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283)关于加强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提案

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唯有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共同推动,才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增创新优势,而将三者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纽带就是推动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近年来,伴随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成为全球范围内驱动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传统的科普教育也日益走上转型升级与创新之路。2022年9月实施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树立了新时代大科普的新理念,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教育的大格局。

  东莞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为打造科普教育、研学等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东莞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全国科创二十强中位列地级市第三。东莞还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以及738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资源,这些都为科普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青少年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对象,从小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对于激活科技创新潜力、推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法:

  一、建立青少年科普专家委员会

  由科技局、科协、教育局共同牵头,成立一个由科研部门、科技公司、学校等专家参与的青少年科普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将建立多学科团队,建立有效管理和长效激励机制,不断为东莞提供科普教育的智力支持,指导和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二、吸纳社会力量开拓科普教育基地

  加快研究制定《东莞市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利用社会力量创办科普教育基地,培育专业化和市场化的科普机构,将科普、研学、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事业,积极探索更多社会参与的可能性,为科普工作注入强大活力。

  三、强化科普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规范化的科普教师培训体系,并设置有效激励机制,以支持青少年科普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鼓励参与科学研究,并提供科研经费设备和科普教材。其次,建立教师职业发展机制,如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等。此外,设立教师激励机制,评价富有教育意义的教育成果,不限形式,可纳入受众数量和喜爱程度作为评价机制。

  四、加强科普课程设置

  科普课程应作为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得到充分重视,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还要训练科学思维和方法。首先,增设关于科学知识教学的特色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学素养;其次,开展趣味科普实验,增强学习兴趣和科普体验;此外,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画和短片等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科学知识。

  五、推进科普教育宣传常态化

  一是由科协打造科普教育特派员制度,聘请有关科研单位人员参与,将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成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下沉学校开展科普讲座宣传和教育活动。二是精选科普基地,完善科普基地旅游地图,加强宣传推广。三是引导青少年成为科普活动的传播者。引导青少年参与组织和策划科普活动、学习组织和领导科普活动的技巧,并鼓励学生多利用流媒体和在线平台,与家人一起制作富有意义的科普作品、分享科普教育成果,提高表达能力和对科普知识的获得感。

  六、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举办各类形式的科普活动,如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竞赛等,打造科普教育活动品牌,促进全市科技教育活动的基层发展,激发孩子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追求创新的热情。首先,鼓励创建更多样化、紧贴时事热点、富有创意的科普活动,形式不限于实验、游戏、工作坊等。其次,鼓励采用新型多媒体工具,例如采用VR/AR/XR技术增强科普内容的沉浸式体验和可视性;采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增强科普活动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提案者 无党派人士
部门答复

东莞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23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东府办函〔2023〕168号)的要求,您提出《关于加强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提案》(第20230283号)收悉。经综合市科技局、市科协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青少年科普专家委员会的回复

  目前,我市已建有东莞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科技、科协工作的市领导担任召集人,市政府协调科技、科协工作的副秘书长、市科协主席、市科技局局长担任副召集人,成员包含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科协等28个职能部门,集合了全市与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有关的职能部门力量,有利于动员和调配科研部门、科技公司、学校等专家参与青少年科普工作。市科协目前有学会(协会、研究会)团体会员90多个,专业学会、行业协会凝聚了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其中有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科普教育协会、科普志愿服务协会、教育学会、中医药学会等,我会常态化指导科技社团组织在莞科技工作者发挥所长投身科普工作,为东莞科学普教育提供智力支持;我会在科技社团评级工作中,将科技社团开展科普工作的实绩列入了评价指标,作为科技社团评先评优的依据。

  我市各相关部门一直非常重视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市政府今年1号文明确提出将“实施科普教育点亮行动”,并将其纳入“年度十大民生实事”之一。为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去年10月份开始由市政府组织全市多个部门开展深入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再整合各方建议,立足东莞实际,对标全国全省一流,市教育局联合东莞市科学技术局、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协同推进,于今年3月推出《东莞市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提出了实施科学教育“点亮”行动、构建学校科学教育体系、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打造科学教育品牌等五大行动,并明确各项行动的具体工作任务、责任部门以及完成时间,对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有清晰的指引作用,谋划将中小学科学教育打造成具有新优势的教育品牌,以在2025年,达成具有东莞特色的“上下贯通、内外融通、部门联通、人人参与”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新格局目标。

  接下来,教育局、科协、科技局将结合《东莞市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加强合作,形成科学教育合力!

  二、关于吸纳社会力量开拓科普教育基地的回复

  自2007年起,东莞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科普专项资金,支持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普活动开展,带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村(社区)等多元主体参与科学普及的积极性,累计创建了185个科普教育基地,其中6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69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10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市科协作为科普专项资金的牵头实施单位,着力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发展,多家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科普设施、组织科普研学,积极申报省市科普教育基地,如唯美陶瓷公司创建唯美陶瓷博物馆,太粮米业创建米饭探知馆,厚街黄金小镇建成了华南地区首个贵金属科普馆,得利钟表与国家授时中心合作共建东莞“时间科学馆”,力嘉环保包装印刷产业园建成包装印刷博物馆、苹果树·创客空间、大湾区3D科创实验基地,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

  《实施方案》中也提及要大力推动校外研学点建设,发布精品科普研学推荐路线,促进科普研学专业化和多元化发展。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青少年活动中心、校外教育机构等单位,开发工业研学、生态研学、智慧研学、智造研学、非遗研学等丰富多彩的研学项目。让青少年走进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先进制造企业生产线、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实验室等科普基地,开阔青少年眼界视野。深入推动校馆合作,利用节假日开展学生专场或家庭亲子等相关科普研学活动。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场馆、科普相关企业及其他科普教育基地开发主题式、项目式研学课程。推进对外交流工作,鼓励开展科学夏令营、科学冬令营,推动与港澳台地区进行青少年科普交流活动。

  三、关于强化科普教师队伍建设的回复

  市教育局教研室在近五年培养了2000余名科普骨干教师,尤其是科技创新、电脑机器人、科技模型骨干教师。通过各类教研活动、科技评选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与引领作用,有效地提升了东莞科普教育的软实力。通过推荐教师参加国家与省级实验教学及操作技能竞赛,提升了教师的科普实验能力。

  下来将围绕以下几点重点推进科普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全市各中小学校配备科普副校长,可聘请科学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工程师等科技工作者担任。建立学校与科普副校长的常态化联络机制,定期邀请科普副校长进校园,开展科学专题讲座、科学实践指导等活动。科普副校长为学校科学教育出谋划策,协助学校制定科学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学校、教师开展科学教育工作及社团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进校外优质资源,助力学校科学教育工作发展。

  二是推动专职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东莞市基于监测结果应用的小学科学质量提升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要求,2023年实现全市公办小学专职科学教师全覆盖。加大科学教育相关主题培训力度,提升中学科学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加强兼职科普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高校教师担任中小学科研导师或兼职科技辅导员。在职称评审、岗位评聘、评先评优中强化对各学科教师取得科学教育成果业绩的认可。鼓励符合条件的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员担任中小学科普教育志愿者。

  三是在推进已有科学类学科教研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选优配强全市科技教研员(辅导员),配齐镇街(园区)专兼职科技教研员(辅导员),充分发挥镇街(园区)及学校科技骨干教师的作用。支持中小学校专兼职科技指导教师参与各级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认证,建立科技指导教师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交流平台和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学校成立科技指导小组、教研组或备课组,提升校本教研质量。积极推动镇街(园区)、学校参与科学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全市每年立项科学教育专项课题不少于60项。

  四是强化教师科学观念,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将科学教育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建立“1+N”培训体系。每年对全体教师开展不少于1次全员科学教育培训,对承担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师(辅导员)采用面授、远程等方式开展主题式专项培训,提升科学教师专业水平。举行教师技能大赛,提升科学教师实验操作、实验教学、课程资源建设等能力。借助高新科技企业、在莞高校、科研机构力量,开展“教师与科学家师徒结对”活动,提高教师科学教育教学水平。

  四、关于加强科普课程设置的回复

  为规范中小学科普教育,教研室组织或指导骨干教师开发了系列科普教育课程。如在2015年梳理与规划各学段机器人教育课程,2016年指导骨干教师编写了2册电脑机器人教材,2020年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8册中小学科创教育地方教材,还指导骨干教师编写了其他科技科普教材10余册,此外还建设了3000多个科普教学资源。

  目前正在围绕以下几点加强科普课程建设。

  一是以“品质课堂”建设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在“双减”背景下,做好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劳动教育等学科科学教育的加法。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以STEAM教育为纽带,促进探究式、项目式、体验式等学习方式的变革,打造科学教育课堂新样态。深化科学类学科作业优化设计,增加探究类、体验类、实践类作业。推动全学科教师开展科普教育,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与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精神等相关内容,鼓励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推荐科普读物,推进科普阅读,让每一学科的课堂都成为普及科学技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

  二是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引领中小学科学教育内涵发展,构建科学教育五级课程体系,推进多层次育人,包括科学类国家课程、全员入门级科学教育课程、选修中级科学教育课程、特长生高级课程、拔尖人才课程。其中全员入门级课程突出普及性,面向全体学生,中级课程突出实践性,面向求知欲、探究欲强的学生,特长生高级课程突出综合性,面向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拔尖人才课程突出前沿性,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鼓励学校在落实好科学类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设施设备和师资情况,通过自建、引进和购买等方式,建立健全五级科学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常规课、社团课、集训课、430课后服务等方式实施。

  五、关于推进科普教育宣传常态化的回复

  市科技局通过科技馆通过点单式预约机制,近三年来前往全市百余所学校和社区开展科普活动,其中,仅2019年度就走进了100多所中小学校和社区,服务受众超过17万人次。面向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2020年共开展科普活动563场次/课时,服务受众7.15万人次,2021年共开展科普活动416场次/课时,服务受众11.83万人次。2022年共开展科普活动462场次/课时,服务受众6.71万人次。

  市科协梳理了全市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制作成东莞市科普教育基地地图,在2022年全国科普日东莞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向社会公开发布,推动科普研学、科普旅游等“科普+”新业态发展,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东莞i科普”平台,连续两年面向全市青少年举办东莞市“我是科学小达人”评选活动,参与人数逐年增长,作品质量稳步提升。2022年共收到300件作品,投票小程序超12万人次浏览,投票总数36万,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日益扩大,已经成为我市青少年科普工作的一张名片。

  市教育局推进全市共享优质数字化科学教育资源,用好已有的信息化平台,构建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络阵地,开展数字化科学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建设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络门户,联通科技部门科学教育有关平台,通过公众号、视频平台、知识库等媒体推进科学教育和宣传,每年建设数字化科学教育资源不少于1000个,开展师生科学数字化作品网上展评活动,推动科幻故事、科普动漫、科技文创等蓬勃发展。

  六、关于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的回复

  市科协每年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相关工作,2021—2022年市科协连续获得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东莞主场活动先后受到中国科协、广东省科协表扬被评为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广东省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举办东莞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东莞市中小学生天文知识竞赛等活动,以点带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依托东莞科学馆打造“流动科学馆”巡展、“健康新生活”科普系列讲座暨义诊活动、“科普大讲堂”系列活动、天文科普活动等科普活动品牌,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共开展活动场次达160余场,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每年联合有关部门举办4个大型主题科普展览,配套展览讲解以及相关科普活动,年接待观众超20万人次。科普项目申报设置科普短视频原创专项,鼓励创新性开展科普教育,不断拓宽科普渠道。

  市科技馆定期举办各类型的科普活动、科普讲座、临时科普展览、科普剧大赛、创意机器人大赛等,打造“创意航模”“明天科技学堂”“莞邑科学家故事会”等科普品牌,创新“还原式学习体验屋”在沉浸性的故事体验中,增强孩子对科学的渴求,对科技的好奇。通过“互联网+科普”形式,开展“莞云科普”“科普有道 智向未来”等直播,开设线上科技馆、慕课、公众号等流媒体向广大群众动态推送各类科普知识。

  市教育局每年举办全市中小学生科技节,集中展示学生科学教育成果。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专利展示、科创之星评选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科创氛围,带动镇街(园区)、学校开展科技活动,吸引更多师生参与,推动科学教育活动提质扩面。每年遴选聘请一批热爱教育事业、科学教育经验丰富的科学家、两院院士等科技人才,走进校园作科学报告、讲述科学故事,今年以来推动全市近200所中小学聘任科普副校长并开展系列科学报告会。出台科学报告主题清单,做好统筹安排,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好奇心、想象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市教育局还将结合当前科技热点,充分利用科学馆、科技馆、学校实验室等资源,聚焦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等新兴技术,研发中小学生科学探秘活动课程,开展每月一主题科学探秘活动,展示东莞科技创新成果。征集遴选优秀科学探秘活动方案,调动全市中小学校师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良好科学教育氛围。

  以上是我局对《关于加强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提案》的回复情况。您的建议为我们的工作拓宽了思路,再次感谢您对我市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如仍有疑问,请与我局教研室邓兴文联系,电话:23126177,15916714135。

  东莞市教育局

  2023年6月27日


市教育局:

  关于贵局主办的《关于加强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提案已收悉,我局作为会办单位,现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积极开展研学旅游,促进科普资源深度融合

  科技局以及科技馆一直致力于科普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研学课堂等活动,积极向各大旅行社推广馆内研学主题路线游,积极参加文广旅体局牵头组织的市内主题研学路线点,向各大中小学推广集科普、研学、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的研学旅游。

  二、深入开展科普活动,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市科技馆通过点单式预约机制,近三年来前往全市百余所学校和社区开展科普活动,其中,仅2019年度就走进了100多所中小学校和社区,服务受众超过17万人次。面向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2020年共开展科普活动563场次/课时,服务受众7.15万人次,2021年共开展科普活动416场次/课时,服务受众11.83万人次。2022年共开展科普活动462场次/课时,服务受众6.71万人次。

  三、积极创新科普活动形式,源源不断释放科普新动能

  市科技馆非常重视科普资源的开发创新,科普活动形式多样。目前已实行常态化开展科普活动、节假日特色科普活动、寒暑假科普活动等。每年都有新的科学秀、科技课、科普剧、航模飞机展出。在科技课方面,根据小学科学课标将碎片化的资源系统化,同时紧跟课标开发了近20个新课程,积极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在2023年元旦开设“古诗词中的科学”栏目,以有声科普读物形式为主,挑选人教版、传统节日、节气等与科学知识相关的古诗词编写解读文稿,从科学角度解释诗词中的现象,拓展课标知识,邀请中小学生以轻松活泼朗诵形式,利用流媒体和在线平台推送。

  市科技馆定期举办各类形式的科普活动、科普讲座、临时科普展览、科普剧大赛、创意机器人大赛等,打造“创意航模”“明天科技学堂”“莞邑科学家故事会”等科普品牌,创新“还原式学习体验屋”在沉浸性的故事体验中,增强孩子对科学的渴求,对科技的好奇。通过“互联网+科普”形式,开展“莞云科普”“科普有道 智向未来”等直播,开设线上科技馆、慕课、公众号等流媒体向广大群众动态推送各类科普知识。

  借力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飞速发展,市科技馆主动学习先进理念、扩大馆校战略合作关系,围绕中小学课标不断开发新展品、新项目。下来,市科技馆将探索更多社会参与的可能性,联动东莞本土高新科技企业,计划强化论坛平台建设,邀请科学家、教育专家、科技工作者以及企业家等,以对话、讲座等形式开展理念的交流和科学知识传播,打通科普渠道,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科普事业当中。

  此函。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4月27日


“关于加强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提案”已收悉,结合市科协工作职能,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关于建立青少年科普专家委员会的建议回复

  目前,我市已建有东莞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科技、科协工作的市领导担任召集人,市政府协调科技、科协工作的副秘书长、市科协主席、市科技局局长担任副召集人,成员包含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科协等28个职能部门,集合了全市与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有关的职能部门力量,有利于动员和调配科研部门、科技公司、学校等专家参与青少年科普工作。市科协目前有学会(协会、研究会)团体会员90多个,专业学会、行业协会凝聚了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其中有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科普教育协会、科普志愿服务协会、教育学会、中医药学会等,我会常态化指导科技社团组织在莞科技工作者发挥所长投身科普工作,为东莞科学普教育提供智力支持;我会在科技社团评级工作中,将科技社团开展科普工作的实绩列入了评价指标,作为科技社团评先评优的依据。

  二、关于吸纳社会力量开拓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议回复

  自2007年起,东莞市财政每年安排2千万科普专项资金,支持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普活动开展,带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村(社区)等多元主体参与科学普及的积极性,累计创建了185个科普教育基地,其中6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69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10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市科协作为科普专项资金的牵头实施单位,着力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发展,多家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科普设施、组织科普研学,积极申报省市科普教育基地,如唯美陶瓷公司创建唯美陶瓷博物馆,太粮米业创建米饭探知馆,厚街黄金小镇建成了华南地区首个贵金属科普馆,得利钟表与国家授时中心合作共建东莞“时间科学馆”,力嘉环保包装印刷产业园建成包装印刷博物馆、苹果树·创客空间、大湾区3D科创实验基地,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

  三、关于推进科普教育宣传常态化的建议回复

  一是市科协正在面向专家学者、全市科技社团科技工作者、学校科技教师、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工作者等群体组建东莞市科普讲师团,鼓励讲师团成员参与科技志愿服务,参与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并将出台《东莞市科普讲师团成员管理办法》,加强对科普讲师团成员的权力和义务,推动讲师团发挥实效。二是梳理了全市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制作成东莞市科普教育基地地图,在2022年全国科普日东莞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向社会公开发布,推动科普研学、科普旅游等“科普+”新业态发展,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依托“东莞i科普”平台,连续两年面向全市青少年举办东莞市“我是科学小达人”评选活动,参与人数逐年增长,作品质量稳步提升。2022年共收到300件作品,投票小程序超12万人次浏览,投票总数36万,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日益扩大,已经成为我市青少年科普工作的一张名片。

  四、关于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的建议回复

  我会每年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相关工作,2021-2022年市科协连续获得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东莞主场活动先后受到中国科协、广东省科协表扬被评为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广东省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举办东莞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东莞市中小学生天文知识竞赛等活动,以点带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依托东莞科学馆打造“流动科学馆”巡展、“健康新生活”科普系列讲座暨义诊活动、“科普大讲堂”系列活动、天文科普活动等科普活动品牌,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共开展活动场次达160余场,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每年联合有关部门举办4个大型主题科普展览,配套展览讲解以及相关科普活动,年接待观众超20万人次。科普项目申报设置科普短视频原创专项,鼓励创新性开展科普教育,不断拓宽科普渠道。

  下来,我会将切实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及省、市实施方案,大力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精准高效使用财政科普专项资金,创建一批科普教育基地,资助一批科普活动,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办理单位 科协,科技局,教育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