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204)关于加强我市科技赋能高质量产业招商工作的建议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发展压力,广东省委旗帜鲜明的将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抵抗外界不确定性的必然选择。东莞也坚决执行省委决策部署,实施全民招商,加速优质资源集聚,以高质量发展为全省作出应有贡献。但传统的招商模式,对于人才、平台、创新性等科技要素不敏感,更多聚焦产值、税收等基本指标,导致东莞坐拥150万户市场主体、20万家工业企业、1.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的同时,成建制大学仅10所,本科以上学历人才不足一成。战新产业产值占比不足三成(合肥56.5%),加强科技招商、优化招商机制刻不容缓。
  以科技支撑制造业升级已成为重塑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变量。横向看,苏州、无锡等地都已经旗帜鲜明地亮出“科技招商”的牌子,搭建全市科技招商工作体系,明确科创资源招引目标,在各地“内卷”的区域竞争形势下,加强科技招商时不我待;纵向看,传统的招商模式逐步向向科技招商演变,由过往的“成本优先”的项目招商,到现在的产业链招商,下一步将向创新集群演进。

   法:

  一是强化担当意识,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新局面。制造业优化升级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往往需要科技、工信、发改等不同职能的部门横向配合与市、镇、村三级纵向联动。因此,一方面建议加强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建设。在产业调研、机制改革、企业服务、政策执行方面统筹推进,减少对企业的多头频繁检查、审核、走访,系统性的推进产业建设,加快实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深入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建议加强对有关干部的培训选拔。丰富干部知识素养,增强专业能力,推动形成一支真正懂科技、懂产业的干部队伍,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结合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开拓产业空间,规划建设专门的园区基地留驻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和优质成果转化项目。通过引导建设新兴产业空间,既可以满足企业发展扩张期对于空间的需求,提供优质项目留存转化的土壤,减少优质企业外流搬迁,也可以推动形成集聚效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一是聚焦瞪羚、百强等创新型企业。瞪羚、百强企业在企业技术上与经营产品上具有独到之处,正处于快速发展和扩张期,往往成为外省市招商、外地资本并购的重点对象,建议结合村镇“三旧”改造,规划建设专门的“瞪羚企业产业园”;二是推广建设创新创业综合体。结合对于新兴产业的研判,积极推广松山湖创新创业综合体的建设模式,市、镇、村三级联动,统筹土地资源,布局创新资源,加速项目落地,推动特色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发挥国资国企作用,为风口企业提供支持。一方面做大做强市属产投综合平台。效仿深圳在新兴产业上针对性成立深重投、深创投等产投国资企业的做法,建议以组建产业投资综合平台的方式,将目前东莞金控、科创金等产投和创投类资金业务进行统筹,汇集更大的资金力量,增强产投创投实力;另一面引导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把创业投资作为引育新兴产业项目的重要措施,发挥市属国资平台的作用,联动社会资本、专业领域投资机构、镇街、园区,以阶段性参股、跟进投资的方式,投向产业风口成果转化项目。
  四是加强人才集聚,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一是松绑科研人员,提高创新动力。扩大科研主体在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对经费、科研路线、参与人员的自主权力,改善科研项目检查频率,避免多头重复检查,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保障;二是改革科研项目激励机制。引导科研院所、大学、科研平台建立按贡献分配绩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绩效支出与科研人员在项目工作中的实际贡献挂钩,并向一线科研人员倾斜;三是建议完善现有人才政策,向风口项目给予倾斜。针对在新能源等重要新兴产业人才加大培育力度,优化管理模式,落实人才引进政策,为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人才保障。

提案者 黄文进
部门答复

市自然资源局
市科技局:
黄文进委员提出了《关于加强我市科技赋能高质量产业招商工作的建议》,经研究,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2023年,我局将全面统筹推动“拓空间”工作,以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为抓手,建立产业空间资源保障体系。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资源保障。在保持区域成本优势的前提下,拓展优化与全产业类别相匹配、与各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空间。从三个层次发展提供产业空间,一是以集中连片产业空间承载龙头企业、链主项目;二是以优质产业空间支撑重大产业平台发展;三是以低成本产业空间保障中小微企业、孵化器项目等新兴企业的发展需求。
下来,我局立足全市一盘棋,统筹谋划整合新增和存量资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连片土地整备与连片“工改工”为抓手,强化空间资源保障实施路径。一是统筹发展连片增量片区。年内计划在战略性新兴基地、标准化产业片区完成土地整备5000亩,其中拟重点在麻涌基地、松山湖基地和塘厦基地完成300亩连片土地各1片。采用标准化产业片区模式推进,由市级高位统筹规划和招商,属地镇街(园区)具体整备实施,整备集中连片、规模较大、形态规整的产业用地。二是大力改造连片“工改工”片区。按照“6033战略”框架实施,即“谋划实施60个连片现代化产业园区+提供建设3种类型空间载体+建立形成3个阶段滚动开发”,由政府全面统筹实施,提供制造业全生态链的产业空间。三是分类盘活闲置产业空间。按照“以用为先、分类处置、多措并举、一地一策”思路,灵活运用指标调剂、混合处置等政策破解历史问题,加快盘活批而未供土地,加强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把存量空间盘活成发展增量空间。

我市将通过增存互动、增存并举、资源集聚、利益平衡等一揽子空间保障发展路径,推动五年内整备10万亩连片产业空间,从中整理释放出3万亩产业净地,构建1.5亿平方米高品质工业上楼空间,建设3000万平方米低成本产业空间,逐步形成具有等东莞特色的立体化、多层次产业空间供给体系形成高质量发展产业空间,实现东莞产业空间“从无园到有园”“从零散到整合”“从传统到现代”的全面转变,为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有力的空间保障。


发展和改革局
  市科技局:
  提案《关于加强我市科技赋能高质量产业招商工作的建议》(第20230204号)收悉。经认真研究,我局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推动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建设
  面向优质企业加快发展对产业空间的需求,我市力争实现5年内打造不少于5000万平方米高品质、低成本的优质产业空间,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高、配套好、运营优的新一代产城融合型制造业园区,承载优质项目、培育产业集群,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我市优质产业空间以制定出台优质产业空间工业厂房建设标准指引、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和规范管理标准指引为引导,确保开发建设实现“高品质”;以“总成本+微利”、最高限价管控、优质企业奖补等多种方式,确保优质产业空间使用实现“低成本”。
  二、发挥产业引导基金撬动作用
  为推进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2021年我市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总认缴规模为100亿元,主要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是通过投贷联动、联合投资等方式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和财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撬动超过500亿元的资金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和重点产业培育发展,实现产业动能增量提升。目前战略基金已过会5支子基金,累计过会金额约20亿元。下来,战略基金将围绕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推进子基金设立工作,加快落实“一基地一基金”建设;同时,加强对已投子基金的运营监督,撬动更多优质产业项目资源落户东莞。
  三、加强新能源人才集聚
  2022年12月7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我局印发出台《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打造大湾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特色高地为目标,促进形成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圈。其中,着重提出实施“产业人才引育”重点工程: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聚焦新能源重点发展领域,加大国内外高水平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创新型团队引进力度。二是优化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新能源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职业院校间展开多种合作交流,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技术人员、专项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一批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应用检测等实用型人才。


科技局
  黄文进委员:
  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科技赋能高质量产业招商工作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综合市投资促进局、市自然资源局、发展和改革局和国资委意见,现答复如下:
  作为全国第十五个双万新城市,东莞市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引领“世界工厂”加速向科创制造强市蜕变。2023年是东莞的招商年,市委市政府高位构建“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格局。
  一、建立“大招商”协同工作机制
  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由市投促局牵头成立东莞市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制定《东莞市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办法》,为市直单位、镇街(园区)招引项目流程作出明确指导。出台“大招商”工作方案,形成四个方面20项工作措施。一方面,强化“管行业必须管产业、管产业必须管招商”理念,强化科技赋能招商作用,由市科技局牵头负责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商,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另一方面,强化国资国企市场化招商作用,明确市属国有金融企业要通过“基金+”开展全链条招商,由东莞金融控股集团、科创金融集团积极参与产业基金构建,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通过“资本+基金”撬动新兴产业项目落地。
  二、产业空间的整备与升级
  (一)全面统筹推动“拓空间”工作。立足全市一盘棋,统筹谋划整合新增和存量资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连片土地整备与连片“工改工”为抓手,强化空间资源保障实施路径。一是统筹发展连片增量片区。今年年内计划在战略性新兴基地、标准化产业片区完成土地整备5000亩,其中拟重点在麻涌基地、松山湖基地和塘厦基地完成300亩连片土地各1片。采用标准化产业片区模式推进,由市级高位统筹规划和招商,属地镇街(园区)具体整备实施,整备集中连片、规模较大、形态规整的产业用地。二是大力改造连片“工改工”片区。按照“6033战略”框架实施,即“谋划实施60个连片现代化产业园区+提供建设3种类型空间载体+建立形成3个阶段滚动开发”,由政府全面统筹实施,提供制造业全生态链的产业空间。三是分类盘活闲置产业空间。按照“以用为先、分类处置、多措并举、一地一策”思路,灵活运用指标调剂、混合处置等政策破解历史问题,加快盘活批而未供土地,加强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把存量空间盘活成发展增量空间。
  (二)打造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为做好科技型、高成长性企业的招引,2020年,我市出台《东莞市重点招商园区(低成本空间)扶持奖励暂行办法》,自办法实施以来,全市共65个产业园认定为市重点招商园区(低成本空间),累计统筹空间达约130万平方米,其中研发办公场地46万平方米,生产场地约84万平方米,已覆盖全市33个镇街(园区)。积极引入科技型、高成长性企业入驻,对入驻市重点招商园区(低成本空间)的给予租金补贴和财政奖励等措施。截止目前,低成本空间已落户了包括菲鹏生物、先知大数据、高伟光学等在内70家企业。
  (三)全市打造双创综合体。为争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新优势,培育壮大新动能,实现我市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结合市委十四届第233次常委会有关精神,现计划稳步推广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建设模式,由市镇(街道、园区)高标准统筹共建一批创新创业综合体(以下简称“双创综合体”),加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市重点招商园区等协同联动,逐步构建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为核心、以省级高新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纽带、以镇街(园区)双创综合体为节点的全市科技创新生态网络。5月24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石排镇新能源新材料专区)正式揭牌成立,这标志着在打造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和大湾区人才高地进程上又迈出坚实一步。
  (四)探索“反向飞地”招商模式。发挥地区优势资源,形成“研发设计在飞地、转化落地在东莞”的创新生态。探索由市属国有公司在其他城市区位条件较好的区域,购买、租用一批研发办公物业建设“飞地产业园”,重点解决在东莞投资落户的龙头企业、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等优质企业在外地设立技术创新研发中心的需要。产业园依托发达地区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通过引进创新资源要素等方式,实现产业“逆向孵化、逆向创新”。
  三、国资力量、产业基金助力产业升级
  (一)发挥国资国企作用。近年来,市国资委引导市属企业聚焦主责主业,服务东莞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决策。
  一是打造市属国有平台公司。市国资委会同市属国企起草并于2月10日由市政府印发了《东莞实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打造“城市与产业综合投资运营平台公司”实施方案》《东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打造“国有金融及战略性产业投资公司”实施方案》《东莞科技创新金融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科技创新投资平台公司”实施方案》,搭建了城投、产投、创投等综合投融资平台,通过股权投资、并购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布局一批产业项目,更好发挥市属国企在招商引资、产业投资、新型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支撑引领作用,在企业做强做大同时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金控集团以全链条金融服务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标深投控公司、深圳资本集团等深圳先进国企,东莞金控集团将重点打造国有金融及战略性产业投资运营公司,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通过“金融+产业”双轮驱动,以综合性金融服务培育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为东莞经济转型提质增效提供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科创集团致力成为区域一流的“科技创新投资平台公司”,搭建“股权+债权”双轮驱动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以“融资增信服务、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战略性产业投资”三大主业板块为支撑,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探索构建金融服务矩阵,深度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动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为全市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大湾区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设立市属国企母基金。在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等部门牵头组织及支持配合下,市国资委会同金控集团、科创集团、东实集团等市属国企,先后赴广州市以及安徽省合肥市、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地市,调研学习产业基金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市场化运作方面的经验做法。结合调研成果及我市政府引导性基金和国企市场化基金实际情况,市国资委组织科创集团、金控集团、东实集团等三家市属国企分别起草了“创新创业母基金”“高质量产业母基金”以及“城市发展母基金”有关设立方案。市国资委坚持市场化基金定位,整合现有存量国企基金,推动金控集团、科创集团、东实集团设立市属国企母基金。其中,由金控集团设立目标总规模200亿元的“东莞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投资母基金”,主要定位于配套服务招商引资以及重大战略产业领域投资,增强领投大产业、大项目能力,促进高端产业要素集聚。由科创集团设立目标总规模100亿元的“东莞市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主要定位于撬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助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国家、省和市重点支持产业领域,按照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原则,重点投资高精尖领域和硬科技前沿领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制造企业。由东实集团设立目标总规模300亿元的“东莞市城市发展母基金”,主要定位于促进土地、产业园和产业资源的有效融合,实现各类城市建设和产业投资要素资源集聚协同发展。
  (二)发挥产业引导基金撬动作用。为推进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2021年我市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总认缴规模为100亿元,主要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是通过投贷联动、联合投资等方式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和财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撬动超过500亿元的资金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和重点产业培育发展,实现产业动能增量提升。目前战略基金已过会5支子基金,累计过会金额约20亿元。下来,战略基金将围绕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推进子基金设立工作,加快落实“一基地一基金”建设;同时,加强对已投子基金的运营监督,撬动更多优质产业项目资源落户东莞。
  四、打造人才高地,引导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树立战略科学家团队旗帜。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成功引进“集成电路及半导体器件特色工艺”团队,立项为东莞市第一支战略科学家团队。团队成员包括电子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杨晓波,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张万里、陈雷霆,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张继华、国家特聘专家杨涛、国家海外优青白赛等20余位国际顶尖人才,预计成果转化产值达9亿元。成功吸引近20家产业链优质企业入驻,包括三叠纪、元合智造、德诺半导体等项目,总投资额近10亿元,2023年预计总产值将达3.5亿,初步形成了东莞区域领先的集成电路创新产业生态平台。
  (二)打造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我市注重挖掘企业创新主体的用人需求,为攻读理工科硕博士研究生提供在企业一线的锻炼实践机会。我市自2017年起实施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计划,通过以校企项目需求配对为牵引,开展校企双导师联培机制、市校“东莞专项”招生计划等措施,探索形成科教、产教融合发展的新路径。5年来凝炼了华为、OPPO、vivo、生益科技等423家科技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以及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共853个研发项目需求,并以此推动与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168所高校院所合作,共输送3300多名研究生来莞培养,为攻读理工科硕博士研究生提供在企业一线的锻炼实践机会,并向电子信息、新材料、工业视觉识别等产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2022年,我市依托市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工作基础成功获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为加快推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4月组织我市散裂中子源、华为、铭普光磁等10多家单位赴电子科技大学交流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并开展“东莞专项”2023级招生宣传和校地、校企对接活动。
  (三)出台了《东莞市扶持科技人才创业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以科技创业为突破口,重点吸引深圳、广州、北京等地区人才团队携成熟度高的科技成果来莞布局,设立科技型企业并开展成果转化。扩大科研主体在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自主权力,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保障,让人才成为科技孵化招商的重要途径。2022年共评选出37个项目进行入库培育,共引进、孵化8家新增企业。
  (四)加强新能源人才聚集。2022年12月7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市发改局出台《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打造大湾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特色高地为目标,促进形成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圈。其中,着重提出实施“产业人才引育”重点工程: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聚焦新能源重点发展领域,加大国内外高水平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创新型团队引进力度。二是优化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新能源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职业院校间展开多种合作交流,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技术人员、专项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一批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应用检测等实用型人才。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国资委

  市科技局:
  东莞市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204号《关于加强我市科技赋能高质量产业招商工作的建议》收悉。经研究,我委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此份提案建议发挥国资国企作用,为风口企业提供支持。一方面做大做强市属产投综合平台,效仿深圳在新兴产业上有针对性成立深重投、深创投等产投国资企业的做法,建议以组建产业投资综合平台的方式,将目前东莞金控、科创金等产投和创投类资金业务进行统筹,汇集更大的资金力量,增强产投创投实力;另一面引导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把创业投资作为引育新兴产业项目的重要措施,发挥市属国资平台的作用,联动社会资本、专业领域投资机构、镇街、园区,以阶段性参股、跟进投资的方式,投向产业风口成果转化项目。
  近年来,市国资委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引导市属企业聚焦主责主业,服务东莞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决策。(一)打造市属国有平台公司。市国资委会同市属国企起草并于2月10日由市政府印发了《东莞实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打造“城市与产业综合投资运营平台公司”实施方案》《东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打造“国有金融及战略性产业投资公司”实施方案》《东莞科技创新金融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科技创新投资平台公司”实施方案》,搭建了城投、产投、创投等综合投融资平台,通过股权投资、并购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布局一批产业项目,更好发挥市属国企在招商引资、产业投资、新型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支撑引领作用,在企业做强做大同时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金控集团以全链条金融服务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标深投控公司、深圳资本集团等深圳先进国企,东莞金控集团将重点打造国有金融及战略性产业投资运营公司,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通过“金融+产业”双轮驱动,以综合性金融服务培育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为东莞经济转型提质增效提供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科创集团致力成为区域一流的“科技创新投资平台公司”,搭建“股权+债权”双轮驱动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以“融资增信服务、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战略性产业投资”三大主业板块为支撑,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探索构建金融服务矩阵,深度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动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为全市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大湾区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设立市属国企母基金。在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等部门牵头组织及支持配合下,市国资委会同金控集团、科创集团、东实集团等市属国企,先后赴广州市以及安徽省合肥市、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地市,调研学习产业基金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市场化运作方面的经验做法。结合调研成果及我市政府引导性基金和国企市场化基金实际情况,我委组织科创集团、金控集团、东实集团等三家市属国企分别起草了“创新创业母基金”“高质量产业母基金”以及“城市发展母基金”有关设立方案。市国资委坚持市场化基金定位,整合现有存量国企基金,推动金控集团、科创集团、东实集团设立市属国企母基金。其中,由金控集团设立目标总规模200亿元的“东莞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投资母基金”,主要定位于配套服务招商引资以及重大战略产业领域投资,增强领投大产业、大项目能力,促进高端产业要素集聚。由科创集团设立目标总规模100亿元的“东莞市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主要定位于撬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助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国家、省和市重点支持产业领域,按照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原则,重点投资高精尖领域和硬科技前沿领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制造企业。由东实集团设立目标总规模300亿元的“东莞市城市发展母基金”,主要定位于促进土地、产业园和产业资源的有效融合,实现各类城市建设和产业投资要素资源集聚协同发展。



办理单位 科技局,国资委,市自然资源局,发展和改革局,市投资促进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