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164)赋能“智慧城市” 推动东莞实现“双碳”与城市发展共荣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通过数字化提升城市运行效能,不断破解城市治理中的实际问题,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路径。同时,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充分认识到碳达峰不是攀高峰,碳达峰与碳中和是紧密关联的两个阶段。广东的数字政府建设全国领先,数字政府建设指数排名全国第1。但同时也要看到,广东经济总量和常住人口排名全国第1,工业商业发达,经贸往来频繁,导致要实现“双碳”目标也面临诸多困难,主要有: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期和短期、政府和市场等“四对关系”难处理;减碳目标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能源发展,未立先破,经济生活危害巨大;生态优先与经济发展,平衡难掌控;重点控排企业碳数据弄虚作假,损害双碳科学决策和政府公信力等。
  要科学减碳,驱动城市绿色发展,必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智慧城市”,以建立数字化、智慧化、自动化的碳排放管理方式,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碳排放管理,推进“双碳”目标的落地。这也是《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构建‘数据+服务+治理+协同+决策’的政府运行新范式的题中之义。但对于如何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布局大量碳监测物联网感知设备,打造“碳排放”监测体系,如何实现碳排放核算的实时化、精准化和自动化,目前相关的思考与探索较少。


   法:

  为让东莞抢占智慧城市建设先机,推动东莞实现“双碳”与城市发展共荣共生,特提出以下4点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双碳”智慧城市整体架构。注重在各个方面都融入“双碳”理念,提高各方对“双碳”战略的认识。政府要有意识加强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双碳”的运用。在全市范围内,关注拥有上述技术的本土企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企业将碳排放的节能技术、绿色能源技术与智慧城市结合,推动东莞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
  二是强化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双碳”战略信息化基础。要从市政府层面,推动政数部门要与环境部门密切配合,有计划推进碳监测物联网终端的部署,实现碳数据采集信息化。要开展在数据基础之上进行“双碳”智能分析和智能算法的研究,支撑相关智慧应用。
  三是强化智慧应用,多场景智慧应用助力碳减排。聚焦“优政、惠民、兴业、城市IOC”等方面。大力推广协同办公系统、移动办公系统,提升办事效能。将重点园区、企业、楼宇的物联网数据、水电气数据等纳入一网统管体系,实现碳排放动态监测。东莞的汽车拥有量全省第二,要在交通系统进一步提升智慧化水平,改善道路拥堵状况,减少拥堵和空驶率,推动出行结构低碳化。要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低碳节能。
  四是探索智慧城市在“双碳”领域的创新模式。东莞有一批有实力、有核心技术的数字化企业,但目前未有契机参与智慧城市与“双碳”的融合中,要建立长效机制,鼓励各个参与方积极参与到“双碳”中来,通过探索成功的商业模式,助推“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提案者 王磊
部门答复

市工信局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第20230164号提案(《赋能“智慧城市” 推动东莞实现“双碳”与城市发展共荣共生》)收悉,结合我局职能,现将会办意见报送如下:
  “十四五”期间,我局从以下几方面,持续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助力我市推动低碳发展:
  (一)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
  1.深入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加大自愿性清洁生产普及力度,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行以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为重点的清洁生产技术。我局制定了《关于做好2022年自愿性清洁生产现场评估验收工作的通知》,全面组织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2022年,全市完成清洁生产审核468家(自愿性+强制性),远超省下达的150家任务,位居全省前列,推动企业快速实现绿色发展。
  2.资金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项目。为推动绿色化发展,我局设立绿色制造专题专项资金,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项目。2022年,通过绿色制造专题资金,奖励108个清洁生产项目和16个节能降耗项目共计2000万元。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企业实现VOCs减排47.85吨、废水减排47311吨,综合节能9866吨标准煤、削减一般固废871吨;通过工业节能项目,企业实现综合节能5397吨标准煤。通过推动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废弃物,降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
  (二)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1.大力支持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创建,制定绿色制造相关财政奖励政策。我局在往年绿色制造专题资金的基础上,在2023年市级资金预算中增加关于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创建方面的奖补预算,进一步推动创建绿色制造体系。
  2.积极发动企业进行申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和园区开展绿色制造示范创建工作、起带头作用。2022年,我市新增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个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截至2022年,我市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绿色产品2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
  3.推动企业申报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一是做好已公告再生资源规范企业事中事后监管,对部分企业进行检查,督促已公告企业做好自查。二是积极组织发动,2022年推荐东莞市博森新能源有限公司、广东宇阳新能源有限公司2家企业成功申报工信部资源综合利用相关行业公告规范企业。

  4.推进工业领域节约用水。2022年,会同市水务局完成4批次共30家节水型企业的验收工作。成功推荐玖龙纸业创建国家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推荐顺裕纸业成功创建省级水效领跑者,推荐巨正源和立沙岛精细化工园区成功创建2022年省级节水标杆企业和园区,推荐东莞巨正源科技有限公司申报工信部2022年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企业,不断推动企业提高用水效率。


市生态环境局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转来政协提案第20230164号提案《赋能“智慧城市”,推动东莞实现“双碳”与城市发展共荣共生》收悉。根据我局职能,现将会办意见回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广东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于2013年12月19日开市。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我市积极参与广东碳排放权交易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截止2023年4月30日,东莞已有25家电力(含自备电厂)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22家企业已纳入广东碳排放权交易;20家企业拟纳入广东碳排放权交易;涉及电力、钢铁、水泥、造纸、数据中心、纺织、陶瓷、交通行业企业共52家,在20个地市中企业数量最多。
  每年,省厅下达数据质量日常管理相关工作通知,要求地市配合组织行政区域内重点排放单位做好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月报及年报报送、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制定等工作。
  目前已收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重点排放单位2020-2023年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重点排放单位2020-2022年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月报及年报。已收集广东碳排放权交易重点排放单位2013-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
  二、下一步计划
  (一)协助省厅督促行政区域内重点排放单位做好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月报及年报报送、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制定等工作。现已督促完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重点排放单位2020-2023年数据质量控制计划、2020-2022年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月报及年报以及广东碳排放权交易重点排放单位2013-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报送等工作。
  (二)目前,省级层面暂未提及碳排放监测体系建设有关内容,我市将依托数字政府建设,主动顺应生态环境智能管理趋势,结合我市实际和省、市有关工作部署,做好碳排放智能监测和动态核算体系建设的前期研究,为下一步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奠定基础。


发展和改革局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王磊政协委员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赋能“智慧城市”推动东莞实现“双碳”与城市发展共荣共生》提案(第20230164号),经研究,我局会办意见如下:
  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当前,随着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不断加速推进和应用深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该提案提出强化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现碳排放动态监测,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等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建设性,对我市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具有积极意义。
  二、按照“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安排,我局积极推动“数字政府”项目立项审批前期工作,对项目总体建议书及各子项、纳入“数字政府”统筹管理的项目实施联合会审和第三方评估论证等,协同完善数字设施、政务数据大脑建设。
  下来,我们将紧紧锚定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强化用能单位精细化节能管理,优化提升全市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平台,进一步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同时,推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探索开展绿色低碳试点示范,把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全社会自觉行动。


交警支队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根据有关安排,我支队是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164号政协提案《赋能“智慧城市” 推动东莞实现“双碳”与城市发展共荣共生》的会办单位。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全市推进打造现代化交通体系,交警支队制定发布全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联网联控标准体系,搭建全市信控管理平台,市区交通信号设施在“智慧交通”项目落实,在今年6月前完成市区老旧信号机全面替换,完成市区重点区域路口信号控制机的联网联控;镇街交通信号设施联网升级改造工作将在交警支队的协助下推进,交警部门逐步对老旧信号机进行替换,2024年实现全市所有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统一联网可控的总目标。
  同时,为改善道路拥堵状况,减少拥堵情况,交警部门通过实时监控调度市区早晚高锋期路面执勤警力、科学配置交通信号灯运行方案、合理规划重点路段相连信号灯位的协同工作、适时调整关键路口车道划分等方法缓解市区出行高峰期的交通拥堵情况。每年结合辖区日常交通管理工作,汇总全市各镇街园区易塞、常堵的交通拥堵点,并报请市综合交通运输联席会议办公室纳入当年交通拥堵节点治理项目中截止至今已经上报9批次。


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尊敬的王磊政协委员:
您提出的政协提案《赋能“智慧城市” 推动东莞实现“双碳”与城市发展共荣共生》(第20230164号)收悉。提案共涉及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双碳”智慧城市整体架构;二是强化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双碳”战略信息化基础;三是强化智慧应用,多场景助力碳减排;四是探索智慧城市在“双碳”领域的创新模式。我局综合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交警支队等部门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进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双碳”与智慧城市衔接。一是编制系列重要规划。出台《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高位谋划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数字政府建设、现代新型智慧城市打造等工作。出台相关领域重点专项规划,其中,《东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明确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强化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优化,健全碳数据管理机制等,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东莞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推进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生态环保、行政效能等领域数字化建设,提升城市智治水平;《东莞市智慧交通总体规划》明确构建全市智慧交通系统总体框架,规范未来东莞智慧交通可持续发展。二是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编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意见,确立“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向,提出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重点围绕造纸、玻璃、电力等行业开展节能诊断等工作。组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专班,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建立“双碳”政策体系,重点围绕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目标,创新政策措施,优化治理路线,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发展。
(二)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支撑全面绿色转型。一是筑牢“云网数”数字底座。建成全市政务云,推动部门和镇街业务系统迁移上云,实现算力资源集约化。建成覆盖全域的骨干传输网,整合交通、财政、消防等网络,实现万兆到市、到镇,提供高可靠、大带宽、低时延、高安全的物理网络平台。建立政务数据大脑,落地“一网共享”平台,统一数据流通、共享路径,初步建立全市统一数据资源目录。二是集成公共支撑能力。空天地一体化平台率先融合全域二维和三维信息,以5cm精度绘制全市空间地理信息一张图,支撑城市规划、“两违”治理、消防等工作;雪亮工程平台基本实现视频资源“应汇尽汇”“融合共享”,汇聚量全省地级市排名第一;物联网感知服务平台接入消防、教育、水务等共3.5万个物联感知设备,构建全域实时的城市感知体系。三是推进污染企业自动监控建设。建成空气站488个、水站652个和噪声监测站8个,强化环境质量前端环境感知能力;推动超600家重点排污单位和超101万家非重点排污企业开展在线监控建设。
(三)打造智慧场景应用,深入实施数字赋能降碳。一是推动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建设政务综合应用办公平台,集成电子公文管理、行政事务管理、无纸化办会、移动办公等功能,覆盖全市49个市直单位、35个镇街(园区)和275个事业单位。建成全市统一视频会议系统,实现部门、镇街95个视频会场的集中控制与管理,支撑近千场次视频会议,有效提高办公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二是打造智慧生态体系。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监管体系,推动全环境要素在线监测数据、生态业务系统监测信息等全量汇聚,实现对大气、水、固废等质量实时监测、污染因子智能分析、污染源精准定位溯源,降低环境管理成本,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三是整合优化智慧交通体系。构建智慧交通小脑,汇聚交通行业人、车、路、企等全量数据;上线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对多交通领域的态势监测及预警;基本完成主城区及周边镇街270余套信号系统升级改造,建成全市统一信号控制管理平台,试运行后主城区重要路口的平均通行时间预计缩短5%-10%,2年内实现全市交通信控系统联网联控;开发11个智慧应用系统,提升公交、货运、工程等行政效能,为市民出行、交警“情指勤督”提供掌上信息辅助支持。四是推进道路非现场执法监测点建设。集成卡口、泥头车治理及尾气查处等设备,兼具超载车辆治理、公路交通流量检测功能,采用一站多用、一杆多用、一机多用原则,实现交警、交通、城管等部门设备联合共用、数据共享,减少政府重复投资,形成全市非现场联合执法监管“一张网”。五是打造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网络系统。全方位监管全市158家环检机构的机动车排放检测数据,日均检测量超8000辆次,实现尾气排放的有效治理。
(四)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推动“双碳”与智慧城市融合。一是创建绿色制造体系。制定绿色制造相关财政奖励政策,积极发动企业申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截至 2022 年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绿色产品2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2022 年,推动2家企业申报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4批次共30家节水型企业完成验收。二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组织重点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推行以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为重点的清洁生产技术,2022年全市共完成清洁生产审核468家,位居全省前列。2022年设立绿色制造专题专项资金共计2000万元,其中,鼓励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实现VOCs减排47.85吨、废水减排4.73万吨,综合节能9866吨标准煤、削减一般固废871吨;通过节能降耗项目,实现综合节能5397吨标准煤。三是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每年组织重点排放单位做好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月报及年报报送、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制定等工作,目前25家电力(含自备电厂)企业已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22家企业已纳入、20家企业拟纳入广东碳排放权交易,涉及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企业共52家,数量排名全省第一。
二、下一步计划
下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和“双碳”发展战略部署,强化数字技术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赋能城市管理智慧化升级、引领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推动东莞实现“双碳”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
(一)进一步将“双碳”理念融入数字化发展规划。结合国家“双碳”部署,充分借鉴先进地区、行业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双碳”理念与数字思维相结合,双向赋能、协同发展,实现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三位一体建设,助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城市智慧治理水平提高、绿色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持续优化环境治理,加强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探索深度减污降碳路径,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
(二)构筑绿色数字基建。升级政务数据大脑,建强“一网统管”数据中枢,强化电力、水务、燃气、通信、公共交通等公共数据汇聚共享,推动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多源融合。加强 AI、融合通信、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不断提升公共支撑能力,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智慧交通、智能市政等重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主动顺应生态环境智能管理趋势,做好碳排放智能监测和动态核算体系建设研究,为下一步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打下基础。
(三)以数字赋能“双碳”。建设“智慧能源”平台,加强全市重要能源数据归集,监测分析能源消耗情况及趋势,支撑能源政策、节能技术推广等工作,促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优化统一信号控制平台,联网接入全市所有信号灯设备,融合应用互联网地图公司实时数据,强化信号控制、运行状态监测等工作,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建设“智慧公交”,实现公交行业的场、站、线等要素资源线上流程管理,为设施精细化管理、线路优化提供数据支撑,识别公交低效运营里程,协助每年至少调整 5%以上里程规模。优化提升全市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强化用能单位精细化节能管理。
(四)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发挥东莞市数字产业协会、数字政府生态联盟、大数据产业发展联盟等平台优势,识别、发展、培养一批本地数字企业,推动优势互补、联合创新,引导优质数字化企业参与“双碳”城市建设,推动企业将碳排放的节能技术、绿色能源技术与智慧城市结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思爱普(SAP)大湾区工业互联网(东莞)创新中心作用,为企业提供“研、产、供、销、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赋能服务,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难点问题,推动本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五)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锚定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能源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交通局,交警支队,发展和改革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