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174)关于加快构建“大招商”格局的建议

  招商引资是东莞的发家之本,自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引资就贯穿了东莞经济发展的腾飞轨迹。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3年东莞施行“三来一补”招商引资政策,成功完成了农村工业化的转变;第二阶段,1994年至2006年东莞提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选择性招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奠定了东莞国际型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地位;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东莞实施“腾笼换鸟”的产业转型升级策略,推动招商引资的企业向节能环保型和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产生了步步高系、华为系等千亿级、万亿级的产业集群。
  近年来,受到综合经营成本上升、土地资源有限,以及中美经贸摩擦叠加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周边城市在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土地资源充足等虹吸作用下,东莞市招商引资进入了瓶颈。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更好的未来?考验东莞招商引资的能力。东莞把2023年定为“招商年”,提出构建“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格局。其中高标准规划建设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精准招商应是打破困局的重要抓手,面向国内外优质企业招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法:

  一是因地制宜,精准招商。当前我市招商引资的产业定位是五大新兴产业领域的十大重点产业、现代服务业或优势传统产业,具体到每个镇,需要因地制宜更精确定位。应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充分调研,考虑区位交通、资源要素和现有特色产业集群等“自身优势”,在我市五大新兴产业领域十大重点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中锁定2-3个主攻领域。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主攻锁定的2-3个产业领域的大企业、龙头企业,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工夫,在加工配套上做文章,在壮大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专业绘制产业招商地图,精准锁定招商重点、行动路线和核心目标。
  二是构建专业招投人才体系。或许政府招商引资可以借鉴“风投”思维,打造“政府投行队伍”。专业人做专业事,只有依靠各类专业人才,才能精准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确定有价值的投资项目、选择懂行靠谱的合作企业。为了能与企业在一个频道对话,合肥从市领导到普通招商人员,都在深入学习研究产业投融资政策、行业发展报告、上市企业招股等各种与产业相关的信息,一个基层招商员都具备全产业链知识。合肥能够成功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培养本土招投团队、借助外部人才力量构建了强大的招投人才体系,打造一支懂产业、通政策、熟悉市场、擅长谈判、精于资本运作的“政府投行队伍”。.
  三是设置严谨的论证程序。对于拟投资的重点产业项目,由本地区招商引资专责小组牵头,联合专业投资机构和专业人士从产业方向、竞争环境、发展空间等层面,做好全面尽职调查、市场前景评判等科学论证。一是积极对接国投招商、券商等专业投资机构,对技术、供应链和市场等进行全方面的研判;二是高度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对引进项目的支持情况;三是培养法律和财会方面专业人才,或者委托专业法务和财务机构等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四是和企业开展详细、周密、严谨的商务谈判。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以商引商。一是要服务好现有企业,营造重商、亲商、爱商、安商的发展氛围。加大改革力度,减少审批和收费事项,以落实“一站办公”、“限时办结”、“维护原则下特事特办”等方式,不断提高行政效率,从而提升投资环境“软”实力;二是对签约落地项目,安排专门团队进行跟踪联络服务。联合各部门积极协助投资方落实项目用地、解决建设期的用电、用水及项目的立项、报批、登记注册等开工前各项手续的办理,推行“成交即发证”、“交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助力重大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三是加强与企业沟通合作。运用委托招商、亲情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吸引更多企业来莞投资。

提案者 黄文进
部门答复

科技局
  市投资促进局:
  关于贵局主办的“关于加快构建“大招商”格局的建议”的提案,我局作为会办单位,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东莞把2023年定为“招商年”,提出构建“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格局。市科技局对照市委、市政府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市科技局关于落实全市“大招商”任务的工作方案》,成立“大招商”任务工作小组,围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产业,对口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开展科技招商。建立《市科技局拟招引重点项目清单》并形成调度机制,从产业基地、科研平台、双创载体、重点研发项目和人才引进五个方面加快推进科技招商工作的开展。
  一是推动基地主导产业招商。创新“研究院+基地产业园”的科技招商体系,梳理产业重点项目并加强服务,强化产学研合作,调度完善基地创新生态助力科技招商。
  二是依托科研技术平台引进孵化企业。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技资源,谋划建设新材料创新园,引进一批倍受市场认可的创新型企业落地产业化,完善东莞的新能源产业的创新生态。同时持续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导入高校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三是搭建创新创业载体“筑巢引凤”。强化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滨海湾国际开放创新创业社区、东莞市声学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建设,联合各创新创业载体、人才服务机构共同推动科技人才创业计划,优化载体科技创新软环境和硬设施。
  四是支持重点研发项目立项带动企业增资扩产。通过立项支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领域研发项目、省市各级重大工程等项目,招引各地优质企业落地东莞,撬动企业增资扩产。
  五是通过人才引进带动项目落地。通过树立战略科学家团队旗帜、出台科技人才创业扶持办法和依托省市人才专项计划,支持团队携重大成果来莞创新创业,支持我市本土企业储备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赛道。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继续在上级党政机关和科技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支持下,采纳各方面合理化意见建议,全面开展战略性招商、前瞻性招商,为东莞的经济发展注入“创新要素”,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培育新动能。


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加快构建“大招商”格局的建议》(第20230174号)收悉。经认真研究,我局会办意见如下:
  一、抢抓战新产业风口,着力打造产业新立柱
  近年来,我市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着力锻造“制造业当家”新优势,以四大平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六大标准化产业片区为依托,加快实施产业立新柱“一号工程”,重点发展“4+5”战略性产业集群,深入推进重点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其中,我局牵头重点推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能源产业培育,“双线并进”打造产业新立柱。
  (一)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领域。近年来我市初步形成以封装测试、设计为核心,以第三代半导体为特色,以所涵盖的设备、原材料及应用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布局,拥有记忆存储、联测优特、安世半导体、合泰半导体、天域半导体等一批技术力量雄厚的优质企业。2022年,我市印发实施《东莞市发展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先进封装测试、材料及关键电子元器件、芯片设计、特种装备及零部件等领域,充分发挥滨海湾新区、松山湖高新区、临深片区、东部工业园等空间资源和区域优势,谋划打造“集成电路创新带”,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下来,我们将落实抓好“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完善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构建高水平产业创新体系”五项重点任务,推进“第三代半导体突破工程”“先进封装测试领航工程”“材料及关键电子元器件补链工程”“芯片设计强链工程”“特种装备及零部件配套工程”“人才引进培育工程”六大重点工程,引领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二)以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得益于万亿电子信息产业的雄厚积淀,我市在锂电池制造、材料、设备、终端产品等领域集聚了新能源、新能安、博力威、凯金新能源、正业科技等一批骨干企业,目前这批企业正把握储能、新能源汽车、轻型车产业大发展机遇拓展赛道、抢占风口。2022年,我市印发实施《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重点瞄准新能源汽车、电动轻型车、储能及光伏、氢能及应用等四大领域,谋定各细分领域发展方向。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着重发展新能源整车、“三电”系统、新型汽车电子、其他重要零部件;在电动轻型车领域,着重发展电动轻型车整车、专用锂电池、关键部件,并发力出口市场;在储能及光伏领域,着重发展工业级储能、家庭储能、能源电子和关键材料、电池制造设备以及太阳能光伏;在氢能领域,着重发展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基础材料及关键零部件,以及氢能供应网络。下来,我们将围绕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储能系统集成等重点领域开展“填空型”精准招商;谋划建设储能产业创新园区,以龙头牵引产业集聚;充分运用我市电子信息、模具等产业基础,积极融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局,以新型储能为突破口,推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二、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高涉企综合服务效能
  我市坚持把“放管服”改革摆在突出位置,聚焦企业设立、投资落地、发展壮大、持续服务的全生命周期,为企业提供暖心贴心“管家式”政务服务。
  (一)企业设立更便捷。推动“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改革,试点推进市场主体登记智能审批改革,登记注册审批平均时间压缩至1分钟以内。目前已实现30个涉企审批许可事项与营业执照一次申请、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审批结果“一码展示”,已有10710户市场主体享受到“一照通行”改革红利。开发建设企业退出专区,实现社保、市场监管、税务、海关等企业注销内容“同步办”“立马办”。
  (二)投资落地更快捷。推动“一张图”投资审批改革,推进实施区域评估、多测合一(联合测绘)、分阶段并联集成审批、“围合供地”“带设计方案出让”、联合验收等项目审批方式,提供免费代办帮办服务,全口径压减项目落地时间,实施完全告知承诺制的政府、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40日、30日。
  (三)支持发展更有力。持续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开发东莞信易贷平台,推动全市24家金融机构入驻,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截至2022年底,通过“信易贷”平台授信8931笔,额度645.01亿元,在全省地级市排名第一。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需求,构建“就莞用”服务平台,推广使用“就莞用”码、“就莞用”广场,提供分级分类服务,打造“东莞云聘”品牌。企莞家上线“免申即享”功能,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试点实现政策资金快速兑现新模式,大幅缩短企业获取政府支持资金所需时间。创新打造“莞惠退”平台,实现留抵退税“当天申请、当天到账”,效率全省第一。
  (四)持续服务更到位。创新服务方式,不断完善信用建设政策体系,大力推动以信用基础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拓展“信易+”应用场景,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上线涵盖发改、教育等26个领域的无违法违规证明版信用报告,有效解决企业证明多、办事难等问题。
  三、强化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推动项目快速落地
  (一)全链条全周期服务项目快速落地。市重大办已印发《全链条服务管理重大项目实施方案》,在项目策划生成、前期审批、施工建设、验收投产等阶段,同步推进征地拆迁和管线迁改,提前介入项目选址审查,提前启动用地用林报批手续,以最大的推进力度实现重大项目“摘牌即动工”“完工即投产”,力争实现社会投资项目从落实用地指标到动工建设不超1年。
  (二)“一张表”统筹保障项目资源要素需求。在珠三角九市率先建立重大项目资源要素“一张表”配置机制,按照项目的重要性、成熟度、紧迫性,“一盘棋”研究、“一张表”配置,保障重大项目资源资金、用地用林需求。同步协调镇街(园区)提前启动用地用林报批手续,缩短项目前期工作时间1—3个月,支撑优质项目高效、迅速、高标准推进。
  (三)市领导挂帅督导服务项目建设。已建立市领导挂帅督导服务机制,市委常委、副市长分区域分领域督导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每月调度项目推进情况及重难点问题。每半月通报新开工项目动工情况,“红黄”牌预警滞后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卡点”“堵点”问题攻坚清单,有效解决项目推进“梗阻”。
  (四)强化重大项目信息化管理。升级市重大项目调度服务平台,完善重大项目建设信息化管理,通过平台对接部门审批数据,建立重大项目审批“飞行图”,实时掌握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及堵点问题,及时协调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同时开通企业入口,实现投资企业随时随地提交需协调解决的项目问题,有效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市工信局

     市投资促进局:
  《关于加快构建“大招商”格局的建议》(第20230174号)建议收悉,结合市工信局的部门职能及工作实际,针对第三和第四点建议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工信局通过完善政策制度和实施常态化工作机制等措施,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增资扩产项目论证程序和营商环境,成功支持一批企业扎根东莞发展。有关情况如下:
  一、相关工作情况
  (一)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优化经济效益审查程序
  按照“一号文”部署,制定并印发《东莞市增资扩产项目经济效益审查工作规程(暂行)》及《东莞市增资扩产项目联合审查工作指引》,实施增资扩产项目分级分类进行效益审查,将用地50亩(不含)以下的增资扩产项目交由属地镇街(园区)自行开展经济效益审查,进一步提升项目审查效率;用地50亩以上的增资扩产项目由东莞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增资扩产工作专项小组会同镇街(园区)联合审查,从投资强度、效益产出、财政贡献、产业方向、发展空间等层面,做好科学论证,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坚持以大项目集聚增长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二)持续加强企业服务,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
  一是印发出台《2022年增资扩产快速落地攻坚行动方案》,建立项目快速落地机制,助力企业项目跑出“加速度”。二是落实《东莞市新增工业用地增资扩产项目流转工作机制》,举办东莞市增资扩产项目推介对接会,积极推动属地暂无法承接的项目全市流转,保障企业项目顺利落地发展。三是开发“企莞家”平台增资扩产服务专区,提升企业增资扩产空间、政策、金融需求的对接便捷度。四是用好“企业市长直通车”、“企莞家”等平台,以及强化与市直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信息联动共享等,多渠道全方位及时收集增资扩产需求和问题。五是针对有增资扩产意愿的企业,会同镇街属地加强实地走访调研,今年以来已实地走访企业45家,累计对接企业179家,并已将有明确增资扩产计划的项目纳入项目库持续推进。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增资扩产项目落地提速,支持企业留莞发展壮大,下来,我局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完善政策体系
  完善增资扩产项目全流程服务管理工作机制,抓紧研究出台增资扩产财政专项资金政策和增资扩产项目流转利益共享机制,提升企业投资积极性,在全市范围内解决空间制约问题。压实园区、镇街稳企留企责任,全面摸查企业增资扩产需求,做好一对一跟踪服务。因企业需求跟进不及时或需求本镇无法满足未及时推荐流转导致企业外迁流失的,将对有关园区、镇街通报约谈问责。
  (二)强化问题协调调度
  会同市倍增办做好对企服务,对动工清单和前期清单中未按具体时间节点推进和摘地或审批后6个月未动工、签约后12个月未摘地的项目重点关注,实地摸查堵点卡点,依托“工业专班”定期协调调度,加快项目落地速度。每月通报工作进展,压实园区、镇街责任。
  (三)构建专业人才体系
  持续实施督帮一体,继续做好镇街基层业务培训和跟班学习,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批专业干部队伍和服务能手,提升末端执行力,为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提速。




办理单位 科技局,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信局,市投资促进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