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322)关于促进我市“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建议

2022年12月,东莞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落实文化强市“1+8”政策体系,开展高品质文化惠民活动,全面推进体育强市建设。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下,全市非遗文化保护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措施多样化、内容多面化的良好态势,一大批具有东莞特色的文化项目成功申报了省、国家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长足保护与发展。

  但是,基于“非遗”培训缺乏行业监管、项目缺乏政府扶持机制、普及教育和宣传推广不够、青少年传承队伍薄弱、传承项目缺少经济价值的塑造平台等原因,传承性“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仍未达到预期效果。

   法:

  为促进我市“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提出建议如下:

  一、加强政策引导。建议市层面继续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非遗”项目传承的管理机制,对我市“非遗”保护发展项目提出规范性要求。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扶持,对积极传承与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高传承扶持金与补贴奖励,鼓励“非遗”项目的保护发展。

  二、加强队伍培养。建议支持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示范基地和传习基地建设,为“非遗”项目传承人生产、展示和带徒授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因地制宜、因项目制宜地办好各类非遗技艺人才传习工作,探讨研究为准传承人一定的传承补贴,为我市“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同时,加强“非遗”培训类项目的行业监督,对社会上武术等类培训行业实行带证上岗,加强带证执教的监管力度,防止无证乱岗、扰乱文化秩序。

  三、加强宣传教育。建议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的“六进”工作,组织编写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非遗”乡土系列丛书,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少儿活动中心等发放。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非遗”知识专题教育,在校园内组织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以课间操、德育课、艺术课等形式做好“非遗”保护传承教育工作,鼓励青少年参与非遗特色文体活动、传统技艺制作。同时,借助数字化工具加大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组织论坛、讲座、视频专题片等活动,全面开展对社会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育,促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四、加强产业合作。积极促进“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现代艺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开发更多符合地域特色、适合市场需求的研学游路线、旅游产品或纪念品。例如,结合茶山公仔,可制作陈氏太极拳(张志俊)功夫、莫家拳等形象,非遗产品(东莞腊肠)外包装融入非遗元素等。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基础上,提升东莞旅游的文化内涵。

提案者 陈锡江
部门答复

陈锡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建议》(第2023032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东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传承弘扬为中心,以促进非遗项目现代转变和产业转变为方向,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创造性开展各项非遗保护工作,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一、强基固本,完善非遗体系建设

一是推进东莞非遗立法。2021年2月1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出台《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非遗的内涵、调查、保存、认定、保护、传承和利用等各环节进行规范,推动非遗保护与管理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在此基础上,2022年启动《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按照“充分调研、问题导向、学习借鉴、立足当地、适度超前”的思路,以解决镇街非遗发展不平衡等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规范非遗保护工作,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二是完善非遗名录体系。2022年,东莞新增省级非遗项目10项、传承人10人,新增市级非遗项目21项,推荐冯沛朝等5人申报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中4人入选省文旅厅公示名单。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0项、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以上非遗名录54项,代表性传承人29人;市级以上非遗名录167项,代表性传承人117人。此外还有省级传承基地9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研究基地1个、非遗工作站1个;市级传承基地16个、非遗工作站12个、非遗工坊4个,逐步形成了国家、省、市、镇四级非遗保护体系,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位居广东前列。

三是落实非遗保护经费。将非遗保护工作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2021年至2023年市财政分别投入1323.40万元、1518.27万元、1105.09万元,用于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及体检、濒危项目及新增项目补助、非遗普及活动等项目支出,有效保障非遗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与时俱进,加强非遗活化利用

一是加强非遗队伍建设。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以具体案例讲解、巡回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授课,对市非遗专干、传承人、非遗志愿者等进行教学培训,其中2022年组织开展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法律巡回讲座”6场,结合国家、省、市的申报工作开展申报培训班1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及非遗数字化重构培训班1场,全面提升非遗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同时,2018年成立了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志愿者服务队,通过讲解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讲解志愿者的素质,充分拓展了东莞非遗展厅的传播和展示功能。

二是开展非遗普及教育。广泛联动社会各界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自2017年以来建立12个市级“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累计开展活动近300场,受惠学生达85万人次。同时,创新推出“非遗在四区”活动,深入镇街的景区、小区、社区、园区,通过非遗展演、非遗教学、非遗体验等多种形式,将非遗送到市民身边,打通非遗走向市民的最后一公里,2022年举办活动25场,累计惠及群众逾10万人次。

三是加快非遗数字化传播。2020年,打造东莞非遗形象代言IP人物“非遗小姐姐”,联手南方+、抖音、微视频等线上平台,策划非遗短视频、直播等线上活动服务,推出非遗短视频超过300个,直播非遗活动逾100场,年平均点击量近2000万。同时,依托“文化莞家”公众号,推出了以图、文、视频的360°全方位VR立体非遗展厅,让市民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了解东莞非遗。

三、创新融合,推动非遗产业发展

一是打造粤港澳非遗墟市。2016年创办“东莞非遗墟市”,随后紧扣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将“东莞非遗墟市”发展为“粤港澳非遗墟市”,开墟至今共举办各类墟市活动300多场,成为粤港澳非遗产品展销、交流、研究的崭新平台,促进人文湾区建设。2022年创新推出非遗墟市“夜墟”活动,搭建夜间消费平台,拓展游客消费空间,繁荣夜间经济,带动文旅消费增长。

二是开拓非遗线上服务。推出“粤港澳非遗墟市”小程序,上架非遗产品超550件(套),借力知名平台直播、“非遗莞物淘”直播宣传及墟市小程序购物节活动,为粤港澳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提供“一站式”展销服务。同时,借力全国文采会“东莞站”——2022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在抖音发起“粤港澳非遗墟市话题”非遗短视频征选活动,征集作品超400个,总播放量超过2103.7万,进一步扩大东莞非遗影响力。

三是培育“非遗+”新业态。推动“非遗+文创”。在全省率先举办非遗创意设计大赛,激发全社会对非遗丰富内涵的挖掘再造。与社会力量合作,成功开发非遗金属立体拼图“拼酷”,推出首款国家非遗项目“千角灯”文创礼品,入选广东非遗“十佳新造物”。打响“非遗+美食”。借助《寻味东莞》纪录片的广泛影响,依托“粤港澳非遗墟市”,推出东莞非遗购物节、腊味节等活动,大力展示展销49个东莞非遗美食项目,进一步擦亮高埗矮仔肠、道滘裹蒸粽、厚街濑粉等东莞传统品牌,打造非遗美食盛宴,助推非遗项目稳步向产业化发展。发展“非遗+旅游”。通过整合优势文化资源,推出非遗文旅路线16条,其中“寮步莞香文化之旅”等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路线,“东莞道滘裹蒸粽与寮步豆酱体验之旅”入选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机制建设

加快推进《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条例》立法,按规定程序扎实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相关工作,争取2023年完成起草,2024年颁布实施,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传承的法治化水平。推动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档案建设,督促各镇街、园区落实建档经费并做好非遗档案建设管理。定期开展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考核评估,结合评估结果,将对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单位或个人实行退出机制。依托非遗工作站多方联动,加大非遗品牌孵化力度,推动产业与品牌的良性互促。

(二)进一步推进非遗传承深化发展

全面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推进非遗在校园教育常态化,实现以学促教,以“教”带“教”,联动全市文化分馆、各学校艺体老师,打造一支非遗志愿者队伍,并实现志愿者与非遗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对一、点对点”服务。围绕非遗档案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与商标申报、濒危项目抢救与传承人记录工作等组织开展非遗专题培训,提升我市非遗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持续扩充非遗专家库,并依托省级非遗研究基地——东莞理工学院城市文化研究中心加强非遗研究,进一步提高我市非遗理论研究水平。

(三)进一步加大非遗品牌传播力度

持续打造“江湖山海”非遗活动品牌,联动全市共同参与龙舟月、客侨文化节、莞香节、腊味节等活动,展现东莞生态之美、非遗之美,2023年将重点精心策划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加强“粤港澳非遗墟市”联盟城市交流,借助“粤港澳非遗墟市”线上销售平台与线下各类非遗墟市交流活动,创新推广粤港澳非遗项目,鼓励有条件的“老字号”企业为非遗项目搭建展销、体验、培训平台,实现粤港澳非遗共同发展。持续做好“非遗小姐姐”东莞文化IP宣传推广,结合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拟推出“非遗小使者”,进一步宣传推广“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实践成果。深入探索“非遗+旅游”“非遗+研学”,推出“发现东莞非遗之美”文旅攻略策划推广、“最受市民喜爱的十大非遗文创产品”评选和寻“味”东莞非遗老字号等系列活动,实现全市非遗一盘棋包装推广,助推各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发展,让东莞非遗热起来、潮起来。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6月2日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