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153)关于抢抓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推进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前,我市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不动摇,提高全市高端装备企业数字化水平,快步向科创制造强市迈进,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
  现阶段,我市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发展后劲仍需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现阶段,我市着力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坚持制造业当家,大力度拓展优质产业空间,集中一切资源要素服务实体经济。已形成产业政策体系、空间载体布局、产业基础扎实等有利的综合基础条件。
  (一)制造业规划密集出台。我市接连出台《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东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5年)》。
  (二)重视产业承载空间拓展。我市统筹80平方公里,布局建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形成六大片区联运的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
  (三)先进制造业有效集聚。我市已发展万亿电子信息产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等4个千亿级产业。智能移动终端、智能装备以及泛家居3个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现有1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占比超50%,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小巨人”企业数量占比也均超过10%。


   法:

  (一)建议打造产业协同发展新优势。利用我市庞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内生需求,充分拉动智能装备产业,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柔性制造、跨界集成攻关与应用,突出制造创新自强,装备自主可控,二大支柱相互促进,深度耦合化的新模式,锻造东莞特色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二)建议强化战略新兴产业新动能。借助下游拉动上游需求,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新材料领域国内大院大所及国际化科研资源,实施前沿材料研发攻关,结合产业链“补链强裢”,弥补产业链上游的材料制备企业的本地化供给短板,促进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三)建议抢先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结合我市先进制造业基础,抢抓区块链、量子信息、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定位、布局和培育,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抢占高价值链环节, 力争有效提升我市制造业在全球分工地位。

提案者 黎磊落,周克祥
部门答复

市工信局
尊敬的黎磊落委员,周克祥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抢抓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推进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0230153号)提案收悉,提案中提出“打造产业协同发展新优势”“强化战略新兴产业新动能”“抢先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等三个方面建议,对于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经综合市科技局、市投资促进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抢抓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推进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
(一)关于“打造产业协同发展新优势”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按照《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培育“4+5”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了“百、千、万”亿级的集群发展梯队,尤其在推动在电子信息和高端智能装备两大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一是电子信息产业为高端智能装备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加快了智能移动终端等产业链关键设备本地化进程建设,并重点发展了高端显示屏及组件生产设备、CNC 数控机床、表面贴装设备、手机摄像模组生产设备、手机周边配件数控设备等产业链关键设备。
二是高端智能装备产业支撑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2023年5月,根据《东莞市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东工信〔2022〕239号)、《东莞市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东工信〔2022〕244号),发布了《东莞市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第一批),推动装备制造业终端带动、赋能我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在强链控链中向高端跃升,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全力打造万亿规模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三是持续打造电子信息和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协同新动能。2022年,委托全球知名咨询管理机构编制我市“4+2”标准化产业片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了片区招商计划和重点招商企业目录,并在2022全球招商大会重磅发布规划成果,推出4300亩6个连片产业用地面向全球龙头企业“挂榜招商”。
(二)关于“强化战略新兴产业新动能”建议
为弥补产业链上游的材料制备企业的本地化供给短板,促进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市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
一是出台了《东莞市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遴选管理办法(试行)》以及《东莞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选取了新能源汽车、智能移动终端、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储能、高端医疗器械等首批9条重点产业链,探索实施“链长制”,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目前,我市已围绕其中7条产业链遴选出“链主”,已进行了公示,将于近日正式发布,下来将围绕“链主”企业支持加强本地配套。
二是积极谋划建设新材料创新园,聚焦新能源材料领域,围绕储能及新能源产业,依托材料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的科技资源,组织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开展中试研发和引进一批获市场认可的创新型企业落地产业化。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为新能源企业提供高水准的开放共享服务平台,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构建新能源创新生态。
三是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重点细分领域强链补链需求,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建立了包含各行业上游材料厂商在内的千家重点招商企业库。
(三)关于“抢先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建议
日前,省对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进行了修订,并首次提出了5个未来产业集群的发展部署。其中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材料和未来绿色低碳等4个产业集群均在我市有布局。我市也正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前瞻谋划培育相关未来产业,纳入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并探索推进,抢占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另外,市投资促进局已梳理其他国家、省、市先进地区未来产业规划,并起草了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相关机制建议,拟报市领导,提请开展未来产业专题研究。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深化落实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强化“4+5”产业集群培育,更新迭代《东莞市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落实首(台)套政策扶持,支持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完善供应链体系扶持政策,持续做好供应链体系政策宣传工作,优化申报程序、加快资金拨付,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推动不同产业的各类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二是持续深入推进“链长制”,进一步提供产业链的根植性和稳定性。发布首批“链主”企业名单,举行“链长”向“链主”企业授牌仪式,将企业名单推送给市相关部门,在产业促进、产业空间、工业投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金融服务、土地和人才保障、承担国家、省重大专项等领域,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规定对“链主”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同时,结合“链主”企业提出的产业链建设诉求,按“一链一策”最大力度支持“链主”企业及产业链发展。围绕新兴产业领域进一步跟进挖潜培育和招引工作。
三是开展未来产业专题研究,联合专业机构,依据国家、省、其他先进地区未来产业规划文件提出的产业方向,以及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国内外权威机构、知名专家提出的未来产业方向,从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带动效应、东莞产业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遴选出若干个未来5至10年快速成长产业和未来10至15年内潜力巨大产业作为我市未来前瞻布局的重点发展产业,进行集中攻坚。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科技局
  市工信局:
  关于贵局主办的“关于抢抓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推进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我局作为会办单位,现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谋划东莞市新材料创新园
  我局谋划建设新材料创新园,聚焦新能源材料领域,围绕储能及新能源产业,依托材料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的科技资源,组织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开展中试研发和引进一批获市场认可的创新型企业落地产业化。目前已有入驻意向项目10个,正在对接金风科技、嘉元科技、欣旺达等一批新能源及储能材料企业。同时,我局已实地调研分布在松山湖、大朗、寮步、石排等镇街园区的中大365、松湖智谷、天安云谷、溥彦科技园、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园、光达制造产业园、万汇云谷、腾达厂房等26个产业园区,为新材料创新园整备场地空间。
  二、出台新材料创新园配套支持政策
  为规范新材料创新园的建设及管理,扶持新材料创新园企业发展壮大,我局初拟《东莞市新材料创新园认定及入园项目资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了新材料创新园的认定程序及管理方式、企业的入驻条件、入驻流程、管理方式,以及对入驻企业奖励标准及方式。目前已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对《管理办法》的意见,并正在整理反馈意见按其修改《管理办法》。
  三、推动合作攻关前沿材料技术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集聚新能源材料产业头部资源,为新能源企业提供高水准的开放共享服务平台,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构建新能源创新生态。截至2023年3月,共引进欣旺达、广汽埃安、广东风华新能源、东莞创明电池、广东亿鑫丰、广东博力威等18家理事单位,小鹏汽车、华为、蜂巢能源、格力、拓斯达等11家意向单位。分别协助欣旺达、风华新能、埃克森等进行三元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钴酸锂电池、5G手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应用技术、高电压高容量钴酸锂、高容量合金负极和补锂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



办理单位 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投资促进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