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20230135)关于建设东莞市大学科技园的建议

       一、提案背景
       东莞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双万”新时代,东莞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新定位。随着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越来越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大学的科技智力资源,建设和运营大学科技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
       大学科技园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为社会服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科技部、教育部正在全国开展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的行动,开展学科交叉融合、高层次人才创新集聚和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和孵化高地,打造升级版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重大机遇,准确把握大学科技园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发挥东莞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作用,构建高质量的大学科技园,这对促进东莞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问题分析
        广东省大学科技园建设总体发展不快,滞后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与国内发达地区(如北京、浙江)还有不少差距,与广东教育、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匹配。目前广东省仅有10% 的高校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只有6家、居全国第七,与 江 苏(21家)、 北 京(16家)、上海(14家)等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东莞存在同样问题。近年来东莞市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东莞城市学院、广东科技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在校本科生约12万人,正在筹建的有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这些大学对东莞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东莞的大学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弱。
       1、东莞的大学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专利数量逐年增加,但是产学研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真正带动地方产业升级的重大技术突破很少,在解决卡脖子的技术方面鲜有突出成果。
       2、东莞的大学孵化出科技含量高、对产业有积极促进作用的独角兽企业非常少。虽然高校师生创业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创业企业的技术含量不高,规模偏小。
       3、大学科技园少。目前建设并运营只有东莞理工大学科技园,存在场地面积不够,发展资金不足,社会资源有限的现状。


   法:

       三、咨政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围绕如何发挥大学对地方科技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以下咨政建议:积聚东莞市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东莞市大学科技园。  
      1、建立协调机制。建立由市科技局牵头,市相关部门及相关高校等组成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解决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编制实施发展规划。将大学科技园建设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导相关高校制定出台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3、提高创新创业服务供给水平。制定完善支持政策,推动大学科技园与现有创新创业载体协同联动和错位发展,鼓励集约用地和复合用地,盘活存量资源,为大学科技园发展提供空间。
       4、建立完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发挥本市天使投资等引导基金作用,支持大学科技园设立基金,与高成长初创科技型企业专项投资联动,形成覆盖企业发展全周期的创业投资体系。推动大学科技园与银行、担保等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加大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服务力度,推动金融机构为园内企业创新打造批量化信贷产品和服务。
       5、支持大学科技园创造条件升级成为国家学院科技园。推动大学科技园与所在高校、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社区等协同发展,构建环高校创业生态圈,共同培育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

提案者 彭晓波
部门答复

市自然资源局
市科技局:
彭晓波委员提出了《关于建设东莞市大学科技园的建议》,经研究,现就为大学科技园发展提供空间,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2023年,我局立足全市一盘棋,统筹谋划整合新增和存量资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连片土地整备与连片“工改工”为抓手,强化空间资源保障实施路径。一是大力发展连片增量片区。年内计划在战略性新兴基地、标准化产业片区完成土地整备5000亩,其中拟重点在麻涌基地、松山湖基地和塘厦基地完成300亩连片土地各1片。采用标准化产业片区模式推进,由市级高位统筹规划和招商,属地镇街(园区)具体整备实施,整备集中连片、规模较大、形态规整的产业用地。二是大力改造连片“工改工”片区。按照“6033战略”框架实施,即“谋划实施60个连片现代化产业园区+提供建设3种类型空间载体+建立形成3个阶段滚动开发”,由政府全面统筹实施,提供制造业全生态链的产业空间。三是强力盘活闲置产业空间。按照“以用为先、分类处置、多措并举、一地一策”思路,灵活运用指标调剂、混合处置等政策破解历史问题,加快盘活批而未供土地,加强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把存量空间盘活成发展增量空间。

专此函达。


市场监管局 
市科学技术局(主办单位):
  根据安排,我局是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30135号提案《关于建设东莞市大学科技园的建议》的会办单位。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提案建议“建立完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推动大学科技园与银行、担保等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加大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服务力度,推动金融机构为园内企业创新打造批量化信贷产品和服务”。现阶段,我局有组织实施专利转化实施专项(含专利开放许可试点)、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促进计划,致力于:推动专利转化工作,促进全国高校院所、国有企业与广东省东莞市中小微企业对接,建设“高校院所+产业”专利供需平台,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入园惠企”及培训活动,鼓励开展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创新。若开展有关建设工作,我局可以提供相关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支持。


科技局
  彭晓波委员:
  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建设东莞市大学科技园的建议收悉。经综合市自然资源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教育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全力引导和支持大学科技园发展
  一是将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纳入相关规划方案。结合国家和省关于大学科技园培育建设工作部署,市科技局在《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已规划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并积极开展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相关政策宣讲等活动,指导高校院所先建设众创空间,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形成产学研孵化机制,再升级为大学科技园的工作路径,引导和推动高校院所孵化培育初创项目。目前,东莞已形成一批大学创新创业平台,双创实训和企业育雏能力逐步提升,东莞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于2018年11月被认定为广东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微软众创空间(东莞理工学院)于2015年11月被认定为广东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城院众创空间(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于2020年1月被认定为东莞市众创空间,广东科技学院众创空间于2020年9月被认定为东莞市众创空间,广东医科大学松山湖校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也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发展工作。二是加大大学科技园建设指导。重点跟进东莞理工、广东科技学院等较具基础的高校院所,指导相关高校起草制定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实施方案,引导其建立独立机构的运作和完善的组织架构,加强各优势学科的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基础服务、增值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挖掘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业企业(争取培育在孵企业超过30家,其中拥有有效知识产权的企业占比不低于30%,50%以上要依托高校有实质性联系)。二是支持镇街与大学科技园资源对接。结合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推动大学科技园与现有载体协同联动,依托市创业导师团,提供导向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咨询及辅导服务,形成对创业者“大手拉小手”的辅导体系,促进科技企业、高校院所、投资机构等资源互动对接。三是建立推动大学科技园协调发展机制。市科技局出台《东莞市科学技术局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若干措施》,引导和支持东莞理工学院推进人才引进培育、学科建设、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加强“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还重点支持理工学院开展大学科技园建设,支持其申报省孵化载体建设政策措施,推动其加快发展。四是引导大学科技园设立孵化基金。推动大学科技园与投资机构合作,加大对高成长初创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力度,培育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自设孵化基金600万元,与大米创投共设的孵化资金1.75亿元,投资了20多家企业。
  二、强化空间资源保障
  市自然资源局统筹谋划整合新增和存量资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连片土地整备与连片“工改工”为抓手,强化空间资源保障实施路径。一是大力发展连片增量片区。年内计划在战略性新兴基地、标准化产业片区完成土地整备5000亩,其中拟重点在麻涌基地、松山湖基地和塘厦基地完成300亩连片土地各1片。采用标准化产业片区模式推进,由市级高位统筹规划和招商,属地镇街(园区)具体整备实施,整备集中连片、规模较大、形态规整的产业用地。二是大力改造连片“工改工”片区。按照“6033战略”框架实施,即“谋划实施60个连片现代化产业园区+提供建设3种类型空间载体+建立形成3个阶段滚动开发”,由政府全面统筹实施,提供制造业全生态链的产业空间。三是强力盘活闲置产业空间。按照“以用为先、分类处置、多措并举、一地一策”思路,灵活运用指标调剂、混合处置等政策破解历史问题,加快盘活批而未供土地,加强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把存量空间盘活成发展增量空间。
  三、推动申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市教育局紧紧围绕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五项职能开展工作,力争推动东莞理工学院2023年底达到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申报的各项条件,提请省科技厅和教育厅进行推荐申报认定。2024年全面筹备申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待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认定窗口开启后,积极申报并通过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认定。依托东莞理工学院科研和人才集聚优势,将大学科技园初步建设成为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多元创新要素的创业孵化载体,完善创业孵化和投融资服务体系,形成“科创驱动、产教融合、一园多区、分级协同”莞工特色大学科技园,紧扣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协同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有力支撑。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教育局

  市科技局: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23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现将《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135号提案》有关会办意见反馈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大学科技园建设情况
  2018年12月,东莞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获广东省教育厅和科技厅联合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2019年1月被认定为广东省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现有在园高新技术领域企业30余家,合作共建4个分园。
  大学科技园与东莞理工学院(常平)智能制造与创意设计学院、东莞理工学院(长安)先进制造学院通过共建大学科技园分园的形式,依托特色产业学院的功能定位,科技赋能入园企业。大学科技园与莞民投松湖信息产业园、道窖得利集团、松山湖晶和集团通过授牌加联合运营的形式,根据各自园区的发展规划园区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共同开展产学研和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大学科技园与东莞理工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联动,共同参与东莞东理大米成长智能制造基金的管理和项目投资建议,通过间接投资的形式参与本市天使投资。大学科技园与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东莞科创担保和东莞科技创新金融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学校互联网+,挑战杯等全国性大赛,发挥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服务功能,挖掘和筛选有潜力和价值的创新创业师生团队,促成项目产业化发展。
  为做好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东莞理工学院已在2020年组建了大学科技园专业的运营团队。已规划学校学生活动中众创空间、双创社区D2栋场地和常平分园共约16000平方米场地作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申报场地。挖掘、遴选校内师生和社会资源孵化企业,现有有效申报企业(孵化期限不超过四年的科技型企业)25家,其中与学校有实质关联企业10家。签约包括技术研发、商业模式构建、经营管理、资本运作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创业导师26人,其中省级创业导师2人,组织创业活动等全面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
  (二)学校科研情况、科研转化和产出成果情况
  东莞理工学院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卡脖子”问题,主动融入区域科技重大创新体系,积极参与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深入研究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问题,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推动区域产业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建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参与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个,获批各类省级平台28个、市级科研平台43个、粤港澳研究团队2个、广东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等11个,孵化高新企业41家。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 (东莞理工谱仪)顺利通过验收,面向全球用户开放。中国散裂中子源关键装备——中子衍射谱仪闪烁体探测器实现国产化,批量制造环节水平处于世界前沿。“滨海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研究平台”等10余个重大平台纳入省关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实施方案和松山湖科学城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2016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各级各类课题2854项,科研总经费约28亿元,累计申请专利5602件,其中发明专利3078件,占比54.9%。2022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位列同等院校前列。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3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2项。2019年获批立项东莞市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工业废水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及应用、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测以及专用智能制造装备高速电主轴、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实现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形成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成立科技创新研究院,设立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打造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平台。新组建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国际微电子学院和生命健康技术学院。聚焦集成电路、高端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网络安全、新一代通信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智慧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中子科学与技术等重点领域,与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等紧密协作,全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拓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快速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卓越工程师及相关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推动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东莞理工学院通道建设,目前共征集实验申请103项,批准上机实验69项。推进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累计完成130多笔预约订单,服务华为、沃德精密、墨睿科技和众大智能等多家企业。
  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服务支撑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东莞理工学院与东莞22个镇街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设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中心等载体平台,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2018年以来,在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年度评选中先后获得13项重要奖励。
  创新服务形式,深入开展科技产业创新服务专项行动。2016年以来,东莞理工学院累计派出98支科技创新服务小分队及专员,深入对接服务20个专业镇,成果丰硕。其中,申请与授权国内专利共计431项,服务企业1860次。积极配合省科技厅推进省级企业科技特派员和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2020年获立项团队位列全省高校第1。完成财政资助金额10.6亿元、共2177家企业的机器换人核查工作,面向628家企业及行业协会开展培训3368人。承担智能制造领域为主的企业委托技术开发等各类横向项目485项,合同金额1.93亿元。
  东莞理工学院与广东医科大学共建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医工联合创新学院。东莞理工学院与横沥镇共建3D打印公共服务中心和模具检测技术中心,形成全国校地协同创新“横沥经验”,合作成果“东莞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与华为合作共建工业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产业急需的工业软件科技人才与跨界高层次人才。在全省首家发起了高校与政府母基金共同参与、资金规模2亿元的东莞东理大米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依托重大项目平台成立东理智能制造有限公司,依托学校建筑专业优势成立东莞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联合政企共建东莞市松山湖新一代通信产业研究院、东莞市新型城镇融合发展研究院等科研示范平台,加快建设东莞市社会治理研究院、松山湖新发展研究院等新型智库。
  二、下来工作举措
  大学科技园紧紧围绕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五项职能开展工作,力争2023年底达到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申报的各项条件,提请省科技厅和教育厅进行推荐申报认定。2024年全面筹备申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待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的认定窗口开启后,积极申报并通过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认定。
  依托东莞理工学院科研和人才集聚优势,将大学科技园初步建设成为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多元创新要素的创业孵化载体,完善创业孵化和投融资服务体系,形成“科创驱动、产教融合、一园多区、分级协同”莞工特色大学科技园,紧扣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协同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有力支撑。


办理单位 市场监管局,科技局,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局
网友评价
支持 0   反对 0