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280)关于普及莞城、石龙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在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2022年奋斗目标之一是大力推动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深入推进品质文化之都建设,在莞城、石龙等区域保护开发好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一批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举办“江湖山海”系列非遗活动。“江湖山海”系列非遗活动指的是:“江”指水乡功能区,“湖”指松山湖,“山”指银瓶合作创新区,“海”指滨海湾新区,充分挖掘串联各大片区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一批非遗线路,举办龙舟月、腊味节、采香节等系列活动。因此,莞城、石龙应该以此为契机,打造文化名片。

   法:

  一、在中、小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

  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教育,教育重点在广大青少年,青少年受教育的课堂主要在各级学校。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实现中国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建议在莞城、石龙镇中小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将传统文化教育做为学生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教育重要内容。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莞城、石龙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

  二、重视莞城、石龙本土传统文化教材建设

  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历程》等书籍,有的已作为大学传统文化教材进入大学课堂,为大学传统文化课教材建设打下了基础,创造了经验。希望在此基础上,集中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加强对莞城、石龙现有研究的分析研究,尽快编写规范化的莞城、石龙教材。同时,要结合莞城、旧石龙文化特点编写好传统文化教材,并不断加工修改、提高教材质量,逐步将莞城、石龙传统文化课教学引向健康发展轨道,推广到全市。

  三、在莞城、石龙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园

  借鉴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博物馆、展览馆、公园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为莞城、石龙青少年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设施和活动,展示富有莞城、石龙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园,使其成为学生的校外课堂和群众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心。

  四、营造莞城、石龙传统文化的社会舆论环境

  弘扬莞城、石龙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要努力拓展传统文化的舆论空间,在学校、工厂、车站等各种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让莞城、石龙广大群众处处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闻媒体要通过设专栏、办专刊,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环境;要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创作演出活动,要进一步加强对莞城、莞城、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完善法规、制度措施,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培养莞城、石龙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

提案者 沈肖凤
部门答复

沈肖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普及莞城、石龙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第20230280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莞城街道和石龙镇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东莞有着丰富的带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中莞城街道和石龙镇在人文古迹、历史名人、风土人情、生活技艺等各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对于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人们对家乡故土的了解和认同以及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化的自我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为此,莞城街道和石龙镇开展了多项工作以普及传统文化教育。

  一、依托学校,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育

  目前,我市中小学课程开设均根据省教育厅有关规定落实,其中普通高中学校根据《广东省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2020年修订)》落实课程安排,义务教育学校2023-2024学年根据《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指导意见(2022版试行)》落实课程安排。根据以上两份文件精神,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无权要求学校开设国家课程之外的“必修课”。在此背景下,莞城和石龙探索通过非遗进校园、第二课堂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其中,莞城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目前莞城9所小学全部设有开展校本非遗课程,并逐步形成了以非遗传承人、教师、学生三者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形成各校特色。通过校本非遗课程,学生对莞城花灯制作技艺、莞城粤剧、莞城龙形拳、兴塘醒狮、古书画修复技艺、糖冬瓜制作技艺、莞城腊肠制作技艺、传统红木家具制作技艺及其创新、莞城脆皮烧鹅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有进一步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传承意识;石龙在中小学、幼儿园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红色校园宣讲”系列活动,加深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意识,目前已开展“非遗进校园”4场次,“红色宣讲进校园”11场次,分别走进了石龙中心小学、爱联学校、实验幼儿园等。同时全镇中小学还开展了舞龙、醒狮等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举办“寻找石龙的足迹”非遗历奇亲子实践活动、非遗庙会等,打破了室内教学模式,带学生走进社会实践,提升非遗在校园的内涵,使幼儿领悟传统文化精华。

  二、探索莞城、石龙本土文化教程建设

  教材关系教育质量、立德树人和文化传承,也关乎国家事权、国家意志和国家安全,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根据《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广东省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中小学(含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使用的教材须在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教材目录中选用,地方课程教材要经省级教材审核机构审定后才可进入教材目录,学校原则上不编写课程教材。同时,2022年广东省教育厅也印发了相关通知,暂停送审地方教材。在此背景下,我们积极探索本土文化教程建设,如石龙镇先后编辑出版了《石龙镇历史文化遗产》、《石龙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读本,在研究石龙的历史、人文、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幼儿园也结合学前教育实际与相对应主题非遗课程(程新昌鼓制作技艺、醒狮头制作技艺、木屐制作技艺、灯笼仔制作技艺)编印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本课程》。

  三、在莞城、石龙兴建文化园活化传统文化

  目前,莞城街道建有莞城文化分馆、兴塘醒狮培训基地、古琴岭南派传承基地等,正在探索在莞城中心小学建立东莞千角灯校园基地。利用这些传统文化场地设施,莞城街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开展“莞邑红豆”少儿粤剧曲艺培训,让更多东莞少年儿童能了解、喜欢粤剧曲艺;举办醒狮常规培训班,由传承人及其团队进行指导授课,让醒狮文化发扬光大,培养传承后备力量;结合菜单式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举办东莞千角灯、潮绣、醒狮、花灯、古琴、红木制作、龙舟制作等非遗项目公益班及体验课;联合拼酷金属拼图文化企业举办多场文创体验活动,让更多市民感受东莞非遗的特色和意义。石龙镇积极推动文博事业繁荣发展,石龙博物馆、东征博物馆及中国举重博物馆(筹建中)有序推进,打造了富有石龙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园,同时成功打造了“大美于斯”“莞艺流芳”“博古通今”“红色基因”“春华秋实”五大展览品牌,引进、主办、承办各类科普展览24个,开展专题讲座、宣讲等公教活动514场,接待观众逾36万人次。

  四、积极营造莞城、石龙传统文化的社会舆论环境

  莞城街道以“文化周末”公众号为阵地,开设“从名家看东莞”“东莞学人”“考古在东莞”等专栏,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同时将在《东莞日报·莞城》开设“莞邑文化”专栏,加大宣传力度,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让市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认真贯彻落实非遗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普查申报为基础,以培训提高为抓手,以宣传展示为载体,以传承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莞城街道非遗保护工作。石龙镇通过微信公众号持续发布推文推广,相关展讯、公教活动还得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卫视、人民日报等二十多个媒体报道,以《风雨广九家国路-广九铁路111周年》展为例,国家省市媒体相关报道有40多篇,石龙官方媒体以及本地公众号的文字及视频报道37篇。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通过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设置、路线设计、社会宣传等多渠道,进一步普及莞城、石龙传统文化教育。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市教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教育局

  2023年6月28日


市教育局:

  东莞市政协提案第20230280号《关于普及莞城、石龙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方面

  莞城一贯重视对本地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目前莞城9所小学全部均有开展校本非遗课程,并逐步形成了以非遗传承人、教师、学生三者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形成各校特色。通过校本非遗课程,学生对莞城花灯制作技艺、莞城粤剧、莞城龙形拳、兴塘醒狮、古书画修复技艺、糖冬瓜制作技艺、莞城腊肠制作技艺、传统红木家具制作技艺及其创新、莞城脆皮烧鹅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有进一步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另外,通过整合辖区内及周边各级各类文化场馆资源,由学校与合作场馆共同开发形成综合性、序列性、实践性的特色实践课程体系,让莞城的孩子在美术馆上美术课、在博物馆上文博课、在音乐厅上音乐课、在非遗传承基地上文化课。

  二、关于传统文化教材建设方面

  国家教育部2019年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规定:国家实行中小学教材审定制度,未经审定的教材,不得出版、选用。校本课程由学校开发,要立足学校特色教学资源,以多种呈现方式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原则上不编写出版教材。因此,传统文化教材编写工作建议由省级以上部门组织实施,按照《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执行。

  三、关于建设传统文化园方面

  目前,我街道建有莞城文化分馆、兴塘醒狮培训基地、古琴岭南派传承基地等,正在探索在莞城中心小学建立东莞千角灯校园基地。利用这些传统文化场地设施,我街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开展“莞邑红豆”少儿粤剧曲艺培训,让更多东莞少年儿童能了解、喜欢粤剧曲艺;举办醒狮常规培训班,由传承人及其团队进行指导授课,让醒狮文化发扬光大,培养传承后备力量;结合菜单式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举办东莞千角灯、潮绣、醒狮、花灯、古琴、红木制作、龙舟制作等非遗项目公益班及体验课;联合拼酷金属拼图文化企业举办多场文创体验活动,让更多市民感受东莞非遗的特色和意义。

  四、关于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社会氛围方面

  以“文化周末”公众号为阵地,开设“从名家看东莞”“东莞学人”“考古在东莞”等专栏,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同时将在《东莞日报?莞城》开设“莞邑文化”专栏,加大宣传力度,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让市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认真贯彻落实非遗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普查申报为基础,以培训提高为抓手,以宣传展示为载体,以传承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莞城街道非遗保护工作。

  另外,莞城街道正在大力推进“东莞记忆”项目,以“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打造多元共生的活力引擎、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街区典范”为总定位,采用“微改造”的方式,打造集居住、文化、商业、旅游、创意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共生型历史文化综合社区。实施“东莞记忆”项目,对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市民归属感、构建高质量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东莞在大湾区建设中打响莞邑文化品牌,在“双万”新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文化是城市历史积淀升华而成的灵魂,教育是培养人的百年大计。近年来,我镇坚持二者协同推进,努力擦亮“文化名镇”“教育强镇”的品牌,聚焦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活化、创新,彰显古镇新魅力。我镇提出的擦亮石龙传统文化品牌措施与沈肖凤代表提出的建议--“在中、小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在根本目标上不谋而合。下来,我镇将在市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办理沈肖凤代表的建议。现针对建议内容,将我镇目前工作情况与下一步计划详细汇报如下。

一、目前工作情况

(一)巧借学校弘扬传统文化

我镇积极在中、小学、幼儿园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红色校园宣讲”系列活动,加深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意识。目前已开展“非遗进校园”4场次,“红色宣讲进校园”11场次,分别走进了石龙中心小学、爱联学校、实验幼儿园等,取得良好成效。同时全镇中小学还开展了舞龙、醒狮等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举办“寻找石龙的足迹”非遗历奇亲子实践活动、非遗庙会等,打破了室内教学模式,带学生走进社会实践,提升非遗在校园的内涵,使幼儿领悟传统文化精华。

(二)新编教材规范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进教材是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镇先后编辑出版了《石龙镇历史文化遗产》、《石龙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对研究石龙的历史、人文、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镇的幼儿园也结合学前教育实际与相对应主题课(程新昌鼓制作技艺、醒狮头制作技艺、木屐制作技艺、灯笼仔制作技艺)编印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本课程》。

(三)兴建文化园活化传统文化

我镇积极推动文博事业繁荣发展,石龙博物馆、东征博物馆及中国举重博物馆(筹建中)有序推进,打造了富有石龙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园。同时我镇成功打造了“大美于斯”“莞艺流芳”“博古通今”“红色基因”“春华秋实”五大展览品牌,引进、主办、承办各类科普展览24个,开展专题讲座、宣讲等公教活动514场,接待观众逾36万人次。

(四)善用舆论推广传统文化

我镇通过微信公众号持续发布推文推广,相关展讯、公教活动还得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卫视、人民日报等二十多个媒体报道。以《风雨广九家国路-广九铁路111周年》展为例,国家省市媒体相关报道有40多篇,石龙官方媒体以及本地公众号的文字及视频报道37篇。

二、下一步计划

(一)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设置

我镇将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全面了解传统节日内容、渊源及相关故事,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期间组织开展舞蹈、写诗作词等创新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同时依托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载体,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演讲、征文、歌咏等活动。各学校班级至少组织召开一次“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刊出一期宣传专栏及班级黑板报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

(二)创新传统文化教育路线设计

我镇将推出石龙传统文化旅游路线,讲好“石龙故事”,弘扬石龙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充分挖掘、整理地域名人教育资源,通过对接研学实践、红色旅游等文化教育旅游活动,组织中小学生走访传统文化继承人,到传统手工艺品及文化载具生产基地等场所参观。

(三)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宣传

为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石龙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气氛。我镇将加大宣传相关展讯、公教活动。除了在展览开展期间的广泛宣传造势、不定期发布展览公教活动招募信息、活动开展情况外,在展览的中后期和重要节庆时点如春节前,我镇还将加强延伸报道,做好石龙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宣传。

以上是我镇办理意见,我镇将继续根据市相关牵头部门的指导和安排,全力落实建议相关事项。


市教育局:

现就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280号提案《关于普及莞城、石龙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结合我局职能答复如下:

2014年起,我市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保护”路径,围绕莞脉传承的职责使命,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普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莞邑非遗在东莞各大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绽放新光彩。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00多个非遗项目、近40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传承传播活动,走进的学校达330多所,开展普及性公益活动达400多场次,受益师生超100万人次;全市有24个镇街、91所学校创造性打造非遗品牌特色课程,培育了3批共36个“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其中莞城街道实现非遗进校园全覆盖,从幼儿园到小学,校校有亮点,同时积极创编出版东莞传统文化读本,以用于本区域的非遗进校园推广普及。

下来,我局将继续深入开展莞脉传承之非遗进校园活动,加大力度巩固我市非遗教育的成果,同步探索“非遗进校园”规范化、标准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模式。联合市教育局推进《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初、中、高级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并以此为范本引导各镇街、中小学校及高职院校规范编写校本教材;深入开展各层级非遗传承人、非遗志愿者导师培训,进一步扩大非遗导师群体,提高非遗导师的专业水平,促进非遗教育规范化。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5月30日   


办理单位 石龙镇,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莞城街道,教育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