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219)关于加强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统筹,促进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召开,向全社会释放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信号,坚持制造业当家成为了全省、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东莞作为珠三角最早落地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的城市,将源头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布局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阿秒激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一批重大基础科学装置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共有新型研发机构32家,其中省级25家,市财政支持建设18家。从2005年第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至今,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建设了88家省级科研平台,引进近8000名人才,孵化企业2760余家,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东莞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平台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单位运作单打独斗,未能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合力;二是部分单位过于依赖财政资金,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三是财政资金给予支持后,对资金的运用缺乏有效监管;四是有些单位项目和成果不能对东莞高质量发展形成支撑作用。
  为进一步发挥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的经济社会效益,使其更好地服务东莞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法:

  一、成立综合统筹领导机构。目前,对接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的部门主要是市发改局和市科技局,对接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高校则是市教育局。部门以业务对接和行政服务为主,难以做到高位统筹。建议市级层面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设置工作协调机构,完善重大问题市领导定期协调解决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土地空间、财政资金、公共服务、人才引育等资源问题,确保全市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高校等科创平台高效运营、规范运营。
  二、加强对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的监督管理。要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明确单位和项目的目标任务,加大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管,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关系,加强成果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同时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以及成果未达到考核要求的单位进行相应的约束。
  三、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的经济带动效能。力促全市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带动全市招商引资、产业转型等重大工作向前推进,更好地抢抓经济与科技发展新机遇。据了解,中国散裂中子源近年来的科学产出,四分之一是粤港澳大湾区用户,大科学装置与我市经济发展仍大有文章可做。进一步发挥大科学装置的集聚效应,以此为基础,吸引更多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来莞发展;利用好我市基础研究的优势,积极发动市内有条件的科技制造业企业走转型升级发展道路;力促科技创新研发成果本地转化,孵化更多有潜力的优质科技企业,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力促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与我市高等院校开展合作交流,双方互助互利共促发展。
  四、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的人才集聚效应。大科学装置建设之初,高端人才集聚是我们考虑的重要范畴。科技人才是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市高等院校相对较少,高科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问题仍然突出。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的明星效应,配合市内人才发展政策,建立供需相符的人力资源关系,为制造业当家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积极发挥本土高校的人才培育作用,建立顺畅的人才对接培训渠道;加快建设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形成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高校、企业成一体的发展体系。
  五、争取更多发展资源。大科学装置为国家探索前沿科学问题、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硬件基础,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东莞在空间、财政、管理等方面为建设和运营大科学装置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大科学装置短期内对地方经济的直接拉动并不大。建议适当向国家申请发展资源,在发展政策,建设用地指标等方面争取适当倾斜。

提案者 民进市委会
部门答复

市人社局

市科学技术局:
  民进市委会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统筹,促进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0230219号)收悉,结合我局职能,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近年,我市在充分考虑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实际情况和需求的情况下出台了系列适用的引进培养人才政策,同时实施“走出去”“请过来”“留得住”的人才引育留措施,助推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的人才集聚。
  一、实施系列引进培养人才政策
  (一)特色人才特殊和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政策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市于2013年出台实施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对重点发展的行业、产业、领域紧缺急需或做出相应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给予经济贡献奖励,并在创新创业、住房、经济贡献奖励、医疗、社保、落户、出入境等方面扶持。为适应我市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战略定位要求,2021年我市对特色人才政策进行优化升级,出台《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在优化升级目录、提升补贴力度、丰富扶持措施基础上,探索人才引进新机制,打破人才流动限制。一是围绕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探索大科学装置、高校及科研院所、重点研发平台和市其他重大项目下放人才评价和评审权限,强化用人单位引才自主权,提高引才的积极性,充分激发用人主体活力。二是探索对特定“双聘制”高端人才给予与全职引进人才同等政策待遇,破除高层次人才流动机制障碍。对在我市登记注册的大科学装置、重点研发平台、高校及科研院所和市其他重大项目,采用柔性方式引进全时在莞工作,符合三类(含)以上特色人才条件,并签订三年以上工作协议的紧缺急需人才,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主管部门审定后,可列入认定、评定对象。符合条件的特色人才创新创业、住房、生活、医疗、子女入学和居留出入境等方面优惠措施,其中符合条件的特色人才可获最高2000万元创业类贷款,按其贷款期内实际支付利息最高不超过70%的比例补贴两年,每年最高200万元贴息;最长3年每月最高2000-6000元租房补贴,或给予最高100-1000万元购房补贴;5年逐年递增的合计15-35万元的生活补助。
  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对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的吸引力,我市专门制定出台了《东莞市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实施办法》,对在我市工作或创业的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视情况给予最高1:2比例的配套资助,并参照《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给予扶持。
  自2013年政策实施以来,特色人才认定评定工作从2014年至今,共认定评定特色人才444人,其中特级5人,一类68人,二类154人,三类136人,四类81人。共拨付住房补贴643人次,16372.66万元;经济贡献奖励512人次,562.3万元;特色人才引才奖励85家企事业单位(148人次),1612万元。
  (二)研发人才引进培养政策
  为打造一支支撑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研发人才队伍,我市于2020年出台《东莞市加强研发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并在2022年11月对其进行修订,印发《东莞市加强研发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面向年度研发投入额达1200万元的、或研发投入不少于500万元且同比增速达不低于20%的企业,获得200万元以上国家、省项目资金、技术合同交易额200万元以上的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牵头单位实施四个奖补项目。一是研发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最高奖励标准每人每年不超过100万元;二是研发人才能力提升培养资助,对在我市工作期间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学历、高级职称、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分别给予4-10万元能力提升扶持;三是用人单位引才补贴,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新引进研发人才情况给予最高每年累计100万元引才补贴;四是用人单位柔性引才补贴,每家单位每年最多三人申请,累计不超过60万元。
  截至目前,共向2394人次发放4037.49万元研发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向203人次发放1502万元能力提升培养补助;向50家单位发放1489人的478.5万元引才补贴;向5家单位发放12人的118.2624万元柔性引才补贴。
  (三)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奖
  为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全市人才发展环境,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我市于2018年出台《东莞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实施办法》,并在2022年11月对其进行修订,印发《东莞市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实施办法》,面向在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经济贡献突出的单位,高等院校和重点鼓励发展单位,对担任以下职务之一的人才给予奖励:一是市级以上人才项目入选者;二是企业高管;三是独资或合伙制机构主要负责人或合伙人;四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一级学科带头人或市级以上重大纵向课题负责人。具体按照人才个人上年度在我市的贡献度,给予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经济贡献奖励。
  (四)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和本科生引进培养政策
  2022年4月,我市专门制定出台了《东莞市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和《东莞市本科生引进培养暂行办法》,对我市用人单位新引进的本科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等人才给予最高30万元综合补贴,对在我市工作期间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的人才给予最高5万元能力提升培养资助,对来莞见习、实习或实训的本科、硕士、博士生给予每月1000元至3000元见习补贴(补贴期不超过3个月),并对我市成功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的单位给予50万元一次性建站资助。
  二、实施“走出去”“请过来”“留得住”人才引育留措施
  (一)坚持“走出去”,大力引进重点产业人才。
  围绕我市重点领域高科技人才,收集、发布企业急需紧缺岗位需求,多渠道开展招才引智活动。一是常态化收集企业急需紧缺人才岗位,通过急需紧缺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及时发布。二是持续打造“名企名校行”、莞训计划见习招聘会等招才引智品牌。通过举办引智线下招聘会、云聘会和直播带岗活动招引人才。三是加强国内人才工作站建设。在国内重点城市建立国内人才工作站共10个,推动各国内人才工作站常态化开展城市推介、政策宣传和人才寻聘等工作。
  (二)坚持“请过来”,宣传推广我市吸引力。
  一是实施“莞训计划”,邀请全国多所高校的师生来莞参观交流,让高校师生充分认识我市产业发展,提升高校学生毕业后投身我市建设的信心。二是组建“校园大使”队伍。为搭建联系、凝聚、服务莞籍在外大学生的桥梁纽带,我市面向全国重点院校招募“校园大使”,组织优秀莞籍在校大学生开展人才政策宣传和招才引智工作。三是开展港澳青年东莞行活动,邀请一批港澳青年人才来莞实地参观,宣传东莞品牌、产业发展成就和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吸引更多优质港澳青年人才来莞创新创业。
  (三)坚持“留得住”,持续巩固引才成效。
  一是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出台优才卡政策。实施《东莞市优才卡管理暂行办法》,符合条件的我市人才可申领优才卡,持卡人在我市可享受相对应的24项待遇和优惠便利服务。二是持续深化优才专享服务,激发人才留莞热情。在市民服务中心政务大厅设置东莞市优才服务中心,为各类人才提供 “一站式”“一对一”协代办、人才项目对接、人才政策咨询等服务。增强基层优才服务建设,印发《东莞市基层优才服务区(窗)建设方案》,已推动15个镇街(园区)建设优才服务区,形成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开启“人才志愿服务人才”新模式,成立东莞市优才志愿服务队,现有队员近三百名,让我市人才参与各类人才服务活动,激发人才在莞就业创业热情。

  下来,我局将一方面深入贯彻落实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加快落实各项人才政策措施,提升政策实施效能,为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提供人才集聚更大政策优势;另一方面,将实施各招才引智平台提升行动,打造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为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提供人才集聚更实在的服务。


科技局
  民进市委会:
  感谢你们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统筹,促进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综合市发展和改革局、教育局、人社局、投资促进局等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当前东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特色城市。市相关部门全力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发挥大科学装置和重大科创平台集聚优势,深入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支撑,具体工作主要有:
  一、强化顶层设计,统筹重大科创平台建设
  我市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重大创新平台主要集聚于松山湖科学城区域。目前我市已成立东莞市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同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6个工作专班,架构起一个领导小组抓统筹、一个办公室抓协调督导和六个专班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相关部门以及科学城范围内的大朗、大岭山、黄江均被纳入到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举全市之力推进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格局初步形成。
  二、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一)支持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运行发展
  目前,市财政对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运行发展给予最高5000万元/年的资助。资助资金主要用于实验室建设发展、高水平人才引进、部分职工人员绩效、部分日常运行和物业费、异地建设的差旅费,宣传推广及院地合作等方面。
  (二)开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运行绩效评估
  自实验室成立以来,在省科技厅的精准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高格局、高标准推进各项建设工作,持续加大经费投入,截至2022年底投入超过40亿元,全力保障场地空间需求,不断优化政策支持,推动实验室在前沿科学研究、产业技术攻关、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建设等多个方面硕果累累。截至2022年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总人数超1000人,全职人员600余人,引进了7位两院院士及3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成立五年以来,材料实验室注重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已布局十大科学研究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82项,财政经费约7.96亿元。科研成果先后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实验室注重强化协同创新、推动成果转化。目前已引进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直接孵化42家产业化公司中,13个项目天使轮融资突破5.28亿、天使轮估值超过22亿,公司销售额累计突破4亿元。
  三、推动重大创新平台为我市发展服务
  (一)推动重大原创科研成果在莞落地
  着力推进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重大原创科研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会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在松山湖成立国科中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亿元,计划在松山湖投资建设中子产业园,开展加速器研发及制造,BNCT设备研发、调试与生产,产业人才培养等工作,如散裂中子源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正加速推进产业化工作,市人民医院BNCT治疗中心大楼已完工,临床试验正在推进。材料实验室孵化产业化公司42家,目前已获融资5.28亿元,累计销售合同额4.2亿元。其中2022年获融资3.4亿元,2023年一季度获融资1.28亿元,2022年度销售合同额1.9亿元,2023年一季度销售合同额0.2亿元。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孵化的东莞市红石科技和东莞市嘉锂材料近期将在莞融资约5亿元,投资建设生产线。透明陶瓷团队孵化的产业化公司累计销售合同额0.89亿元,累计融资额0.95亿元,多孔陶瓷团队孵化的中科卓异环境科技累计实现销售额0.55亿元,光子制造团队孵化的广东中科微精累计实现销售额1.18亿元,累计融资额0.5亿元。
  (二)推动科研创新合作
  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与东莞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等联合共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全省唯一依托大科学装置建设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通过科研合作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全散射中子谱仪—多物理谱仪。截止目前,多物理谱仪已完成100多个课题,多项实验成果已在Nature、Nature Sustainability和Advanced Materials等顶级期刊上发表。同时,东莞理工学院与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共建了先进探测技术联合实验室,聚焦大科学装置核探测设备的工程化研究,与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中山大学合作,建设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针对极端温度场、极端电磁场与惰性气体极化环境等方向开展研发。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注重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已布局十大科学研究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82项。科研成果先后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发表了高水平论文超过2515篇,包括13篇Nature正刊文章以及多篇Nature子刊、PRL、Adv.Mater等国际一流期刊文章。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搭建了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以及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等4大公共技术平台,为我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提供系统性通用性技术服务。目前公共技术平台仪器设备资产总额达7.33亿元,对外开放共享1732台套,累计对外开放超过一万个机时。
  (三)推动与企业交流合作
  积极推动散裂中子源聚焦我市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科研团队,目前已引进中子散射锂电池关键技术海外科研团队,并多次走访对接新能源、博力威、维科电池、锂威、振华新能源等本土锂电池头部企业,开展中子散射在锂电池材料研发的案例宣讲和技术需求对接,从锂电池的电芯老化、SEI 膜生长与失效、宽温区失效、锂析出、充放电结构等方面凝练行业共性技术课题。同时加强与相关领域头部企业对接合作,与散裂中子源赴深圳拜访弗迪电池,对接中子散射技术在锂电池材料研究方面的应用,围绕SEI膜机理、电池原位放电、电池材料应力测试等方面进行技术合作研讨。
  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依托自身在新能源领域人才、设备条件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建设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集聚新能源材料产业头部资源,为新能源企业提供高水准的新能源材料与电池制备测试平台,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构建新能源创新生态。截至2023年3月,共引进欣旺达、广汽埃安、广东风华新能源、东莞创明电池、广东亿鑫丰、广东博力威等18家理事单位,小鹏汽车、华为、蜂巢能源、格力、拓斯达等11家意向单位。分别协助欣旺达、风华新能、埃克森等进行三元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钴酸锂电池、5G手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应用技术、高电压高容量钴酸锂、高容量合金负极和补锂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
  四、推动人才引进培育
  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创新平台对人才集聚作用。目前,松山湖材料材料实验室已经引进培育科研技术人员967人,其中全职445人(正高级31人、副高级87人);全时23人(正高级21人、副高级2人);双聘59人(正高级45人、副高级12人);客座、工勤及其他439人。散裂中子源共有科研技术人员424人,其中正高级30人,副高级145人,中级104人,中级以下145人。另外,材料实验室联合全国各地高水平大学及科研院所,协同培养和输出高水平科技人才。目前材料实验室已与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山大学等59所高水平院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室合作,累计联合培养研究生378人。
  五、争取更多资源投入
  (一)深入推进院地合作
  全力推动国家级优质科研资源赋能我市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2020年11月22日,在省院全面战略合作领导小组会议上,东莞市和中科院签署了《中国科学院 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合作协议》,双方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同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在中科院支持指导下,我市散裂中子源二期已正式获得国家批复立项,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正加紧推进立项工作。
  (二)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
  积极争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等单位创建国家级科研平台。积极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基地,多次联合省科技厅、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向国家科技部、江苏省科技厅、苏州市科技局和苏州实验室等汇报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筹建材料领域国家实验室东莞基地进展。各方均表示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建材料领域国家实验室东莞基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围绕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凝练第三代半导体、前沿材料、材料表征及研究方法三大方向的科研任务,并形成任务建议书(8个)报送至苏州实验室并已通过评审,苏州实验室已把材料实验室提出的任务建议融进国家实验室体系战略发展方向,下来将报送至国家科技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正积极筹划建设“中子散射及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积极筹划建设“材料基因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并已向省科技厅提交申报材料。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来,我市相关部门将继续推进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承担国家战略性科研任务,同时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贡献力量。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你们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教育局

  市科技局:
  发来《恳请提供第20230219号关于加强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统筹,促进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会办意见的函》收悉,现就将有关会办意见反馈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东莞理工学院与大科学装置合作的情况
  1.多物理谱仪建设情况。东莞理工学院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共同研发建设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多物理谱仪,2021年通过验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目前,已组织了4个批次的多物理谱仪东莞理工学院通道实验征集,共计征集实验申请103项,批准上机实验69项,通过率67%,其中校内人员实验38项;多项实验成果已在Nature、Nature Sustainability和Advanced Materials等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物理谱仪将在国家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工程科学、凝聚态物理和化学等众多领域科学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满足若干国家战略前沿技术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快推进学校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
  2.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建设情况。2020年1月,东莞理工学院与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共同建设的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实验室项目执行期间,依托中子散射技术,项目组成员开展了谱仪建设相关的技术研究,如国家基金项目《大科学装置样品环境设备的服役贫信息对比学习健康检测研究》。并利用中子散射技术开展陶瓷材料、压电材料、金属材料、能源材料等多领域的应用研究。项目期间团队已获得纵向项目资助44项,其中国家基金14项,省市级基金30项;横向项目24项,横向经费达1019万元。团队通过人才引进、培育以及多方合作等方式已经培养了一批具有中子散射相关领域技术和应用背景的人才,其中引入青年博士教师二十余人,引进博士后十余人,培养硕士研究生二十余人,培养本科生参加项目团队100余人。并且已经开展了多个方面的技术和应用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成果。项目期间团队发表文章56篇,其中SCI一区21篇;授权发明专利36项。
  3.先进探测技术联合实验室建设情况。东莞理工学院与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共建了先进探测技术联合实验室,聚焦大科学装置核探测设备的工程化研究,组建了由东莞理工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和散裂中子源科学家组建的科研团队,并招聘了有丰富的自动化装备研发经验的设计工程师。目前,联合实验室围绕探测器批量制造的关键技术开展协同创新,成功突破一系列关键制造技术,为中子源“量身定制”的闪烁体探测器实现了批量生产。
  4.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2023年,东莞理工学院与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牵头单位)、中山大学合作,获批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2023年度学科类)。该实验室将重点建设极端温度场、极端电磁场与惰性气体极化环境三个方向,研发国际先进的相关关键技术,实现多种极端条件设备国产化,助力量子、材料、生命、高端医疗器械等科学技术领域发展,促进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同时推动建设国家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的准备工作。
  (二)培育人才助力大科学装置发展的情况
  1.东莞理工学院依托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和先进探测技术联合实验室等联合实验室,大力加强人才交流和培养工作。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学院和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聘请了多位散裂中子源的专家作为校外导师,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2.东莞理工学院材料学院积极筹划设立中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材料与化工-中子源联合培养硕士专业,培养掌握中子散射理论并能熟练运用中子散射技术的专业型高精尖人才。目前,学校材料学院已开设《中子散射技术与应用》和《中子散射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课程,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子散射技术的相关知识。
  二、下来工作举措
  (一)拟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装置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中子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由市科技局、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理工学院牵头,充分利用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优势,尤其是东莞理工学院建设的多物理谱仪用于材料表征的强大优势,建立大湾区大科学装置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吸引港澳优秀团队与我校开展合作研究,产出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助力东莞由“世界工厂”到“创新之城”的升级。同时,以大科学装置服务港澳产业,吸引优秀科技成果通过学校在东莞实现转化。
  (二)拟推动联合申请组建国家级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基于已获批的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筹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目前,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已初步建成,并将于2023年12月验收。该实验室的建立为国家中子散射技术及其多学科研究的发展提供持续推动力,加强了内地与香港和澳门地区高校的交流合作,为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基础。




办理单位 科技局,教育局,发展和改革局,市人社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