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292)关于支持和引导企业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建议

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23亿,二期30亿)、松山湖材料实验室(50亿)等一系列国家或省级大科学装置建设项目(以下统称“大科学装置”)的依次落地,我市出现了一波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伴随这些大科学装置建设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服务于大科学装置建设的高技术加工、真空制造、特殊材料制造等科技企业(以下统称“这类科技企业”)。这类科技企业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以及新技术的产业化需求,是我市“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迫切需要的牵引力量。技术先进性上,这类科技企业所从事的研究往往站在国内甚至是世界的前沿,开拓未知的领域并引领相关行业领域研究方向;产业创新上,在短期内,这类科技企业所进行的技术革新可能并不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往往会在未来某个重要行业的兴起起到关键作用;人才培养上,这类科技企业不是从事单纯的重复性劳动,其研究本质是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领域发力,在可技术瓶颈或可能被国外“卡脖子”等关键领域进行突破。

  因此,维护和培养好这类科技企业,既是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也是对国内高端配套市场的完善和突破国外封锁及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但是,这类科技企业在成长的初期所面临的压力往往要高于普通生产型企业,原因在于:1.其初始产品应用领域、服务用户群较小:这类科技企业往往针对特定使用环境进行产品研发,使用群体和领域有限。在产品工业化或民用化前,传统制造的“以量取胜”的模式不适用,使得这类科技企业有非常强的科技产业化意愿和需求。2.其产品研发成本高,科技附加值高、风险大:其产品往往是根据需求专门研发,需要投入比其他企业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相关研发。3.其人才“引”“留”政策性倾斜需求较大:这类科技企业所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源动力,但是这类专攻技术难点的人才在学历和职称上往往没有明显优势,而目前我市的人才政策又不能完全覆盖这类科技企业,其结果是造成企业用人时招聘难,已经培养的人才留人难。

  就目前而言,东莞本地企业对我市已建成落地的大科学装置提出的需求不积极也不旺盛。如何利用好国家投巨资建成的大科学装置造福东莞本地企业,推动我市产业升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法:

  1.成立联合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大科学装置承担重大科技攻关,科技企业从事服务于大科技装置建设的高技术加工、真空制造、特殊材料等研发制造。由大科学装置和政府成立联合基金,资助科技企业与大科学装置联手创新,一方面科技企业研究成果可以服务于大科学装置建设和升级,另一方面减少科技企业风险,让更多科技企业有机会参与到与科学装置相关的建设和升级,形成大科学装置不断更新迭代,从而实现重大科技攻关突破与配套科技企业良性共同发展。

  2.完善人才政策,“引”“留”技术人才。出台政策和适度补贴措施,鼓励机关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主动参与到科技企业项目攻关中;完善“特色人才”等人才制度机制,考虑通过“大科学装置认定贡献”等方式建立适应对科技企业人才的评估方式、方法,对科技企业内从事技术创新型人才进行适当奖励。做到既能吸引技术人员的同时,又能长久的留住这些人才。

  3.强化服务支撑,助力“产品”推介。引导和运用媒体以相对优惠的方式,对科技企业提供服务于大科学装置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宣传推广,链式带动我市与大科学装置相关的其他企业获得和使用相应科研技术和成果,为我市先进制造和科技创注入大科学装置本土落地而带来的活力。

  4.灵活税收奖励,支持科技创新。对东莞本地从事服务于大科学装置的这类科技企业采取灵活的税收政策,鼓励更多本地企业投身于这类科研及科技创新。

提案者 九三学社市委会
部门答复

九三学社市委会:

  感谢你们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你们提出的关于“关于支持和引导企业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针对提案的内容和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利用大科学装置集聚人才

  我局着力发挥大科学装置的集聚效应,汇聚领军科学家和一流科技人才。散裂中子源已吸引超过500名科研人才常驻东莞,其中正高级30人,副高级145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集聚各类科研人才近1000名,包括两院院士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同时我局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组织发动相关人才团队申报省市创新科研团队、战略科学家团队和创业人才计划等项目。

  二、强化大科学装置服务能力

  (一)推动相关科研服务平台建设

  我局积极推动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研服务平台建设,利用相关平台服务我市企业研发需求。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东莞理工学院联合共建的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是全省唯一依托大科学装置建设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通过科研合作,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全散射中子谱仪—多物理谱仪。截止目前,多物理谱仪已完成100多个课题。另有4台合作谱仪已经建成,将于2023年陆续投入使用,为企业在更多领域研发需求方面提供实验手段。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搭建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以及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等4大公共技术平台,在材料设计、制备、加工、表征、测量、模拟等环节,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提升其材料科学研究能力,加快研发速度,缩短研发周期。目前公共技术平台仪器设备资产总额达7.78亿元,对外开放共享140余台套,累计对外开放超过7.5万机时。

  (二)引导大科学装置对接企业

  积极推动散裂中子源引进中子散射锂电池关键技术海外科研团队,会同散裂中子源多次走访新能源、博力威、维科电池、锂威、振华新能源等本土锂电池头部企业,开展中子散射在锂电池材料研发的案例宣讲和技术需求对接,从锂电池的电芯老化、SEI 膜生长与失效、宽温区失效、锂析出、充放电结构等方面凝练行业共性技术课题。同时加强与相关领域头部企业对接合作,与散裂中子源赴深圳拜访弗迪电池,对接中子散射技术在锂电池材料研究方面的应用,围绕SEI膜机理、电池原位放电、电池材料应力测试等方面进行技术合作研讨。

  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依托自身在新能源领域人才、设备条件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建设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集聚新能源材料产业头部资源,为新能源企业提供高水准的新能源材料与电池制备测试平台,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构建新能源创新生态。截至2023年3月,共引进欣旺达、广汽埃安、广东风华新能源、东莞创明电池、广东亿鑫丰、广东博力威等18家理事单位,小鹏汽车、华为、蜂巢能源、格力、拓斯达等11家意向单位。分别协助欣旺达、风华新能、埃克森等进行三元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钴酸锂电池、5G手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应用技术、高电压高容量钴酸锂、高容量合金负极和补锂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来,我局将继续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建设,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发展,搭建更多的科研合作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与企业合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贡献力量。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你们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特此回复。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6月15日


九三学社市委会: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292号提案《关于支持和引导企业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分办意见如下:

  一、支持和引导企业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

  (一)设立大科学装置开放课题,推动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2021年,松山湖管委会出台了《东莞松山湖促进源头创新实施办法》并于2022年组织实施大科学装置开放课题计划。政策规定,每年安排500万元,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国家重大科学装置,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于应用、大科学装置相关技术研发与实验方法开发。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有研发能力的科技企业在职研究人员,均可提出课题申请。申请人须联系至少一名大装置依托单位科研人员作为合作者,协助课题实施。开放课题分为重点课题与一般课题。重点课题支持经费不高于50万元,研究期限3年,旨在产出较好研究成果;一般课题支持经费不高于10万元,研究期限2年,旨在培养青年科研人员。课题经费实施定额包干制管理,具体由大科学装置运营单位组织实施。

  自2022年10月发布开放课题申报指南到截止时间,共收到来自95家单位的189份申请,经多轮专家评审,最终通过立项课题25个,涉及经费450万元。

  (二)散裂中子源与市内企业合作情况

  目前,散裂中子源已与一批东莞市内企业合作,共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型企业,如华为终端、东阳光、东莞记忆存储等,利用散裂中子源装置或技术开展实验;一类是服务于大科学装置的科技企业,如东莞益谦机械,承接散裂中子源装置建设中部分设备部件加工任务。

  根据与散裂中子源的沟通,建议后期服务于大科学装置的科技企业加大对工艺和技术研发水平的提升,坚持做好长期利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为国家做贡献的站位高度做好每件产品或设备的加工制造,以实际行动擦亮“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的名片。

  二、引才、留才,完善人才政策

  (一)工作情况

  1.出台多项人才新政,优化人才政策体系。

  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围绕科学城规划定位,立足松山湖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园区持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推动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出台实施《松山湖高新区关于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人才优先发展打造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从顶层设计方面规划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总领人才政策体系构建。配套市级政策《东莞市本科生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东莞市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联动园区政策《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关于推动园区企业规模效益双倍增的政策措施》,出台《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加大新引进人才配套补贴实施办法》,强化政策协同效应,吸引青年本硕博人才,导向松山湖产业发展急需紧缺岗位,提升产业人才队伍质量。出台《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关于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实施办法》、《松山湖高新区“项目制”技能培训实施办法》,夯实市场化引才平台资源基础,推动引进和培育技能人才等基础应用型人才。

  2.聚焦重点人才群体,首创性开展特色活动。

  一是聚焦青年人才引流。全面启动“走读松山湖 行思大湾区”2022年全国高校校媒精英特训营项目。2022年度成功举办两期,吸引近百所重点高校400多名青年学子报名,遴选近80名大学生来园区学习交流。活动累计发布各类宣传成果近1000个,全网累计流量破亿,形成良好宣传效益。二是加大港澳人才及海外人才引进力度。依托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作为引进港澳创新资源、吸引港澳人才来莞创业就业的重要平台。2022年开展的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澳门大专学生东莞实习活动吸引了一批港澳籍大学生到园区企业开展实习活动,促进莞港澳青年融合交流。通过实施专项港澳政策,为园区港澳企业及人才提供全方位扶持,促进港澳人才在东莞安居乐业。三是积极推动制造业和技能人才发展。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加快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全园区开展制造业人才调研摸底工作,详细研讨体系化推动全园区制造业人才发展的状况、需求、问题及对策。

  3.依托大装置大平台,汇聚“高精尖”人才。

  园区围绕重点用人主体形成强大的人才“磁场效应”,持续激发引才用才原动力。以散裂中子源为代表的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流科研平台,以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为代表的一流大学,以工研院、电研院、国际机器人研究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以华为、生益科技为代表的一流高新技术企业,汇聚了陈和生、王恩哥、汪卫华、赵忠贤等院士为代表的顶尖科学家,并围绕凝聚了一批“高精尖”人才、一大批专业基础人才,形成多个重点领域、各层次人才集聚的专业人才队伍,有力配合了松山湖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大历史任务。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来,我委将进一步加强市、园两级联动,充分用好市级政策资源,叠加园区一级政策,提升青年人才引进数量和质量,全方面提升本科学历等基础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引育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创新人才。配合做好政策宣传及申报受理工作,继续开展园区一级各类人才政策的申报受理工作。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多举措吸引更多人才集聚松山湖科学城。协助市特色人才、产业创新人才、研发人才相关政策支持,落实人才补贴措施。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23年5月29日


九三学社市委会: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和大科学装置建设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你们提出的关于“关于支持和引导企业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针对提案的内容和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全力支持大科学装置落地建设

  为提升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支撑,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我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工作部署,围绕四个“面向”,以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主动集中布局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作为一期工程的延续和提升,建成后,将使中国散裂中子源总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为开展结构表征、动力学测量、原位研究和高空间分辨检测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更有力地支撑。我局积极沟通中科院有关单位,在中科院大力支持下,推动项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配合中科院高能所推进项目立项,于2023年6月获中科院批复初设报告。目前项目概算报告已呈送至国家发改委待批复,下来我局将会同中科院高能所加快概算后审批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动工建设。

  二、强化政策支撑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和成功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以来,松山湖科学城成立了市层面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重点工作,与中科院、深圳市签订了共建先行启动区的合作协议,在院市合作、深莞联动等方面成效明显。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高位推进,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出台系列政策,印发《关于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建立了覆盖创新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计划体系和人才引育措施,以政策红利给创新添动力。编制三大重点规划,完成《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功能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形成规划引领发展的科学指引。划定核心创新区,以大装置集聚区为依托规划建设9.2平方公里的核心创新区,集聚创新资源,提升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

  三、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

  引育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8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超337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至80%。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集聚了2个国家级孵化器、6个省市级孵化器、200余个研发平台、500多家创新型科技企业。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第一批)建成使用,科研团队完成进驻,实验室“材料科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水平排名)前1%;实验室与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共建的“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科研平台;内地首个“香港未来科技英才成长计划”协同培养基地也落户材料实验室。建设高水平大学,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一期教学生活区整体工程完成96%并全面推进办学申报,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并获教育部批准筹设办学。

  四、引进创新人才队伍,支持企业参与研究

  依托散裂中子源,突破性地以成建制方式引入400多位中科院高能所高端人才,长期稳定在松山湖开展基础研究。材料实验室集聚科研人员超1100人,两院院士7人,海外高层次人才35人,累计引进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孵化42家产业化公司。新型研发机构汇聚了7000多位研究人才,其中硕博近2500人。引进56个省市级创新科研团队,其中省团队28个(占全市的70%),市团队28个(占全市的51%)。截止目前,散裂中子源共完成超1000项研究课题,在航空航天、国家安全、新型能源、磁性材料、高强合金、信息材料等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科学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科学成果,其中完成企业用户实验课题80余项,主要用户包括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国电、石药集团、中石油、中航工业、紫光同创、东阳光等约20家高技术企业,为新药研制、电池关键技术研究、材料和应力检测等行业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来,我局将继续做好大科学装置建设工作。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发挥市推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责小组作用,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动工建设,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二是落实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政策。支持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引进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科学家团队,支持海内外科技人才携科技成果来莞开展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发挥市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东莞市科技人才发展促进会作用,推动港澳及海外源头创新资源与东莞产业需求的对接。三是推动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积极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更多创新中心、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集聚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稳步推进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改革,服务条件成熟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转企改制等形式的改革试点,激发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新活力。

  专此答复,再次感谢你们对大科学装置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你们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3年12月29日


办理单位 松山湖管委会,科技局,发展和改革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