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326)城市更新中运用科技、数字手段进行历史文化保护的建议

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在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保护是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如何通过有效的科技手段提高历史文化保护水平,是城市更新重要的探索方向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10月,在广东潮州古城牌坊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东莞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是岭南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现存历史文化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时间序列完整。近年来,东莞市通过完善一系列城市更新政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要求,在城市更新前期中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测绘建档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城市更新历史文化保护新科技、数字化等工具应用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化管理不足。城市更新处于不断变动和完善的状态中,在改造项目中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保护仍不够充分。目前东莞市对于城市更新中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底数、风貌管控、保护利用成效等缺乏统一管理。2.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难。在目前的城市更新项目中,未能充分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等价值要素进行突出和重塑,采取“静态保护”的方法将其简单地封存起来,展示融合方式相对单一,未能结合新的科技手段进行创意宣传,面向公众的成果影响力有限,造成历史文化资源与市民生活割裂。

   法:

  为进一步促进新科技、数字化等工具在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保护的应用,为智慧管理、构建“数字记忆”、活化文化元素、创新阐释和展示方式提供新的可能,建议如下:

  1.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数据库管理、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历史文化保护管理方式。通过信息化资源手段进行登记和更新,建立集合多方参与主体、多样数字技术及多元数据类型的城市更新历史文化资源公共平台。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的数据化和物联网化,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信息进行动态收集和高效管理,基于分析模型,定量评估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价值和保存现状,实现历史文化资源数据的查询、分析、动态记录等功能,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城市更新工作提供决策辅助,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同步到市场参与主体,最大限度地避免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出现历史文化资源损毁的现象,从而使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更为全面的保护。

  2.借助空间数字化、文化传播网络化等新型科技手段,创新历史文化资源的再利用方式。应用各类新科技、数字化等工作,从多维度对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兴贤里、南社古村等)、历史名人遗迹遗址等加以维护和推广,在改造项目的保护区内构建村史馆等展示互动空间,开设创意活动区域,推动旧改项目和历史文化的融合,深化政府统筹和更新项目的落地实施。针对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空间的功能活化,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虚拟再现和复原展示,建立历史文化资源的电子档案。以数字艺术为阐释手段和载体,应用文字、录音、录像、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实现三维漫游、时空间变迁对比等展示方式,对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空间场景和史事进行数字化再现,增加公众的真实感受、参与积极性。

  3.基于域内信息的动态监测与评估体系,合理建立保护监测预警体系平台,实现预防性保护先行。在智慧城市的新理念框架下,依据统一指标对保护对象进行损害后的修补方案模拟,生成个性化的保护方案,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运行、监测、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动态化及智能化。深耕保护传承工作对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格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提案者 陈雪昕
部门答复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应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测绘建档。2016年,我市率先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历史建筑保护,启动了东莞市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项目,利用航空摄影测量等新技术,快速获取历史建筑基础空间数据,为第一、二批历史建筑(共277处)建立了包括三维点云数据、CAD线划平、立、剖面图、实景三维模型、档案表以及实景照片等的数字档案。基于项目的数字化建档经验和实践,制定了《东莞市历史建筑数据采集及成果建库标准规范》,为后续历史建筑数字化建档入库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公众宣传。我局在“莞e住建”微信小程序设立“历史文化资源”专题,资料库收录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简介、照片、地址等内容,方便公众查询相关信息。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来,我局将各类保护对象数据全部融入正在建设的全方位智慧住建管理系统,并与CIM平台衔接,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的数据化和物联网化,实现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辅助审批、综合展示等功能,有效助力东莞市历史文化资源综合管理与辅助决策业务的提升。加快推动第三批历史建筑(146处)和第二批历史建筑增补6处测绘建档工作,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活化利用和精细化管理等工作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陈雪昕委员:

您提出的《城市更新中运用科技、数字手段进行历史文化保护的建议》(第20230326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了更好保护不可移动文物,我市通过智网工程、大数据、电子设备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助力文物安全巡查、安全防护、文物本体日常养护等文物各方面工作,利用科技手段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保驾护航。

一、科技赋能网格化管理,织密文物安全保护网

我市积极探索和创新文物保护的模式与途径,有效、精准守护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借用科技手段给文物再上一道安全锁。例如,大岭山镇将文物保护纳入智网工程,文物及周边环境实时情况全部可呈现在平台上,联合镇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借助数据智脑平台的高科技手段对各文物点实现网格化管理。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纳入镇网格管理巡查范围,由各片区综管员根据文物巡查内容清单,对文物进行常态化巡查检查,确保文物巡查不留死角和盲区,极大提升了文物安全巡查的工作效率。

二、实行安防消防智慧管理,守护文物生命线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底线、红线、生命线,我市不少镇街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人防”与“技防”有机结合,为文物保护注入了新活力。例如,中堂镇实行文物智能安防消防管理模式,利用中国联通先进的4G物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管理平台,安装了智能用电安全设备、智能云监控设备、无线智能烟感报警设备,实现24小时全天火患监测、电压电流检测及视频监控,达到全镇文物智能安防全覆盖,组建了系统的智能安全监控平台,通过手机、电脑等客户端或小程序可随时随地实时查看,一旦发生烟雾、火情、盗窃及破坏等情况,系统将自动报警,通过短信提醒、电话通知等方式,逐级通知镇村多名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处理。每年系统还可以自动生成安全报表,提示各文物单位发生警情的时间和频次,方便科学调度消防设施设备,真正实现从传统的人防手段到“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智慧管理手段的转变。

三、科技手段精准发力,加持古建筑养护工作

受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文物古建筑保护历来面临诸多难点,近年来,我市不断研究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升文物保护的能力水平,让古建筑“延年益寿”。可园博物馆立足于文物古建筑现状特点,坚持“预防性保护”的理念,尝试拓展古建筑监测点和监测内容,开展了邀山阁变形监测和动力测试,以及古建筑水体及周边环境日常监测等工作,致力于搭建古建筑维护和监测系统数据档案,推动古建筑科学监测、研究和保护。在对古建筑的养护中,借用科技手段如使用无人机巡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进行白蚁检查和探测等,科技手段的加持让古建筑的养护更加有效和精准,实现预防性保护先行。

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促进新科技、数字化等工具手段在城市更新中文物保护的应用,持续引进、运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创新文物保护管理、保护和利用方式,全面提升我市文物保护水平,在城市更新工作中留住“东莞记忆”,更好守护、传承东莞城市文化根脉。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6月21日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住建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