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246)关于探索开展东莞市通风廊道规划建设的建议

受大气环流异常和全球变暖影响,今年7月我市出现历史第二异常高温。相似地,全国多地今年8月持续出现40度以上的高温。南方多地经历的持续高温,在范围、时长、强度上都创下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1970年起,德国率先通过城市气候监测探索城市气候,并在1979年由德国学者Kress首次提出城市通风系统理论和风道建设建议。2005年来,香港、武汉、北京、长沙等相继开展城市通风廊道规划研究,省内广州、佛山等也开展了相关研究。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我国第一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指导性文件《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7年,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及分工方案》提出要在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项目规划、设计、审批时充分考虑气候变化中长期影响,禁止在城市通风廊道上新建高层建筑群。

  问  题:

  一、城市气候环境基础研究资料较少

  市气象局在2018-2020年开展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显示我市连续3年热岛效应强度均在1℃左右,热岛效应渐趋明显,且有连片趋势。我市气象监测项目较为基础。通风廊道建设规划不仅需要风环境等气象资料,还需要对可作为通风系统的作用空间(城市建成区)、补偿空间(生态冷源)与空气引导通道(河道、宽阔马路等)有充分的理解。

  二、城市建设过程中适应气候变化考虑不充分

  我市土地开发强度大,土地容积率高。数据显示全市范围内相对于周围地区有三个高温中心和两个低温中心。建筑物密集地区温度相对高,山地或者植物较为茂盛的地区温度相对低。虎门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虽高度城市化,但海洋、河网等比热较大,热岛效应不明显,城市下垫面改变对高温中心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缺失

  我市规划、气象、发改、水务等分别负责规划设计、气象监测、能源保障、防汛等。各部门主要关注职工在本专业的水平能力,忽视交叉学科和复合型思维的重要性。提高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和市民的生活质量,需要城市总体气候适应战略和复合型人才支撑。

   法: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从研究成果来看,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对调节城市微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节约能源消耗、改善人居环境有积极的作用。立足“双万”新起点,我市正致力于打造高品质都市生活圈。此时以通风廊道建设规划为切入点,逐步深入开展我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对提升我市宜居水平具有长远意义。建议如下:

  一是建议尽早开展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应用研究。我市融合山区、丘陵、水乡等多种地形地貌,风环境差异明显。建议依托科研力量,完善气象监测基础设施,开展多尺度风环境评估,分析适用于我市风道建设的风环流。充分研究我市可作为通风系统的作用空间、补偿空间和空气引导通道的区域,将编制我市通风廊道规划建设指引作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一环。

  二是建议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逐步完善通风廊道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生态冷源和山水格局,结合绿地系统空间布局,规划通风廊道。在城市尺度内通过建设宽度100米以上的通风廊道,形成较理想的通风效果。在城市中心地区重点限制主干道路周边开发项目与建筑密度,保持通风廊道的开敞。将微改造与城市更新结合,完成多种形式通风廊道建设。对未达到风道要求的建筑在未来城市改造中通过规划调整、楼宇绿化等方法达到城市通风目的。

  三是建议储备复合型人才积极开展城市适应气候工作。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建立专家库和本地复合型人才储备库。以城市规划建设为例,在项目论证、评审时除应邀请本专业专家外,还应邀请熟悉本地实际情况、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制定培训计划,重视城市适应气候工作,全面提升政府工作人员复合型思维能力。

提案者 黄锋
部门答复

市气象局:

  黄锋委员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探索开展东莞市通风廊道规划建设的建议》(第20230246号)收悉。该提案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缺失”以及“建议储备复合型人才积极开展城市适应气候工作”等内容。经综合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我市积极吹响“是人才、进莞来”的引才号角,制定出台特色人才特殊政策、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政策、本科生政策、创新人才政策等多项人才政策,加强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培养,扩大城市发展人才资源供给。相关政策措施主要如下:

  一、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和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政策。2021年12月,我市最新修订出台《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东府办〔2021〕53号),对经认定或评定的特色人才给予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最高每月6000元租房补贴、最高35万元生活补助,以及创业、医疗、社保、通关、居留和出入境、子女入学等全方位扶持。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对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的吸引力,我市还制定出台了《东莞市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实施办法》(东府办〔2021〕54号),对在我市工作或创业的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给予最高1:2比例的配套资助,并参照《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给予各项扶持。

  二、本科生政策和创新人才政策。2022年4月,我市专门制定出台《东莞市本科生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东人社发〔2022〕17号)和《东莞市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东人社发〔2022〕18号),对我市用人单位新引进的本科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等人才给予最高30万元综合补贴,对在我市工作期间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的人才给予最高5万元能力提升培养资助,对来莞见习、实习或实训的本科、硕士、博士生给予每月1000元至3000元见习补贴(补贴期最长不超过3个月)。

  下阶段,我们将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加速释放政策聚才效应,强化各类人才资源储备,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专此答复。


市气象局:

黄锋委员提出了《关于探索开展东莞市通风廊道规划建设的建议》(第20230246号提案),经研究,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关于提案中提出探索开展东莞市通风廊道规划建设的建议,我局表示认可和支持。建议主管部门开展城市通风廊道研究规划,明确通风廊道布局及管控要求,我局在组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时落实好相关要求。

专此函达。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

                                         2023年5月31日


黄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探索开展东莞市通风廊道规划建设的建议》(第20230246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自然资源局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近年,东莞气温偏高屡破记录,热岛效应渐趋明显,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城市通风廊道也叫城市风道,其基本原理即在城市局部区域打开一个通风口,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增加空气的流动性。在城市中设置合理的风道布局,可以带动城市内部空气流通,提高城市空气流通效率、降低城市空气温度,疏散废热和空气污染物,是缓解空气污染和城市气候问题的重要措施。通风廊道设计跟本地气候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也与技术支撑和人才政策有关,我市开展了以下工作为城市通风廊道的建设提供支撑:

一、加大气候条件探测密度,为廊道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近年来,我市加大气象探测密度,在东莞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东莞市气象局积极推进“东莞市气象综合观测能力提升工程”建设,目前已建成灾害性天气监测、海洋气象、农业气象、城市气候探测一张网,为开展多尺度风环境评估和分析适用于我市风道建设的风环流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综合观测网包括:(一)灾害性天气监测网:以国家基本气象站、3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为骨干,以226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为核心组成。全市陆地自动气象站平均间隔密度达到3.3×3.3公里,覆盖了全市各镇街(园区),垂直方向上实现了从地面到对流层顶的探测覆盖,90%以上的探测项目实现自动化。(二)海洋气象监测:通过实施东莞“平安海洋”气象保障工程,建成1个海洋浮标、2个客(货)运码头气象观测站、1部风廓线多普勒天气雷达、1个海水养殖水体环境观测站。(三)农业气象观测:建成1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四)城市内涝气象观测:建成75个城市内涝气象观测站。

另外,市气象局拟在松山湖气候指标站建设包含20种下垫面的温度观测站,为城市热岛特征研究及城市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利用中国气象局风云卫星的各类遥感数据,通过遥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为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我市土地开发强度大,土地容积率高。市气象局依法开展建设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结合现有气象观测资料,已将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东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图和审批事项清单,对符合法规规定的工程项目要求在规划用地许可阶段实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结合松山湖以及滨海湾新区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等特点,试点开展了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三、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为引进复合型人才提供政策保障

近年我市积极吹响“是人才、进莞来”的引才号角,制定出台多项人才政策,加强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培养,扩大城市发展人才资源供给。一是特色人才特殊政策,给予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最高每月6000元租房补贴、最高35万元生活补助,以及创业、医疗、社保、通关、居留和出入境、子女入学等全方位扶持。二是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政策,给予最高1:2比例的配套资助,并参照特色人才特殊政策给予各项扶持。三是本科生政策、创新人才政策,对我市用人单位新引进的本科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等人才给予最高30万元综合补贴,对在我市工作期间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的人才给予最高5万元能力提升培养资助,对来莞见习、实习或实训的本科、硕士、博士生给予每月1000元至3000元见习补贴(补贴期最长不超过3个月)。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市气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气象局

                                   2023年6月28日


办理单位 气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社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