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180)关于助力中小微传统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始终是东莞立市之本、强市之基,现在站在“双万”新起点,东莞不但形成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等四大支柱产业,又有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五大新兴产业集群。但从经济结构看,纺织鞋服、食品、塑胶、五金加工等传统制造业仍占有较大比重和影响。全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其中,食品饮料业增长10.5%,家具制造业增长18.9%,金属制品业增长12.8%。
  目前,我市传统制造业中的中小微企业也面临要素成本上涨较快、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联企业和同业企业布局分散等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困难和瓶颈,导致行业整体增速低于科技行业和新兴制造业。但传统并不意味着必然落后,反倒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以长久生命力显示出稳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韧性,并且在配套新兴制造业、保障民生、吸纳就业和充实工业加工资源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建议政府、企业、社会联动合力破题。


   法:

  一是加大金融支持直接增效减负。走访调研东南临深片区的部分制造企业时发现,相较新兴产业和高技术行业,传统制造业普遍厂房、设备等重资产投入大,且成本高、利润薄、账期长,受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影响明显,独立化解经营风险的能力弱,资金压力成为影响企业告诉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近年多数扶持政策都倾向于新兴产业行业,传统制造业享受政策红利的门槛高、机会少。建议根据企业的产值、税收、用工人数、社会贡献等方面对企业进行量化评级,逐级给予贷款利率优惠、税收返还、增资扩产奖励、承兑贴现补助等金融扶持,在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帮助更多中小微企业减轻负担、冲刺业绩实现倍增发展。
  二是搭建服务平台加速技术革新。传统制造业相对新兴制造业而言,制造工艺、工序都比较纯熟,单靠企业自身很难实现跨越式的技术迭代。参考国外发达区域的做法,建议:由政府、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多方合作,成立面向终端企业的研发共同体,一方面帮助中小微企业在投产前的研发阶段快速对接成熟的技术成果、预先对接需求订单评估创新价值,降低研发风险;另一方面,协调院校、科研机构团队以智力入股等方式参与共同开发,通过市场运作的模式引导技术升级,又借助科研团队的力量提高研发成功率和实施效率,在传统制造业中孵化更多的“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帮助传统制造企业实现制造手段的现代化,从数量规模型的粗放型制造向精准定制、快速反应的高端制造转变。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拓宽人才渠道。传统制造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吸纳就业多,生产环节对手工操作的依赖性也更高。但近年来职业院校更多针对新兴产业开设专业班次,传统行业技能人才培养不足;针对产业工人岗前培训多、在职技能升级少,大部分制造业职工职业生涯仅有一次院校技能培训机会,有职工培训需求的中小企业只得自办企业学校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目前东莞市制造业就业人数超过422万,但根据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显示,全市仅有中职院校21所、班级1228个、在校生55677名,职业培训资源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建议参考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的经验,一方面依托各镇街成人学校,根据市内产业布局进一步增加针对性的配套职业教育院校、班次资源,实现专业职业教育的镇街全覆盖;另一方面采取校企联合办班、院校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依托职业院校帮助企业开展员工在职技能提升,院校也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改善自身培训教育课程设置;再一方面通过院校讲师兼任企业技术顾问、企业首席技师兼职院校讲师等“双进入”方式,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提案者 郑耀南
部门答复

人民银行
  郑耀南政协代表提出的《关于助力中小微传统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0230180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我单位会办意见如下:
  提案指出中小微传统制造业企业发展需要政策加码支持,并建议加大金融支持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增效减负。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坚持制造业当家,靠前发力,推动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一是制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金融12条”。牵头联合六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东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服务工作机制、强化差异化精准服务、拓宽融资渠道、提高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水平五方面,提出12条具体措施,支持东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二是高规格举办润链暖企融资对接会。牵头联合六部门举办全市金融服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金融活水 润链暖企”融资对接专项活动,金融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7部门签订合作备忘录,为9家机构授牌“制造业服务中心”,实现银企签约授信超100亿元,指导2家法人银行实现储能产业链和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整链授信”,授信金额达38亿元。三是创新打造“3+2+9”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融资对接机制。为贯彻落实“市府1号文”提出的构建“链主企业+合作银行+中小微企业集群”融资对接机制的相关要求,中支牵头多部门合力搭建“3+2+9”的融资对接机制,实现了货币信贷政策等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3方面协同联动,“莞链融”系列金融产品超市+制造业服务中心2重金融服务保障,精准对接东莞市首批筛选的9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及中小微企业集群。四是创新谋划金融支持制造业“7个1”配套举措。为确保“3+2+9”融资对接机制有效运行,人民银行东莞中支谋划并实施“7个1”配套举措跟进落实,先后出台一份政策文件,举办一场高质量发展大会,建立一个工作专班,发放一份“莞链融”润链暖企举措汇编大礼包,挂牌一批制造业服务中心,开展一系列专题调研,组织一系列小而精专场融资对接活动。

  下一步,我单位将携手相关部门,推动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切实推动全市制造业信贷投放规模稳步增长、融资可得性不断提升、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为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撑。


市人社局
  市工信局:
  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助力中小微传统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针对“深化校企合作”方面的建议,结合我局业务职能,现答复如下:
  我局积极推动全市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目前,我市现有技工院校8所,包括1所公办技师学院、6所市属民办技工学校以及1所省属民办技工学校,在校生接近2.7万人,年均毕业生达8000多人。为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强化技能人才供需对接,我局鼓励技工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实训教学基地、校企双制冠名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工学交替等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目前,与我市技工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企业达 600多家。


市工信局
尊敬的郑耀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助力中小微传统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20230180)提案收悉。经综合人民银行,教育局,市人社局等单位的意见,针对您提出的建议,现将我市相关工作情况答复如下:
一、总体办理情况
为确保市政协提案按时按质完成,我局把提案办理落实到责任科室,在办理过程中,注重各环节的衔接和协调,工作总体进展顺利。截至2023年6月,全市共有规模以上中小企业1.25万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97.6%。其中,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拥有创新型中小企业3193家,专精特新企业2040家,小巨人企业110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不含深圳);在科技领域,共遴选认定三批共247家创新型企业,其中百强企业113家、瞪羚企业134家;瞪羚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257家。
二、意见建议的办理情况
(一)促进小微企业融资,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针对建议提到的“加大金融支持直接增效减负”,一是制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金融12条”。牵头联合六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东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服务工作机制、强化差异化精准服务等支持东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二是高规格举办润链暖企融资对接会。举办全市金融服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金融活水 润链暖企”融资对接专项活动,金融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7部门签订合作备忘录,为9家机构授牌“制造业服务中心”,实现银企签约授信超100亿元,指导2家法人银行实现储能产业链和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整链授信”,授信金额达38亿元。三是创新打造“3+2+9”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融资对接机制。搭建“3+2+9”的融资对接机制,实现了货币信贷政策等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3方面协同联动,“莞链融”系列金融产品超市+制造业服务中心2重金融服务保障,精准对接东莞市首批筛选的9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及中小微企业集群。
(二)搭建服务平台,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针对建议提出的“搭建服务平台加速技术革新”,一是开展重点领域研发项目。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研发优势,通过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立项工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2022年市重点领域研发拟立项项目共有18项,其中由民营企业承担的项目有15项,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二是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2022年度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超过1200家;推荐180家企业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52.4%。
(三)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开展产学研合作
针对建议提出的“深化校企合作拓宽人才渠道”,积极推动全市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目前,我市现有技工院校8所,包括1所公办技师学院、6所市属民办技工学校以及1所省属民办技工学校,在校生接近2.7万人,年均毕业生达8000多人。为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强化技能人才供需对接,我局鼓励技工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实训教学基地、校企双制冠名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工学交替等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目前,与我市技工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企业达 600多家。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健全扶持救助机制。严格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真金白银帮助企业减租降费、纾困解难,切实解决企业反映突出的经营成本负担重、产业链供应链不够稳健、物流渠道不够畅通等问题,帮助企业纾困发展。年底前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和复盘,进一步提升政策帮扶的精准性。
(二)进一步做好政策储备工作。充分发挥东莞市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中小微企业定期监测分析和季度、年度报告制度,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数量、经营状况、就业情况等重点指标的日常监测,定期梳理中小企业诉求,提高监测分析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预警。精准把握中小微企业政策需求,动态调整和优化政策组合,助力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及时跟进各渠道收集的企业诉求和问题,进行专项调度研究,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每年至少开展5次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通过产业纽带、上下游配套、技术扩散等实现融通创新发展。组织京东等电商支持推送“莞货莞企”信息,结合“乐购东莞”等线上线下活动促进终端产品消费,举办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产品订货会,帮助中小企业拓市场稳订单。
(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持续开展集体厂房物业交易价格监测,加大对重点镇街的督导力度,严厉打击“二手房东”囤积厂房、哄抬租金等违规行为。开展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案件专项执行行动,强化款项支付监督和约束惩戒。在执法领域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轻微违法违规及首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不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实行主动帮扶指导,最大限度减少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23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现将《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180号提案》有关会办意见反馈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高校与政府、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多方合作,成立面向终端企业的研发共同体,实现科研转化。如:东莞理工学院与东莞市顶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共建东莞理工顶盛环保优势菌种研发产学研基地、东莞理工学院-德速达智能装备联合研究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天华研究院、莞工-深圳海塞姆微尺度DIC联合研究中心等23个校企联合平台,实现服务及科研收入共708.054万元。东莞城市学院与东莞市中医院共建东莞市社区健康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实现服务及科研收入共20万元。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华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机器视觉与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与东莞模德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现服务及科研收入共252.29万元。
  (二)采取校企联合办班、院校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东莞城市学院等4所高校与我市36家企业开设了63个专班,培训人数达3316人。如:东莞城市学院与广东鸿高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企石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松山湖)等企业开设了专班,培训人数达610人;广东科技学院与广东盘古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通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设了专班,培训人数达1214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大朗光晖针织有限公司、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招商局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东莞市汽车行业协会合作开设了专班,培训人数达885人;广东创新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与珠海长隆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万豪国际酒店集团公司等合作开设了专班,培训人数达607人。
  二、下来工作举措
  支持在莞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或协会)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行业人才联合培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在莞高校充分利用周边社会资源,联合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或其他高校,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支持在莞高校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单位,通过开办实验班、创新班、特色班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办理单位 人民银行,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