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266)关于加强我市学生本土文化教育的建议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广袤的中华大地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这些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底蕴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宏大画卷中的灿烂一页,是中华民族一代代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根基。

  推进学生本土文化教育,对于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下一代对家乡故土的了解和认同以及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化的自我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土文化教育可为成长中的学生普及本地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以及历史文人文等方面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与生于兹长于兹的家乡的情感连接。

  东莞作为一个千万级别的人口净流入大市,数百万来莞务工人员子女在东莞学习、成长,在父辈同样缺少东莞本土文化认知的背景下,在学校推行本土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市民了解东莞地方文化、获得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增强东莞的城市凝聚力、向心力尤为重要。

  根据深入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市在开展东莞本土文化教育工作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

  1.东莞有着丰富的带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人文古迹、历史名人、风土人情、生活技艺等各方面都有丰富的内涵,这些随着历史不断积淀下来的地方文化及东莞在现代化进程中迅速发展的特色道路是东莞推行本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了解东莞、增强本土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

  2.近年我市在开展本土文化教育方面已迈出先行探索的步伐:

  (1)东莞非遗作为东莞传统文化的代表已先行走进我市部分学校开展非遗传承课程,举办公益性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我市从2018年开始研发非遗地方教材,目前,《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教材》初、中、高级系列教材已完成初稿。东莞市已有10所学校自主研发了校本非遗教材,有30多所学校将非遗课程纳入校园常态化课程。

  3.我市在推进本土文化教育方面有坚实的资源支持和人才基础。东莞建有大量的地方文化场馆如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袁崇焕纪念馆等,并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文化工作者在莞工作。

  4.我市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本土文化教育体系,在全面、广泛开展东莞本土文化教育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法:

  1.出台推进东莞本土文化教育的相关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将本土文化教育纳入校园常态化课程;组织人员系统梳理、制订东莞本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教学大纲和配套教材标准,研制科学、系统、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课程体系。

  2.充分联合社会资源,推动我市文旅部门与校园教育的充分融合,提升我市本土文化教育品质。建议由教育部门统筹,邀请各类与东莞地方文化相关的机构根据自身资源制定本土文化特色课程、活动,每年在指定日期前集中报送。教育部门协调各级各类学校自行选择课程、活动,确定排期,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各文化机构,由相关文化机构派遣工作人员进校园定期开展。

  3.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旅游、文化、史志办及地方高校等机构,研制本土文化教育教材。组织人力结合东莞地方文化特色,从人文古迹、历史名人、风土人情、传统技艺、自然地理、经济产业等方面入手,系统编制、打磨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本土文化教材,为未成年人全面了解东莞本土文化提供高品质的校本材料。

  4.结合镇街特色,鼓励学校以各种形式灵活引导学生实地参与本土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我市各镇街的特色民居、传统技艺、习俗等历史文化资源(如茶山南社古村、石排塘尾古村落、虎门逆水流龟村堡),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采用访学实践、参访调研、特色社团等公益形式,组织学生参与本土文化活动,沉浸式接受本土文化熏陶。

提案者 孔迪
部门答复

孔迪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学生本土文化教育的建议》(第20230266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学生本土文化教育开展情况。

  (一)探索传统文化艺术教学校本课程。市教育局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各学段美育课程目标定位,立足东莞实际,融入岭南文化、莞邑文化和客家文化等地方特色资源,挖掘本地优秀文化资源。鼓励书法、剪纸、国画等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进课堂,搭建开放平台,拓展教育空间。将葫芦丝、巴乌、竹笛、阮、琵琶等民族乐器引进课堂,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民族乐器的了解,增强民族音乐的文化熏陶。继承发展本土艺术文化,例如:麻涌粤剧、东坑木鱼歌、谢岗客家山歌、沙田咸水歌、樟木头客家麒麟舞等。通过走访民间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深入了解和体会本土优秀文化艺术,提高学生对本土优秀文化的认识,提升教师理论研究水平,推进传承优秀文化工程。组织编写和开发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教程,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累,已有超过50个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类型的教程,丰富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教学资源。如桥头镇编制了“莫家拳”校本教材,将传统套路进行科学改编后,在全镇所有学校推广,目前已普及为全镇所有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东坑镇将“木鱼歌”纳入中学第二课堂,培养了正式学员超过6000多名,并出版了《摸鱼——东坑木鱼歌写作与演唱教学》教程;清溪镇充分利用麒麟文化影响力,大力推动麒麟舞进校园,各小学都开设麒麟舞培训课程,学校之间不定期举行麒麟舞交流活动,培养了数百名少年麒麟舞高手;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相关老师编写了《东莞地理》和《东莞地方历史读本》两本乡土教材,提供给我市初中学生阅读使用,深受广东学生喜爱,对我市中学生了解东莞乡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自2014年起,市教育局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合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莞脉传承,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十载光阴流转,十载春华秋实。如今,在东莞各大高校、中小学、幼儿园已从“非遗进校园”逐步发展为“非遗在校园”,形成“非遗进校园”独具特色与内涵的“东莞模式”。截至目前,东莞非遗进校园活动逐步实现从幼儿园到高校全覆盖,全市已有167个非遗项目、近40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传承传播活动,走进的学校达330多所,开展普及性公益活动达400多场次,受益师生超100万人次;全市已有24个镇街、91所学校创造性打造非遗品牌特色课程,培育了3批共36个“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

  (三)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工作。根据《广东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粤教体函〔2017〕95号)精神,我局积极推动我市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工作,以创建传承学校活动为契机,以戏曲、书法、民族舞蹈、乐器、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形成本校的特色和传统,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引领青少年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目前,我市有7所学校获评为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5所学校获评为省级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

  (四)积极推动研学实践等校外实践教育活动。近年来,我局按照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及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联合市发改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文广旅体局、市市场监管局、团市委等部门,制定《东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工作指引》,加强指导和管理,积极推动我市中小学校开展研学实践等校外实践教育活动,鼓励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开展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防与科技教育、劳动教育、自然生态教育等不同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

  (五)联合社会资源提升我市本土文化教育品质。推动建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工作机制,2021年市教育局与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施方案》,进一步促进我市博物馆与学校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探索本土文化教程编写相关工作。教材关系教育质量、立德树人和文化传承,也关乎国家事权、国家意志和国家安全,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根据《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广东省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中小学(含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使用的教材须在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教材目录中选用,地方课程教材要经省级教材审核机构审定后才可进入教材目录,学校原则上不编写课程教材,同时,2022年广东省教育厅也通知暂停送审地方教材。在此背景下,我们将继续探索通过本土文化教程进校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教育。

  (二)继续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继续合作,深化建设“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针对前三批已评选出的36个基地开展评估工作,同时,组织开展第四批“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进一步擦亮“博学东莞”文化品牌,对“博学东莞”相关展览活动与“博物馆中小学教育教学系列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加强各博物馆与中小学校的馆校合作、协同联动,巩固提升我市学生本土文化教育成果。

  (三)鼓励学校以各种形式灵活引导学生实地参与本土文化活动。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采用研学实践、参访调研、特色社团等公益形式,组织学生参与本土文化活动,沉浸式接受本土文化熏陶。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市教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教育局

  2023年6月26日


市教育局:

现就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266号提案《关于加强我市学生本土文化教育的建议》,结合我局职能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局大力发展莞邑文化,涵养城市文脉,加强我市学生对优秀本土文化的普及传承。一是围绕莞脉传承的职责使命,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保护”路径,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00多个非遗项目、近40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传承传播活动,走进的学校达330多所,开展普及性公益活动达400多场次,受益师生超100万人次;全市有24个镇街、91所学校创造性打造非遗品牌特色课程,培育了3批共36个“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二是推动建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工作机制,2021年与市教育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施方案》,进一步促进我市博物馆与学校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

下来,我局将继续深入开展莞脉传承之非遗进校园活动,联合市教育局推进《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初、中、高级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并以此为范本引导各镇街、中小学校及高职院校规范编写校本教材,探索“非遗进校园”规范化、标准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模式。进一步擦亮“博学东莞”文化品牌,联合市教育局对“博学东莞”相关展览活动与“博物馆中小学教育教学系列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加强各博物馆与中小学校的馆校合作、协同联动,巩固提升我市学生本土文化教育成果。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6月13日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教育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