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328)关于打造我市粤剧城市名片的建议

粤剧是中国十大戏曲之一。在东莞经济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今天,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融媒体发展趋势,粤剧也慢慢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对粤剧的喜爱与追捧让它逐渐成为塑造东莞城市文化品牌形象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东莞市出台《东莞市粤剧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化支持政策,东莞粤剧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东莞是著名的“粤剧之乡”,粤剧在东莞各乡镇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坚实的群众基础,长安镇有着“全国粤剧之乡”美誉,麻涌等多个镇街也有“全国曲艺之乡”之称,全市有各种粤剧和曲艺创作和演出团体近400个。2021年9月,《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把东莞建设成为岭南特色鲜明、现代气息浓郁、人文内涵厚实、作用影响广泛的品质文化之都。东莞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也需要多元化的城市文化品牌来代言东莞,除了篮球、阅读等文化品牌外,粤剧也是塑造东莞城市文化品牌形象一块金字招牌。

   法:

  1.以粤剧为载体提升东莞城市文化实力

  为改变粤剧创作、演出、营销人才青黄不接和严重短缺的现状,建议启动“粤剧人才培养工程”,包括创作、表演和营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联合办学、进修深造、师傅带徒弟、为名角量身定做剧目、举办专场、全国巡演、召开研讨会等方式,全面培养粤剧的编剧、导演、作曲和演员,积极引进和培养营销人才。在我市中小学尤其中职学校开设第二课堂粤剧知识选修课,让粤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青少年;让商科型职业学校作为粤剧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开展戏曲进校园、进基层,把戏送到学校里、广场上和老百姓的家门口。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又推动了粤剧艺术传承传播,在惠民为民的同时,打造东莞粤剧城市品牌。

  2. 以粤剧为支撑点强化东莞城市文化品牌定位

  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充分发挥相关地市民间文学团体如曲艺社、群艺馆的带头示范作用,创作一批粤剧精品。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打造东莞城市文化品牌提供有力支持,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赢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城市文化品牌发展需要。

  3. 以粤剧为媒介深化东莞城市文化品牌形象传播

  粤剧文化活动的举办有利于东莞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从策划与活动的实施过程到活动现场的媒体报道再到活动后续影响,是一个持续的提升城市文化底蕴的过程,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发展粤剧,引导和鼓励粤剧表演团体等相关社会组织积极开拓粤剧市场,扶持民间曲艺社有关粤剧粤曲茶座演出。以此向外界传播东莞城市形象,扩大东莞城市文化品牌知名度,建设东莞“粤剧之都”和“文化之都”。

  4. 以粤剧为品牌提升东莞城市文化形象活力

  通过专业与大众结合、官方与民间互动、研讨观摩、文艺批评、媒体传播等各种方式方法,推动粤剧研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粤剧文化活动可以和东莞其他文化结合,打造东莞城市文化品牌特色,让“粤剧之乡”逐渐成为东莞的一张城市名片和文化遗产,将粤剧文化和东莞城市特质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提升东莞城市文化品牌活力。

提案者 刘蕾
部门答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根据相关工作安排,结合我局职能,现就题为《关于打造我市粤剧城市名片的建议》的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328号提案中提到的有关“中小学校开设粤剧选修课”等相关内容,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我局鼓励中小学校结合实际,将“戏曲进校园”纳入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校本课程。支持义务教育阶段各中小学在校本课程中进行粤剧粤曲教育探索,并鼓励组建相关课外兴趣小组,推动我市义务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化发展。粤剧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自2014年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培育了一批“非遗在校园”的优秀案例。

  我市自2017年起每年举办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评选,自2019年起每年举办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评选,鼓励中小学校发展粤剧文化,其中厚街镇中心小学、万江中心小学、虎门镇中心小学凭借粤剧项目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麻涌镇古梅中心小学凭借粤剧项目被评为省级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下来我局将继续宣传推广“非遗进校园”的经验做法,倡鼓励更多的学校开展“粤剧”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我局将继续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和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的交流学习,鼓励更多的学校发展粤剧文化。

  东莞市教育局

  2023年6月5日


市文广旅体局:

  刘蕾委员提出的《关于打造我市粤剧城市名片的建议》由我部会办。现结合我部职能和掌握信息答复如下:

  一、我市近年在推动粤剧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思想引领+文化供给”,以“抓机制、出精品、育人才”为抓手,推动粤剧高质量发展。具体情况如下:

  (一)完善政策体系。我市历来重视粤剧曲艺发展,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当前我市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粤剧作为高频名词纳入文化强市“1+8”政策。例如,《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推动本土特色文艺团队和大岭山、道滘、长安、常平等镇的广播剧、粤剧、小戏小品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文化品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焕新,办好“粤剧黄金周”,推动粤剧、非遗进校园。《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公共图书馆”中提出,夯实粤剧和漫画两大特色文献,建设品种齐全、湾区一流的粤剧图书馆。《东莞市城市形象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6)》提出,打造“文艺莞”系列产品,高水平创编东莞城市形象主题文学、歌曲、MV、音乐剧、美术、动漫、粤剧、舞蹈等文艺作品。

  (二)抓好项目创作。加强选题规划,创新合作机制,通过与广东粤剧等单位系列合作举措,推动创作文艺精品。市文广旅体局联合桥头镇人民政府,与广东粤剧院合作推出“东深供水工程”题材粤剧《东江紫荆红》,并于2023年1月进行首演,呈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忠于祖国、心系同胞、攻坚克难的感人故事,进一步传承发展我市粤剧曲艺文化、推动我市粤剧出精品出成绩。市文化馆发布粤歌《最是女儿香》,由广东粤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曾小敏演唱,融合粤曲与莞香元素,以创新形式对莞香精神、东莞城市文化精神进行全新诠释与解读。道滘粤剧《百年之约》获2021年群众艺术花会(戏剧曲艺)金奖。

  (三)夯实人才基础。广泛开展全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调研,形成《加强东莞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夯实文化强市建设人才基础》调研报告,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政策,出台《关于加强东莞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从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保障等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用好《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实施办法》,对优秀青年人才予以资助和推广。2022东莞青年文艺人才扶持项目对长安粤剧团黄汉杰予以资助,扶持开展第二十届粤剧黄金周闭幕式暨薪火相传——东莞青少年粤剧专场展演,推出《东莞青年文艺人才黄汉杰:将粤剧融入血液中》等视频专访并登上学习强国,进一步加大粤剧人才宣传推广力度。

  (四)创新对外传播。提升粤剧元素在东莞城市宣传片中的曝光率,进一步提升东莞粤剧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粤剧元素均出现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宣传片《非遗潮未来 龙腾大湾区》、《我和我的祖国》宣传片中,登录广东省电视台等平台。借助“中秋可园——岭南园林实景秀”,展演原创粤曲节目《明月岁岁照故园》,以温婉唱腔和情深念白,将岭南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于神韵飞动中昭示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办好第五届广东省曲艺大赛总决赛、东莞“粤剧黄金周”等活动,展示东莞粤剧发展成果。

  二、下来相关工作

  一是实施名师名家引育工程。聘请领军人才担任东莞文化形象大使或各领域专家顾问,成立“东莞文化发展顾问委员会”,粤剧方面已与广东粤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曾小敏对接沟通,积极运用文化名人才智为东莞文化发展和重大决策提供指导咨询。继续实施青年文艺人才的培育与推广工作,加强对粤剧青年文艺人才的活动、作品、人物事迹等宣传推广,提升我市青年文艺人才在全国的影响力。结合我市正在开展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千名人才计划”,鼓励镇街(园区)柔性引进粤剧发展刚性需要的人才,选树一批粤剧领域工作实绩突出、表现优秀、对我市宣传思想文化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

  二是实施名篇名作创作工程。用好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优质文艺创作项目,对符合条件的优质文艺项目给予创作生产、成果展示(展览展演展播等)、研讨交流、参赛资金支持。市文广旅体局计划与广东粤剧院合作,联合创作莞香题材粤剧《最是女儿香》,相关采风工作已于3月开展,帮助主创人员更好地深入了解莞香、挖掘更多创作素材。做好粤剧专项扶持资金申报评审工作,按照《东莞市粤剧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对优质业余粤剧团队(曲艺社)予以扶持,充分发挥民间文学团体如曲艺社、群艺馆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是实施名品名团打造工程。结合我市文化强市建设,彰显“莞邑文化”,推动道滘、长安粤剧等出新出彩。推出“文艺莞”系列产品,提升莞产粤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创新传播方式载体,不断加强东莞粤剧形象塑造和传播,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相关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利用我市媒体资源,通过电视、电台、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等媒体对我市粤剧文化加以宣传,不断提高我市粤剧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东莞文化形象。

  综上,代表们所提的有关建议,我部已有序推进,进一步提升我市粤剧品牌影响力。

  专此答复。

                                                                                                                                     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

                                                                                                                                     2023年6月21日


刘蕾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我市粤剧城市名片的建议》(第20230328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近年推动粤剧传承发展相关工作情况

东莞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是著名的“粤剧之乡”。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坚持“思想引领+文化供给”,以“抓机制、出精品、育人才”为抓手,通过多项政策举措,推动了粤剧曲艺文化的传承发展。

(一)落实扶持政策,完善保障机制

我市历来重视粤剧曲艺发展,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出台了《东莞市粤剧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和扶持了我市粤剧团队(曲艺社)的建设和粤剧曲艺项目的创作。一方面,扶持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团队参与各类演出和赛事的积极性。截至2022年底,我市粤剧曲艺演出团队增至405个,大部分团队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演出活动。我市惠民品牌活动“粤韵金声”粤剧曲艺欣赏晚会,每年演出近百场,演出队伍便是以我市优秀业余粤剧团队(曲艺社)为主。为满足广大群众表演和观看的需求,我市不少镇(街)会提供固定场所给粤剧曲艺团队作演出交流使用,如长安镇的“粤艺苑”,道滘镇的“粤韵馆”,麻涌镇的兰陵古戏台、梅林曲苑、白鹤榕荫等场地,常年举行粤剧曲艺演出活动。我市粤剧团队(曲艺社)参加省委宣传部与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举办的“广东省粤曲私伙局大赛”,连续五届分别获得一金一银两铜、两金两铜、一金三银、两银三铜、三金二银三铜的好成绩。另一方面,在扶持政策的激励下,我市粤剧曲艺创作精品涌现。2017年至2022年期间,我市共扶持了36个粤剧曲艺创作项目。这些作品参加国家、省的活动和赛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7年,曲艺《总有阳光》获邀参加第四届“岳池杯”中国曲艺之乡全国曲艺展演活动,大型粤剧《浴火凤凰》获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戏曲类剧目二等奖;2018年,小粤剧《甜蜜的烦恼》获得广东省第九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铜奖,大型现代粤剧《惊蛰》入选“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广东站)”;2019年,粤曲《魅力湾区绘蓝图》获广东省“粤韵同声”粤港澳唱作竞演比赛铜奖,并作为广东唯一的粤曲节目入选第十届中国曲艺节网络展播活动,小粤剧《甜蜜的烦恼》登上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节目;2020年,曲艺《故乡新韵》获第二届广东省(中国)曲艺之乡二级曲艺精品扶持奖励并登上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国庆特别节目,粤曲《华阳热浪庆龙腾》获第二届广东省(中国)曲艺之乡精品展演三级曲艺作品扶持;2021年,抗疫题材粤剧《使命》受中国田汉研究会邀请,赴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文化交流演出,粤曲《百年之约》获广东省群众戏剧曲艺花会曲艺类作品金奖,《华阳热浪庆龙腾》获银奖,《古城新韵》获铜奖;2022年,粤剧选段《浴火凤凰?送枪》入选“戏剧中国”2022全国小戏小品优秀作品展演,获优秀剧目奖、潜力编剧奖、潜力导演奖、潜力演员奖等。

当前我市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粤剧作为高频名词纳入文化强市“1+8”政策。如《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推动本土特色文艺团队和大岭山、道滘、长安、常平等镇的广播剧、粤剧、小戏小品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文化品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焕新,办好“粤剧黄金周”,推动粤剧、非遗进校园。《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公共图书馆”中提出,夯实粤剧和漫画两大特色文献,建设品种齐全、湾区一流的粤剧图书馆。《东莞市城市形象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6)》提出,打造“文艺莞”系列产品,高水平创编东莞城市形象主题文学、歌曲、MV、音乐剧、美术、动漫、粤剧、舞蹈等文艺作品。

(二)加强选题规划,创新合作模式

通过与广东粤剧院等专业的创作演出单位系列合作举措,推动粤剧曲艺精品创作。2022年,我局联合桥头镇人民政府,与广东粤剧院共同创作推出以“东深供水工程”为题材的粤剧《东江紫荆红》,并于2023年1月进行首演,呈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忠于祖国、心系同胞、攻坚克难的感人故事,进一步传承发展我市粤剧曲艺文化、推动我市粤剧出精品出成绩。东莞市文化馆推出粤歌《最是女儿香》,由广东粤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曾小敏演唱,融合粤曲与莞香元素,以创新形式对莞香精神、东莞城市文化精神进行全新诠释与解读。

(三)夯实人才基础,注重本土培育

在专业培训方面,多年来,东莞粤剧发展中心每年开设粤剧曲艺专题培训班。针对人才匮乏最为突出的方面进行专业、系统、长期的培训,培育基层粤剧表演、粤乐人才。开设粤韵课堂课程包括中青年粤剧表演提高班、吹管班、高胡班、击乐班、扬琴班、中阮班、梅花琴班等。学员年轻化趋势明显,最小的学员年仅6岁。另外,积极开拓线上粤剧慕课。慕课是新涌现出来的一种线上课程开发模式,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通过邀请国内知名粤剧专家录制线上课程,在微信公众号或视频号定期推送,实现粤剧文化知识的高质量教育和传播。

在政策保障方面,广泛开展全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调研,形成《加强东莞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夯实文化强市建设人才基础》调研报告,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政策,出台《关于加强东莞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从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保障等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用好《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实施办法》,对优秀青年人才予以资助和推广。

近年来,由东莞培养并输送至广东粤剧学校(现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学员,大部分毕业以后回流东莞,为东莞的粤剧曲艺发展事业奉献力量。其中部分人才以有偿服务的形式被派到各个镇(街)的“戏曲进校园”挂牌学校授课,一部分人才被镇(街)文化服务中心聘为正式员工。

(四)加强政校合作,推动传承发展

2010年开始,我市已着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截至目前,“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我市15个镇(街),与29家学校、6个粤剧曲艺培训基地展开合作,以设立第二课堂为主要培训形式,把粤剧曲艺的身段、表演、音乐等作为课堂内容,由东莞粤剧发展中心选派有丰富演出及教学经验的培训老师,形成专业的师资队伍进校授课,着力培育戏曲新苗。此外还将粤剧精品展演送进多所学校、邀请广东粤剧院名家来莞开展粤剧讲演专场等。我市“戏曲进校园”工作得到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培养的少儿学员,粤剧曲艺传承成效明显,多年来在各级赛事中屡获佳绩。仅在2022年,在第十三届广东省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中,我市参赛者获得“金花”称号4个、“银花”称号9个、“优秀集体节目”称号4个、“参审集体节目”称号8个;在第十六届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选拔赛中,我市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优秀园丁奖1个。

我市教育行政部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粤剧纳入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校本课程。支持义务教育阶段各中小学在校本课程中进行粤剧粤曲教育探索,并鼓励组建相关课外兴趣小组,推动我市义务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化发展。粤剧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自2014年起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鼓励中小学校发展粤剧文化,其中厚街镇中心小学、万江中心小学、虎门镇中心小学凭借粤剧项目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麻涌镇古梅中心小学凭借粤剧项目被评为省级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五)坚持送戏下乡,培养粤剧观众

近年,我市粤剧品牌活动东莞“粤剧黄金周”持续输送粤剧精品演出到多个镇(街),并把各相关镇(街)的粤剧演出活动统筹整合起来,纳入“粤剧黄金周”的主题活动范围,如南城、道滘、高埗、厚街、中堂、麻涌等镇(街)均上演了各具特色的粤剧演出,拓展了东莞“粤剧黄金周”活动受众的覆盖面,增强了品牌效应。

2020年开始,以“流动舞台”的新形式,打造多场“粤韵金声”系列活动,将精品粤剧送进乡村、学校、企业、剧院、博物馆、旅游景点等,为社会各界人士送上精彩的戏曲文化大餐,进一步培养了粤剧观众,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六)挖掘不同平台,实现多样传播

一是联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助推东莞粤剧曲艺文化走向全国大众视野。协助拍摄《听乡音·过大年》栏目,带领摄制队到“中国曲艺之乡”麻涌镇、道滘镇取景拍摄,走进麻涌镇莫氏大祠堂、道滘镇大岭丫村,面对面与市民交流,寻找有特色的粤剧曲艺声音,带领观众探寻乡音背后的故事,助推独具岭南特色的东莞“大戏”向全国观众展示不一样的年味。

二是联动东莞广播电视台,举办粤剧曲艺竞演活动。2021年,联合东莞广播电视台,举办《粤韵金声》栏目粤剧粤曲达人选拔竞演活动。用竞技表演元素,结合每期人物故事,用综艺的形式呈现栏目效果,在实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增加了节目的历史厚重感,展示了粤剧的独特魅力。该栏目共有172名粤剧爱好者积极参赛,网络投票总数累计高达239万票,访问量达201万人次,在市民中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粤剧热潮。2022年延续了这一模式,继续传播东莞粤剧声音。

三是提升粤剧元素在东莞城市宣传片中的曝光率。粤剧元素均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宣传片《非遗潮未来 龙腾大湾区》、《我和我的祖国》宣传片中,登录广东电视台等平台,进一步宣传了东莞粤剧文化。

四是加强媒体合作,对重点粤剧活动进行宣传。对东莞“粤剧黄金周”、“粤韵金声”、戏曲进校园、粤韵课堂等系列活动进行报道推广。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文创新闻、中国粤剧网、羊城晚报、南方+、东莞广播电视台、东莞日报、东莞时报、i东莞、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搜狐网、腾讯新闻、网易、UC头条等多个媒体、网站均有登载相关报道。近年,更携手“星海”直播、东莞广播电视台“知东莞”APP、微赞直播等平台对活动进行直播或录播。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接下来,我局将针对您提出的建议,结合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推进我市粤剧曲艺文化传承发展。

一是实施名师名家引育工程。聘请领军人才担任东莞文化形象大使或各领域专家顾问,成立“东莞文化发展顾问委员会”,积极运用文化名人才智为东莞文化发展和重大决策提供指导咨询。实施青年文艺人才的培育与推广工作,加强对粤剧青年文艺人才的活动、作品、人物事迹等宣传推广,提升我市青年文艺人才在全国的影响力。结合我市正在开展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千名人才计划”,鼓励镇街(园区)柔性引进粤剧发展刚性需要的人才,选树一批粤剧领域工作实绩突出、表现优秀、对我市宣传思想文化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

二是实施名篇名作创作工程。用好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优质粤剧创作项目,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创作生产、成果展示(展览展演展播等)、研讨交流、参赛资金支持。继续做好粤剧专项扶持资金申报扶持工作,对优质业余粤剧团队(曲艺社)和粤剧曲艺创作项目予以扶持,充分发挥民间粤剧团体、曲艺社等社团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是实施名品名团打造工程。结合我市文化强市建设,彰显“莞邑文化”,推动道滘、长安粤剧等出新出彩。推出“文艺莞”系列产品,提升莞产粤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创新传播方式载体,不断加强东莞粤剧形象塑造和传播,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相关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利用合作媒体资源,通过电视、电台、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等媒体对我市粤剧文化加以宣传,不断提高我市粤剧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东莞文化形象。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6月21日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委宣传部,教育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