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225)关于建立“数据下基层”共享机制 促进社区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的建议
城乡社区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和创新社区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必须顺应新时期大开放、大流动的社会结构特点,适应新的社会组织和交往方式。我市现有593个城乡社区(村),作为微观地域单位和民众生活构成的共同体空间,社区是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间、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立足点,数字化治理是社区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提升的重大突破点。然而,数据在我市各社区的采集、管理与流转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瓶颈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社区数据采集覆盖面广,但共享联通有待提升。第一,横向归集存在壁垒。从横向看,“九龙治水”现象依然存在。市、镇两级条与条、条与块、块与块在对接系统和数据应用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互联互通,数据不共享不充分、难交换、不归集,仍存在“数据烟囱”、“信息孤岛”现象,一些已经实现部门共享的业务数据存在着更新及时度不够的问题。第二,纵向赋能力度不够。从纵向看,各类信息系统大多是要社区基层干部采集数据、了解情况后向上报送,很少向下反哺居村,数据有去无回,主动推送居村少,主动与基层共享少。第三,深度运用还需加强。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资金布设了大量感知神经元、数据传感网络,积累了海量社区大数据。但有相当一部分数据仍在沉睡,尚未充分激活其价值。
  (二)运营管理初步探索,但制度规范有待健全。第一,可持续运营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如何建立符合社区治理特点的内容管理和用户管理机制,还缺乏成熟、专业的制度规范和运营模式。第二,新技术运营能力需要增强。社区工作人员还比较缺乏新媒体素养、互联网思维、流量思维。对于如何运用新技术,加强数据综合分析,把握社区体征的意识不够,解决管理服务等问题的办法还不够多、不够灵活。一些年纪稍大的社区工作人员,还缺乏办公自动化的基本能力。第三,社区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作为最适合为居民提供精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直接负责机构,现阶段由于数据缺失和对现存数据的利用不足,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不能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居民获得感不强。
  
办    法:
  一、科学引导基层数据下沉到社区。建议政府推动“数据下基层”共享机制的探索与试点,为不同层级的单位之间(例如街道和社区之间、不同社区之间、社区与业务部门之间等)的基层数据共享提供规章依据和建立共享标准,明确单位的数据权责,落实各单位之间的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并将数据共享工作纳入考核,让有利于社区发展的数据资源“可上可下”。
  二、推进智慧社区的建设。在我市十四五规划当中进一步加强智慧社区的建设,加大推进我市“一网统管”工作建设力度。推动多方数据汇集,并对汇集的数据进行系统化管理,按照用途、用户、权限等维度对数据封装打包和分布式存储,实现对汇集数据的分析、管理、查询、共享和展示,推动行业“条数据”向区域“块数据”回流,并提供数据接口、数据比对等接口服务,减少“数据搬家”和二次治理,提高数据利用率,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情况。积极推广开展“块数据+”应用试点,鼓励社区构建数据下沉汇聚、数据智能决策等功能的社区治理工作平台。通过建设智慧社区,汇聚融合多方数据,更好地提升基层治理数据决策辅助的智能化水平,为社区的精细化、个性化管理和服务提供“源头活水”。促进基层治理进一步下沉,引导部分事件在社区内闭环,让社区从“基层上报员”转化为“基层吹哨者”。这既是在防疫新常态下进一步发挥社区成为疫情防控前沿防线作用的重要举措,也将是更好满足新时代提出的“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而作出的时代回应。
提案者 管鑫
部门答复

尊敬的管鑫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数据下基层”共享机制 促进社区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的建议》(20230225号)收悉,衷心感谢您对我市数据共享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综合市民政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引导基层数据下沉到社区
为科学引导基层数据下沉到社区,我市正式印发《东莞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明确我市各单位、各镇街在行业和辖区对公共数据管理的职责,规范我市公共数据的采集、使用与管理,加快推进公共数据有序流通和高效利用;正式印发《东莞市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 加快推进数据有序共享实施方案》,同步协调机制的落地,正式成立由分管市领导牵头、各委办局共同参与的市政务数据共享协调小组,加强数据的有序共享和高效应用,落实各单位之间的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梳理面向市直部门、镇街(园区)的数字政府考评体系,将数据共享工作纳入考核,制定各市直部门及镇街(园区)政务数据编目、审批、调用等考核指标,推进各单位数据共享开放,推动有利于社区发展的数据资源下沉到社区。
二、关于推进“一网统管”工作
为解决跨部门事项重复多头处置问题,加强数据综合分析,我局按照“三级联动、一体协同”思路,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事项梳理,建设统一指挥调度、基层治理综合调度和融合通信三大平台,初步构建整体贯通的“王”字型三级指挥架构。一是推动市镇综合指挥调度。市一级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以市府总值班室、市智慧城市运营中心(IOC)为中枢,实现与应急、消防、城管等部门指挥中心实现物理联动。镇一级围绕“数字化+网格化”,创新“多员合一”综合网格管理机制,推动厚街、大岭山等8个镇街建成综合指挥中心,横向推动公安、应急、网格、市场监管、城管等8个部门力量进驻,纵向联通市和村,支撑一体指挥、协同作战、高效处置。二是推进治理事项和业务流程标准化梳理。成立协同共治工作专班,印发工作方案、事项分级分类标准等文件,以智网工程和12345热线事项为基础,统筹梳理城管、应急、市场监管等27个部门共1301个事项,明确管理对象、管理主体、责任边界和标准作业流程。三是统筹建设综合支撑平台。建设全市应急统一指挥调度平台,整合应急、公安、城管、交通、卫健、教育、消防等视频和数据资源,打通各部门指挥系统,支撑跨行业、跨部门近2万名基层人员应用,实现对重大事项、重大活动的综合指挥调度;搭建融合通信平台,应用于市府总值班室、IOC、市应急指挥中心等6个市级指挥中枢以及厚街、石龙、黄江3个试点镇街,并延伸至村级,接入厚街1163名网格员移动终端,初步形成直达基层末梢的跨层级、多渠道、可视化指挥能力。四是建成基层治理综合调度平台。基层治理综合调度平台率先在厚街落地,接入公安、人社等11个部门17个业务系统数据,实现6类事件统一汇聚监测,建立人口、重点场所等61个可视化专题图层,建设集事件目录管理、事件分拨、数据汇聚分析于一体的事件中枢平台,实现治理数据一网汇聚、风险态势一图呈现、指挥调度一体响应,更好地提升基层治理数据决策辅助的智能化水平。
三、关于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将社区居民政务事项办理、保障服务供给以及人口信息管理统一纳入“智慧社区”建设范围,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事项的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一是打造“智慧社区”应用阵地,“一站式”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大力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全市597个村(社区)实现全覆盖,其中,党群服务中心统一应用“线上线下、市镇村一体”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证”的综合窗口服务模式,共设窗口2784个、铺设763台莞家政务自助终端,目前已有超1000项业务可在全市通办。同时推出791项“不见面审批”、115 项“一件事、一次办”、312项“容缺办”、1879项“免证办”等措施。在全省率先开展村级证明事项标准化改革,清理村级证明事项52项,保留的11项全部实现标准化、电子化办理。二是开发“智慧社区”掌上终端,“一键通”解决民生诉求。依托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着力打造“莞家”系列项目,通过整合各部门信息化系统、数据资源和服务资源,推出“i莞家”“企莞家”“数莞家”和“东莞市民卡”等掌上应用终端,实现社区居民服务需求“一键通办理、多渠道服务”。如“民生大莞家”项目依托现有的12345政府服务热线、i莞家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APP,专设线上专栏,为市民群众提供线上诉求申报、业务流转、诉求查询、民生新闻、项目公示、满意度评价等服务。市民群众可通过线上渠道获取表格或表单申报、录入相关诉求事项,并查询已提交的申报诉求事项的办理进度和办理结果,于事项办结后进行满意度评价等操作。真正实现民生诉求的“一键、一口、一网”快速办理。三是完善“智慧社区”数据大脑,“一网通”推进社区治理智能化。依托市政务服务数据大脑项目,对接共享71个部门共344个信息系统,汇聚多方数据,减少基层工作人员的二次录入。同时,建成集人口信息采集、服务信息管理和政务事项办理三大功能于一体的“东莞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社区工作人员可录入查询社区人口分布状况,各类服务机构可通过平台发布活动信息,居民群众可通过平台网站即时查询身边的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信息,了解并报名参与社区各类服务活动,进一步丰富智慧社区治理应用场景。
再次感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我们将不断推进数据共享,持续开展全市数据资源的创新应用,融合“智网工程”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在社区层面大力推进“多网合一”“一网统管”,推动社区人、物、地、事等信息数据的动态化管理,不断提高基层网格的政务服务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政务数据大脑建设成果和“智慧民政”建设契机,全面整合就业、健康、卫生、医疗、救助、养老、助残、托育、未成年人保护等民生保障数据,积极联接各部门的重点人员排查、社区防控、街面监管、“就莞用”“知音莞家”等系统,摸排重点人群困难诉求,提前研判并介入处置,让数据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助力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

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2023年7月5日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225号提案《关于建立“数据下基层”共享机制 促进社区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的建议》收悉。结合我局职能,现就建议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近年来,我局依托政数部门所搭建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将社区居民政务事项办理、保障服务供给以及人口信息管理统一纳入“智慧社区”建设范围,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事项的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
一是打造“智慧社区”应用阵地,“一站式”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大力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全市597个村(社区)实现全覆盖,其中,党群服务中心统一应用“线上线下、市镇村一体”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证”的综合窗口服务模式,共设窗口2784个、铺设763台莞家政务自助终端,目前已有超 1000 项业务可在全市通办。同时推出 791 项“不见面审批”、115 项“一件事、一次办”、312项“容缺办”、1879 项“免证办”等措施。在全省率先开展村级证明事项标准化改革,清理村级证明事项52项,保留的 11 项全部实现标准化、电子化办理。
二是开发“智慧社区”掌上终端,“一键通”解决民生诉求。依托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着力打造“莞家”系列项目,通过整合各部门信息化系统、数据资源和服务资源,推出“i莞家”“企莞家”“数莞家”和“东莞市民卡”等掌上应用终端,实现社区居民服务需求“一键通办理、多渠道服务”。如“民生大莞家”项目依托现有的12345政府服务热线、i莞家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APP,专设线上专栏,为市民群众提供线上诉求申报、业务流转、诉求查询、民生新闻、项目公示、满意度评价等服务。市民群众可通过线上渠道获取表格或表单申报、录入相关诉求事项,并查询已提交的申报诉求事项的办理进度和办理结果,于事项办结后进行满意度评价等操作。真正实现民生诉求的“一键、一口、一网”快速办理。
三是完善“智慧社区”数据大脑,“一网通”推进社区治理智能化。依托推进全市政务服务数据大脑建设工程,对接共享71个部门共344个信息系统,汇聚数据超266亿条,减少基层工作人员的二次录入。同时,建成集人口信息采集、服务信息管理和政务事项办理三大功能于一体的“东莞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社区工作人员可录入查询社区人口分布状况,各类服务机构可通过平台发布活动信息,居民群众可通过平台网站即时查询身边的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信息,了解并报名参与社区各类服务活动,进一步丰富智慧社区治理应用场景。
下一步,我局将融合“智网工程”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在社区层面大力推进“多网合一”“一网统管”,推动社区人、物、地、事等信息数据的动态化管理,不断提高基层网格的政务服务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政务数据大脑建设成果和“智慧民政”建设契机,全面整合就业、健康、卫生、医疗、救助、养老、助残、托育、未成年人保护等民生保障数据,积极链接各部门的重点人员排查、社区防控、街面监管、“就莞用”“知音莞家”等系统,摸排重点人群困难诉求,提前研判并介入处置,最大限度避免冲击底线事件的发生。
专此函达。

东莞市民政局
2023年5月16日


办理单位 民政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