性产业集群,并将产业集群培育作为推动我市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市已编制出台新一代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一批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为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明确目标、定准方向。

  2023年初,我市印发《东莞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东制造强市办〔2023〕1号),按照“行业有前景、上级有部署、东莞有基础、产业有协同”的原则,首批选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链、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储能产业链、电动自行车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预制菜产业链、国产基础软件生态产业链等9条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建立健全产业链培育体系,力争培育一批产业新支柱、发展新动能。

  二、完善风口产业培育机制,加强配套政策保障

  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新兴产业培育机制,抢占产业发展风口,我市将积极从产业政策、产业基金、科技创新、空间供给、人才引育等多维度入手,形成支持风口产业发展的各项举措,促进产业链形成和产业快速发展,以新动能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财政金融支持

  一方面,加快构建政策支撑体系。2021年,我市已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内企业推出“1+N”政策体系,出台《东莞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一基地一政策”》等支持政策,围绕改革创新点、产业关键点、企业需求点,配给最新的改革措施、最大的支持力度、最优的保障服务。为加快抢占新兴产业风口,今年5月,我市正式出台《东莞市加快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此外,目前正在加快制定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政策,在企业招引、增资扩产、产品研发、市场拓展、人才引育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力争吸引一批龙头总部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市外企业投资东莞。

  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产业基金支持。下来,我市将对政府投资基金体系进行扩容提质,积极促进产业基金加快发展,助力抢抓风口产业发展机遇。一是探索建立“产业基金+资本招商”模式。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进一步放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围绕全市重点发展产业设立“一产业一基金”,通过认购企业定增股权、推动企业总部并购等形式,撬动优质企业、龙头企业项目落地。二是充分运用好“大招商”协同机制。“以投促引”,联动市内金控集团、科创金融集团等市属国企产业基金对我市在谈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展开研判,提升市场融资和产投风投能力,主动向制造业“延伸”,助力国企通过“资本+基金”撬动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同时,与国投招商、洪泰基金、深创投等市外知名投资机构深化合作,强化专业咨询支持。

  (二)加强科技创新赋能支撑

  为抢抓风口新产业发展,推动我市产业立新柱,下来,我市将以抓重大科技专项为牵引,优化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助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加强新动能产业发展。开展瞪羚企业培育库建设工作,明确瞪羚企业入库标准,通过对入库企业进行补助、开展企业服务等措施培育壮大一批瞪羚企业。突出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的服务,鼓励瞪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颠覆性技术布局和攻关,加快形成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支持有条件的镇街(园区)建设“瞪羚企业”产业园,探索先租后售、以租代售、产权入股等多种空间供给方式,建立稳定、可预期的产业空间供给新机制。

  二是完善创新链产业链深入融合,促进科技项目转化落地。以“产业化”为核心优化布局项目创新链,支持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和上下游关联企业,建立体系化、任务型的技术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加强重大科技项目与增资扩产之间的管理服务衔接,完善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服务、市镇联动服务,促进重大科技项目尽快落地并实现产业化。

  (三)优化产业空间供给

  为着力解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空间利用低效和土地碎片化等瓶颈制约,2019年,我市以创建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启动“拓空间”战略部署,主要从“优化增量”和“盘活存量”两个方面精准发力。一是优化增量用地方面,探索建立了一套新的土地整备政策体系,特别是在土地收储整备方面,创新参与司法拍卖、收储市属企业统筹土地、市镇联合收储新增用地、收储市属低效用地四种储备模式,为连片拓展空间打下了基础。二是盘活存量用地方面,大力推进“工改工”、产业用地“零地增容”,低效用地盘活等措施,推动存量用地盘活。2019年—2021年,“拓空间”攻坚3年以来,实现全市共收储土地约3.8万亩,其中工业用地超1.5万亩,盘活存量土地约3.5万亩,提容产业空间1.78万亩,完成“工改工”整备拆除1.8万亩,为超过200个重大项目提供产业用地。

  下来,我市将继续统筹谋划整合新增和存量资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连片土地整备与连片“工改工”为抓手,强化空间资源保障实施路径。一是统筹发展连片增量片区。年内计划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标准化产业片区完成土地整备5000亩。采用标准化产业片区模式推进,由市级高位统筹规划和招商,属地镇街(园区)具体整备实施,整备集中连片、规模较大、形态规整的产业用地。二是大力改造连片“工改工”片区。按照“6033战略”框架实施,即“谋划实施60个连片现代化产业园区+提供建设3种类型空间载体+建立形成3个阶段滚动开发”,由政府全面统筹实施,提供制造业全生态链的产业空间。三是分类盘活闲置产业空间。按照“以用为先、分类处置、多措并举、一地一策”思路,灵活运用指标调剂、混合处置等政策破解历史问题,加快盘活批而未供土地,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把存量空间盘活成发展增量空间。

  (四)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服务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人才工作的部署,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科技创新人才的有关政策,助推我市抢抓风口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实施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对重点发展的行业、产业、领域紧缺急需或做出相应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创新创业、住房、经济贡献奖励、医疗、社保、落户、出入境等方面扶持。二是实施研发人才引进培养政策。面向符合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牵头单位实施四个奖补项目,具体包括研发人才经济贡献奖励、研发人才能力提升培养资助、用人单位引才补贴,以及用人单位柔性引才补贴。三是建设博士后科研和创新实践工作平台。围绕博士后科研创新需求,丰富资助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并给予生活保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博士后工作保障体系;同时,支持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招收博士后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提升企事业单位科研、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建设博士后工作站人才引育平台。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大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成长性高新企业以及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建设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一次性给予设站单位50万元建站资助。

  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加快落实各项人才政策措施,提升政策实施效能,以更大的诚意、更优的政策、更佳的服务聚天下英才,打好人才政策“组合拳”,推动我市抢抓风口产业,努力增创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新优势,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聚焦风口产业龙头招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2023年以来,由市投资促进局牵头,根据我市产业发展战略布局,聚焦“4+5”产业集群,深化产业风口动向研究。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移动终端、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新型储能、电动自行车、高端医疗器械、预制菜、国产基础软件生态等9条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需求,编制形成产业链招商图谱3.0版,建立了800家以上重点招商企业目录,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细分行业龙头和专精特新企业等,形成“靶向出击”路线图。同时,根据各镇街产业基础,梳理了全市35个镇街(园区)重点招商方向,加强各镇街(园区)关于抢占风口产业新赛道的工作共识。1-6月,全市引进内外资项目3248宗,协议投资2049.5亿元,增长11.5%,引进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4宗,3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宗。其中,引进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项目86宗,协议投资533.7亿元,同比增长26.1%,风口产业及龙头企业招引整体呈现良好势头。

  下来,我市将继续全力做好风口产业领域龙头企业招引工作:一是出台重点项目促签约工作方案,由市领导,相关市直部门、镇街(园区)、市属国企主要负责人分别挂点在谈重点项目,加快推动项目签约;二是筛选产业链行业排名前列、规模较大且未曾来莞考察的100家产业链重点龙头企业,向有关企业发出《“有空间 进莞来”—诚邀来莞投资发展的一封信》,推介东莞“机遇空间+产业空间+政策空间”产业发展生态;三是持续开展投资东莞全球推广行动系列活动,筹备上海交流会、日本投资贸易合作交流会,举办“跨国公司东莞行”活动,进一步营造大招商、招大商浓厚氛围。

  专此函复,再次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办理单位 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发展和改革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投资促进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